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普济方》妊娠心痛方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搜集整理《普济方》中的妊娠心痛方剂,运用频数分析、药物关联方法对搜集到的32首方剂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补虚药为妊娠心痛方组成的基本药物,理气药、温里药是其主要的增效配伍药物,化湿药、活血化瘀药是其重要的辅助配伍药物;使用频次在前十位的药物有白术、人参、川芎、茯苓、炙甘草、陈皮、当归、木香、厚朴、草豆蔻。结论:妊娠心痛为本虚标实之病证,补益气血、安和胎气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用药上以补虚药为主,在此基础上配伍理气药以调畅气机,温里药以温散寒邪。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圣济总录》中胸痹心痛方剂的用药规律,探讨与之相应的病机学说和证治规律。方法搜集整理《圣济总录》中胸痹心痛相关方剂,对搜集到的方剂和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物、核心药对、高频药别和高频药别组合。结果共收录方剂242首。《圣济总录》胸痹心痛方剂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肉桂、当归、干姜、甘草、木香、陈皮等;最常用的药对有肉桂-干姜、肉桂-当归、肉桂-人参、甘草-干姜、肉桂-甘草等;药别里出现频率前5位的有温阳药、理气药、补气药、补血药和活血化瘀药;主要的3组药别组合是温阳药-理气药、温阳药-补气药、温阳药-补血药。结论《圣济总录》中"阳微阴弦"是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其属本虚标实之证,治法强调标本兼治,以温阳通脉、疏通气机和补益气血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圣济总录·眼目门》中肝虚证的症状、病机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圣济总录·眼目门》中肝虚证方剂,对相应的症状、病机进行统计,对使用药物进行频数分析。结果:肝虚证症状共34种,最常见的症状为目昏暗,其次是目不明,其他眼科疾病以外的症状有胁痛、筋脉拘急等。病机证型主要为肝气不足、肝虚、肝血虚、肝虚寒,用药以补虚药最多,补虚药中以补气药为主,其次为解表类风药及清热泻火类药物。单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味药物是防风、细辛、车前子、茯苓、熟地黄。结论:《圣济总录·眼目门》肝虚证主要临床表现为目昏暗、目不明,用药特色为补虚药兼风药及清热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方考》中黄芪的配伍规律,为临床正确使用黄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医方考》中载有黄芪的方剂,对方剂中与黄芪配伍的药物进行功效分类,对每类药物的高频药物进行频次统计。结果《医方考》中记载有黄芪的方剂共41首,其中与黄芪配伍的药物类别前5位的是补益药、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各类药物中与黄芪配伍频率最高的是甘草(28次),其次有人参(27次)、当归(25次)、白术(15次)等。当黄芪发挥不同功效时候也有相应的高频药物配伍。结论黄芪多与补益药、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配伍使用,在其发挥不同功效时应联合此功效下的特异性配伍用药。  相似文献   

5.
