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影响骚扰阿蚊种群诱捕数量的环境气象因素的强弱指示性.方法通过人帐诱捕法、网捕法等捕获成蚊,并记录同时刻的环境气象因素.应用SAS统计,多元性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相关数据处理.结果 SAS统计证明骚扰阿蚊的种群活动主要在夜间,影响其种群动态变化的主要气象因素是风速和温度.其他方法则表明在影响骚扰阿蚊昼夜叮刺周环的环境因素中,温度和光照度是主要因素,相对湿度和风速次之,降雨量的影响最弱.而温度和降雨量是影响骚扰阿蚊种群动态季节消长的两个主要因素.结论环境气象因素综合影响骚扰阿蚊的种群动态变化,强调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分析蒙山大洼林场骚扰阿蚊的叮刺周环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人帐诱捕法、人体诱捕法、网捕法、人工小时法等捕获成蚊,分类记数,并记录环境气象因素。结果骚扰阿蚊的叮刺活动主要在夜间,有2个明显的高峰,昏峰出现在18:00-21:00,晨峰发生在2:00~3:0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不同月份所形成的峰值其高低、宽窄亦不同。入帐诱捕法在研究叮刺周环方面更为重要。环境因素综合影响骚扰阿蚊的叮刺活动。结论骚扰阿蚊为野栖性蚊种,夏天的晚上应尽量减少户外宿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安康市不同生态环境、不同场所蚊类种群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方法蚊密度调查采用人工小时法。结果2005—2007年在3个县9个村的居民室内、畜圈各45间及野外9处共捕获成蚊4属6种31396只。其中中华按蚊615只,帕氏按蚊334只,淡色库蚊2286只,白纹伊蚊36只,骚扰阿蚊28123只,三带喙库蚊2只,总密度146.37只/人工小时。骚扰阿蚊为优势蚊种,其次为淡色库蚊。畜圈蚊虫占捕获总数的92.37%,密度高峰期在7月中旬至9月下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最高峰。结论海拔低、雨量多、潮湿、阴暗、通风不好的畜圈内蚊虫密度高,初步推断淡色库蚊可能为安康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4.
诱蚊灯法对温州市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掌握诱蚊灯法监测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的变化规律,为防制蚊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7和2008年每年4-11月在监测点用诱蚊灯诱捕成蚊,分类鉴定.结果 两年内诱蚊灯法监测共诱捕成蚊7685只,主要有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2007和2008年的平均密度分别为4.06和3.46只/(灯·h),密度季节高峰期在5-7月,诱蚊灯法监测蚊虫密度季节高峰与人工小时法相近.结论 诱蚊灯法适用于家栖和半家柄蚊虫季节消长监测,对白纹伊蚊监测效果有限,诱捕持续时间可采用3 h或15 h.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分析和探讨环境气象因素对骚扰阿蚊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相关环境气象因素的强弱指示性。方法在蒙山大洼林场生境中,用人帐法、网捕法、灯诱法、人工小时法等4种方法采集骚扰阿蚊成蚊,并同时记录采集点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度及降雨量等环境气候因素。应用SAS统计,多元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结果 将每一时刻前1 h骚扰阿蚊诱捕数量和相应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度及风速作为自变量加入到:yt=yt-1 c+bo+∑bixi+ωt公式中,取置信水平F=2,取得的数学模型是:y=0.553 7+0.577 6C-0.032 1W+0.020 1T(复相关系数为0.95,标准估计误差为0.33)。由此分析表明在影响骚扰阿蚊种群活动动态变化的主要气象因素中风速和温度的作用比相对湿度和光照度更为重要。其他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骚扰阿蚊昼夜叮刺周环的环境因素中,温度和光照度是主要因素,相对湿度和风速次之,降雨量的影响最弱。最适宜骚扰阿蚊种群活动的温度为20~23℃,相对湿度为80%~90%,光照度为1~300 Lx,在风速小于0.50 m/s时,和捕蚊数呈显著的负相关性。降雨量、温度及土壤的相对湿度对骚扰阿蚊季节消长的影响是显著的,而相对湿度、光照度、光照时数、风速却不明显。结论环境气象因素对骚扰阿蚊的种群动态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且这种作用是综合性的,强调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广西乙脑媒介蚊种尤其是三带喙库蚊的种类、密度、季节消长和情况.方法 在国家级乙脑监测点北流市和靖西县某村屯进行蚊子种类、密度、季节消长调查,每半月1次.结果 北流市2006 ~ 2007年共捕获成蚊26832只,以骚扰阿蚊为优势蚊种,成蚊密度较高,在53 ~ 437只/人工小时之间,平均蚊密度为206只/人工...  相似文献   

7.
