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及基础研究提示二甲双胍能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辅助生殖结局,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肌瘤等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且还具有抗肿瘤作用,能降低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妇科恶性肿瘤患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率。现对二甲双胍在辅助生殖及妇科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1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相似文献   

2.
随着代谢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不断增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前期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在多种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流行病学显示,二甲双胍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期。本文就二甲双胍在子宫内膜癌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刘丽萍  马彩玲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3,39(10):760-762
二甲双胍是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具有安全、经济等优势。目前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提出,除降糖作用外,二甲双胍还可以在妇科三大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发挥抗肿瘤的辅助作用。已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降低子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复发风险,并提高放化疗药物疗效。具体而言,二甲双胍通过多途径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抑制肿瘤的进展。它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断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以及调节肿瘤微环境等。这些作用有助于减少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并提高患者对放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尽管已有证据支持二甲双胍在妇科恶性肿瘤辅助治疗中的潜在作用,但目前仍缺乏明确的证据证实它可以预防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在将二甲双胍作为预防妇科肿瘤的药物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其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提升。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常用降糖药,其抗肿瘤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二甲双胍可通过PI3K、IGF1、AMPK、p53、caspase、STAT3等多个通路抑制细胞增殖和转移,促进细胞凋亡,提高患者的生存期。二甲双胍和其他药物联用还能减少耐药,协同抗癌。本文现就二甲双胍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性评价二甲双胍对常规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妊娠结局的有效性,旨在为助孕前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 Med、Medline、Embase有关二甲双胍对IVF/ICSI中PCOS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首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1个RCT研究,共1 310例患者,其中二甲双胍组713例,对照组59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二甲双胍组的临床妊娠率(OR=1.60,95%CI:1.26~2.04,P=0.000 2)较高,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较低(OR=0.45,95%CI:0.31~0.64,P=0.000 1)。而活产率(OR=1.38,95%CI:0.98~1.94,P=0.06)和流产率(OR=0.72,95%CI:0.51~1.02,P=0.07)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二甲双胍可提高IVF/ICSI中PCOS患者的妊娠率、降低OHSS发生率,但不能提高活产率及降低流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手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子宫内膜癌"、"腹腔镜"等关键词检索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的Pubmed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依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应用系统评价专用软件RevMan 5.2软件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Jadad量表评分均≥3分。共计379例患者,其中腹腔镜下筋膜外子宫+双附件+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切除术178例(腹腔镜组),开腹筋膜外子宫+双附件+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术201例(开腹组)。Meta分析显示: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均数差(MD)=-236.27,95%可信区间(CI):-461.79~-10.75,P0.00001];住院时间短(MD=-5.33,95%CI:-7.82~-2.85,P0.05);肛门排气时间短(MD=-24.10,95%CI:-33.5~14.69,P0.05);其中手术时间(MD=0.08,95%CI:-37.55~37.70)、淋巴结切除数(MD=-1.95,95%CI:5.25~1.34)、术后15个月复发率(OR=0.85,95%CI:0.24~3.09)、术后40个月总生存率(OR=1.08,95%CI:0.21~5.5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子宫内膜癌中,腹腔镜手术具有可靠的安全性且值得推广,但因随访时间较短,无法在复发率及总生存率方面体现其优势。  相似文献   

7.
我科自1992年开展腹腔镜手术以来,进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转移性卵巢癌、宫颈癌及妇科恶性肿瘤二探等腹腔镜手术治疗共110例,其中2例发生腹壁穿刺口恶性肿瘤转移,分别发生在术后15个月和1个月,发生率为1.69%。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ndometrial atypical hyperplasia,EAH)及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EAH患者48例,Ⅰ型EC患者132例,Ⅱ型EC患者50例,并选取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但无子宫内膜病变或良性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67例为对照组。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罗氏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胰岛素、C肽。分析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与EAH、EC之间的关系。结果 EAH组、Ⅰ型EC组空腹血糖正常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率(43.75%;34.09%)较对照组(17.91%)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腹型肥胖的54例对照组、42例EAH组、122例Ⅰ型EC组患者中,排除年龄、BMI、腰臀比、绝经状态等的影响后,高胰岛素水平是EAH、Ⅰ型EC的高风险因素(OR=1.134,95%CI:1.010~1.274,P=0.033;OR=1.103,95%CI:1.012~1.201,P=0.015)。