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策略、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68例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躯干偏移及矢状面躯干偏移。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60个月。Cobb角术前12°~28°(15.9°±4.6°),末次随访3.6°~9.8°(5.2°±3.1°);腰椎前凸角术前1.2°~3.3°(1.9°±2.9°),末次随访-28.1°~4.6°(-23.6°±3.7°);冠状面躯干偏移术前8.2~13.7(10.8±5.2)mm,末次随访2.8~5.6(4.3±1.8)mm;矢状面躯干偏移术前10.2~15.6(12.6±3.7)mm,末次随访3.1~6(4.6±2.2)mm;ODI评分术前25.2~29.8(27.6±2.1)分,末次随访2.1~4.2(3.6±1.3)分。以上各项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末次随访时未发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等情况。结论对于冠状面Cobb角30°且躯干失平衡较小的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行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可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DLS)的手术要点和效果。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32例DLS患者采用改良MI-TLIF凹侧有序撑开、Cage偏置、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进行治疗。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通过手术前后脊柱全长片测量腰椎Cobb角、腰椎前凸角、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失衡距离,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术后腰腿痛缓解情况,按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切口长度4.2~5.3 cm(平均4.5 cm),手术时间85~165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量90~300 mL(平均120 mL),住院时间11~17 d(平均14.5 d)。32例患者中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3个月(平均12.5个月),未发现椎弓根钉棒断裂或Cage移位。腰痛、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分别从术前(6.8±2.3)分和(7.5±2.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1.3)分和(2.4±1.5)分,ODI从术前(41.4±2.7)%降至末次随访的(13.6±2.5)%;Cobb角从术前的(33.7±3.5)°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0.1±2.3)°,腰椎前凸角从术前偏离正常(22.6±8.0)°改善为术后偏离正常(3.3±1.4)°;矢状面、冠状面偏移距离分别从术前的(46.8±9.8)、(29.3±7.8)mm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7±7.6)、(10.7±6.3)mm;手术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优20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26/30)。结论改良MI-TLIF凹侧有序撑开、Cage偏置融合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低、矫形效果好、疗效确切等优点,是DLS微创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椎间融合是脊柱外科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1911年Hibbs和Albee首次介绍脊柱融合术的稳定性,Mercer于1936年提出脊柱融合理论,该观点逐渐被广大的脊柱外科医师所接受.腰椎椎间融合术主要应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脊柱侧弯及椎间盘源性疼痛等疾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不同术式,手术由原来大切口开放性手术转化为小切口或经皮借助于特殊工作通道的微创手术,本文就不同的腰椎椎间融合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下椎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自2009-03—2011-06连续收治的63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椎间盘镜下椎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30例(A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33例(B组)。记录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血清肌酸激酶、椎旁肌表面肌电图测定平均放电幅度和频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A组4例出现神经根一过性牵拉损伤,术后3个月自行恢复;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充分引流等对症处理后好转。63例均获得随访27~54个月,平均36个月。A组与B组比较,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3 d肌酸激酶更低,但手术时间、透视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B组椎旁肌表面肌电图平均放电幅度和频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3、6个月VAS、ODI评分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镜下椎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与开放手术相似的长期疗效,但微创手术创伤小,椎旁肌损伤轻,恢复快,早期效果更满意。  相似文献   

5.
退变性脊柱侧凸(DDS)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在DDS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正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该文就XLIF技术的应用背景及优点进行阐述,从解剖学角度和影像学检查两方面论证XLIF入路的安全性,同时阐述手术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并重点介绍当前XLIF技术在DDS临床实践方面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1911年Albee与Hibbs采用脊柱融合术分别有效地治疗了脊柱结核与脊柱侧凸.1959年Boucher等采用椎弓根钉进行腰椎关节固定.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对脊柱正常解剖结构和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研究,脊柱融合术的手术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致使脊柱融合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早期脊柱融合术以单纯植骨达到脊柱融合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结合内固定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融合率,特别是椎间融合器的出现,又大大提高了融合率.其主要优点是:①可以使运动节段的稳定性得到明显的提高;②可以在愈合期维持畸形矫正后的形态.由于较高的腰椎疾病发病率,使得腰椎融合术开展较广泛,老年患者是行腰椎融合术的主要人群,而牢固的腰椎融合是老年腰椎重度滑脱治疗的关键[1].随着世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人类寿命的明显提高、手术方式的改善及生物材料的研发等因素促使这种手术在老年人群中的开展迅速增加,鉴于腰椎融合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几种常见腰椎融合术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侧路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2014年6月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55~71岁,平均(65.7±13.58)岁。采用侧路融合术Cross-Fuse假体置入。[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10~34个月),随访期间腰椎冠状面及矢状面序列矫正度数及椎间孔平均高度、椎间隙平均高度未见明显丢失,融合器无移位,未见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腰痛及腿痛等症状经手术治疗后有所改善。手术后腰椎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较手术前有所降低,而术后腰椎侧方滑移度、椎间孔平均高度和椎间隙平均高度则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侧路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比性研究,评价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及PLIF联合腰椎间盘电热凝纤维环成形术(IDETA)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2例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采用PLIF治疗两节段中较重的节段,根据另一节段是否行IDETA分为单纯组和联合组.采用JOA及VA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采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19例DL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减压固定节段、失血量等相关情况,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评分的差异。结果手术减压1~4个节段,固定融合5~9个节段,椎间融合15例患者,共24个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冠状面失平衡、矢状面失平衡、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至少1年手术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12例患者表示愿意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术后9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脊膜漏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对于伴有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失平衡的DLS患者,有限减压和长节段固定融合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侧凸的手术治疗(附18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侧凸患者经推弓根螺钉系统及脊柱后外侧融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脊柱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 术后随访1年-4年6个月(平均2年7个月),骨性融合率1年94.4%,2年2个月100%,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100%。结论 以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加脊柱后外侧融合,可使脊柱侧凸部分或全部复位,保证脊柱骨性融合,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李孝静  江渟  马启明 《骨科》2020,11(3):216-222
