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董琼虹  蔡骅 《吉林医学》2010,(35):6612-6612
由于小儿的解剖生理及心理与成人不同,对麻醉的反应也有差异,加之小儿呼吸功能储备差、变化快,患儿在苏醒过程中随时可出现呼吸、循环、代鲥等方面异常。因此,患儿麻醉期间苏醒期的观察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科从2006年2月~2007年10月共完成小儿手术156例,经医护人员精心护理,均安全渡过麻醉苏醒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地佐辛预防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秀  杨晓亮 《吉林医学》2012,33(29):6312-6314
目的:探讨地佐辛对预防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地佐辛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滴注NaCl溶液2ml和地佐辛0.1 mg/kg)。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管时间和苏醒期的躁动评分,记录各观察点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地佐辛组苏醒期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在各观察点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能有效地预防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全身麻醉后苏醒更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枸橼酸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方法将45例拟在全身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的小儿患者分为3组,各15例。A组采用枸橼酸芬太尼复合七醚全身麻醉,B组采用全凭吸入七氟醚全身麻醉,C组采用局部麻醉复合七氟醚全身麻醉。观察3组术后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结果 3组术后躁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A组与C组术后躁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167),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67)。结论采用枸橼酸芬太尼复合七氟醚行小儿全身麻醉能有效降低其术后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张浩然  张运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5):642-644, 648
目的观察小剂量丙泊酚或氯胺酮对小儿扁桃体切除术麻醉后咳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术小儿9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氯胺酮组(K组),各45例。2组患儿于手术结束后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小剂量丙泊酚(0.5 mg/kg)和小剂量氯胺酮(0.5 mg/kg),待患儿手术结束入监护室记录拔管后各时间段T0(拔管时)~T1(拔管后5min)、T1~ T2(拔管后10 min)、T2~ T3(拔管后15 min)、T3~ T4(拔管后20 min)、T4~ T5(拔管后25 min)、T5~ T6(拔管后30 min)咳嗽的发生率。分别于术后10、20、30、60 min以及2、4、8 h时间点记录术后疼痛评分,并记录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P组各时间段咳嗽发生率均低于K组,术后10、20、30、60 min时间点疼痛评分均高于K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对于进行扁桃体切除术的儿童,在麻醉结束后静脉注射0.5 mg/kg的低剂量丙泊酚较注射0.5 mg/kg的低剂量氯胺酮能更有效地降低麻醉后咳嗽、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但镇痛效果不如氯胺酮。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和安氟烷吸入复合麻醉苏醒期情况。方法:将128例腹部手术患者、ASAI~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组(P组)和安氟烷吸入复合麻醉组(E组)各64例。两组均先用咪哒唑仑0.05mg/kg静脉注射,3min后依次给予芬太尼3~4μg/kg、维库溴铵0.1mg/kg、利多卡因0.5~1mg/kg和丙泊酚2mg/kg静脉注射诱导,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P组用丙泊酚4~6mg/kg·h、芬太尼1μg/kg·h持续泵注,E组用安氟烷1MAC吸入。根据循环情况分别调整丙泊酚和芬太尼的泵注速度或安氟烷吸入浓度。术毕前40min停止泵注芬太尼,术毕时停止全部麻醉药。记录术中循环变化、术后苏醒时间、躁动例数和评分。结果:E组发生恢复期躁动28例(43.75%),躁动评分1.28±0.46分。Ramsay镇静评分1.78±0.39分,躁动程度评级:I级9例,II级11例,III级8例;P组发生恢复期躁动8例(12.5%),躁动评分0.85±0.41分,Ramsay镇静评分2.63±0.48分,躁动程度评级:I级6例,II级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维持期复合应用丙泊酚-芬太尼可缩短清醒时间,可有效地防止麻醉苏醒期患者的躁动。  相似文献   