某县蚊相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王治安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475-4476
[目的]了解安康市岚皋县不同生态环境,不同场所蚊相种群组成及密度、季节消长情况。[方法]人工小时法。[结果]共捕获成蚊4属5种1 235只。其中,中华按蚊214只、潘氏按蚊15只、淡色库蚊113只、骚扰阿蚊888只。骚扰阿蚊为优势蚊种,其次为中华按蚊、淡色库蚊。密度高峰在7月~9月,8月最高,10月降到最低水平。[结论]初步推断淡色库蚊可能为乙脑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了解攀枝花市不同生境蚊类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方法按《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要求,采用诱蚊灯法诱捕成蚊,并对捕获蚊虫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2009-2013年共布诱蚊灯1 200盏,累计捕获蚊虫1科4属5种5 892只,年平均密度为0.42只/(灯·h);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64.69%,骚扰阿蚊17.20%、三带喙库蚊10.43%、白纹伊蚊3.96%、中华按蚊3.71%;全年每月均有蚊虫活动,4-9月密度达到峰值,9月以后开始下降;不同环境类型成蚊密度以公园为最高,达0.54只/(灯·h),其次依次为居民区、牲畜棚、农户和医院。结论攀枝花市蚊种群密度特征和季节消长规律揭示了近年来环境干预的良好效果,建议今后仍要持之以恒地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岱山县蚊种构成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当地蚊类控制及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岱山县7个乡/镇各选2个具有代表性的村,每个村选择民房内、户外和牲畜棚各2处布点,于2017年4—11月每月上旬和下旬分别在调查点采用诱蚊灯法诱捕成蚊并进行种属鉴定。结果共捕获成蚊33 371只,其中33 188只隶属4属6种,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53.32%和40.33%。牲畜棚以三带喙库蚊为主,占55.37%;民房内和户外以致倦库蚊为主,分别占77.95%和66.14%。平均蚊密度为24.83只/(灯·夜),牲畜棚成蚊密度最高,为15.37只/(灯·夜);户外成蚊密度最低,为2.91只/(灯·夜)。6—9月为成蚊活动高峰期;致倦库蚊密度在6月上旬达到最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三带喙库蚊密度有2个高峰,分别为7月上旬和9月上旬;中华按蚊、骚扰阿蚊、白纹伊蚊、东乡伊蚊和其他蚊种密度较低,分布较平缓。结论岱山县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成蚊活动高峰集中在6—9月,牲畜棚蚊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广州市萝岗口岸蚊类的种群构成、不同生境密度分布及其季节消长情况,为口岸媒介生物的有效防控及其传染病的有效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本底调查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法和人帐诱捕法对蚊类孳生和栖息地进行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捕获成蚊2690只,经鉴定隶属2亚科3属6种,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78.74%,其次分别为白纹伊蚊、骚扰阿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褐尾库蚊;全年平均蚊密度为28.2只/人工·h,全年以在建新办公楼蚊密度最高,为53只/人工·h;成蚊季节消长高峰期在4~6月份,白纹伊蚊季节消长高峰期在6~8月份。〔结论〕本次调查得出较为详细的口岸蚊媒本底资料,为今后蚊媒防治工作提供切实的技术指导,当前灭蚊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对车检场的卫生监督,消灭蚊虫滋生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和分析山东不同地区蚊类的嗜血习性,并对常见蚊种选择吸血宿主的嗜好作出判断。方法用人帐诱捕法、人体诱捕法、网捕法、人工小时法等采集不同场所的蚊虫,鉴定蚊种后,将其杀死作胃血沉淀试验,对血源相近的宿主在不易鉴别时,采用凝集抑制试验方法。结果从人房、家畜舍及野外共采集蚊虫14种,获得胃血标本13 283份。不同蚊种的偏嗜性不同,淡色库蚊的嗜血范围广泛,但以人血和鸡血为主,兼吸其他动物的血;三带喙库蚊主要嗜吸牛(羊)、马(驴、骡)、猪等家畜血,并兼吸人血;中华按蚊的主要嗜血对象是牛、羊,其次是马、驴、骡、猪,而吸人血者较少;骚扰阿蚊主要吸人血、牛血并兼吸猪、鸡及其他家畜、禽血。另对山东地区其他6种蚊虫也进行了选择吸血宿主嗜好的判断。结论蚊虫对人或不同动物的血液有不同的偏嗜性。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东明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媒介蚊虫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东明县蚊虫的种类及其生态习性,调查当地连续突发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例可能的传播媒介蚊虫种类,为进一步防制乙脑提供依据;比较4种常用的蚊虫监测方法。方法用人帐法、网捕法、灯诱法、人工小时法在城区、稻田、畜禽舍、住户4种不同生境捕获蚊虫,分类计数,放入液氮罐中带回实验室以备病毒分离。记录当地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气候因素。结果用4种方法在稻田、城区、畜禽舍、住户4种生境中共捕获成蚊5属7种5116只,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获蚊虫总数的79.1%和17.8%,其他蚊种占3.1%。从不同生境捕获的蚊虫数量来看,以畜禽舍数量最多,占捕蚊总数的57.7%,稻田和城区次之,分别占18.9%和13.4%,住户最少,仅占9.9%。从蚊虫种类上看,在城区捕获的淡色库蚊居多,占捕获该蚊总数的53.3%,其他生境合计占46.7%。而农村的稻田和畜禽舍外环境以三带喙库蚊数量较多,占捕获该蚊总数的91.2%。以人工小时法捕获蚊虫数量最多,为2943只,占蚊虫总数的57.5%;人帐法次之,占29.0%,灯诱法占8.2%,网捕法捕到的蚊虫数最少,占5.3%。三带喙库蚊和淡色库蚊的叮刺高峰一般是在日落后1-1.5h,持续约30min,淡色库蚊的叮刺高峰略迟20min。结论三带喙库蚊可能是当地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在进行蚊虫种类和数量监测时,应当以人工小时法和人帐法为主要捕获方法,网捕法和灯诱法为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陇县蚊类种群构成及生态习性。