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研究组64名儿童,男44例,女20例,年龄3~15岁,平均10岁。所有患儿均为药物和(或)手术治疗鼻塞和长期慢性鼻漏无效者,均诉昼夜经常张口呼吸、打鼾及相关症状,其中35例皮试证明为尘螨阳性的常年变应性鼻炎或多年严重萎缩性鼻炎。用等量2%地卡因和Privine混合液麻醉收敛鼻粘膜后,通常用纤维或硬性内窥镜仔细检查鼻腔,家属在旁鼓励患儿合作受检。如内窥镜无法或不能更全面的查明腺样体和有关病情时,则可鼻咽侧位软组织拍片,直诊扁桃体大小。如两侧下鼻甲极度肿大延及鼻中隔及鼻孔底,来诊建议行下鼻甲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鼻甲粘膜肥厚引起的鼻腔通气功能障碍还存在争议。为了分析鼻腔阻塞原因,从病理学角度论证下鼻甲手术适应证。选择61例手术患者,分为血管运动性鼻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鼻中隔偏曲下鼻甲代偿性肥大三组。术中取活检,用图像分析系统评估单个血管的平均横截面积和血管数量,按平方像素计算。结果发现:血管运动性鼻炎组平均血管横截面积最大,与  相似文献   

4.
5.
6.
1995年1月至1996年4月间,共收治下鼻甲肥厚性鼻炎患者32例,均行粘膜瓣法下鼻甲切除术,年龄13~55岁,平均26.5岁,男性20例,女性12例;双侧施术25例,单侧7例,共施术57侧。手术方法。用2%地卡因肾上腺棉片麻醉鼻腔粘膜,在相对下鼻道及总鼻道的下鼻甲粘膜下浸润含有1:100000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l~Zml。沿下鼻甲粘膜的下缘,从前向后切开粘膜并深及骨质(图1,2),中后端粘膜在内窥镜下用小镰刀切开更为方便。用剥离子分离相对总鼻道侧的下鼻甲粘膜,使之与下鼻甲骨分离,制成一上端带有宽蒂的粘膜瓣。干棉片从下面沿总鼻道支撑…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比较动力系统下用下鼻甲刀头行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与用筛房刀头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优缺点.方法91例用筛房刀头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筛房刀头组),45例用下鼻甲刀头行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下鼻甲刀头组),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早、中期疗效,术后痂皮量及去除快慢、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筛房刀头组手术出血量多,手术时间短,中期疗效好,术后并发症稍多;下鼻甲刀头组手术出血少,患者痛苦轻,术后痂皮少,很快改善了鼻塞症状(术后1周总有效率64.4%),无并发症.但中期疗效(术后半年总有效率为77.8%)不及筛房刀头组(术后半年总有效率为94.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10.39,P<0.01).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各有优缺点,筛房刀头组中期疗效好于下鼻甲刀头组.  相似文献   

9.
随机选择双侧下鼻甲前端部分切除术和双侧下鼻甲全长切除术,观察术后并发出血的情况。其中前者110例,后者104例,大部分患者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或鼻窦内手术。术后均填塞油纱布,术后第~天早晨抽取纱布。取出纱布后患者均有少许短暂的反应性渗出,这不算作并发症,如果反应性渗出严重到需要重新填塞或需要输血输液则着做是原发性出血并发症;而继发性出血如果使得患者需要再次住院治疗则也被做为出血并发症。结果下鼻甲前端部分切除术没有原发性出血,继发性出血有1例(0.9%);下鼻甲全长切除术原发性出血4例,继发性出血2例,共6例(…  相似文献   

10.
等离子下鼻甲部分消融术与吸切钻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等离子下鼻甲部分消融术与吸切钻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对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方法等离子组患者25例,对照组14例。等离子组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系统连接45号刀头,行下鼻甲前、后部中隔侧的4~6通道消融。对照组用吸切钻自前向后切割下鼻甲肥厚黏膜,术后需填塞止血2日。术后患者对疼痛和鼻堵程度采用VAS评分。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均由医师对每侧下鼻甲进行评分,由患者评估鼻堵程度和频度。结果等离子组术中出血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术后疼痛和鼻堵程度较轻。术后1个月等离子组和对照组的鼻堵程度、鼻堵频度和下鼻甲体积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二者改善的程度无明显差别。术后3个月两种术式均疗效稳定且等离子组鼻堵频度进一步改善。术后6个月两种术式疗效依然稳定。结论等离子下鼻甲部分消融术创伤小,术中、术后出血少,痛苦小;术后1个月患者主观症状与客观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患者主观症状进一步改善;术后6个月内疗效均稳定且与吸切钻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1.
应用电动切削技术做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7年起,我们在鼻内窥镜下应用电动切削器械做了25例(45侧)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慢性肥厚性鼻炎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4~48岁(平均31岁);病史3~25年(平均14年)。手...  相似文献   