HOMA-IR≥2.11时,EAH、Ⅰ型EC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OR值分别为3.881(95%CI:1.153~13.058,P=0.028)和2.339(95%CI:0.998~5.484,P=0.037)。结论空腹血糖正常EAH、Ⅰ型EC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的比例显著增加。高胰岛素水平与EAH、Ⅰ型EC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中心内容:妇科恶性肿瘤新辅助化疗治疗相关问题新辅助化疗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现状和思考新辅助化疗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治疗的风险与局限性腹腔镜探查在晚期卵巢癌初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新辅助化疗+广泛性宫颈切除术在年轻宫颈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中的作用新辅助化疗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EC)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59例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PALN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肌层浸润(OR=2.094,95%CI为1.173~4.095,P=0.046)、分化程度(OR=6.662,95%CI为3.864~10.164,P0.001)及髂外淋巴结转移(OR=5.428,95%CI为2.759~8.854,P0.001)是子宫内膜癌PA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应重视肌层浸润、分化程度及髂外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以对PALN转移进行合理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其是否增加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腹腔内播散及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lsevier、CNKI等数据库,搜集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进行和未进行宫腔镜检查的随机对照或病例对照实验。采用Rev Man 5.3及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共712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行宫腔镜检查组与未行宫腔镜检查组比较,不增加患者癌细胞腹腔内播散的风险(OR=1.61,95%CI为0.94~1.43,P=0.18)。宫腔镜检查组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与采用的膨宫介质相关,液体膨宫介质增加腹腔冲洗液肿瘤细胞阳性率,且使用盐水时最显著(OR=1.54,95%CI为1.08~2.19,P=0.02)。对3篇文献合并分析两组的5年总存活率及无病生存率,HR分别为1.28(0.75~2.17)和1.17(0.63~2.1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行宫腔镜检查能提高诊断准确性,且不增加癌细胞的腹腔内播散,亦无证据表明宫腔镜检查可导致不良临床结局,是较理想的检测手段;盐水等液体介质是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的高危因素之一,应慎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及其预后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全子宫切除术,且术前诊断性刮宫(诊刮)提示子宫内膜增生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全子宫切除术后的病理结果分为子宫内膜癌组(28例)和子宫内膜增生组(46例),对两组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并分析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结果:①74例患者中37.8%(28/74)并发子宫内膜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提示:年龄≥48岁和诊刮病理为重度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重度AEH)为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P0.05)。②不伴任何高危因素、伴有1个高危因素和2个高危因素的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几率分别为5.0%(1/20)、46.2%(12/26)和81.8%(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高危因素数目的增加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显著升高(OR 16.3,95%CI 1.9~140.3,P=0.011;OR 85.5,95%CI 6.8~1071.3,P=0.001)。③28例并发子宫内膜癌患者均为早期子宫内膜样癌,25例为高分化,3例为中分化。平均随诊13.3±6.3月,没有患者复发或死亡。结论: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对于高龄(≥48岁)、诊刮病理为重度AEH的患者并发风险显著增加,但并发的子宫内膜癌多为分化较好的早期子宫内膜样癌,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癌恶变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喜荣  李斌  孙莉 《生殖与避孕》2014,(6):467-470,476
目的:寻求预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相关卵巢癌恶变的方法。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21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为病例组,以45例卵巢内膜样囊肿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的病史特点、血清CA125水平、超声学改变。结果:病例组中囊壁见乳头或血流丰富者显示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肿直径8 cm的恶变风险OR=8.7(95%CI=2.6~29.3,P0.001);CA125200 IU/ml的恶变风险OR=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4~12.7,P=0.33);病程5年的恶变风险OR=1.3(95%CI=0.4~4.3,P=0.72),囊肿超声见分隔或囊肿周围粘连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囊壁有乳头或囊壁见血流、囊肿直径8 cm为恶变的高危因素;CA125200 IU/ml、病程5年可能是恶变的高危因素,但不能有效预测恶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二甲双胍与复方醋酸环丙孕酮(CPA)联合应用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内分泌及代谢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纳入关于二甲双胍与复方CPA联合应用治疗PCOS的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截止至2015年1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对照研究,合计64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二甲双胍联合复方CPA组LH/FSH(MD=-0.42,95%CI=-0.55~-0.28,P0.000 01)、睾酮(SMD=-0.42,95%CI=-0.78~-0.07,P=0.02)、空腹血糖(MD=-0.91,95%CI=-1.28~0.54,P0.000 01)和空腹胰岛素(MD=-0.63,95%CI=1.07~0.43,P=0.005)等方面均优于单纯复方CPA组。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二甲双胍联合复方CPA对PCOS患者内分泌激素及代谢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复方CPA。  相似文献   

15.
