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赟安  丁卉  胡晓蕾  黄建胜  赵志钢 《浙江医学》2017,39(24):2261-2264
目的明确丽水市中心医院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5年10月丽水市中心医院分离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采用Vitek2-compact系统鉴定菌株并联合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其药敏,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PCR法扩增KPC基因,测序后利用BLAST比对确定基因型;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分型法(ERIC-PCR)联合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鉴定菌种同源性;进而探讨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收集到70株CR-KP,其中68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扩增产物测序结果均为blaKPC-2基因。ERIC-PCR结果显示,70株KPC型肺炎克雷伯菌分为A、B、C、D、E5个克隆群分别为63株(90.0%)、3株、2株、1株、1株;MLST分成6个ST型,其中ST11型63株(90.0%),ST35型2株,ST1型2株,ST592、ST1883、ST494型均1株。结论丽水市中心医院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克隆群为ST11型,是我院流行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产碳青霉烯酶KPC-2肺炎克雷伯菌局部流行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了解我院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肺炎克雷伯茵的耐药机制及其同源性分析.方法 收集2006年3月~9月我院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肺炎克雷伯菌共10株,采用Etest法测定细菌对各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通过等电聚焦电泳(IEF)检测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确定其基因型;接合试验和Southern杂交进行基因定位;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这些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0株肺炎克雷伯菌均产KPC-2(pl 6.7)、DHA-1(pl 7.8)和SHV-28(pl 7.6),其中3株同时产TEM-1广谱酶(pl 5.4).blaKPC-2位于60kb左右可接合性质粒上.10株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呈多重耐药,但对多黏菌素,替加环素,复方SMZ敏感.PFGE证实为同一克隆株的传播.结论 质粒介导的KPC-2造成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并在我院短暂流行;携带KPC-2基因的临床菌株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及其同源性分析。方法收集2006年3月~9月我院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肺炎克雷伯菌共10株,采用Etest法测定细菌对各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茵浓度(MIC);通过等电聚焦电泳(IEF)检测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确定其基因型;接合试验和Southern杂交进行基因定位;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这些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10株肺炎克雷伯菌均产KPC-2(pI6.7)、DHA-1(pI7.8)和SHV-28(pI7.6),其中3株同时产TEM-1广谱酶(pI5.4)。blaKPC-2位于60kb左右可接合性质粒上。10株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呈多重耐药,但对多黏菌素,替加环素,复方SMZ敏感。PFGE证实为同一克隆株的传播。结论质粒介导的KPC-2造成肺炎克雷伯茵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并在我院短暂流行;携带KPC-2基因的临床菌株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4.
杨雪  刘琳  赵丹  张湘燕 《重庆医学》2018,(15):1977-1980,1985
目的 对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与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研究细菌耐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临床分离到的37株CRKP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药物敏感性;改良霍奇实验及亚胺培南-EDTA协同法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PCR检测KPC-2、VIM、NDM-1、OXA-48等耐药基因,进行测序及网上比对确定基因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遗传相关性研究,MEGA软件构建进化树、eBURST软件分析亲缘关系.结果 37株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均在90%以上.所有菌株均检测到KPC-2基因,3株同时携带NDM-1基因,其余基因均为阴性.MLST分型为ST11有25株,ST524 2株,ST789 4株,ST35、ST29、ST1066及ST244各1株,另外有1个新的ST型(2株)已被PubMlst数据库确认收录并命名为ST2792.ST11型组及非ST11型组在年龄、性别、感染途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携带KPC-2基因是导致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ST11型是最流行的克隆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及其耐药基因,为该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临床分离非重复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50株,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常规药敏试验,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检测碳青霉烯酶,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法检测金属酶,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其耐药基因。结果药敏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曲南等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达80%以上。50株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中,mCIM试验结果阳性37株,其中EDTA协同试验阳性有3株。PCR结果显示,37株mCIM试验阳性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中,检测出33株KPC-2型耐药基因,未检测出IMP、VIM、NDM-1、OXA-48等耐药基因。结论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生素表现出高水平耐药,耐药机制主要为产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型主要以KPC-2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耐碳氢酶烯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8月临床分离出的14株耐碳氢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使用VITEK Compact微生物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PCR试验检测耐药基因,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14株耐碳氢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氨曲南和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11株肺炎克雷伯菌的碳青霉烯酶表型阳性,PCR检测发现12株肺炎克雷伯菌KPC-2基因阳性,14株肺炎克雷伯菌根据ERIC-PCR结果分成3型,其中A型为主,集中在ICU病房和神经外科。结论耐碳氢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表现为严重的多重耐药性,以产生KPC酶和A型为主。  相似文献   

7.
