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的手术护理配合要点和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56例接受腹腔镜下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治疗的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与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执行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7.12±1.77)分、(10.42±1.0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5.78±2.45)分、(18.49±2.43)分(P<0.05);观察组护理后疾病知识、手术知识、注意事项、配合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腹腔镜下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治疗中,强化手术室护理配合,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提高认知度,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
患者50岁,闭经5个月,阴道流血15 d,阴道脱出不可复性肿物2d。孕2产2,均顺产。入院查体:阴道脱出直径约6 cm肿物,表面污秽,沿肿物向上似触及扩张的子宫颈,宫体及双侧附件触及不满意。术前诊断:黏膜下子宫肌瘤,子宫内翻。  相似文献   

3.
<正>病例资料患者54岁,孕3产3,因“阴道不规则出血2月余”于2021年11月27日入沧州市中心医院妇科住院治疗。入院前于当地医院查盆腔彩超提示子宫内膜厚15 mm,回声欠均匀。进一步行刮宫术,刮宫病理:(宫腔)恶性肿瘤,结合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ER (部分+)、PR (部分+)、CK8/18 (部分+)、 CK5/6 (小灶+)、 P40 (少许细胞+)、Vimentin (部分+)、 SMA (部分+)、CD10 (小灶+)、Ki67 (热区+约60%),符合癌肉瘤,癌符合中、低分化子宫内膜样癌,肉瘤符合同源性肉瘤。  相似文献   

4.
<正>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起源于横纹肌或向横纹肌细胞分化的原始间叶细胞,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在成人中较少见[1-2]。胚胎型横纹肌肉瘤(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ERMS)较常见,多发于头颈部,其次是泌尿生殖道。在女性生殖道中,ERMS通常会累及婴儿的阴道或膀胱以及育龄妇女的子宫[3]。目前,子宫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在国内外仅有少量案例报告,对于其疾病特征我们还知之甚少,对其管理方案也缺乏共识。本文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例子宫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罕见病例——双侧输卵管妊娠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病例报道和相关文献复习,对双侧输卵管妊娠的病因、诊断及治疗作一分析。结果:双侧输卵管妊娠发生率较低,容易漏诊,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甚大,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结论:辅助生殖技术(ART)为不孕症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异位妊娠(EP)的发生率,尤其是某些特殊类型的EP。对于可疑患者,超声和手术应仔细探查双侧附件的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持续增高的剖宫产率不仅使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剖宫产术后瘢痕憩室等剖宫产术后常见病发生率明显增多,一些罕见的疾病如子宫假性动脉瘤(UAP)也屡见报道。UAP是指由于子宫动脉壁缺陷导致血液外渗被周围组织包绕而形成的、与动脉腔相通的搏动性血肿,多发生于剖宫产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等各种妇产科操作后,因子宫假性动脉瘤破裂多发病急、出血凶  相似文献   

7.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发病率约15%,临床上以痛经、盆腔痛和不孕为主要表现。EM虽属良性病变,但其表现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类似,并有一定比例的异位子宫内膜发生组织学改变,成为癌瘤。EM恶变主要发生在卵巢,病理类型多为子宫内膜样癌或透明细胞癌,卵巢外异位内膜恶变及恶变的其他病理组织学类型较少。现报道1例在位子宫内膜及卵巢外异位内膜同时恶变,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以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9.
1 病例介绍 患者 43岁 ,因经期延长伴下腹坠痛 2年、尿频 6个月入院 ,G5 A4P1 。查体下腹正中扪及如妊娠 3个月大的包块 ,余无异常发现。妇科检查 :宫体如妊娠 3个月大 ,外形不规则 ,有压痛 ,双附件区未扪及包块 ,血液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CA12 5 6 .0 μg L ,亦在正常范围。剖腹探查见宫体近妊娠 3个月大 ,瘤体位于宫底部 ,约 10cm× 8cm× 7cm大 ,切面呈灰白色 ,质韧、粘稠。快速冰冻切片病检报告为“粘液性平滑肌瘤 ,细胞轻度异型性 ,不除外恶性”。子宫外未发现异常。遂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术后病检报告为“子…  相似文献   