目的探讨皮质骨通道(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结合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的7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椎弓根螺钉PLIF组(29例)、CBT螺钉PLIF组(24例)和改良CBT螺钉PLIF组(19例)。分析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术后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浓度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各组术后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融合率。结果改良CBT螺钉PLIF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的ODI均显著少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弓根螺钉PLIF组的CK值和术后卧床时间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和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BT螺钉固定结合改良PLIF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改良椎弓根钉棒系统置钉方法使腰椎滑脱术中复位更加容易。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改良后的置钉技巧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减压和椎问植骨融合治疗的腰椎滑脱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获得12-42个月的随访.术后1年X线片检查提示滑脱无进展,椎间隙全部达到骨性融合。采用Nakai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25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改良椎弓根钉棒系统置钉方法可以使滑脱复位更加容易;对于腰椎I度滑脱不强求完全复位,主要是获得椎间植骨融合稳定脊柱和防止滑脱进展;对于腰椎滑脱Ⅱ度以上尽可能复位,同时进行椎间植骨融合稳定脊柱和防止滑脱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短节段后路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合并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004年9月~2007年8月经PLIF手术治疗的57例退变性腰椎疾病合并腰椎侧凸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整组病例术后平均随访40个月(24~60个月),腰椎侧凸矫正率为98.2%,腰椎矢状面前屈曲度矫正率78.9%,麻木疼痛缓解率91.2%,无假关节形成,本组患者围手术期没有出现切口感染,2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症状,5例残余下肢麻痛症状,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随访期间腰椎冠状面及矢状面序列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结论]短节段PLIF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合并腰椎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退行性腰椎侧凸(DLS)的发生、发展与腰椎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关系密切。椎间盘、小关节以及腰椎肌肉群不同程度的退变均可能引起腰椎节段受力不平衡,形成腰椎侧凸,进而进一步增加腰椎承受的负重,并改变其受力方向,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该文就腰椎整体、椎间盘、小关节以及腰椎肌肉群的生物力学性能改变及其与DLS之间的关系加以综述,为DLS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前路单钉棒内固定与后路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01诊治的53例腰椎滑脱症,25例采用前路单钉棒内固定联合OLIF治疗(观察组),28例采用后路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OLIF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椎间融合数、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前、术后3、12、24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12个月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生理前凸角度。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2年的随访。两组椎间融合数、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术后24个月ODI指数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2、24个月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前、术后3、12个月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椎间孔高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3、12个月椎间隙高度、腰椎生理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固定系统和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1997年9月~2002年5月经手术治疗的4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全组病例术后临床疗效综合评价优良率90%以上,JOA评分27.2,椎间隙高度平均为11.2mm(8~14mm)。平均随访18个月(6~64个月),随访期间滑脱复位率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椎间隙高度平均为10.9mm(8~14mm)。结论: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尚未见老年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疗效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比较大于70岁的老年人和年轻人用椎弓根钉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同时评估临床和影像学效果的相关性。 方法:本研究纳入101例因L4.5退变性滑脱的患者,行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术后随访至少3年。随访时间平均50个月。根据手术时的年龄将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年龄均≥70岁(平均74岁),共31例;第二组年龄均小于70岁(平均59岁),共70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系统(JOA)比较两组的术前、术后评分,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影像学资料,包括融合情况及腰椎节段前凸。 结果:就目前资料而言,两组的术前、术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一组内发生了一些全身的并发症,但是第一组内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第二组低。影像学资料显示两组的腰椎节段前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第一组中的椎间塌陷融合、延迟融合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第二组(p=0.034),两组中均未发现不融合。本研究中原位融合、塌陷融合、延迟融合这些不同的融合状态似乎均不影响术后临床疗效。 结论:现有资料表明不同年龄组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中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而椎间塌陷、延迟融合发生率较高。融合状态似乎并不影响术后疗效。 可信度:预后性研究,Ⅱ级。进一步可信度描述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VAS、JOA和SRS - 22评分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 2007年1月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Cobb角均<25°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时均行VAS、JOA评分描述患者症状并分析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随访时对患者行SRS - 22国际标准量表评分主观评价患者情况,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32例患者术前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在术后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前与术后JOA和VAS评分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SRS-22评分结果尚可接受.[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轻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可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VAS、JOA和SRS - 22评分作为脊柱外科普遍采用的痛觉评分标准,用于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主观症状,可操作性强,易于被患者接受,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小关节间隙植骨用于腰椎多节段融合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小关节间隙植骨结合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8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其中横突间植骨组(A组)52例同时采用异体骨横突间植骨的方法,小关节间隙植骨组(B组)36例同时采用小关节间隙植骨。术后随访2周~5年,平均1年2个月。根据Oswestry评分标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并观察术后1年的X线、CT,比较两组植骨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术后2周及3个月评分与术前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01),B组得到较高评分。术后1年时两组评分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X线与CT显示植骨愈合情况相差不明显。结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小关节间隙植骨术与横突间植骨术相比,出血少,术后近期腰腿痛解除效果好,远期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单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钉棒固定与双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46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男30例,女16例;年龄32~71岁,平均51.5岁;单节段40例,双节段6例。按固定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其中采取单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钉棒固定治疗22例(A组),采用双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24例(B组)。比较两种术式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等情况,同时对手术前后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比较,评估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年,平均22个月。两组中各有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内植物移位或断裂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A组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ODI评分及JOA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严重不稳的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效果相似,同时单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钉棒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