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种临床因素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的关系.方法 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种临床危险因素在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中的价值.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Hunt-Hess临床分级、Fisher‘s CT分级、急性期再出血、脑血管痉挛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关系最为密切.结论 积极预防SAH急性期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对临床分级及Fisher‘s CT分级较高者采取有效措施可以降低SAH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张震宇  叶新运  蒋秋华 《吉林医学》2012,33(9):1848-1849
目的:分析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38例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出院时修订Rankin残疾量表为终点,评估多个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CT Fisher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高CT Fisher分级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14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未出血组(117例)和出血组(29例)。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考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为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提供依据。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组患者年龄、干预时间、动脉瘤大小、Fisher分级、血压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干预时间、动脉瘤大小、Fisher分级、血压分级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及早治疗并积极控制血压是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蛛性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在急诊期间呼吸停止高危因素,并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预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呼吸停止.方法 27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在急诊时是否发生呼吸停止分为A 组及B组,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晕厥、CT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临床分级为早期急诊时呼吸停止高危因素;根据高危因素所建立的函数,阴性预测值为87.5%,阳性预测值为90.9%,判别准确率为88.89%.结论 晕厥、CT分级、临床分级为早期急诊呼吸停止高危因素,由此建立的函数模型,可以较准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呼吸停止进行预测,临床有预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易患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季楠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03,25(3):151-154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易患因素。方法 本组9l例患者均由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并有CT证实的SAH存在,应用出血后3周的CT评价SAH后慢性脑积水。先将可能危险因素与脑积水发生之间进行显著性检验,再用多元逐步回归加以明确,得到回归方程。结果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总体发生率为13.2%,其易患因素依次是:①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H-H分级);②出血破入脑室;③既往高血压病史;④多次出血。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每年的发病率较高,早期准确的诊断和细心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本文总结了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诊断与治疗的关键问题,包括诊断的建立、病因学分析、临床分级及早期急症的处理和,同时归纳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能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的脑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预防与治疗,为临床快速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患者早期再发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116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4周内是否再发出血,将其分为无再发出血组(86例)和再发出血组(3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白细胞、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感染及门静脉宽度是影响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患者早期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白细胞、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感染及门静脉宽度是影响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患者早期再发出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病因及治疗对策.方法 1980年-2008年我院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234例,其中再出血42例,约占17.9%.统计并分析再出血病因并设计临床预防治疗方案.结果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发生率极高,与情绪激动、过早下床活动、血压波动、用力大便等引起颅内压升高的因素有关,部分再出血患者与合并并发症有关.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预防治疗措施:28例采用中医治疗方案,并结合常规西医甘露醇脱水治疗;12例采用脑积液引流法;2例合并动脉瘤再出血患者,采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经CT复查,出血明显吸收,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结论 应充分认识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诱因,积极采取防治措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破裂动脉瘤病例资料,每例患者入院时进行Hunt&Hess分级,根据手术时间分为早期手术组3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 d内手术)和晚期手术组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 d后手术),出院时给予Glasgow预后评分,分析不同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早期手术组1例Hunt&HessⅠ级的双侧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于手术夹闭一侧动脉瘤后6 d死于对侧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Hunt&Hess Ⅲ级的患者入院当天死于原发性出血,31例预后良好以上,总死亡率为6.1%,手术死亡率0%,再出血率0%,术后CT复查均无脑梗塞.(2)晚期手术组3例患者在待手术期间因再出血死亡,2例Hunt&HessⅢ~Ⅳ级的患者于入院当天死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总死亡率为6.9%,手术死亡率0%,再出血率4.2%,2例患者术后CT复查显示有脑梗塞.早期和晚期手术组比较,Hunt&Hess分级Ⅰ~Ⅱ级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分级Ⅲ~Ⅳ级的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手术组再出血率及脑缺血发生率明显少于晚期手术组,因此倾向于对分级较低的患者行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0.
陈勇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5):325-325,353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并发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防治该病提供参考。方法对23例SAH并发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5.2%(15/23)SAH患者再出血好发于最初2周,入院时CT示血凝块稠密和双侧脑室出血者发生率高,预后差。结论SAH患者的某些临床特点和早期CT表现有助于预测再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垂体激素的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入住我院神经外科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共38例,同时选取2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病情轻重按照Hunt-Hess分级标准,分析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早期垂体激素与病情轻重的关系,并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分析垂体激素与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 III级、IV-V级各垂体激素水平明显高于I级、II级(P0.05)。IV-V级各垂体激素水平明显高于III级(P0.05);死亡组的各垂体激素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早期垂体激素水平变化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2.