10.
输卵管癌肉瘤又称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或恶性苗勒管混合瘤(malignant mixed müllerian tumor,MMMT),临床上十分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以出现与其他妇科肿瘤类似的阴道不规则出血、腹痛或腹胀等症状,辅助检查无特异性,术前易误诊或漏诊,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术后给予以铂类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总结临床宫颈巨大肌瘤诊治体会,进一步提高对宫颈巨大肌瘤诊断治疗水平,报道1例罕见9 kg宫颈巨大肌瘤的临床资料,结合宫颈巨大肌瘤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文献复习。宫颈巨大肌瘤临床诊断要结合病史、查体及B型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辅助检查;手术治疗可选择开腹或腹腔镜下子宫颈肌瘤剔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为了总结临床宫颈巨大肌瘤诊治体会,进一步提高对宫颈巨大肌瘤诊断治疗水平,报道1例罕见9 kg宫颈巨大肌瘤的临床资料,结合宫颈巨大肌瘤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文献复习。宫颈巨大肌瘤临床诊断要结合病史、查体及B型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辅助检查;手术治疗可选择开腹或腹腔镜下子宫颈肌瘤剔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正>子宫血管异常包括子宫动静脉畸形(特别是子宫动静脉瘘)、子宫动脉瘤、假性动脉瘤,累及胎盘时可见胎盘绒毛膜血管瘤[1-2]。随着血管介入技术及影像技术的发展,相关疾病的发现率也有所提高,同时治疗方式及成功率也随之提升,但妊娠合并子宫血管异常临床报道有限,相应的诊断及治疗方式也受到限制,本文报告1例妊娠合并子宫动静脉瘘并假性动脉瘤患者的诊治经过,探讨可行的诊疗策略,降低此类疾病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正>暴发性1型糖尿病是特发性1型糖尿病的一种亚型,由日本学者Imagawa等[1]于2000年首次提出。该病胰岛β细胞破坏,高血糖症状和酮症酸中毒进展迅速,病情十分危重,预后凶险。此病较少见,国内妊娠合并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报道更少。我院于2010年12月收治了1例孕37周发生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患者,本文报道了该例患者的诊治经过,  相似文献   

15.
<正>畸胎瘤是由多胚层组织结构组成的生殖细胞肿瘤,肿瘤实质由3个胚层衍生物所构成,偶见含一个胚层成分。最常见于卵巢和睾丸,偶可见于颈、纵隔、骶尾部、松果体及腹膜后等部位。分为成熟性、未成熟性及卵巢单胚层和高度特殊性畸胎瘤。发生于输卵管的畸胎瘤极为罕见,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异位种植的卵裂球假说得到较多认可,可能为胚胎早期生殖细胞向卵巢移行  相似文献   

16.
<正>曾有文献报道,完整的轮状胎盘定义需满足以下标准:胎盘胎儿面的绒毛膜板比位于胎盘母体侧的基底板小,胎盘周围无覆盖,胎盘的胎儿面呈中央凹陷,四周由厚厚的灰白色环环绕[1]。本文报告1例轮状胎盘病例。1病历摘要孕妇27岁,孕1产0,平素月经规则,4/30d,末次月经(LMP):2016-12-07,停经40d自测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停经7周出现间断性阴道少许流血5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卵巢疝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8-07-18收治的1例卵巢疝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患者30岁,以"取卵后外阴疼痛1d,加重4h"为主诉入院。彩超提示:左侧阴阜部见5.2cm×3.6cm×3.5cm包块,考虑为外阴肿物,为明确诊断遂行MRI检查,提示卵巢疝。急诊行腹股沟疝高位结扎修补术+卵巢修补术,术中成功保留卵巢。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共检索到6篇共6例已报道病例,显示该病常表现为自觉腹股沟包块、下腹痛或无症状;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对于年轻女性,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可能保留卵巢。结论对于患有卵巢疝的育龄女性,建议根据临床症状早诊断、早治疗,避免误诊,以多模式和多学科的方法,安全和有效地保留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18.
暴发性1型糖尿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自日本学者Imagawa等~([1])于2000年首次提出以来,逐渐被临床医师所认识和关注,此病具有起病急骤、高血糖症状及酸中毒程度严重、发病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并呈不可逆性、缺乏糖尿病相关抗体、预后差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及文献复习提高对双侧输卵管切除术后异位妊娠的认识。方法:收集2017年至2019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例双侧输卵管切除术后发生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复习PubMed、万方及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结果:共收集中文报道5例,英文报道19例。27例患者中有17例既往有一侧或两侧输卵管妊娠史。本次妊娠时有24例为IVF-ET,3例为自然妊娠。异位妊娠部位:输卵管残端12例,腹腔5例,卵巢4例,宫角和腹膜后各3例。患者均成功行妊娠病灶切除术,其中15例为腹腔镜下手术,12例为开腹手术。同时合并宫内妊娠的8例患者中,治疗后有6例顺利妊娠至孕晚期并分娩。结论:双侧输卵管切除术后仍有发生异位妊娠的可能,多见于行IVF-ET者。异位妊娠的部位复杂,且需谨防复合妊娠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正子宫颈残端癌是指在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发生的子宫颈恶变,多因妇科良性病变、产科疾病行子宫次全切除术,若干年后检查发现子宫颈残端恶变,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疾病~([1])。子宫次全切除术后≥2年起病被认为是真性子宫颈残端癌,2年则被认为是隐匿性癌。目前,尚无标准化的治疗方案,放疗和手术治疗被认为是可行的治疗策略。有研究表明,早期子宫颈残端癌行手术治疗可行且安全,尤其是腹腔镜手术,并发症更少,包括出血少、术后恢复时间短等~([2])。机器人辅助下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主要应用于早期子宫颈癌需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3]),用于治疗子宫颈残端癌目前仅见少数病例报道。本文就1例子宫颈残端癌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