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硫酸镁和氨酰心安防治AMI室性心律失常效果的观察Ⅰ.急性心肌梗塞血清镁浓度变化及镁盐防治心律失常的价值朱兴雷邵建华王克平张兴华(山东省立医院内科)内容提要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常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为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8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的连续心电监测,分析Q-T.延长和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血清钾、镁浓度有关。观察到Q-T≥440ml者有28例,占32.94%,其中25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而Q—Tc<440ms者57例中仅有17例(29.8%)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差异有显著性(P<0.01)。28例Q—Tc延长组中血钾<3.5mmol/L者有18例,血镁<0.8mmol/L者有12例.其中两者均低者有10例,和Q—Tc正常组比差异显著(P<0.01).经补钾、补镁治疗后Q—Tc延长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下降,近似于Q—Tc正常组。认为AMI时出现Q—Tc延长及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低血钾、低血镁有关,及时补充硫酸镁和氯化钾可预防和治疗AMI时Q—Tc延长以及由此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早期和长期联合应用阿替洛尔和卡托普利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AMI后联合用药的265例患者(A组)和单独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137例患者(B组)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住院期间A组病死率(4.53%)明显低于B组(18.25%)、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B组(P<0.01);随访期间A组病死率为11.43%,也较B组31.07%明显为低(P<0.01)。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和再梗死的发生率也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AMI后早期和长期联合应用阿替洛尔和卡托普利对患者的预后更有益  相似文献   

4.
6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入院第1天血清镁浓度为0.64±0.08mmol/L,而健康人(对照组)血清镁浓度为0.98±0.08mmol/L,两组间呈明显差异(P<0.001);63例AMI患者中血清镁浓度低于0.70mmol/L者48例,其中30例有频发室早,12例有多源及连发室早,6例有反复发作短阵室速;经时酶谱测定,其CPK及CPK-MB峰值活性分别为2157.25±86.40u/L、281.32±29.21u/L,与血清镁浓度呈负相关(r=-0.62,r=-0.68;P<0.05,P<0.05)。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观察了镁对内皮素(Endothelin,ET)引起大鼠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ET对照组可引起动物血压一过性下降和室性心律失常,其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00%,死亡率为80%。Mg+ET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4.4%(P<0.01),死亡率为33.3%(P<0.05),与ET对照组3项观察指标比较均有显著差别。心血管效应观察,与ET对照组比较,Mg+ET组注药后0.5min,心率明显减慢(P<0.05),其效应持续60min以上。脉压在给药后0.5min迅速降低,5min后逐渐回升(P<0.01)。而平均动脉压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硫酸镁有明显拮抗ET引起的心律失常作用,提示ET引起的心律失常有Ca++内流增加及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机制的参与。  相似文献   

6.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80例发病48小时内首次心电图(ECG)和发病三周以后ECG的QTc离散度(QTcd)分别进行了测定,并以4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AMI组QTc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QTcd显著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1),提示QTcd愈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性愈大。发病三周以后患者QTcd显著小于AMI组(P<0.05),并提示QTcd持续显著增大者,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不同部位AMI患者之间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AMI可致QTcd增大,而且QTcd可作评估AMI早期以及远期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静脉镁盐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应用硫酸镁治疗AMI64例,与对照组比较,心电图连续监测心律失常变化。结果 硫酸鲜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静脉应用硫酸镁可明显降低AMI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其机理与血甭中镁离子深度迅速增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过程中配合应用硫酸镁的效果。方法:90例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溶栓配合硫酸镁(MS)治疗组(A组,45例)和未加用MS的溶栓治疗组(B组,45例)。A组与B组在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及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82例NIDDM患者。包括A组(无心血管并发症者)36例、B组(有心血管并发症者)46例,并设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B组有较高的室性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P<0.01或0.005),A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增高。B组Lown's分级≥3的室性心律失常和短阵房速、房颤发生率分别为41.3%和4l.3%,均显著高于A组的13.9%和16.7%(P均<0.01).结论:心血管受累是NIDDM患者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观察6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结果显示QT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94.10±29.84ms;在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70.21±21.75ms;在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为50.08±22.74ms,3组间差异非常显著,QT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认为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QTd增加有关,揭示QTd对判断AMI病情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4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入院后24小时之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以探讨QTd或QTcd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显示,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值(80.19±13.83ms)、QTcd值(88.59±13.51ms)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65±6.87ms、52.29±8.89ms);大面积梗塞组的QTd值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大于小面积梗塞组。提示: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d、梗塞范围有密切关系。QTd或QTcd可作为判断AMI患者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5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在强心、利尿和扩血管等药物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硫酸镁治疗,结果加镁组显效率64%,对照组显效率31.1%,差异有显著性(P<0.01)。加镁组症状,体征消失比较多,疗效出现时间较早,洋地黄中毒,室性心律失常,低血钾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住院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及其转归愈后,对12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其中62例患者予以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58例患者未使用利多卡因。结果:AMI并发室性早搏与否,在室颤发生率、病死率、休克发生率、心衰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性(P>0.05),且是否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在室颤发生率上也无差异性(P>0.05)。结论:室性早博并不是室颤的良好预示指标,且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并不能减少室颤的发生机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0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经静脉尿激酶溶栓患者的QT离散度(QTd)进行了动态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AMI后QDd呈动态演变。再通组(n=74)与未通组(n=32)在溶栓前及AMI后12hQTd无差别。成功的溶栓治疗促进QTd的恢复,AMI后24h时再通组的QTd明显短于未通组(54±22ms时68±25ms,P<0.05),该差别在观察期间持续存在;②未通组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及室颤)的发生率高于再通组(40.6%对18.9%P<0.05),且分布的时间长;③AMI后不同时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QTd呈明显正相关(r=0.92,P<0.01)。上述结果提示,在AMI溶栓失败的病例,应根据QTd的演变,适当延长心电监护时间,使患者安全渡过相对较长的心电不稳定期  相似文献   