杨胜超  王俊霞 《河南中医》2014,34(2):361-362
目的:分析古代胸痹心痛寒凝心脉证方剂配伍规律。方法:建立古代胸痹心痛寒凝心脉证方剂数据库,涉及方剂的方名、来源、组成、剂型、用法、主治或功效等,采用频数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古代胸痹心痛寒凝心脉证方剂共计54首,累计用药达242次。,温里药的使用频率最高,占所有用药的50%,其次是补益药。结论:温里药为基本配伍构架,补益药为重要的增效配伍,药物组合间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袁泽焕  蔡煜佳 《河南中医》2022,(11):1714-171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录《肿瘤方剂大辞典》《肿瘤良方大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治疗乳腺癌的方剂,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249首方剂,涉及中药383味,其中抗癌解毒药8种,活血化瘀药7种,补虚药6种,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各4种,解表药2种,利水渗湿药、平肝熄风药各1种。在关联规则分析中,当归、白芍的药物组合使用频率最高。3味、4味中药药组多以这两味中药加减配伍。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中,相同组合有乳香-没药、穿山甲-王不留行。当归、茯苓、白芍和白术等常配伍使用。结论: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多将抗癌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理气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吴良村辨治消化系统肿瘤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19年3月31日吴良村教授门诊消化系统肿瘤患者79例583诊次。将患者临床信息转化为方剂基础数据库,对药物累计频数、药物类别、药物性味采用描述性分析,对频数最高的50种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79例患者583诊次共用药199种,累计用药频次10 753次,其中用药频次最多者为佛手,其后依次为白芍、茯苓、山药、甘草等。药物类别使用最多的为补虚药,其后分别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以及理气药等。药性使用频次最多的为平性,药味使用频次最多的为甘味。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16类,涉及方剂四君子汤等。二药关联规则涉及太子参与山药、茯苓、白术等药对,三药关联规则涉及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补虚药、消食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补虚药等配伍。结论:吴良村辨治消化系统肿瘤以健脾益气为主,随证辅以利水渗湿、解毒抗癌、消食和中之法,临证用药善于甘、苦、辛、平配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消渴方剂的配伍规律与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整理《中华医方》治疗消渴的方剂,建立方剂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SPSS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处理,对高频药类、药物、药对、方剂年代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方剂共482首,涉及药物374种,累计用药次数达3784次。清热药、补气药、利水渗湿药、补阴药是治疗消渴方剂的常用药类,清热药、补阴药、收涩药、补阳药是使用最多的种类味数,麦冬、天花粉、人参、黄连、茯苓是高频药物,使用频次前15味中药占总体用药次数的41.49%,其中包括清热药(6味)、补虚药(4味)、解表药(2味)、利水渗湿药(1味)、收涩药(1味)、温里药(1味),补虚药又包括补气药(3味)、补阴药(1味)。麦冬配天花粉、麦冬配人参、人参配茯苓、黄连配天花粉是高频配伍结构,北宋、明代两朝代的方剂数量最多。结论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可系统总结中医治疗消渴方剂的组方规律,提供临床用药依据。益气养阴,清热生津,祛邪扶正是治疗消渴基本原则,麦冬、天花粉、人参、黄连等是高频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古籍文献中治疗痛风、历节和行痹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方法 筛选古籍文献中治疗痛风、历节和行痹的方剂,根据方剂信息建立Access数据库,统计方剂中药物使用频率并应用假设检验与关联规则对前30味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352首方剂,包括痛风78首、历节173首、行痹101首.3种方剂中均以当归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每种方剂中明显高于其他两类的高频药物是:痛风方剂中的苍术、黄柏和熟地黄,历节方剂中的麻黄和芍药,行痹方剂中的地龙.前30味高频药物主要分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利水化湿药、温里药、熄风通络药、清热药、其他,其中补虚药在痛风和历节中使用最多,活血化瘀药在行痹中使用最多.3种方剂支持度>10%、置信度>70%的药对共有11对.结论 补虚、活血化瘀、解表和祛风湿药物在痛风、历节、行痹方剂中使用比例均较高,痛风和历节更注重补虚,行痹更注重活血化瘀,3种方剂用药相互交叉且有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华医典》中治疗胃脘痛方剂的组方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胃脘痛提供参 考。方法检索《中华医典》中所有治疗胃脘痛的有效处方,利用SAS 9.3 等统计软件对药物进行因子分析与 关联规则分析,挖掘高频次药物、药对、药性与归类等,并以方测法,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处方 426 首,236 味中药,涉及中药类别17 种,其中高频药物42 味,以理气药、补虚药、温里药为主,常用药对 26 组,强关联药物组合5 个,所体现的常用治法有10 类。