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小儿秋季腹泻发病中轮状病毒的检验意义。方法选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来检验80例秋季腹泻患儿大便中的轮状病毒,对小儿秋季腹泻的诱发因素进行总结。结果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验,共检出轮状病毒50例,检出率为62.5%(50/80),结果表明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儿秋季腹泻的主要原因;在轮状病毒检出率方面,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秋季腹泻的诱发因素主要为轮状病毒感染,发病后症状较重,家长应对此病有足够的重视和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秋季腹泻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06至2008年在濮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收住院的156例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秋季腹泻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6例小儿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患儿胃肠道症状发生率100%,84.62%的患儿有不同程度脱水、20.51%的患儿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5.13%的患儿出现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秋季腹泻发病率高,多见于6个月-2岁的患儿,经过饮食调整常规补液,同时采用西咪替丁联合口服蒙脱石散治疗,有效率100%。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就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腹泻婴幼儿150例,所有婴幼儿入院后均接受病原微生物检验,最后总结其研究结果。结果 150例腹泻婴幼儿中,50例患儿的腹泻诱发因素为菌痢,占比为33.3%;90例患儿的腹泻诱发因素为轮状病毒感染,占比为60.0%;10例患儿的腹泻诱发因素为其他原因,占比为6.7%。90例由轮状病毒感染的患儿中,30例患儿的年龄低于6个月,50例患儿的年龄范围在6个月~3岁,10例患儿的年龄范围在3~7岁。从不同年龄段患儿的轮状病毒阳性率进行分析可知,组间差异呈正相关。结论对婴幼儿腹泻实施病原微生物检验,其效果理想,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诱发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因素与轮状病毒感染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4.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为特征的一组消化道综合征[1],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发病年龄以0.5~2岁婴幼儿居多,<1岁患儿约占50%,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秋季发病率最高,因而又称小儿秋季腹泻。引起小儿秋季腹泻的原因有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和易感因素。感染因素主要为病毒感染,主要有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埃克病毒、柯萨奇病毒等,人类轮状病毒是小儿秋季腹泻的常见病因,目前尚无针对轮状病毒的特效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秋冬季腹泻的病原、I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案。方法:将近两年本科收住院的205例秋季腹泻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本地区秋季腹泻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发病初期热性惊厥为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约50%患儿出现心肌损伤。202例患儿好转治愈出现,住院时间平均5d,死亡3例。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小儿秋冬季腹泻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点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至2012年期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303例,全部进行病原微生物情况调查,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点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微生物167例,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为55.12%。轮状病毒检出130例,检出率42.90%,致病菌37例,检出率12.21%。两组病原微生物在检出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4.24,P<0.05),有统计学意义。沙门菌属感染共计20例,占54.05%;志贺菌属感染12例,占32.43%;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3例,占8.11%;气单胞菌属感染1例,占2.70%;白色假丝酵母菌1例,占2.70%。本组患儿3~5月发病100例,占33.00%;6~8月发病189例,占62.38%;9~11月发病10例,占3.30%;12~次年2月发病4例,占1.32%。结论研究发现,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轮状病毒感染造成的,婴幼儿腹泻的主要高发季节为春夏两季,应加强对婴幼儿家长的腹泻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指导,对于出现腹泻的患儿应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查,以便确定病因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7.
梁巍  邵永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229-230
目的了解婴幼儿腹泻中粪便轮状病毒(RV)检出状况。方法以107例秋季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轮状病毒单克隆抗体即金标免疫层析法,测定其大便中轮状病毒抗原。结果粪便中轮状病毒检测是诊断轮状病毒肠炎敏感的方法,检出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患儿49例,阳性率为45.4%。将1~6月婴幼儿组、6月~1岁、1~2岁与2~4岁幼儿组作比较(χ2检验)P<0.05及P<0.01,表明1月~2岁婴幼儿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期。同一年龄组男女患儿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对临床诊断小儿腹泻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住院婴幼儿患儿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及脱水,少数患儿有惊厥。感染途径:社区获得性轮状病毒感染156例(77.23%),医院获得性轮状病毒感染46例(22.77%)。发病年龄:2岁以下发病189例(93.56%),而1岁以内达125例(61.88%),其中6~12个月81例(40.10%)。发病季节:春季40例(19.80%)、夏季29例(14.36%)、秋季66例(32.67%)、冬季67例(33.17%)。有92.57%的患儿伴有呼吸道症状。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好发于2岁以下,其中以6个月~1岁的婴儿发生率较大;发病季节以秋冬季为主,但初夏发病呈上升趋势;临床特征是腹泻、呕吐、脱水及发热,少数患儿有惊厥;对易感患儿,应注意医院获得性轮状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小儿腹泻标本的检测结果分析,探讨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因。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721例婴幼儿的腹泻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A群轮状病毒检测及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查真菌。结果①721例患儿腹泻标本中细菌学阳性237例(32.87%);A群轮状病毒阳性110例(15.26%);真菌阳性28例(3.88%);以上三项检测全部阴性346例(47.99%);②47例A群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男女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1~2岁患儿发病率最高(26.88%),多发于冬季。结论婴幼儿腹泻以功能性腹泻为主;感染性腹泻以细菌性为主,其次是A群轮状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我院小儿科收治的130例婴幼儿急性腹泻患儿作为本次回顾性研究的对象,并根据发病时间分为79月期间发病的夏季组、109月期间发病的夏季组、1012月期间发病的秋季组,收集患儿排泄物进行病原微生物种类鉴定。结果检出细菌共株51株,占39.23%,其中大肠杆菌最常见(占37株);病毒共株64株,占49.23%,其中轮状病毒最常见(占49株);真菌及寄生虫共15株,占11.54%,其中白色念珠菌4株、贾第虫5株、隐孢子虫6株;夏季患儿发生细菌感染44例,多于秋季患儿,发生病毒感染7例,少于秋季患儿。结论肠杆菌和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最常见原因,且夏季感染以细菌为主、秋季感染以病毒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腹泻患儿大便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腹泻患儿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及其主要原因。方法按照ELISA试剂盒的操作说明,检测疑似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大便。结果对254例疑似腹泻婴幼儿粪便轮状病毒的检测,共检出94例患儿感染,阳性检出率为37.01%。从不同年龄段上来分析,0-2岁的幼儿患病率最高,其中0~1岁的阳性检出率为44.09%,1~2岁的阳性检出率为35.48%,明显高于2~10岁的人群。按不同月份来分析,轮状病毒感染的阳性率主要高发于10~12月份和1~3份,检出阳性率为45.19%和42.86%,也明显高于其他月份。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原因之一,且轮状病毒主要好发于0~2岁幼儿,同时以10月份至第二年3月份较为流行。  相似文献   

12.