15.
根据3种不同Mg ̄(2+)浓度的灌流液将36只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采用Langendorff装置灌注离体心脏模型,研究不同浓度Mg ̄(2+)灌流时,再灌注心律失常(RA)发生的情况,同时检测再灌注前、后冠脉流出液中环磷酸腺苷(cAMP)、血栓素B_2(TXB_2)和6-酮-前列腺素F_(1α)(6-K-PGF_(1α))浓度变化,并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镁可有效地降低RA发生率,同时减少再灌注时cAMP、TXB_2和6-K-PGF_(1α)的合成及释放。当镁分别为0.4、1.2或4.8mmol/L时,再灌注心室颤动分别为100%、33.4%和16.7%(均为P<0.01)。而且再灌注后3种代谢产物增加百分率也显著下降,其中cAMP分别为118%、67%和32%(均为P<0.01);TXB_2为161%、106%(P<0.05)和28%(P<0.01);6-K-PGF_(1α)为57%、44%(P<0.05)和19%(P<0.01)。结果提示,镁可以显著降低再灌注心肌细胞合成及释放cAMP、TXA_2和PGI_2,因而降低RA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镁缺乏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77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其中137例加用硫酸镁治疗(I组),140例未加用硫酸镁治疗(Ⅱ组)。结果:I组总有效率92.7%,显效率64.2%,均显著高于Ⅱ组(P〈0.01)。疗效出现时间显著短于Ⅱ组(P〈0.01),并且死亡率显著低于Ⅱ组(P〈0.01)低钾、室性心律失常、洋地黄中毒等并发症也显著低于Ⅱ组(P〈0.01、P〈0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56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10年回顾性调查。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46.35%,其中95例用过洋地黄类药物,应用该药后对心室率减慢(P<0.01)、改善心功能不全(P<0.01)有效,并对并发有房颤、房扑及阵发性室上速患者治疗也有效。用药后近期未发现有严重心律失常及梗塞面积的扩大。洋地黄类药物组病死率为41.02%;对照组为20.76%。病死率的高低与心功能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将7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极化镁组33例,每日输注25%硫酸镁8ml,加入500mml极化液中静点,连用2周;对照组38例,每日输注极化液500ml。对其心电监护及常规12心导联心电图分析,结果发现:极化镁组与对照组室上性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无显著性差异,而极化镁组的室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组,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以上表明静脉输注极化镁有抗心律失常,预防心律失常作用,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倍他乐克能否早期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心衰的患者,以及其对心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AMI合并心衰者49例,对照组(21例)给予AMI的常规处理,并对NYHA分级为心衰Ⅲ级者给予小剂量多巴酚丁胺,治疗组(28例)加用倍他乐克口服,并分为1周内给药及1周以上给药。结果两组间心功能的改善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室壁活动减弱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入院1周内与1周以上给药间,其LVEF之间比较P<0.05(53.27±5.91及47.69±4.84),室壁活动减弱发生率之间直接概率P=0.0341。两组住院4周病死率分别为:治疗组3.57%,对照组23.81%。结论倍他乐克可以早期使用于AMI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并不会因其负性肌力作用而加重原有的心衰,还可使AMI合并心衰的住院病死率下降。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梗塞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缺血区域,缺血区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延缓,各部位心肌细胞复极不一致,表现为心室复极的离散度增加,心室易损期延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ANI的病死率也相应增高。本文观察了36例AMI患者发病2或3日的QT、JT离散度,并与25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表明: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发病后早期死亡组(8例)ATd、JTd较存活组(28例)明显增大(P<001)。认为用QTd、JTd增大来评价AMI患者的早期预后有一定意义,且QTd、JTd监测方法简便、易测、无创伤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