结论胃脘痛治疗以理气药、补虚药、温里药为 主,以调理气机、益气健脾为基本治疗原则,主要治法为调畅气机、温中散寒、调和营卫、健脾益气、活血化 瘀、化痰理气、健脾益气燥湿、清热化湿、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善用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及其相互配 伍,彰显“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次以半夏、香附、陈皮相互搭配凸显“疏肝、理气、化痰” 之效, 该研究可为胃脘痛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治疗瘀毒证的方剂药物组合配伍特点。方法:利用《中国方剂数据库》,运用主题词检索提取治疗瘀毒证的方剂,运用频次统计分析其高频药物,利用关联规则分析治疗瘀毒证的药物间配伍关系。从功效、主治、药对配伍等多角度探讨治疗瘀毒证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治疗瘀毒证方剂176首,涉及中药331味。在高频药物中,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清热药占比最高。关联规则显示,123首内服方剂中核心药物组合有32个,53首外用方剂中核心药物组合有17个,常用配伍有: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杀虫止痒药,杀虫止痒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结论:《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瘀毒证的方剂主要以清热解毒凉血药物为主,辅以活血、通经、止痛、理气、熄风、燥湿等药物,为临床应用活血解毒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尿浊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尿浊的方剂,构建数据库,应用数据挖掘方法(频数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253首治疗尿浊的方剂中,共涉及272味中药,使用频率排在前6位的中药为茯苓、龙骨、甘草、牡蛎、人参、黄柏,药物类别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收涩药、清热药为主。对高频药物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共得到8个聚类组合,每类按照中药功效可归纳为:健脾燥湿、温肾利湿、清热利湿、固肾涩精、补肾壮阳、滋肾补阴、宁心安神、益气补血。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常用药对及药组主要是补虚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安神药类药物的不同组合,其中桑螵蛸与龙骨是治疗尿浊最常见的药对。结论:尿浊方剂的用药规律以清利湿热、补益脾肾为主。中医治疗尿浊应先辨虚实,初期多为实证,治以清利湿热;久病多虚,宜健脾益气、填补肾精,但要做到清补兼顾。  相似文献   

13.
舒怡  周锦勇  杨柏霖 《江苏中医药》2017,49(5):69-70,71
从张景岳《新方八阵》中搜集并整理出针对炎症性肠病主要症状的方剂共45首,探讨其用药规律。45首方剂中用药共88种,总用药频次373次;以补虚药使用最多,其后依次是温里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药性以温、平、热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脾、肾经为主。遣方用药特点如下:重视后天,脾肾并治;固护阳气,阴阳同补;标本并治,攻补兼施;审证求因,用药精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清代名医孔毓礼中医药治疗痢疾用药规律。方法:将清代名医孔毓礼所撰《痢疾论》治疗痢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治疗痢疾病中药复方106首,涉及中药126种,总用药次数为706次。结论:临床以补虚药、温里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等为主要药类;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人参、白术、茯苓、黄连、当归、干姜、白芍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敦煌遗书《辅行诀》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利用敦煌方药辨治内科疾病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录入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内科疾病的中医方剂,采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出敦煌遗书《辅行诀》中医方剂61首,涉及药物66味,药物总使用频次336次。所用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白芍、干姜、生姜、黄芩、旋覆花、人参、大枣、竹叶、五味子、桂枝等;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累计频率为80.66%;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3.91%;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计频率达87.95%;归经以胃、肺、脾、心、肾、肝经为主,累计频率达86.15%。敦煌医术类方剂治疗内科疾病临床用药配伍以补气药甘草、人参、大枣,补血药白芍,滋阴药麦门冬为主,次以清热药竹叶、黄芩为辅,再以解表药生姜、桂枝,温里药干姜,化痰止咳平喘药旋覆花,收涩药五味子等为特色用药。高频次药物构成敦煌医术类方剂中治疗天行病的小阴旦汤。结论本研究总结出了敦煌《辅行诀》临床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可为临床用药及研发新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关于不孕症的用药规律特点,为中医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统计《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不孕症所载方剂,并查出方剂中药物的相关数据,运用Excel、Spss 22.0、Weka 3.8、Cytoscape 3.6.1及聚类挖掘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用复杂系统熵聚类进行新方组合。