方法对县区6类不同生态环境定时、定人、定点进行蚊虫孳生地及蚊幼虫、成虫密度监测。结果陇县城区采获蚊虫4属6种,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7~9月间,蚊幼虫平均容器指数为52.02,房屋指数为55.45;成蚊帐诱法监测密度为8.85只/h,人工小时法监测密度为42.5只/h,诱蚊灯法监测密度为4.29只/h。成蚊密度农村居民区较高,骚扰阿蚊、三带喙库蚊主要分布在牛圈、室内,白纹伊蚊仅在轮胎堆放处等特殊场所分布。结论初步摸清了陇县蚊类的种群构成和生态分布,为开展蚊虫防治,预防虫媒传染病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蚊类种群构成及密度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利用电动捕蚊器捕捉蚊虫,进行蚊类种群鉴定及分类计数。结果三峡库区宜昌段建设初期,人房和畜圈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骚扰阿蚊、淡色库蚊、中华按蚊交替出现,2005年及2007年后,人房和畜圈以骚扰阿蚊为主;人房成蚊密度低于畜圈;成蚊密度季节性消长呈双峰型,蚊密度高峰期在6月上旬和8月上旬。结论三峡库区宜昌段随着环境的改变,蚊密度和蚊种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提示要继续加强蚊类监测,为有效防制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东城区2014-2016年成蚊种类构成、密度动态及季节消长趋势,为蚊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CO2诱蚊灯法进行蚊密度监测.结果 2014-2016年共捕获蚊虫2 427只,蚊密度为0.80只/(灯·h),淡色库蚊为东城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70.58%,其次是白纹伊蚊;蚊总密度高峰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沂蒙山区蚊类生态习性近20年生态学调查,掌握不同生境蚊类的本底资料,为除害灭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取样点,用人帐法、网捕法、灯诱法、人工小时法、动物诱捕法等5种采集方法分别在不同生境中采集蚊虫成虫,分类计数。结果共发现蚊类5属28种,其中环股按蚊、朝鲜伊蚊、背点伊蚊等7种为沂蒙山区新记录。蚊类的孳生地非常广泛,而不同蚊种在各种水质中又有不同的孳生特点。对11种常见蚊虫的嗜血习性进行了判断。结论在当前蚊媒传播疾病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有必要继续加强对蚊类生态学的调查,以巩固除害灭病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蒙山2种优势蚊种骚扰阿蚊和淡色库蚊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从而发现蚊虫的竞争特点.方法引入生态位理论,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分离对骚扰阿蚊和淡色库蚊的竞争特点进行理论上的定性、定量分析,并对2种蚊虫在时间、温度序列上的生态位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获得了2种蚊虫的种间竞争特征.结果 2种蚊虫在资源利用上有较大的相似性比例.骚扰阿蚊有较宽的生态位宽度,且对淡色库蚊有较大的重叠.结论建立骚扰阿蚊种间竞争特点的数学模型,对竞争可能产生的结局进行理论分析,从而取得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结果相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The protection against insect bites afforded by untreated mosquito bed nets was studied at the field stations of Yaokoffikro and M'bé in Ivory Coast. We tested damaged mosquito nets (tear holes covering 0.8% of the total area) in Yaokoffikro, undamaged mosquito nets and huts without mosquito nets in M'bé. The blood feeding rate of Anopheles gambiae was 70% lower in huts with undamaged mosquito nets than in huts with no mosquito net or a damaged mosquito net. The natural exophilic behavior of the mosquito was increased and mosquito mortality reached 7.4%. The blood feeding rate of An. gambiae was 83% in huts with no mosquito net and 68% in huts with damaged mosquito nets. Exophilic behavior was normal (25%) and overall mortality was 5%. Immediate mortality of An. gambiae was 54% with undamaged mosquito nets and only 17% in huts with no mosquito net. This difference may reflect the state of nutrition of the mosquitoes: 86% of the dead mosquitoes found in huts with undamaged mosquito nets had not fed, versus only 24% in huts with no mosquito net. The unfed mosquitoes may be considered to have died from starvation. Intact mosquito nets conferred some protection against An. gambiae. This protection was not total but was "better than nothing", with 25% of mosquitoes blood feeding effectively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an intact mosquito net. This protection reduces the probability of survival of the females. In contrast, torn mosquito nets trap the mosquitoes that enter, then allowing more than two thirds of the mosquitoes to take a blood meal on the slee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