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术对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异常增多患者的疗效。方法使用CS 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对12例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异常增多的患者进行治疗性血小板单采,同时配合抗血小板凝聚或抑制血小板生成治疗。治疗后查血常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情况。结果血小板单采术后患者血小板计数由治疗前的(1704±546)×109/L下降至(499±77)×109/L(P<0.05);临床症状、体征得到明显改善,无1例患者出现出血或血栓形成。结论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术可安全、有效地清除患者异常增多的血小板,是治疗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异常增多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门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门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进症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术前和术后血象变化情况。结果 21例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患者术前、术后7d、15d和3个月,白细胞计数分别为3.46±1.55×109/L、8.02±4.09×109/L、5.64±2.16×109/L和6.95±2.62×109/L,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2.3±21.91×109/L、102.33±34.97×109/L、137.37±17.27×109/L和179.8±45.73×109/L,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与术前比较有明显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红细胞计数术后与术前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门脉高压症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血细胞计数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因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病因、病理、临床特征、预后有其特殊性,故其围术期处理也有所不同。本文针对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切除术围术期处理的难点问题,包括超低血小板、广泛严重粘连性巨脾、术中大出血、门静脉血栓形成等,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处理对策,旨在指导晚期血吸虫病临床救治工作,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我站1990年至1995年共进行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脾切除手术158例,其中小儿晚血全脾切除手术9例。1临床资料9例中男性6例,女性3例。均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其中8例有血吸虫病治疗史。9例晚血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其5例有腹水。9例晚血IHA均为阳性。病例中血清学检查HBsAg阳性2例。肝功能A级2例,B级7例。9例周围血象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平均数分别为3.1×1012/L、3.7×109/L、80.5×109/L。上述9例患者符合晚血诊断标准。2手术及术后情况采用硬膜外腔麻醉。9例均作了全脾切除术,其中1例术中测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晚血)巨脾型患者接受外科脾切除手术治疗后的血常规变化情况,以探讨其脾功能亢进能否得以纠正。方法选取105例晚血脾切除术患者和105例晚血巨脾有手术指征者分别进行血常规检查,对其自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接受外科治疗切脾手术者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分别为5.63±1.82(G/L)、4.17±0.72(T/L)和133±75(G/L);而晚血巨脾有手术指征者其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分别为3.73±1.45(G/L)、3.70±0.71(T/L)和71±4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晚血巨脾型患者接受外科脾切除治疗后可以纠正脾功能亢进,提高全血细胞数量,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与住院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2-02至2013-05就诊于我院并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证实的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183例,男性126例(68.9%)。分组:①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n=157),死亡组(n=26);②根据血小板计数五分位值将患者分五组,即血小板计数第1分位(≤119×109/L)组(Q1组,n=36),血小板计数第2分位(120~149×109/L)组(Q2组,n=37),血小板计数第3分位(150~173×109/L)组(Q3组,n=36),血小板计数第4分位(174~228×109/L)组(Q4组,n=37),血小板计数第5分位(>228×109/L)组(Q5组,n=37);③按入院时血小板计数分为≤119×109/L组(n=36)和>119×109/L组(n=147),再根据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将其分为≤119×109/L手术者(n=18)、≤119×109/L非手术者(n=18)和>119×109/L手术者(n=96)、>119×109/L非手术者(n=51)。采集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及静脉血标本,检测血小板计数、白细胞、D-二聚体等值。主要终点事件为住院死亡率。结果:183例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总住院死亡率为14.3%。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血压较低、D-二聚体水平较高; Q1组患者死亡率(38.9%)显著高于Q2、Q3、Q4和Q5四组(10.8%、11.1%、8.1%和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Q5组较Q1组死亡风险增加(HR=11.2,95%CI 2.13~123.3,P=0.007),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等影响预后的因素后,血小板计数≤119×109/L无论在手术治疗进入Cox模型前(HR3.90,95%CI 1.67~9.09, P=0.002)还是进入模型后(HR2.67,95%CI 1.15~6.19,P=0.023)均增加住院死亡风险。结论: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119×109/L住院死亡率风险明显增加。即使接受手术治疗,血小板计数值较低的患者仍与住院死亡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7.
晚期血吸虫病脾切除术后内出血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期血吸虫病脾切除术后并发内出血是脾切除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现报告5例诊断和治疗情况。1 临床资料5例脾切除术后并发内出血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6岁,术前均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病人。5例中有2例置负压引流,5例均予第2次开腹抢救,4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福平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理及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结核病防治院2008.07~2010.10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血小板减少病例14例,总结临床应用经验。结果本组14例出现利福平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年龄和性别无显著差异,其中12例均在用药1月内出现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例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即出现血小板骤降,甚至外周血中查不见血小板,病情凶险,而临床表象较隐匿;停用抗结核药物后病情一般能得到缓解,而血小板计数在30×109/L以下者,停用抗结核药物同时需积极给予激素、丙种球蛋白和补充血小板后,血小板方能恢复。结论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应密切观察,尤其在抗结核治疗1个月内更应密切观察。对出现血小板减少患者,及时停药是关键特别是停用利福平。血小板计数在30×109/L以下者,除及时停药外还需积极给予激素、丙种球蛋白和(或)补充血小板治疗。对明确由利福平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治疗时应不再使用该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9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因合并有冠心病后行PCI的临床资料,并对PCI数据、术后药物治疗和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0.9±14.3)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2例;单支病变患者4例,多支病变5例;所有患者均置入药物洗脱支架,PCI术前血小板计数(596±233)×109/L,其中4例住院期间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小板计数为(803±105)×109/L;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8例患者同时长期服用羟基脲,平均随访(53.2±26.9)个月,术后随访期间血小板计数(485±133)×109/L,随访期间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仅有1例患者因胃溃疡出现消化道出血事件。结论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冠心病行PCI患者,给予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合用羟基脲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173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其中巨脾型患者75例,腹水型患者98例)和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接受单学科治疗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93例(其中巨脾型84例,腹水型109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治疗模式的临床疗效。 结果 与单学科治疗相比,多学科综合治疗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的术前准备时间、住院时间缩短(P < 0.01),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降低(P < 0.05),病人投诉下降(P > 0.05);治疗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的治疗前时间、腹水消失时间缩短(P <0.01),住院时间缩短、治疗后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降低、病人投诉下降(P < 0.05)。 结论 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能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