妇科恶性肿瘤是女性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主要包括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阴道癌和外阴癌五大主要类型。其中,以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最为常见。治疗妇科肿瘤的方法通常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然而,其高患病率和高致死率以及对化疗耐药严重制约着妇科肿瘤治愈率的提高。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另一种细胞死亡的生物学过程——自噬现象,逐渐受到重视。自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自噬增强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及宫颈癌等常见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都存在自噬现象。自噬为妇科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通过对自噬反应的干预,有可能成为妇科肿瘤生物治疗中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DNA双链损伤修复基因NBS1的Glu185Gln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东地区汉族妇女的宫颈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39例宫颈癌患者及264例健康对照者的NBS1Glu185Gln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该多态位点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结果:携带GG基因型的个体患宫颈癌的风险显著增加(OR=2.231,95%CI=1.247~3.991,P=0.007),并且G等位基因增加个体患宫颈癌风险的趋势在Ⅰ期的宫颈癌患者中更显著(GG vs CC:调整后OR=3.703,95%CI=1.559~8.798,P=0.003)。结论:NBS1基因的Glu185Gln多态位点与广东地区汉族妇女宫颈癌的发生相关,G等位基因可能是影响宫颈癌易感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孕激素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裸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建立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及孕激素不敏感ishikawa/GLOI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每组各随机分成4个亚组,每亚组各5只小鼠:对照组(生理盐水)、二甲双胍组(二甲双胍200mg/kg灌胃给药,0.1ml/只)、孕激素(MPA)组[甲羟孕酮(MPA)100mg/kg腹腔注射,0.1ml/只]、二甲双胍+MPA组(同时给予上述剂量二甲双胍灌胃和MPA腹腔注射)。治疗期间定期测量肿瘤大小及裸鼠质量。实验结束时取出移植瘤,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药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率。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GLOI、CyclinD1、mTOR、p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接种ishikawa细胞株的裸鼠中,二甲双胍组、MPA组、二甲双胍+MPA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6.63%、55.92%和75.3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ishikawa/GLOI细胞株的裸鼠中,二甲双胍+MPA组的抑瘤率为41.7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甲双胍组、MPA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2.58%和2.79%,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接种ishikawa/GLOI细胞的MPA组中GLOI、mTOR、pmTOR、CyclinD1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余各实验组中GLOI、mTOR、pmTOR、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逆转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的孕激素耐药性,其逆转机制可能与下调GLOI、mTOR、pmTOR、CyclinD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08G/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14.1)、维普数据库(1989—2014.1)和万方医学数据库(2000—2014.1)有关TNF-α308G/A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发病风险关系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试验并评价质量,从中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6篇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人群的TNF-α308G/A中A vs.G基因型与宫颈癌易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42,95%CI为1.044~1.478,P=0.014)。亚组分析显示,亚洲人各基因型均不能增加宫颈癌发病风险(均P0.05)。白种人中基因型A vs.G(OR=1.299,95%CI为1.052~1.603,P=0.015),AA vs.GG(OR=1.627,95%CI为1.044~2.534,P=0.031),AA vs.(GA+GG)(OR=1.616,95%CI为1.033~2.527,P=0.036),与宫颈癌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洲人中基因型GA vs.GG(OR=1.533,95%CI为1.023~2.297,P=0.039),GA vs.(AA+GG)(OR=1.531,95%CI为1.024~2.291,P=0.038),与宫颈癌发生有关。通过Bgger′s及Egger′s检验判断发表偏倚,结果可见A vs.G(P分别为0.029及0.030)存在发表偏倚。结论:TNF-α308G/A基因可能增加宫颈癌发病风险,但仍需大样本的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I~II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CBM、CNKI、Wanfang data、VIP,并辅以手工检索相关期刊,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3年10月,查找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及临床对照研究。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2个RCT、5个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11个临床对照研究,共213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手术组比较,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可减少术中出血量[OR=-247.99,95%CI(-408.90,-87,07),P=0.003],减少术后并发症[OR=0.49,95%CI(0.28,0.86),P=0.01],缩短术后排气时间[OR=-17.41,95%CI(-32.79,-2.03),P=0.03]和术后住院日[OR=-2.82,95%CI(-3.68,-1.96),P0.000001];而两组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OR=0.44,95%CI(-3.66,4.53),P=0.83]、术后随访2~5年宫颈癌复发率、死亡率和无复发生存率[OR=0.96,95%CI(0.72,1.31),P=1.28]相似。结论:腹腔镜手术的近期疗效有显著优势,并在术后随访2~5年宫颈癌复发率、死亡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等方面与开腹手术无明显差异。严格掌握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治疗早期宫颈癌适应证,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行全子宫切除术后病理升级为子宫内膜癌(E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159例因AEH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病理情况分为非EC组134例(84.3%)、EC组25例(15.7%),分析其术后病理升级的高危因素。结果:与非EC组相比,EC组肥胖、绝经、异常子宫内膜血流信号及糖尿病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OR=3.196,95%CI:1.147~8.902,P=0.026)及糖尿病(OR=3.866,95%CI:1.019~14.673,P=0.047)是AEH患者术后病理升级为EC的危险因素。结论:AEH患者并发EC的发生率较高,对于合并肥胖及糖尿病的患者更应引起重视,术前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