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岚  黄云超 《云南医药》2007,28(5):439-44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4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20例)和肠外营养组(24例)。均于手术后24h开始给予等热量(125.4kJ·kg^-1·d^-1)、等氮量(0.2g·kg^-1·d^-1)营养支持,持续9d,测定手术前1d、术后1d和9d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等免疫指标。结果43例完成研究。两组术前各免疫指标比较无差别,术后第1d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术后第9d肠内营养组IgA,IgG,IgM,淋巴细胞总数,CD3,CD4,CD4/CD8,NK细胞活性明显回升,CD8细胞则回落正常水平,而肠外营养组CD8细胞仍处于高水平,其余指标仍处于低水平。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促进食管癌术后免疫功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魏飞  曹旭  冯志健  卢帅 《江苏医药》2012,38(18):2197-2198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6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每组30例,在术前及术后第1、3、7天测定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发生;两组患者术后白蛋白水平降低,CRP增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及全肠外营养支持均能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55例,观察组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及优质护理,参考组患者进行常规肠外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体重下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体重下降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控制体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早期肠内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术后血糖影响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02—2010年手术治疗的90例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90例食管癌按入院先后时间随机分为两组:A组45例为食管癌术后应用双胃管早期肠内营养;B组45例为食管癌术后应用肠外营养。结果两组比较,其术后对血糖的影响存存明显的差异,A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胃管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治疗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维持血糖的稳定性,从而减少血糖波动对病人手术后的影响,有利于病人手术后的恢复,减少严重行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实用价值。方法对124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术后营养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64例,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60例,食管癌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生化指标。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5),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内营养组较静脉营养组短(P<0.01),血浆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肠内营养组高于静脉营养组(P<0.01)。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研究食管癌根治术后应用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按照数字表法将行食管癌根治术的9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应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体重变化、营养支持治疗费用和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体重的变化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营养支持治疗费用(1.78±1.22)万元显著低于对照组(7.23±1.65)万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副反应的发生率15.1%低于对照组38.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增加患者的体重,同时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具有费用相对低廉、副反应少、高效安全的优势,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施行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行食管癌手术96例,其中42例实施全静脉营养,54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术后并发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全静脉组(P〈0.05)。术后并发症中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在两组中分别是18.5%、1.85%、3.70%和38.1%、11.91%、16.7%,且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其相比于全静脉营养组可改善胃肠功能恢复及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应用于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38例胃腺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19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蛋白水平变化、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体质量、血清总蛋白及血清白蛋白均较术前下降;两组患者均为负氮平衡,但两组以上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平均进食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肠内营养组均低于肠外营养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可以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安全、简便、经济。  相似文献   

9.
赖裕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142-143
目的对比分析肠外营养和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效果。方法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24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胃切除术进行治疗。随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实验组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行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和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肿瘤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仆  梁寒 《天津医药》2004,32(5):310-311
胃肠道手术病人早期营养支持的概念已逐渐被人们接受,众多临床试验证明了长时问饥饿状态对于手术病人会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多数学者认同手术后1~2d开始营养支持有利于围手术期的恢复。营养不良是胃肠道肿瘤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手术后营养支持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但胃肠道手术后肠内外营养的选择,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笔者回顾性总结我院2001年-2003年44例全胃切除后胃癌病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比较的临床试验结果以及我们实施肠内营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杨元勋  秦利荣  方芸 《中国药师》2007,10(12):1235-1237