陈幕  张焕棕 《当代医学》2021,27(35):15-17
目的 探讨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les bacteria,CRE)的耐药性及基因型分布与流行病学.方法 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本院临床分离菌中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及厄他培南任一耐药的CRE共35株,用E-test法或纸片扩散法(K-B法)复核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用PCR扩增及测序方法确定CRE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分析流行病学情况.结果 35株CRE标本来源以痰液居于首位,占比40%;菌种分布中以肺炎克雷伯菌检出最多,达20例,占比57.14%;35株CRE对常用抗菌药物除阿米卡星和复方新诺明外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80%);经PCR扩增,32株检出碳青霉烯酶基因,检出率91.43%,3例未检出.经PFGE同源性分析,32株碳青霉烯酶基因均非同源性;通过DNA测序,检出blaKPC-2型23株,blaIMP-4型4株,blaNDM-1型6株,其中1例源自血液标本的肺炎克雷伯菌同时含有KPC-2型及NDM-1型基因,blaVIM及blaOXA-48均未被检出.结论 本地区CRE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为高度耐药性,以肺炎克雷伯菌占比最高,以产碳青霉烯酶(KPC-2型)为主要耐药机制.本院虽未出现流行性感染事件,仍应加强CRE主动检测及感染控制,以有效防范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肺炎克雷伯杆菌(CR-KP)中碳青霉烯酶的主要类型及流行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6 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药敏试验结果不敏感的CR-KP共34 株,根据CLSI M100S-27th文件的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确证其是否为产酶菌株,通过PCR方法扩增5种碳青霉烯酶基因(bla KPC、bla IMP、bla OXA-48、bla VIM、bla NDM),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明确基因型;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34株肺炎克雷伯菌经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确证均为产酶菌株,PCR检测显示均为KPC-2型酶。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结果显示34株菌可分为5组,其中1、2、4组为主要流行菌株。结论:院内存在以KPC-2为主要耐药基因的CR-KP克隆株的流行,且主要以重症医学科耐药株流行,34株菌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及耐药特性.方法:对42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药敏试验、改良Hodge试验,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细菌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基因.结果:42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中,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耐药情况严重,仅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复方新诺明较敏感.改良Hodge试验及KPC基因检测全部阳性,基因测序为KPC-2型.结论:KPC-2是引起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的主要原因,应引起临床及实验室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出现的13株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从ICU分离到13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包括亚胺培南在内的5种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耐药基因克隆测序方法研究细菌的耐药机制;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性一致性序列-PCR分析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结果:13株肺炎克雷伯菌亚胺培南的MIC为16~1 024μg/ml;13株实验菌PCR产物克隆测序分析比对为blaKPC-2型和blaSHV型基因。结论:ICU连续出现13株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KPC-2是引起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SHV型β-内酰胺酶同时参与多重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1.
何建新  吴荣辉  金小珍 《浙江医学》2015,37(21):1761-1763
目的评价替加环素、米诺环素、多黏菌素B等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降低肺炎克雷伯菌(CDSKp)和碳青霉烯不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NSKp)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该类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替加环素、米诺环素、多黏菌素B等抗生素对临床分离51株CDSKp和101株CNSKp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多黏菌素B对CDSKp和CNSKp体外抗菌活性最高,细菌对其均100%敏感,MIC50和MIC90均为0.125mg/L和0.25mg/L;替加环素MIC50均为1mg/L,MIC90均为2mg/L;米诺环素MIC50均为4mg/L,MIC90分别为4mg/L和8mg/L。结论多黏菌素B、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对CDSKp和CNSKp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我院近年来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KEN)的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和控制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05~2008年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结果2005—2008年共检出肺炎克雷伯菌640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276株,阳性率平均为42.4%.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各年间有差异,但变化不大,这4年没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但产ESBLs株的耐药率比非产ESBLs株明显升高.对抗生素亚胺培南最敏感,耐药率小于2.3%。但2007年开始也出现耐药株,其次是头孢吡肟和呋喃坦啶,耐药率分别在16.1%和27.2%以下,耐药率最高的是氨苄青霉素,高于97.9%.另外先锋霉素、庆大霉素、优立新、3-甲磺胺和妥布霉素耐药率也很高,在60.0%以上。结论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控制ESBLs细菌的传播。治疗首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不同标本来源和不同病区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差异。方法:应用WHONET5.5对四川省人民医院2011年802株大肠埃希菌和580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最低的为亚胺培南(0.2%)、厄他培南(1.4%)、头孢替坦(1.8%),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0%)、阿米卡星(4.0%)、呋喃妥因(4.5%)。