6.
陈立  周冬青 《海南医学》2001,12(6):47-47
小儿麻醉的常用方法当属氯胺酮(ktm )麻醉。以往我们按常用剂量 (6 mg/kg) ,尚有部份小儿未能深睡 ,肌张力增大 ,眼球震颤 ,角膜和对光反射不消失 ,有的还出现与疼痛无关的动作 [1 ] ,影响静脉穿刺和其它麻醉操作。有报道 ktm配伍咪唑安定 (M2 ) 2~ 3min可达足够睡眠程度 [2 ]  相似文献   

7.
8.
七氟烷作为一种无刺激味、气道刺激性小、诱导迅速的吸入麻醉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小儿外科手术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中.但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烦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成人,对手术效果及苏醒室医护人员配备等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文章系统回顾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烦躁的研究进展,探讨对该现象的合理干预措施,以便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9.
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烦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七氟烷作为一种无刺激味、气道刺激性小、诱导迅速的吸入麻醉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小儿外科手术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中.但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烦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成人,对手术效果及苏醒室医护人员配备等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文章系统回顾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烦躁的研究进展,探讨对该现象的合理干预措施,以便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用于小儿腭裂整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常规诱导后,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插管成功后持续泵入丙泊酚1~3mg/(kg·h)、瑞芬太尼0.2~0.5μg/(kg·min)维持麻醉,对照组气管插管成功后,应用氯胺酮2~3mg/(kg·h)静脉持续泵入维持麻醉,根据患儿生命体征和手术步骤进行麻醉深度调节,手术结束后停用所有麻醉药物.记录并统计两组患儿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以及两组患儿术后恢复时间比较.结果:诱导前两组患儿MAP无差别,对照组患儿插管时、插管后5min MAP高于观察组,对照组插管时、拔管时MAP值高于诱导前,观察维血压变化较平稳,诱导前两组患儿HR无差别,对照组患儿插管后5min的HR快于观察组,对照组插管时、拔管时均快于诱导前,观察组心率变化较平稳,观察组患儿在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以及停药至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是小儿腭裂修复术的有效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林立荣 《吉林医学》2015,(10):1992-1993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曲马多、舒芬太尼三种药物预防小儿门诊短小手术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小儿外科门诊手术800例,随机分4组,全部采用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复合全身麻醉。A组:术毕时不给任何预防性用药,作为对照组;B组:静脉滴注咪达唑仑0.1mg/kg;C组:静脉滴注曲马多1mg/kg;D组:静脉滴注舒芬太尼0.5μg/kg。统计苏醒期轻、中、重躁动例数和总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躁动发生率高,躁动重度占55.2%;B、C组患者轻、中、重度躁动发生率、总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1);D组重度躁动发生率和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前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咪达唑仑、曲马多、舒芬太尼三种药物能明显降低小儿门诊短小手术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其中舒芬太尼组最低,强效镇痛药物预防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延迟使麻醉并发症和麻醉意外发生机会增多,增加了麻醉管理难度和麻醉工作风险。为尽量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我们回顾分析了近两年来我院发生的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延迟14例情况,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14例均为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术后2h不能苏醒,年龄为5d~82岁,其中出生5d新生儿1例,3~6岁小儿各1例,65岁以上老年人2例,36~65岁9例。ASAⅡ~Ⅲ级,其中术前存在失血性休克3例,营养不良2例,恶病质1例;术中出血量>1000ml者1例。该手术涉及普外、骨科和妇产科。1.2麻醉方法本组14例均为气管插管下全身静脉麻醉或静脉-吸入…  相似文献   

