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及合并畸形的超声心动图检查误诊、漏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351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及合并畸形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351例房间隔缺损(以下简称房缺)均经手术证实,其中出现分型误差7例,合并畸形漏诊8例,分型及合并畸形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8.0%,89.74%.结论 超声心动图诊断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准确的首选检查方法,单纯房缺定性诊断准确率100%,分型及合并畸形的诊断仍有部分误差.  相似文献   

2.
单纯性室间隔缺损(以下简称室缺)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笔者收集了经手术证实的单纯性室缺20例,参考有关文献,对平片 X 线征象与手术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一般资料一、年龄与性别男性8例,女性12例。10岁以下8例;10—20岁11例;20岁以上1  相似文献   

3.
我院2001年6月至2003年11月间,应用美国 AGA 公司的新型 Amplatzer 封堵器(以下简称封堵器)关闭65例室间隔缺损(VSD)。本文通过封堵前心电图表现和封堵后心电图变化,从心电学角度评价 VSD 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1 资料和方法65例中,男28例,女37例,年龄2~75岁。其中≤14岁50例,体重12~42(平均22.9)kg;≥15岁15例,体重48~82(平均58.6)kg。依据临床体检、X 线胸片、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4.
1988年以来,我们采用足底内侧超大肌皮瓣(简称:足心瓣)成功地修复5例足跟部 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者,效果满意,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4例,女1例,年龄10~52岁。慢性溃疡引起的组织缺损3例,创伤性缺损1例,贴骨疤痕1例。本组中伴糖尿病者1例,先天性下肢发育不良1例,下肢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以下简称VSD)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称先心病),其发生率占先心病的20%。后天性VSD少见,主要见于外伤引起的室间隔破裂和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室问隔穿孔。对于VSD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近几年,随着介入器材及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VSD已成为可行的治疗方法。现就近年来VSD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6.
房间隔缺损(以下简称房缺)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之一.房缺的X线诊断问题许多文献已有详尽论述.本文主要对右下肺动脉在房间隔缺损的大小,分流量等问题上的意义进行些探讨,并试图通过X线平片对房缺的大小作定量性的诊断,临床提供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以下简称室缺)与肺动脉狭窄大多采用室缺修补和解剖左室到肺动脉的心外管道吻合(即Rastelli手术),但该种手术晚期效果差。1990年Ilbawi等报告应用双调转术(double-switch手术)治疗该畸形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后该手  相似文献   

8.
婴幼儿心脏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山西省儿童医院(030013)张鸿毅,陈瑞,唐伟椿,程燕生,张改焕,杨学勇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进步与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外科手术治疗已得到广泛普及开展。近3年来,我院共行3岁以下婴幼儿心内直视修补术28例,占同...  相似文献   

9.
杨雁 《安徽医药》2013,34(5):630-631
目的超声观察分析36例室间隔缺损(VSD)自然愈合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超声诊断并随访36例VSD自然愈合患儿,观察患儿年龄、VSD的缺损大小、VSD部位及自然愈合的情况。结果 36例VSD自然愈合患儿6岁以下30例。VSD直径≤0.5 cm 29例,0.6~0.9 cm 6例,>1.0 cm 1例。膜部26例,隔瓣后9例,肌部1例。绝大多数自然愈合的VSD为膜周部,且缺损口断端无明显强回声。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对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作出明确诊断,小儿VSD自然愈合率较高,可超声随访至学龄期。  相似文献   

10.
小婴儿室间隔缺损的早期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 6个月以内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1994年 6月至 2 0 0 3年12月手术治疗 69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婴儿 ,其中男 3 7例 ,女 3 2例 ;年龄 45d~ 6月 ,平均 ( 5 .2 9±1.2 2 )月 ;体重 3~ 8kg ,平均 ( 6.5± 1.3 6)kg。室间隔缺损均为单发 ,膜周缺损 3 2例 ,嵴下膜周融合型 2 3例 ,干下缺损 14例 ,其中 2 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 ,1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所有患儿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Ⅰ期根治术。结果 术后早期 ( 3 0d)死亡 2例 (病死率 2 .90 % )。发生并发症 2 1例 ,肺不张 9例 ,心律失常 6例 ,肺部感染 5例 ,二次开胸止血 1例 ,低心排 2例 ,经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巨大室间隔缺损、反复肺炎、顽固心衰和肺动脉高压婴儿应尽早手术根治。术前注意纠正免疫球蛋白及心肌酶异常 ,增加心脏储备 ,术后注意呼吸道管理、出入量控制、防治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我院1980~1981年手术治疗60例7岁以下儿童的室间隔缺损,手术前根据病史、体征、心电图、X线片、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等,对室间隔缺损大小进行估计及手术病例的选择,分析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文50例中3岁以下11例,4~5岁21例,6~7岁17例。年龄最小1岁8个月。男28例,女22例。缺损在0.5cm以下者14例,0.6~1 cm24例,1.1~2 cm10例,2 cm以上2  相似文献   

