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死亡观与医学观的历史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死亡——哲学和医学共同的研究对象 死亡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早在19世纪就曾指出:“今天,不把死亡看作生命的重要因素,不了解生命的否定实质上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学,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了。因此,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这样”[1]。 死亡如何定义呢?生物学认为,死亡是机体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2.
我国开发死亡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4.
安乐死的问题不仅与医学、伦理学有关,还与人们的生命观和死亡观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命观与死亡观,是人们运用一定的世界观认识生命与死亡所产生的对生命与死亡的根本看法,它从根本方向上决定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决定着人们对待安乐死的态度或看法。安乐死的各种矛盾和难题,必须随着人们对新的生命观与死亡观的认可和接受,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5.
灾难托起的生命伦理命题:死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视灾难中秩序后面那些不和谐的音符所折射出的对死亡的无知与人性冷漠,指出缺乏死亡教育是生命伦理教育的缺陷,回顾了世界各国死亡教育的发展历程,概述了现代死亡教育的内涵,通过与欧美国家死亡教育的比较,提出中国的死亡教育应该突破传统文化中对死亡问题由来已久的禁忌,积极开展死亡伦理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出死亡教育的体系,促进死亡教育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以此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生命品质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死亡观及死亡教育的哲学浅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曾闻有人问这样的问题———有谁见过人是笑着出生于人世的 ?为何人总是以哭声问世呢 ?难道人终是因“人总是要死的”而注定要成为“伤感的复合物”———悲哀的动物吗 ?曾记得有位作家诘问过极度贪欲的人———你难道就没想到过死 ?只要你常询问一下死 ,你可能就会为你的贪婪而感到十分可笑。活着的人谁都难逃听闻种种悲观厌世的言语之际遇 ,生与死的价值观念像孪生兄弟般随时相伴已被启蒙的芸芸众生 ,面对每时每刻的生死现象特别是死亡 ,你会怎样想 ,怎样看 ,怎样做 ?“活着” ,就是生死观念碰撞后的人的化身 !人们怎样才能从“生得痛苦 ,…  相似文献   

7.
8.
现代死亡观包括现代的死亡标准、死亡现代方式、面对死亡的现代态度及死亡的现代处置,它与生态伦理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性、公正性、可持续发展性等原则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本文旨在以生态伦理背景阐述现代死亡观的合理性、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死亡尊严是现代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追求目标.临终关怀则是实现死亡尊严的途径之一.从临终关怀角度来讲,临终关怀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性化都能较好的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让其能在生命弥留之际带着尊严离去.正确地认识和实施临终关怀,在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快的形势下,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审视安乐死的基本精神,重新思考安乐死在中国的实现途径。安乐死一词与中国的“善终”思想契舍,应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重拾安乐死的本意,通过死亡教育树立安乐死亡观,在全方位开展临终关怀事业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的安乐死进程。  相似文献   

11.
死亡是生命不可超越的终极归宿,正是生之有限造成了人们对死亡本能的恐惧,但是对死亡的逃避和漠视将会导致人们缺乏对生命真谛和意义的整体把握和领悟。通过对死亡内涵的哲学追问,引发了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反思,由死观生,就会使人们更加善待生命,从而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解读生死》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医学因其“仁术”的特点,使得生命教育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在《解读生死》教学专题感想的基础上分析生命教育在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教育不仅要直面生命,更要助人体验生命的意义和实现生命的超越。对医学生来说,构建生命化课堂教学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其人文关怀的重要选择,应该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3.
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深入而广泛地介入到人的生死过程,不仅能改变人“生”的方式,也能改变人“死”的状态,从而使一直以来的自然的生死过程日益成为人为操纵的过程。这就促使人们在生命科学视阈下对生与死重新进行多维思考,如生之神圣的淡化、生之过程的技术化、生之构成的社会化、死之本质的探讨、死之方式的多元化、死之教育的系统化等等,这些思考无疑有益于伦理道德观念进步与生命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西安市某高校离退休教职员工死亡率、死亡原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制定疾病控制规划和预防疾病策略,降低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回归分析法对某高校2002~2011年10年间离世的离退休人员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死亡人数集中分布在70岁~80岁年龄组,男女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各种肿瘤疾病居死因之首,心脏病次之,多器官功能衰竭位列第三.结论 为降低高校离退休职工死亡率,应采取以下措施:帮助离退休职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重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5.
死亡标准的伦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良铭 《医学与社会》2003,16(2):24-25,29
死亡标准问题是生命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中国国情,以立法的形式确定死亡标准势在必行,它将对医疗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生死十日谈》中,作家孙惠芬以探寻死亡缘由为切入点,通过展示意外死亡降临过的家庭中的夫妻、父子、兄弟之间的矛盾纠葛,揭示出乡村家庭伦理道德普遍失序的现状,揭示了贫病与乡村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生存黑洞。作家多方探寻摆脱苦难的方法,如皈依神灵和宗教、回归大自然、专家的心理治疗等,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关注和救助农村中贫病的弱势人群,也希望每一个苦难的生命个体都能进行自我救赎,更坚韧、更有尊严地活下去。  相似文献   

17.
医学生的未来职业关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生死观教育尤为重要。然而,在现阶段医学教育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医学院校对生死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存在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为此,医学院校需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并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而实现医学人文关怀理念的回归与重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湖北省监测点居民伤害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状况,为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死亡率与潜在减寿年数(PYLL)等指标对湖北省2006-2007年监测点居民伤害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监测点居民伤害死亡5994例,粗死亡率为61.45/10万(标化死亡率为58.26/10万),其中男性3 725例、女性2 26...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死亡、自杀的态度及死亡教育的需求,为学校死亡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生命观。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死亡态度和自杀态度问卷调查广东省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对研究因素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80.8%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局,但面对死亡时仍有54.6%的人会产生悲伤、恐惧等消极态度,说明大学生对生命的本质及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81.8%的大学生愿意接受死亡教育,说明大学生有死亡教育需求,但仅有20.8%的人接受过死亡教育,反映高校死亡教育缺失,从大学生自杀态度总体情况看,大学生对自杀持中立或矛盾的态度。结论:在高校开展死亡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死亡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生命观,降低大学生的自杀率。  相似文献   

20.
刘芳  孙娜  倪静 《中国病案》2013,(1):32-34
目的统计分析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报质量情况,旨在提升上报数据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对某三甲医院2011年上报死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死亡病例521例,疾病诊断为症状或体征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各种衰竭。死亡医学证明书填报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根本死因概念不清、死因链填写不规范。结论根本死因的判定是影响死亡医学证明书填报质量的关键因素,有效的死因监测管理模式,增强死因监测人才的能力建设,可有效提高填报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