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祖国医学对痛证病理的认识,可以理解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某些致病因素(外感、内伤)侵扰人体,影响或阻碍气血正常运行,致使某些脏腑、经络在生理机能上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实证疼痛。后者是指某些邪气耗伤正气,或脏腑  相似文献   

2.
阴阳、脏腑、经络、三焦、营卫、精血津液都是人体正气的分类命名。正气是生命活性物质的统称,邪气是一切致病物质的统称。阴阳平衡就是阴气平和、阳气固秘,阴平阳秘则气机和利、气化正常。若阴气和阳气因虚损耗伤、或邪气侵扰而失于平秘,则气机逆乱,温凉失度、气化失常,即阴阳失调,发生疾病。正邪相争是病因、病机的关键,正气虚和/或邪气实是辨证的真正总纲。扶正祛邪是治病的总则。从生理到病理,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治疗,完全表明气化论是中医理论的真正核心,中医理论本质是气化论。  相似文献   

3.
虚实是概括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盛衰变化的两个纲领。《素问·虚实通评论》指出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虚指正气不足 ,脏腑经络机能减退 ;实指邪气亢盛 ,脏腑经络机能亢进或障碍。人体正气不足 ,脏腑经络机能减退所表现出的证候 ,谓之虚证 ;邪气亢盛 ,脏腑经络机能亢进或障碍所表现出的证候 ,谓之实证。  关于虚实的临床表现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素问·玉机真脏论》说 :“脉盛 ,皮热 ,腹胀 ,前后不通 ,闷瞀 ,此为五实。脉细 ,皮寒 ,气少 ,泄利前后 ,饮食不入 ,此谓五虚。”华元化《虚实大要论》曰 :“肠鸣气走 ,足冷手寒 ,食不入…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正气、邪气的涵义,现行的《中医学基础》如此表述:“正气,是指人体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单称为‘正’。所谓邪气,则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笔者认为其中存在问题,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正气:首先,“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此话逻辑性不强。机能活动的涵义很广,概括了机体全部的生理活动,当然也就包括了抗病、康复能力。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一个健康的机体都具备抗御疾病和恢复健康的能力,并且此  相似文献   

5.
杜克约 《四川中医》1995,13(9):11-11
正气乃人身之真气,泛指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功能,《内经》把疾病的产生归为本身内有条件和致病因素两个方面、概括为“邪”和“正”,疾病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两个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人体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正气强盛,“阴平阳秘”,卫外固密则疾病就无从发生.反之,正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则乘虚而入,使阴阳失调,则疾病由此而生.故《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素问·评热病论》也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正气虚是形成一切疾病的内因和先决条件,外邪是构成疾病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6.
杨茂敬 《光明中医》2009,24(10):1981-198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祖国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称为"正气",凡一切致病因素足以造成发病条件的均称为"邪气"."正气"如何"存内",才能达到"邪不可干",是当今养生的目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1慢乙肝与邪正"正"是"正气"的简称,是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所谓的"邪"是邪气的简称,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即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故正气的盛衰,是形成疾病虚实的关键。"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是阐明人体受病后,正气和病邪之间相  相似文献   

8.
谷守星  王金荣 《河北中医》2012,34(6):910-910,917
虚与实是体现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对抗消长形势的病理反映,《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正邪相争,斗争剧烈,反映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症候,谓之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血、水等滞留为患的病症;“虚”指正气虚衰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即机体的气血津液和经络脏腑等生理功能较弱,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机体的正气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映,临床常见一系列虚弱、衰弱和不足的证候,多见于素体虚弱、疾病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症.  相似文献   

9.
黄帅立  靖瓛  吴少燕 《河南中医》2019,39(3):332-335
当今许多不良生活方式,极易损伤人体真阳,阳虚则寒生,寒生则痰凝,痰凝则气滞,气滞则血瘀,而痰、瘀、滞又可以作为病理产物反过来损伤人体气血。因此,近年来处于阳虚寒湿,气血不畅体质状态者,越来越多。中医扶阳理论与当今亚健康人群的体质状态具有高度适宜性,若能通过扶阳使人体真阳盛,寒气祛,痰湿化,气机畅,则气血运行自然畅达。督脉为阳经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只有督脉阳气运行通畅,全身各经络、脏腑功能才会协调,疾病也就不容易产生。若寒、湿、痰、瘀等邪气客于督脉,致督脉痹阻不通,则诸经络、脏腑功能失调,防御力降低,就容易产生疾病。因此,疏通督脉,祛除邪气,使其阳气通畅,不但可以减少疾病的产生,也有益于疾病的治愈。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思想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建红 《山西中医》1999,15(3):51-51
很早以前,祖国医学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固然与外在的邪气侵袭人体有关,但必须是在人体气血脏腑不和的情况下,才会发病。也就是说,疾病的发生是外因(邪气)作用于内因(正气)的结果。所以临床上十分强调顾护正气,防患于未然。1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渊源“未病”一...  相似文献   