陆云燕 《微创医学》2003,22(5):783-78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蛛网膜的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1%~15%,再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最危险的因素[1~2].因此,再出血的预防是SAH护理的重要环节,1994年6月~2002年10月,我科共收治SAH患者28例,其中再出血3例,再出血率为10.7%.现将预防SAH再出血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三维CT脑血管造影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超急性期诊疗中的作用、评价MSCTA在SAH患者病因诊断学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搜集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经CT平扫及腰穿明确诊断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8例患者,在超急性期(24小时内)行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和诊断SAH...  相似文献   

14.
李皿  陈娥 《中国医疗前沿》2011,(12):51+96-51,9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诱因及治疗方案。方法分析2005-2010年收治的1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探讨治疗方案和预防对策。结果情绪波动、高血压、剧烈咳嗽、用力排便、患者过早下床活动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再出血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和防治方法,使患者了解并且避免诱发因素,控制血压,保持良好心态和情绪,绝对卧床休息,是降低再出血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内科一种较少见的脑血管病变,具有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症状,其再发死亡率较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发生蛛网膜下腔再出血,如及时抢救和治疗,做好急性期护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的发生率,使患者转危为安,对防止再出血、缓解脑血管痔挛、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我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2009年8月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的所有住院患者359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288例,选择符合入选标准者268例为本研究对象。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预后,依据预后不同分为两组:预后不良组(GOS≤3分)和预后良好组(GOS 4~5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个月、3个月和1年的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患者预后不良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因素为:大量饮酒、围术期高血糖、临床病情分级(Hunt-Hess分级)Ⅳ~Ⅴ级、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CT Fisher分级)Ⅳ~Ⅴ级和Hunt-Hess分级Ⅳ~Ⅴ级患者中晚期手术(P<0.05)。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动脉瘤家族史和Hunt-Hess分级为Ⅰ~Ⅲ级患者手术时机与SAH患者预后不良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饮酒、围术期高血糖、临床Hunt-Hess分级Ⅳ~Ⅴ级、颅脑CT Fisher分级Ⅲ~Ⅳ级、动脉瘤多发以及术后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均是动脉瘤破裂致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预防性护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陆云燕 《医学文选》2003,22(5):783-784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指蛛网膜的血管破裂 ,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其再出血的发生率为 1 1 %~ 1 5 %,再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最危险的因素[1~ 2 ] 。因此 ,再出血的预防是 SAH护理的重要环节 ,1 994年 6月~ 2 0 0 2年 1 0月 ,我科共收治 SAH患者 2 8例 ,其中再出血 3例 ,再出血率为 1 0 .7%。现将预防 SAH再出血的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 8例均为住院患者 ,均经腰穿和 CT确诊 ,其中男 1 8例 ,女 1 0例 ,年龄 2 0~ 71岁 ,平均 5 2 .3岁。再出血 3例患者中 ,1例由于枕骨大孔疝形成 ,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 ;…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的危险性及早期应采取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SAH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早期行介入或手术治疗者再出血为0/7,且无一例死亡.单纯保守治疗者再出血为10/49,死亡8例.结论 SAH患者Hunt分级在Ⅰ~Ⅲ级者可早期行介入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前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81例符合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IV级和V级的aSAH患者。所有患者根据在治疗前有无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n=26)和未再出血组(n=155)。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病史、临床状况、WFNS分级、CT Fisher分级、动脉瘤特征、治疗时间及6个月时的预后有关联的影响因素。结果 181例中有26例术前再出血。再出血组和未再出血组的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个人史(吸烟、酗酒)、临床状况(脑疝、脑内血肿、低密度区、脑积水)和放射学特征(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多发动脉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出血组中脑室内出血(IVH)13例,WFNS分级V级15例,CT Fisher分级3~4级25例,与未再出血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脑室内出血(OR=3.804,95%CI:1.161~12.462,P=0.027)为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再出血组预后不良(mRS 3~6分)20例(76.92%),死...  相似文献   

20.
蔡红星  倪白云  张婧 《实用全科医学》2010,8(9):1120-1120,1143
目的探讨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普内科及神经内科7年收治的127例SAH患者和28例SAH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再出血发生率18.06%,高峰在发病后2周内,再出血多发生在冬季;再出血组平均年龄比SAH组低9.01岁,男性多于女性,为2.1∶1;再出血组病死率高达71.43%,比SAH组21.26%明显增高(P〈0.01);高血压病、激动、长期的烟酒史和感染等均是再出血间接危险因素。结论 SAH急性期和恢复期,需对再出血可控危险因素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