结果《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不孕症中使用频次≥40的药物有24味,再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30对药物配伍规则;通过聚类挖掘得到5首新方。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不孕症的药物多属补虚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药性多温平,药味多甘辛,归经多属脾肝肾,高频药物配伍及组合多有补血活血,益肾填精功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金代名医李东垣中药复方治疗脾胃病的药对配伍规律,为临床选药组方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方法将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中治疗脾胃病的中医复方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药对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治疗脾胃病中药复方61首,涉及中药93种,筛选出甘草、陈皮、人参、白术、升麻、当归等前20味高频核心药物,统计得到药对1107对,而关联频度大于10次的33个。结论通过对高频药对的功效进行统计,得到治疗脾胃病的药对配伍特色: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与解表药中的发散风热药配伍;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配伍;理气药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配伍;解表药与理气药、补虚药与清热药相须配伍;止咳化痰平喘药与理气药、补虚药配伍;化湿药与理气药、解表药、补虚药配伍。总结配伍的代表药对,为临床辨证脾胃病处方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数据挖掘研究和比较腹痛、头痛、胃脘痛、胁痛、心痛、腰痛6种疼痛病方剂的用药规律,以期为相关中药配伍机制研究和中药新复方开发提供参考。通过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6种疼痛病的方剂共2 443首,利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以置信度、提升度、支持度为指标对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研究治疗不同类型疼痛的核心中药及其配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各类疼痛病治疗中常用补虚药(如甘草、当归)、理气药(如木香)和活血化瘀药(如川芎),但针对不同疼痛病的用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如腹痛、胃脘痛中厚朴的使用频次较高,头痛中防风的使用频次较高。治疗腹痛提升度较大的潜在规则为红花→当归等,而头痛中则为黄芪→甘草等,胃脘痛中则为麦芽→陈皮等,胁痛中则为龙胆→柴胡等,腰痛中则为丁香→麝香等。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对6种疼痛病方剂组成进行对比研究,能有效地反映6种疼痛病用药规律的异同,并能发现潜在的中药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昆布在古代方剂中的配伍应用情况。方法:建立方剂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按标准从选定方书中收集合昆布方剂,在EXCEL表格中建立昆布方剂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清洗,通过资料处理后,以图表的形式输出结果;结合中医药理论知识分析结果。结果:在古代,昆布主要应用在瘿瘤、噎嗝、瘰疬等病症的治疗,其中以治疗瘿瘤方剂最多;从药物的配伍来看,昆布配伍清化痰热药海藻最多,其次是配伍温里药肉桂、理气药木香为多。结论:古代的昆布应用方剂中,昆布主要与清化痰热药配伍使用;结合病症,多配伍温里药、理气药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有关五味子方剂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挖掘,探讨其应用配伍规律。方法:选取《中国方剂数据库》,筛选整理出包含五味子的方剂,借助SPSS 19. 0统计软件与SPSS 14. 2统计软件等数据挖掘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药物频数频率、性味归经、主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从而对其基本用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631首有关五味子的方剂,除五味子外共涉及中药217味,共计使用16类中药,使用频数最多的前3类药物有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五味子常与温性药物、甘味及苦味药物进行配伍。五味子最常出现于治疗肺系病证的方剂中,频率高达55. 09%,其次常用于治疗脾胃病证。五味子与一些高频药物的药量配伍比例以常以1∶1为主,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23个公因子。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共得到与五味子配伍有意义的药对及含五味子的药组共39个,其中包括20条二元矩阵、13条三元矩阵、6条四元矩阵的药对与药组关联规则。结论:通过对含五味子方剂以及与五味子配伍的中药探讨得出,常与五味子配伍的药类为补虚药,与五味子构成的方剂一般以治疗肺系疾病居多,因子分析显示可将23个公因子概括为常与五味子配伍的中药,关联规则显示五味子→人参、甘草,五味子→茯苓、人参、甘草等为常用药组。这些不仅体现了医家们理、法、方、药及辨证用药的规律,同时也为现代医家组方用药以及新药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