12.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手术,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常因种种原因使下鼻甲切除不足或过多导致这一术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近年来还有人采用下鼻甲外移法,但下鼻甲呈拱形骨性结构,再外移下甲时因拱形骨性结构较大的应力作用使外移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1999年以来,我科施行了自行设计的双向移位的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取得了较满意疗效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将术后随访10~16年的162例患者的疗效报道如下。一、病例选择与方法选择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均无手术禁忌。依就诊先后按不同年龄分为18~29、30~39、40~49岁和50岁以上4组,每组又随机分为3...  相似文献   

14.
我科自1997年9月起对150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后,应用微波处理创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泡状中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4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进泡状中鼻甲的处理方法,最大限度保存中鼻甲黏膜的功能并减少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的粘连,现对我院2005年6月~2006年2月施行的泡状中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1例(57侧)泡状中鼻甲患者,男17例(24侧),女24例(33侧);  相似文献   

16.
自1989年以来,我院对因下鼻甲肥大而导致的鼻腔阻塞性病变采用钳夹法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取得满意疗效。现就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20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120例(210侧)中,慢性肥厚性鼻炎72例(132侧),变应性鼻炎21例(42侧),下鼻甲息肉样变15例(24侧),鼻中隔偏曲并下鼻甲代偿肥大12例(12侧)。男86例,女34例;年龄16~69岁,平均27岁;病史1~15年,平均4.6年。全部病例均经长期保守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7.
鼻甲粘膜下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甲骨粘膜下切除术是治疗下鼻甲慢性肥厚极有效、简单安全的手术。由L inhart(1907)和Wurdemann(1908)所倡导,1951年House又再次报告。由于该病常用的治疗,如药物烧灼、电凝或鼻甲切除术,不是效果不大,就是有粘膜损伤、出血、肿胀、纤维蛋白渗出和干燥、结痂、甚至鼻甲骨坏死等副作用,故作者按Wurdemann和House的方法,自1982年以来,为11~62岁的70例患者作了下鼻甲骨粘膜下切除术。术式:0.5%丁呱卡因(bupivacaine)加1∶200,000肾上腺素注射液局麻。垂直切开下鼻甲前端粘骨膜。用骨膜剥离器分离下鼻甲骨外、内  相似文献   

18.
粘膜下透热是一种缩小鼻甲相对有效的方法,较安全和无并发症,由于愈合快能及早恢复粘膜纤毛功能而受到偏爱。作者报告三例因鼻塞和鼻溢液作下鼻甲粘膜下透热,术后均有脓性分泌物排出时间延长和结痂,经保守治疗后未减轻。再次在麻醉下检查,当在切除鼻甲骨坏死骨片后症状很快消失。粘膜下透热使鼻甲内静脉窦凝结导致粘膜下纤维化而起作用。绝缘的透热针沿着血管层通过和集中在针尖暴露端的电流使周围产生局部反应,凝结范围由电流大小和在作用点的持  相似文献   

19.
下鼻甲肥大有各种不同的手术疗法,但无完全有效的疗法。该作者对52例下鼻甲肥大病人分别施行了两种疗法:下鼻甲部分切除术(PIT)和冷冻疗法(CS),对病人作了主观和客观评价,比较了两种疗法的结果。根据慢性鼻塞的病因将病人分为变应性鼻炎组和非变应性鼻炎组。52例中26例施行了PIT,另26例施行CS。女性28例(54%),男性24例(46%),年龄17~46岁(平均31.5岁)。这些病人对药物治疗及局部药物治疗均无效。根据皮肤变应性试验和放射变态反应吸附试验鉴别血管舒缩性鼻炎和变应性鼻炎。40例为血…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24岁,因双侧鼻塞5年就诊,诊断为肥厚性鼻炎,需手术治疗,术前化验检查均正常。于1995年11月18日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后用凡士林纱条堵塞鼻腔,给以庆大霉素24万单位止血敏2刀g静脉滴注。第2天体温对.8℃,加用甲硝隆0.sg静脉滴注。第3天抽出鼻腔纱条。第4天自动出院。第6天因发烧复诊,体温38.2℃,给以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Zml,庆大霉素24万单位静脉滴注。第7天出现持续性高烧、头痛、恶心、呕吐。体查:体温39.2℃,精神差,嗜睡状,鼻腔有血性分泌物,颈项强直,心、肺无异常,克氏征、布氏征阳性,腰穿脑脊液压力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