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低的抗生素依次为亚胺培南(3.2%)、阿米卡星(3.3%)、头孢替坦(4.9%)、厄他培南(6.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0%)。ESBLs检出率大肠埃希菌为61.8%,肺炎克雷伯菌为35.5%。肺炎克雷伯菌在尿液标本中的敏感率较痰液、血液、其他无菌体液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在儿科的敏感率高于内外科及ICU病房。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属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头霉素类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仍保持高度敏感性。不同标本来源和不同病区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药敏存在差异。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产肺炎克雷伯型碳青霉烯酶(KPC)肺炎克雷伯菌检测方法以及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可能的治疗药物.方法 选取K-B法证实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36株纳入本研究,使用改良Hodge试验、Carba NP试验对菌株进行验证,随后采用PCR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并对电泳阳性条带进行基因测序鉴定.结果 K-B法药敏试验显示36株耐碳氢烯类肺炎克雷伯菌,随后行Hodge验证,33株(91.7%)是产KPC肺炎克雷伯菌,对碳氢烯类耐药而对替加环素及米诺环素仍然敏感.对Hodge试验阳性33株再行Carba NP试验确证,其中27株(87.9%)阳性,6株(12.1%)阴性;对Hodge试验阳性33株行PCR扩增及电泳实验,共有27株出现目标条带(340 bp)提示阳性,与Carba NP试验结果相一致.对出现目标条带的27株肺炎克雷伯菌再进行KPC-2耐药基因PCR扩增产物测序,均为KPC-2型耐药基因.结论 K-B法药敏试验加随后改良Hodge试验验证对于筛查、发现KPC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较高的符合度,为发现KPC肺炎克雷伯菌有效筛查方法.K-B法药敏试验证实对KPC肺炎克雷伯菌,替加环素等可能是有效治疗的药物之一.Hodge试验检测的KPC肺炎克雷伯菌,存在12.1%(6/33)的假阳性率.Carba NP 试验及PCR扩增检测一致性好,具有确证产KPC肺炎克雷伯菌作用.随后的测序研究结果表明检测出的KPC肺炎克雷伯菌均为KPC-2,该型是引起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酶烯酶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儿童期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耐药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减少多重耐药菌败血症提供参考。方法对阳新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住入院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患儿的耐药情况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菌株42株。所有多重耐药菌株均对哌拉西林和氨苄青霉素耐药,耐药率为100.0%;对氨曲南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85.0%;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0.0%。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对儿童期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早产(P=0.014,OR=2.641)、低出生体质量(P=0.009,OR=2.152)、双胎(P=0.013,OR=1.213)、有创操作(P=0.012,OR=1.878)、围生期窒息史(P=0.010,OR=1.651)和中性粒细胞减少(P=0.023,OR=1.636)。结论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多重耐药现象不容乐观,临床工作中应避免有创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多黏菌素B与几种抗菌药物联合抗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协同作用.方法:16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菌中肺炎克雷伯菌11株,大肠埃希菌5株,观察多黏菌素B与利福平、强力霉素、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头孢曲松和庆大霉素对上述菌株的协同作用,通过棋盘微量稀释法确定每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值,根据MIC...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2株不同来源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毒力因子及同源性。方法 2株泛耐药菌均于2019年1月从2位绍兴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的尿液中分离得到,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菌株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EDTA和PBA协同试验筛查碳青霉烯酶表型。通过三代测序平台进行基因组测序并对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筛选,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组装以及注释等。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除了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2株菌对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大部分抗菌药物均耐药,EDTA和PBA协同试验提示可能携带碳青霉烯酶。2株菌均携带有1个染色体及2个质粒,染色体基因相差1 192 bp,质粒基因数量完全相同。检测到SHV-28、DHA-18、NMC、SPM、AIM等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AcrA-AcrB-TolC等外排系统及OmpK35和OmpK36外膜蛋白缺失,毒力因子包括铁摄取系统、菌毛、荚膜、内毒素、二元调控系统等。MLST分型均为ST15。结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合并外膜蛋白丢失是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首次在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中检测到NMC、SPM、AIM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对常用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尿培养分离的213株细菌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并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G-杆菌115株,真菌52株,G+球菌46株。分离数前五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69株,真菌52株,肠球菌30株,肺炎克雷伯菌15株,葡萄球菌1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在检出菌中分别占50.7%和60.0%。除真菌外几种主要病原菌的药敏结果表明,G-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G+球菌耐药情况也相当严重,但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菌株。结论:大肠埃希菌仍然是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真菌性泌尿系感染的比例显著升高,病原菌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应重视尿培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