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研究踝臂指数(ABI)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硬化斑块程度的相关性,从而探讨ABI与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ABI测量,同时行IMT及颈动脉斑块的检查,分析ABI与IMT、斑块程度的关系。结果 IMT与ABI呈高度负相关,斑块程度2级以上,ABI明显降低。结论 ABI可较好地反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情况,对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硬化程度的评价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的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以及6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Hcy、血糖(FB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尿酸(UA)的水平;对比两组受试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检测结果;对比病例组不同颈动脉斑块数量、性质患者Hcy水平;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T、颈动脉斑块数量与Hcy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的Hcy、TC、TG、LDL、FBS、U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IMT为(1.37±0.15)m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Hcy升高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Hcy正常患者(P0.05);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正常的患者(P0.05);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的患者(P0.05);多发斑块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单发斑块及无斑块患者(P0.05);单发斑块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患者(P0.05);不稳定型斑块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斑块患者(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T、颈动脉斑块数量均与Hcy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显著升高,且Hcy的升高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其中,近1个月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组)40例,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B组)40例,以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测定2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同时检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等。比较2组患者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MT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A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个数均明显高于B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T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能有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458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象,其中对照组168例为非脑卒中健康体检者,卒中组290例为缺血脑卒中患者。分析2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及不同狭窄程度发生率。结果卒中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发生率、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卒中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及狭窄程度与缺血脑卒中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98例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对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分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粥样斑块形成情况,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各级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分析56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并与210例健康成人对照.结果高血压各级患者颈动脉IMT均比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增加,高血压病各级之间颈动脉IMT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高血压分级增加颈动脉IMT亦逐渐增厚.结论血压增高是引起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颈动脉斑块在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表现特征,以便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列入研究组,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列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Hcy和颈动脉斑块临床检测,并进行记录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厚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浓度提高、存在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指标之一,可早期发现脑动脉血管状况不良的患者,并做好预防,减少临床脑梗死的发病,降低致残致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并发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狭窄及视网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老年T2DM 患者161例,并发脑卒中58例(脑卒中组),非脑卒中103例(非脑卒中组)。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行眼底检查。【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部位多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脑卒中组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检出率、颈动脉 IMT值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且脑卒中组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及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 IMT值、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数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 IMT与眼底病变程度显著相关(r=0.5509,P <0.05)。【结论】颈动脉 IMT和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老年T2DM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共154例,同期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其分为IMT正常组(69例)及颈动脉硬化组(85例),以24 h收缩压变异性中位数为分界点,分为低BPV组(77例)和高BPV组(77例)。结果颈动脉硬化组较颈动脉IMT正常组相比,颈动脉硬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IMT均显著增高(P0.05);相对于低BPV组患者,高BPV组患者有更高的颈动脉IMT值及斑块检出率(P0.05);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与颈动脉IMT(r=0.64,P0.05)呈正相关。结论高血患者颈动脉硬化及斑块的形成与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危险因素很多,目前对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传统危险因素的研究已有明确的结论,但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问题尚待进一步证实。本文通过分析IMT和颈动脉斑块积分(PS)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初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筛选和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新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合并高血压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2例,依据血压水平分为1级、2级、3级高血压3组。用心脏彩超测量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腔舒张末期内径(LVDd),并根据患者身高和体重计算出左室重量指数(LVMI),用颈动脉彩超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结果随着LVMI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亦增加;血压分级越高,IMT越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越高。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IMT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浓度与颈动脉硬化指标相关性。方法:对58例2型糖尿病的血清瘦素浓度与颈动脉血管硬化各项指标(彩色多普勒技术)分别进行检测。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检测值、斑块指数、颈动脉扩张性和颈动脉僵硬度呈显著直线相关性(P均〈0.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浓度可作为大血管动脉硬化的提示指标。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改变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200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已将颈动脉IMT≥0.9mm及粥样斑块列入影响高血压预后的因素[1]。本文观察58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改变,旨在探讨颈动脉IMT改变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超在脑卒中高危人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495例脑卒中高危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 medial thickness,IMT)增厚及存在斑块的患者分为阳性组(337例),将颈动脉内膜IMT正常患者分为阴性组(158例)。对比分析脑卒中高危人群不同侧颈动脉IMT增厚情况、斑块形成的发生率及颈动脉IMT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495例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发生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形成者共有337例(68.08%);年龄与其发生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高血压、高血脂、吸烟是导致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影响因素(P<0.05),其中吸烟是影响最显著的因素。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的形成与年龄关系密切,吸烟是影响IMT增厚的最主要的因素,颈动脉彩超可辅助临床尽早干预脑卒中的发生,并对其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60例健康体检者IMT值,分析其变化,随访5年,了解高血压患者IMT与脑卒中的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值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不稳定性斑块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比率显著高于硬斑患者(P〈0.01)。【结论】了解高血压患者IMT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对预测脑卒中发生及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其中合并脑梗死142例)、100例正常血压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检查,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与否、斑块大小、斑块性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斑块大小、回声强度、IMT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原发性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斑块大小显著小于非脑梗死患者,回声强度评分、IMT显著大于非脑梗死患者(P<0.05);不同级别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斑块大小、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原发性高血压并脑梗死、非脑梗死、对照组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比正常血压者显著高,特别是合并脑梗死患者,其颈动脉粥样硬化为脑梗死发生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及粥样斑块发生率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分辨超声检测技术观察经冠脉造影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 ( 4 0例 )、非冠心病患者 ( 2 3例 )颈动脉、股动脉IMT及粥样斑块发生情况。结果 :老年冠心病组颈动脉、股动脉IMT及斑块指数均较非冠心病组增高 (P <0 0 1) ,且股动脉硬化指标与冠脉病变有更好的相关性。结论 :老年人颈动脉、股动脉硬化与冠心病有显著相关性。对老年高危人群有必要定期行颈动脉、股动脉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运动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10例1级和2级高血压患者行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及斑块形成情况。根据运动高血压的定义将两组分别分为运动血压正常和运动高血压组。比较两组之间颈总动脉IMT与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结果:运动高血压与颈动脉IMT相关。结论:运动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运动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人群大动脉顺应性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及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正常对照各8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动脉硬化诊断装置VP-1000检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形成情况,比较两组合并颈动脉斑块时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变化情况,分析颈动脉IMT与BaPWV和ABI的相关性.结果 糖尿病组BaPWV[(1752±213)cm/s]较正常对照组[(1279±159)cm/s]升高(t=28.09,P<0.01);糖尿病组ABI(0.95±0.13)与正常对照组(1.28±0.1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2.11,P<0.01).糖尿病组颈动脉IMT增厚率(45.0%)及斑块发生率(35.0%)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7.5%和10.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16、4.14,P均<0.01);糖尿病组合并颈动脉斑块者BaPWV[(1810±296)cm/s]较无颈动脉斑块[(1480±304)cm/s]者升高(t=15.86,P<0.01).糖尿病患者BaPWV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r=0.271,P<0.05),ABI与IMT呈负相关(r=-0.406,P<0.05).结论 BaPWV与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呈正相关,ABI与IMT呈负相关,BaPWV和ABI可作为评估糖尿病外周动脉硬化情况有效且简便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脑白质疏松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高国栋  莫建伟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7):2030-2031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分别对92例脑CT或MRI检查确诊的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观察组)和81例脑CT或MRI正常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回声特点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及Crouse积分.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0.7%,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者占23.9%,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6.3%,Crouse积分410.1;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32.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者占12.3%,Grouse积分210.2.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白质疏松症明显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白质疏松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