目的:观察胃肠道术后患者在经周围静脉全肠外营养(TPN)中应用谷氨酰胺(Glu)的有效性。方法:114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TPN组(对照组)和Glu强化TPN组(治疗组)。结果:术后第8天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2组均有回升,但对照组回升较慢,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8天治疗组氮平衡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感染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术后经周围静脉TPN强化加入Glu比常规TPN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梁吉振  任云  宫心明 《安徽医药》2018,39(1):110-112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太和县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4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仅实施肠外营养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实施肠内营养进行干预。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营养状况主观评价(SAG)得分和客观营养状况指标(包括总白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前清蛋白)、肝肾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总白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前清蛋白分别为(59.8±5.1) g/L、(32.4±4.2) g/L、(1.98±0.40) g/L、(117.2±20) mg/L,术前为(54.1±4.3) g/L、(28.8±4.1) g/L、(1.59±0.41) g/L、(103.8±21.3) mg/L,对照组分别为(55.2±6.2) g/L、(29.5±4.2) g/L、(1.56±0.41) g/L、(101.4±27) mg/L,观察组术后的营养情况优于对照组和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AG评价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SAG评价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肝肾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不影响食管癌患者肝肾功能的情况下,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徐侃  叶波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7):1163-1165
目的 探讨胃代食管术后患者EEN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选择老年胃代食管术后患者62例,按随机原则将其分为EEN组(研究组)和TPN组(对照组)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后体质量及肝功能等与营养相关的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体质量均下降(P〈0.01);TPN组术后转铁蛋白低于术前(P〈0.01),EEN组无明显改变;TPN组AKP升高(P〈0.05),而EEN组无明显改变;两组术后LDH均高于术前(P〈0.05);TPN组术后ALT,AST均不同程度的升高,而EEN组无差异;EEN组肛门排气或排便时间短于TPN组(P〈0.01);平均住院费用/营养治疗费用EEN低于TPN组(P〈0.05)。结论 EEN在胃代食管术后患者中应用能促进肠功能早期恢复,具有高效、安全、价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肠内免疫营养与肠外营养对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市肿瘤医院食管、贲门恶性肿瘤患者80例。选择的所有病例在术前均未作化疗,免疫或放射治疗。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0例,每组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疾病种类、营养状况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研究组术后实施肠内免疫营养制剂-瑞能;对照组术后实施全静脉肠外营养。食管、贲门恶性肿瘤患者术前1d,术后5d,术后10d,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IgG、IgM、IgA、CD4、CD8、CD4/CD8。并比较肠内免疫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在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以及IgG、IgM、IgA、CD4、CD8、CD4/CD8、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及比例等方面是否有差异。结果肠内营养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以及CD4/CD8值明显高于肠外营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IgG、IgM、IgA、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和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免疫营养可有效改善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同时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患者的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分析。方法将邯郸市第一医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之间收录的58例胃癌手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19例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方法给予补充,B组19例患者采取肠外营养方法给予补充,C组20例患者采取肠内肠外联合的营养方法给予补充,观察三组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c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和胃肠的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与术后并发症情况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三组给予营养支持8d后的患者体内的转铁蛋白和血清白蛋白以及前白蛋白均明显的高于治疗后1d的情况,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营养支持8d后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癌手术后的患者采取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方法支持能够有效的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和缩短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并且安全可靠.操作简单.佰得临床中府用和椎广.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艳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4):573-574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液输入的优点及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120例食管癌术后留置肠内营养管进行系统护理,提高患者留置肠内营养管的舒适度及耐受力,保证肠内营养管在位通畅至胃肠通畅后拔管.结果:120例患者术后经肠内营养后营养状况均得到改善,其中101例患者肠功能很快恢复,有1例发生吻合口瘘,12例出现轻度腹泻,2例出现重度腹泻,经对症治疗轻度消失,重度缓解;4例患者出现腹胀经暂停营养液滴入后自行缓解.结论: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具有促进肠蠕动,增进门静脉系统血流,促进肠激素的释放,改善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 nutrition,TPN)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1年5月行胃癌根治术后患者75例,并将其分为肠内营养组和全肠外营养组,分别于术前第1天及术后第1天、7d对血清白蛋白(g/L)、血总淋巴细胞计数(109/L)及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结果肠内营养组与全肠外营养组患者的术后营养状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肠功能恢复较后者快、住院费用较后者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支持同肠外营养一样安全有效,但能促进肠功能恢复、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8.
肠外瘘是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多为创伤、手术后的并发症,它造成生理紊乱,并发症严重,治疗难度大,时间长,耗费大,死亡率高。近年随着TPN(全胃肠外营养)在国内广泛开展,肠瘘治愈率大大提高,病死率降低至目前20%左右。但长时间TPN不但病人经济负担重,机体营养供给不全面,且易造成肠粘膜萎缩等并发症。我院从1989年12月至1999年12月,共收住14例肠外瘘病人,采用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相结合等综合方法配合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缩短营养天数及住院费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14例中,男性11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69岁,最…  相似文献   

19.
周迎春  李龙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2):1622-1623
从1996年1月~2000年1月对250例食管癌患者术后给予我科备制的肠内营养 ,保证了手术效果 ,减少了术后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现将使用肠内营养的护理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食管癌患者250例 ,男203例 ,女47例 ,年龄36~86岁 ,平均年龄61岁。分别经钡餐检查、纤维食管镜检查明确诊断 ,行右侧开胸 ,根治性癌灶切除术 ,术后经肠内营养管提供营养。2材料与方法肠内营养管 (即十二指肠营养管)均为上海新亚医用橡胶有限公司生产的硅橡胶管 ,长约100cm ,直径为2mm。所有患者均在术晨将减压营养组合管 (胃肠减压管和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采用肠内和肠外两种方法对患有食管癌和贲门癌的患者在手术后进行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8例患有食管癌和贲门癌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9例。A组患者在术后进行肠外营养支持;B组患者在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结果 B组患者的体重、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的转氨酶升高幅度明显低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的淋巴细胞数目的上升速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结论对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在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明显优于肠外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