11.
痹证也称风湿病,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邪为患,痰浊瘀血留滞,引起经脉气血不通不荣,出现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等,甚则关节变形、肢体痿废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现代免疫学认为,风湿病的发生与细菌、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内分泌、环境及自身免疫有关。很多实验证明,一些风湿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中医学“免疫”即人体的正气拉,并将疾病发病因素归纳为正气与邪气。本病因始见于《内经》,在《素问·痹论》篇中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强调了外邪致病的重要性,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口’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痹证除以上致病因素外,其发病机理与脾虚外湿易侵,血虚外风易感,阳虚外寒易人,阴虚外热易犯,正虚外邪易干有关。也即邪气的侵入只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正气虚弱才是本病发生演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徐宁  孙广仁 《光明中医》2009,24(9):1648-1650
对<内经>中有关"脉气"、"经气"、"络气"的内容进行分析,认为脉气是由营气、胃气、脏腑之气、真气、宗气组成.组成脉气的气合则为人体之气,因此脉气当是人体之气分布于经络系统的部分,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脉气以有胃气为贵,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变动.脉气分布到经脉的部分称为"经气";分布到络脉的部分称为"络气".外感和内生邪气也可进入脉中,因此在疾病过程中脉气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双方的力量变化,在疾病的诊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1 防病未然,调摄固本 未病之前积极预防,以避免疾病的发生,而一切预防措施都是围绕着正气和邪气展开的。在正气与邪气这一对矛盾中,尤其重视正气在防病中的地位。“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养慎,即内养正气、外慎风邪。人们必须掌握自然规律、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保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才能达到防病保健之目的。“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重视预防疾病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是重点研究疑难杂病的著作.此书的问世可以说是中医急症治疗的一大进步,代表了当时的急救水平.笔者对《金匮要略》的学术思想有所感悟,现结合危重病救治谈谈心得. 1 治病求本,重视人体正气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康复能力;邪气是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与否,以及病后的转归结局,实际上是由正气和邪气相争的胜负决定的.疾病的发生,一方面由于人体本身的正气虚弱,容易遭受邪气的侵袭;另一方面,由于邪气的侵犯,破坏了机体的相对平衡状态.人体正气旺盛,足以抗御邪气时,不会发生疾病.  相似文献   

15.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正气与邪气作斗争的过程。邪正消长,既是人体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的复杂变化,也是人体在抵抗一切外来的致病因素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综合表现。中医所谓的“邪”,是指一切可能致病的因素;中医所谓的“正”,是指人体能够抵抗邪气的生理功能。邪气和正气的消长过程,尤其是正气的盛衰,是决定受病与否的主要因素,也就是外因决定于内因的意义,因而成为机体在发病过程中形成虚实证候的关键,同时也是决定治疗方针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6.
张爱焕 《光明中医》2006,21(10):19-20
致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某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患病机体的结果.如果正气存内,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旺盛,内外调和,外邪就无从侵入,疾病就难以发生.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正气强弱是决定因素,外来邪气只是构成疾病发生的条件.因此,我们若能掌握影响正气强弱的诸种原因,先而防之,就可减少疾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7.
自《内经》始,中医就认为邪正盛衰贯穿于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推动疾病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邪气与正气是如何在相互较量中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邪气、正气与邪正盛衰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有产生于自然界者,如六淫和疫疠之气;有产生于人体内部者,如痰饮、瘀血、  相似文献   

18.
非典型肺炎属烈性传染病,由变异的冠状病毒(疫邪),经空气、飞沫、密切接触传染。为中医瘟疫病,属温病范畴。针对目前人们预防“非典”,盲目服药,过度精神恐慌等出现有损人体正气的情况,笔者从中医“治未病”角度浅谈如下。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邪正相争的结果,正气指人体的阴精(津液、营卫)和阳气(脏腑生理功能,适应自然和抵御外邪的能力);邪气指一切作用于人体,扰乱人体“阴平阳秘”的各种因素,包括七情、六淫等。疾病的发生还取决于人体的正气,只有当人体正气“虚”时,才可招致邪气入侵。当人体在精神不安、睡眠不足、劳累、饥饿等情…  相似文献   

19.
经络和穴位既沟通内外联络肢体,又运行气血营养周身、防御疾病,所以经络的作用不仅是治“已病”,更能治“未病”。通过调理经络和穴位,保持人体各个脏腑功能的平衡、协调,使气血畅通,“经气盛则邪气不入”,从而提高对外来疾病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则与治法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扶正祛邪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从邪气与正气的关系来说,是邪与正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根据中医学理论观点,正气是维持人体生命能量的各种物质与功能以及由这些物质和功能所产生的抗病能力;邪气是指一切致病因素。邪正斗争的胜负,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