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考察自我指向和他人指向的自我负性认知评估类型对个体选择特定羞耻情绪认知调节策略的影响。方法:采用情境故事法操纵两种能激发羞耻的负性自我认知评估以诱发个体羞耻情绪,比较两种条件下个体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上的差异。结果:①自我指向的自我负性认知评估仅和能维持/扩大羞耻严重程度的消极认知策略有关,而他人指向的自我负性认知评估既和上述消极认知策略有关,又和防御型及修复型策略的选用有关。②自我指向的负性认知评估是羞耻体验中的主要负性认知评估类型,而他人指向的自我负性认知评估常伴随前者出现,并可加剧其强度。结论:自我负性认知评估类型对个体认知调节策略的选择有一定影响,但这一影响的表现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2.
羞耻和一般负性情绪的认知调节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个体对羞耻与一般负性情绪的认知情绪调节的差异,以及高低特质羞耻者对羞耻与一般负性情绪的认知调节特点.方法:采用方便取样,500名大学生填写羞耻体验量表(Experience of Shame Scale,ESS)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CERQ).结果:个体在羞耻情绪和一般负性情绪时使用的认知调节策略有显著差异;高羞耻和低羞耻者倾向于使用不同的认知调节策略,而且这种差异大体一致地存在于调节羞耻情绪和一般负性情绪时.结论:个体对羞耻情绪的认知调节不同于对一般负性情绪的认知调节,特质羞耻者有其独特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目的:通过对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评定,研究羞耻感在现象学上的表现。方法:147名大学生本科生参加了本研究,其中男生53人,女生94人,平均年龄为20.2岁,所有的被试填写了羞耻体验量表(ESS)、羞耻感现象学评定量表。结果:羞耻感在现象学上的表现,符合羞耻感的“自我取向”性理论。对于不同羞耻倾向组的对比研究发现;高羞耻组倾向于更强烈的自我否定,表出更多的对行为的掩饰和对现实的逃避。作者进一步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认为羞耻是一种指向自我的负性的评价,当其产生时,会伴随着强烈的负性情感体验,易羞耻表现得更为严重,更加否定自已和逃避现实。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患者普遍存在负性情绪,其中,焦虑发生率达90%,轻中度抑郁超过60%[1].而且,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免疫功能越差[2]. 症状困扰是指,癌症患者由于疾病和/或治疗引起的躯体症状体验而报告的不适程度[3].症状困扰是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期的重要因素[4].本研究考察鼻咽癌患者的症状困扰特征及其与负性心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两种,喜、怒、哀、惧是最简单最常见的基本情绪,而羞耻是一种混合了厌恶、沮丧、悲伤,内疚,愤怒等的复杂情绪。心理学家伊扎德把羞耻定义为人们在失败、违背了道德或社会规范之后感受到的一种社会情绪。羞耻可能源于大众视角,但是最终指向内心的自我,并且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自责和极大的痛苦感。从这个意义上讲,羞耻是自己对整个人的全盘否定,是颜面扫地的失意,是内心深处自己对自己的谴责。  相似文献   

6.
尴尬与羞耻皆是负性的自我意识情绪,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对二者进行明确区分。本文从语义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二者进行辨析,详细论述了二者在诱发事件、认知归因、旁观者在场、神经生理基础及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及情绪表达、应对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指出它们与心理疾病的关系。未来进行跨文化研究时应保证语义等价性,加强对尴尬和羞耻差异的量化,对社交焦虑等心理障碍进行临床干预时注重对尴尬与羞耻的评估与调节。  相似文献   

7.
内疚和羞耻关系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疚(guilt)(guilt在汉语中有不同的译法。如内疚、负疚感、负罪感、罪感等。为避免不同的译法可能产生的概念理解上的混淆,同时也为与“羞耻”一词相对应,本文沿用“内疚”的译法)和羞耻(shame)关系的研究是最近十多年来国外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作为人类高度社会化的负性自我道德情感体验,内疚和羞耻既是个体对自身经历的不良事件进行评价和认知的产物,同时也是影响个体后续行为的重要因素,而且它们都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场依存、场独立个体在羞耻、悲伤记忆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考察被试的羞耻、悲伤记忆.结果:①在回忆字数、提及他人次数上,情绪与场认知风格出现交互作用.②场依存个体更多的提及情绪性行为、他人在场,但场独立个体更多的报告了他人评价.差异边缘显著.③悲伤回忆中提及情绪词次数显著多于羞耻回忆,且更多的报告事件发生时间.④被试在羞耻回忆中,提及他人多于提及自我,思维中自我少于其他描述中自我.⑤场依存被试悲伤回忆中提及他人次数多于提及自我次数,思维中自我均少于其他描述中自我.⑥悲伤回忆中提到情绪性行为次数、思维句数均多于羞耻回忆.结论:本研究结果支持场独立、场依存者情绪记忆有差别的假设,并且有情绪特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验式和分析式自我关注模式对高、低社交焦虑个体情绪、负性自我评价的影响,为社交焦虑个体的临床干预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创设实验室预期焦虑情景,引发高、低社交焦虑个体的焦虑情绪,并进一步通过不同指导语引导焦虑个体形成体验式或分析式自我关注模式,分析社交焦虑个体在两种自我关注模式下,情绪和负性自我评价的差异。结果:①两种不同的自我关注模式下,高、低社交焦虑个体焦虑情绪没有显著差异;②不同的自我关注模式对负性自我评价的影响仅限于高社交焦虑组。结论:对社交焦虑个体而言,不同的自我关注模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体验式自我关注是适应性的,而分析式自我关注是非适应性的。  相似文献   

10.
中美大学生羞耻体验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验东西方两种文化下羞耻感的异同之处,与理论相结合探索未来对羞耻感的跨文化研究方向.方法:以方便取样,选取在北京大学的美国访问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到第8名后不再有新的类别,随后配对选取8名北京大学学生进行相同访谈.将所得内容就羞耻体验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后果进行分类编码和统计.结果:在羞耻感的引发因素上,中美大学生均报告了在学业成就、人际交往、群体、身体和重要他人5种羞耻情境中强度相似的羞耻感;自我、同辈、父母、老师或领导对大学生的期望都会引发羞耻感,群体的期望只引发中国大学生的羞耻感,而美国大学生未提及.羞耻体验过程中,中国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报告了更多身体反应(中国被试3类身体反应,21人次,而美国被试仅1类,5人次),并倾向于对羞耻体验做更多的认知加工(人次33:19).在羞耻感的影响力上,两国大学生均报告羞耻感在导致回避行为等负性结果的同时,其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具有行为促进和约束的正性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羞耻感跨文化异同现象的理解,支持自我意识情绪产生模型和自我建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