13.
周远航  唐江华 《西部医学》2011,23(4):698-699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与雷米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时使用后的恢复情况。方法 86例择期腹腔镜手术女性病人随机分成雷米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P组,n=43)与雷米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I组,n=43)。手术结束后停止麻醉药物静脉注射和吸入。记录并比较患者苏醒期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组病人停药后的拨管时间、睁眼时间、应答名字时间、应答生日时间均小于I组(P〈0.05)。两组在麻醉恢复室内停留的时间相近(P〉0.05)。P组烦躁的发生例数明显高于I组(P〈0.05)。两组病人围术期其它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复合静脉全麻比雷米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有更快更好的短期恢复效果,适合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全身麻醉后患者能否及时苏醒是我们麻醉医师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它也是观察我们麻醉质量的指标之一 ,如果全麻停止 2h意识仍不能恢复就导致苏醒延迟 ,现就近 6年来全麻中发生苏醒延迟 2 0例教训及处理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2 0例中 ,男 12例 ,女 5例 ,年龄在 2 0~ 74岁间 ,术前神志清 ,为非神经手术病例 ,全麻插管常规以安定、异丙酚、芬太尼及琥珀胆碱按公斤体重计算后静注 ,行气管内插管 ,术中 1%普鲁卡因复合液 (含 0 .1%琥珀胆碱及 0 .0 0 1%芬太尼静滴 ,并适量吸入安氟醚或异氟醚维持 ,在术前 10~ 2 0min停用麻醉药 ,最长苏醒时…  相似文献   

15.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会对患儿心理及生理造成双重伤害,增加术后并发症,预防及控制全身麻醉术后躁动的发生十分重要.本文报道对54例行耳鼻喉科手术的患儿进行术前心理干预,并与术中麻醉处理相结合,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静脉麻醉对患儿呼吸、循环的影响及效果.方法 将4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麻醉维持用氯胺酮间断静注组和观察组术中麻醉维持用丙泊酚复合氛胺酮持续输注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结果观察组循环稳定,麻醉过程平稳,无挣扎躁动,患儿入睡安静,分泌物少,呼吸音清,呼吸平稳,无喉痉挛,无屏气等呼吸道并发症,且苏醒期无显著躁动、精神症状或恶心呕吐,平静苏醒,苏醒后无嗜睡症状.结论 在小儿麻醉中使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其中氯胺酮可降低丙泊酚对心血管抑制现象,而丙泊酚对氯胺酮维持期的苏醒期精神症状和心血管兴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二者优势互补,有助于维持循环的稳定,强化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高龄患者的增多、复杂、疑难手术的广泛开展、全麻自身的优势及全麻药物安全性的提高,全身麻醉在临床麻醉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全身麻醉病人术后苏醒时间超过2h,称为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全身麻醉后患者能否及时清醒是临床上判断医护质量的标志之一,也是病人能否顺利康复的影响因素之一。正确积极的术后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并降低死亡率。笔者在对此类病人的护理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具体的护理方法,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七氟烷与丙泊酚用于小儿全身麻醉的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强 《医学综述》2010,16(15):2364-2366
七氟烷是新型吸入麻醉药,具有血气分配系数低、无特殊气味、不刺激呼吸道、血流动力学稳定、起效及苏醒迅速、可控性强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麻醉诱导及维持中。丙泊酚是传统静脉全麻药,具有快速诱导、苏醒迅速平稳、麻醉效能强、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七氟烷和丙泊酚的上述特点均适合小儿麻醉的诱导和维持,被广泛应用于门诊手术。现分别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术后苏醒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评价七氟烷吸入麻醉与丙泊酚静脉麻醉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优劣。  相似文献   

20.
我院于2001—2005年应用丙泊酚、芬太尼静脉复合用药于小儿外科手术麻醉,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小儿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3~8岁;体重10~25kg;ASA体格情况评估分级:Ⅰ~Ⅱ级;手术种类:腹股沟斜疝10例,阑尾炎12例,睾丸鞘膜积液翻转术6例,其他6例。1·2方法麻醉前小儿患者禁食6小时,禁水4小时。病房术前用药苯巴比妥纳2mg/kg和阿托品0·02mg/kg,入手术室后,先行建立静脉通路,然后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再缓慢静脉推注丙泊酚1·5mg/kg进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后,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50~100μg/(kg·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