刘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1):1331-1332
目的:评价双苓止泻口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114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成双苓止泻口服液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4%和87.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双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见效快,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肖健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7):1084-1085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最重要的病原.轮状病毒(rotavirus,简称RV)性肠炎是儿科最常见疾病,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婴幼儿,因发病高峰期在秋冬季,故又名“婴幼儿秋季腹泻”.该病发病急,传播迅速,且病程易迁延,小婴儿常并发脱水和酸中毒.我院儿科针对秋季腹泻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天灸药膏贴命门和双侧丰隆穴的方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3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郑州市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及流行特点。方法采集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的5岁以下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709例,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分析腹泻患儿年龄与病毒检出率的关系。结果①709例中婴幼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者242例,阳性率为34.13%;②91.32%的轮状病毒腹泻发生在2岁以下患儿;③发病高峰在每年的8月至次年1月。结论郑州市婴幼儿腹泻以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体,2岁以下患儿为高发人群,秋冬季节为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15.
陆清兰 《北方药学》2014,(10):73-73
目的:探析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方法:待患儿自然排便后,使用一次性吸管收集3~5ml粪便作为检验样本,立即送入实验室给予病原微生物检验,指定一名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检验医生完成134例腹泻患儿粪便检验工作,记录检验结果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134例腹泻患儿粪便经实验室检验后,100例致病菌检验结果为阳性,阳性率74.63%,与阴性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粪便检验阳性腹泻患儿致病菌大多为轮状病毒(38.00%)、大肠埃希菌(14.00%)、腺病毒(11.00%)等。结论:临床医生及时对腹泻患儿进行粪便检验,根据检验确定发病原因并给予治疗,是降低误诊、漏诊率,保障患儿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双苓止泻口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114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成双苓止泻口服液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4%和87.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双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见效快,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统计小儿细菌性腹泻的感染情况, 并分析不同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 病例纳入汝阳县中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100例细菌性腹泻患儿, 以2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病例组中男52例, 女48例, 年龄1~10(5.53±1.46)岁;对照组中男13例, 女12例, 年龄2~9(5.44±1.28)岁。首先依据病原微生物培养结果统计患儿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以病原微生物培养结果为金标准, 比较乳胶凝集试验(L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小儿细菌性腹泻的诊断效能。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经统计, 细菌性腹泻多见于2~6岁小儿群体, 多在10月至次年2月发病, 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100例细菌性腹泻患儿中, 志贺菌感染率为36.00%(36/100), 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率为25.00%(25/100), 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率为20.00%(20/100), 胎儿弯杆菌感染率为10.00%(10/100), 沙门菌感染率为9.00%(9/100)。LA检测对小儿细菌性腹泻的诊断准确率为87.20%(109/125), 灵敏度为88....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滁州市秋冬季腹泻儿童中A组轮状病毒的发病情况.方法 收集2005年10月~2006年1月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90例,采用胶体金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结果 90份标本中32份检测到A组状病毒,对其分析显示,平均发病年龄为17.2月,其中年龄6月~24月患儿占总数的87.5%;发病时间特征是在每年10月A组轮状病毒腹泻出现流行趋势,11月、12月达到发病高峰,检出率36%左右,次年1月发病数明显减少.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滁州市住院儿童腹泻的主要原因.6月~24月年龄段是A组轮状病毒的易患人群,以冬季11月、12月为流行高峰.  相似文献   

19.
用改进的PAb-IEM 技术对婴幼儿秋季腹泻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测,10例正常婴幼儿为阴性,33例腹泻婴幼儿粪便中,检出轮状病毒15例(其中1例同时检出小圆病毒颗粒),阳性率为45.5%,与ELISA 法检出率完全一致(符合率100%)。1例成人腹泻用此法也获得阳性结果,提示PAb-IEM 法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特别适用于婴幼儿及成人轮状病毒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正>小儿腹泻好发于1~3岁的婴幼儿,是婴幼儿期间常见病。小儿腹泻常见于秋季,临床主要表现为患儿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且大便形状发生改变;同时,小儿腹泻还易导致患儿出现呕吐、腹泻、发热、腹痛及酸碱平衡紊乱等症状,且可能伴有患儿酸中毒及脱水现象,临床研究证实轮状病毒导致的肠道炎症是小儿出现腹泻的主要原因~([1,2])。本文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入咸阳市妇幼保健院治疗小儿腹泻患儿162例,分析比较常规治疗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