12.
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Amp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2月采用国产封堵器对33例(男23例,女10例)VSD施行封堵术。所有病人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完成VSD封堵治疗。结果术中造影示嵴内型8例,膜部25例。29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其中2例分别采用6~8mm、4~6mm动脉导管未闭Amplatzer伞封堵,27例应用对称型室间隔封堵器,型号为4~12(7±2.39)mm。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为3.2~11(4.9±1.8)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根部距离0.8-9(3.1±2.2)mm,16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28例即刻无分流,1例术后即刻有流速达4.5cm/s的2mm的残余分流。4例失败,原因分别为嵴内型缺损、多孔型大缺损2例、操作粗暴损伤三尖瓣。术后发生一过性束支传导阻滞3例,永久性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各2例,一过性机械性溶血1例。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国产Ampla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韩成艳  韩贤玲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7):2372-2372
室间隔缺损(简称室缺)是因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左右心室间形成异常通道。缺损小者一般无明显症状,缺损大者可出现活动后气促、心悸、咳嗽、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等。室缺手术多在低温、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2003年3月~2004年1月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房问隔缺损对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0例妊娠舍并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房间隔缺损组心功能I级8例,心功能Ⅱ—Ⅲ级17例,心功能Ⅳ级及心衰5例,心功能分级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值≤0.01)。(2)房间隔缺损组与对照组在围产儿Apgar评分上差异无显著性,2组均无死亡病例。(3)30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妊娠患者经阴道分娩9例,经剖宫产分娩21例,分别占30%和70%。在分娩方式上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值≤0.01)。结论 房问隔缺损患者能胜任妊娠和分娩,剖宫产是比较安全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5.
报告我院在1960年1月至1987年2月为221例先天性单纯心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经验。其中死亡10例(4.5%),残余缺损17例(7.6%)。认为小型缺损在术中寻找有困难,建议在手术前或手术中根据体征与检查数据来预先估计缺损部位与大小,较大缺损需用补片修补,以减少残余缺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房间隔缺损合并妊娠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房间隔缺损对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30例妊娠合并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房间隔缺损组心功能Ⅰ级8例,心功能Ⅱ-Ⅲ级17例,心功能Ⅳ级及心衰5例,心功能分级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值≤0.01)。(2)房间隔缺损组与对照组在围产儿Apgar评分上差异无显著性,2组均无死亡病例。(3)30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妊娠患者经阴道分娩9例,经剖宫产分娩21例,分别占30%和70%。在分娩方式上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值≤0.01)。结论房间隔缺损患者能胜任妊娠和分娩,剖宫产是比较安全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7.
颅骨缺损临床治疗体会李寿华(河南省获嘉县人民医院外科获嘉县453800)我们自1990年~1995年修补颅骨缺损11例,其中前5例为用有机玻璃修补,后6例应用钛合金板修补,通过这些病例的治疗有以下体会。临床资料一般情况病人11例,男性10例,女性1例...  相似文献   

18.
于1961年鲁登巴赫氏首先描述先天性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以下简称房缺)合并先天性二尖瓣狭窄(以下简称二狭)时称鲁登巴赫氏病。Espino Vela和Taussig认为鲁登巴赫氏病有房缺合并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室间隔缺损(VSD)和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先天性心脏病ASD、VSD患儿,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患儿采用经股动静脉VSD、ASD封堵术治疗,B组患儿采用经颈静脉VSD、ASD封堵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前后肌酐水平。结果A组手术成功率为96.7%(29/30),B组手术成功率为93.3%(28/3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低于A组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为(50.45±10.46)min,短于A组的(68.79±12.56)min,术后住院时间为(4.86±3.46)d,短于A组的(8.78±5.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A组肌酐水平为(32.15±13.56)μmol/L,B组肌酐水平为(32.65±13.59)μmol/L,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VSD、ASD患儿的临床治疗中,经颈静脉VSD、ASD封堵术保留了传统介入治疗安全、微创的优点,且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卒中后抑郁的起病时间及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以2012年3月~2013年1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9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进行评估。结果:90例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卒中后抑郁19例,发生率21.1%,其中轻度抑郁11例,中度抑郁8例,重度抑郁0例。脑卒中后抑郁起病时间为脑卒中发病后11~39d,平均(25.7±5.3)d。抑郁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9.34±6.78,17.31±10.24,P<0.05)。结论:绝大多数脑卒中后抑郁为轻、中度抑郁。脑卒中后抑郁的起病时间多在卒中发病后一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卒中后抑郁呈正相关,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越重,抑郁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