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出血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接受ESD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SD术后出血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10例患者中15... 相似文献
2.
内镜黏膜下剥离切除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分析20例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肿瘤直径≤12 mm)的EUS特征,对其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并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平滑肌瘤4例,胃间质瘤14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1例.结论 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治疗胃间质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胃固有肌层平滑肌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发现并经超声胃镜、CT检查提示胃固有肌层平滑肌瘤的19例患者,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下行ESD治疗,术后随访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9例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均成功剥离,1例出现穿孔,应用金属钛夹成功夹闭。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其中胃体12例,胃底3例,胃窦4例。病变最大直径0.8~4.3 cm,平均最大直径为2.5 cm。ESD操作时间40~150 min,平均操作时间为76.8 min。19例手术中均有少量出血,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来源于胃固有肌层平滑肌瘤安全、有效,创伤小,整体切除率高,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IST)起源于固有肌层,随着内镜检查的普遍开展和内镜超声(EUS)的广泛应用,间质瘤的发现和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本中心实施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胃间质瘤治疗21例,现将术中配合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1年8月符合内镜下治疗7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行ESD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措施。结果 77例患者全部经内镜完整切除肿瘤,其中3例出现出血,5例发生穿孔,2例发生术后狭窄,经内科保守治疗、内镜下治疗以及围手术期精心护理,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安全、有效,正确细致的各项护理措施是胃间质瘤患者手术获得成功、且身体早日康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余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2):41-43
目的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和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GIST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ESD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复发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应激反应指标及胃肠功能指标.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指导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L)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分析22例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肿瘤直径≤12mm)的EUS特征,对其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并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2例患者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平滑肌瘤4例,胃间质瘤16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1例.结论 EUS是诊断胃黏膜下肿瘤较为准确的方法,EUS指导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L)是治疗胃间质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内镜下套扎起源于固有肌层胃间质瘤的优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烟台毓璜顶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l 月,经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证实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间质瘤,内镜下目测大小≤1.2 cm,同意接受内镜下套扎治疗的患者38例,采用橡皮圈单环套扎治疗。术后l~2周复查胃镜,对尚未完全坏死脱落的病变再次勒扎,至残留病变呈紫红色。结果经内镜和超声内镜复查,治疗l~2周后病变均坏死脱落,局部溃疡形成,继续抑制胃酸治疗3~6个月后,复查内镜和超声内镜,上述溃疡愈合,局部疤痕形成,胃壁结构基本恢复正常。随访持续1~24个月,1例出现黑便,1例出现轻微气腹及局限性腹膜炎,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38例患者无一例复发。而且相对于外科手术,该方法更为经济。结论对于大小≤1.2 cm,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间质瘤,可采用内镜下套扎治疗,且可能为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68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或全层切除术(EFR),手术操作分为标记、抬起、切缘、剥离和(或)切除及创面处理5步,评价操作成功率、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40例起源于黏膜下层胃黏膜下肿瘤行ESD术,均完整剥离病变,病灶直径为1.2~3.0 cm,平均手术时间为(25.0±3.5)min(15~60)。病理诊断为间质瘤86例、平滑肌瘤45例、脂肪瘤4例和神经鞘瘤5例。术后无出血及穿孔发生。2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及固有肌层与浆膜紧密粘连的胃黏膜下肿瘤,行EFR术成功切除包括浆膜在内的所有病变,平均手术时间为(75.0±10.5)min(45~140),切除肿瘤直径1.8~4.0 cm,病理诊断为间质瘤16例、异位胰腺4例、平滑肌瘤7例和神经鞘瘤1例。术后无胃肠道出血,1例术后2周因夹闭创面钛夹脱落出现腹膜炎体征,行内镜下修补夹闭创面,3 d后症状消失。所有病例均未行外科手术治疗,平均住院天数(5.0±2.0)d(3~10)。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无复发。结论 ESD及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可替代外科手术,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hotoshop软件联合超声内镜(EUS)对胃间质瘤(GISTs)不同侵袭危险性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ISTs患者97例,根据其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及肿瘤破溃分为极低危组、低危组、中危组以及高危组,利用Photoshop软件分别测定各组病灶EUS图像的灰度平均值(代表回声强度)及灰度标准偏差平均值(代表回声均匀度),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各组差异。结果不同侵袭危险性GISTs EUS图像有时肉眼难以鉴别;极低危、低危、中危及高危组EUS图像的灰度平均值(代表回声强度)分别为(56.54±6.10)、(59.20±7.51)、(77.77±10.90)和(83.43±12.47),极低危组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与高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低危、低危、中危及高危组的灰度标准偏差平均值(代表回声均匀度)分别为(8.46±2.59)、(12.57±5.89)、(12.84±4.15)、(16.69±4.69),除低危组与中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ISTs侵袭危险性越高,EUS回声强度总体上越高,而回声均匀性总体上越差,EUS联合Photoshop软件分析EUS图像的灰度平均值和灰度标准偏差可在术前辅助判断GISTs侵袭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风险。方法对2011年6月-2016年12月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206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总结,评价ESD治疗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转移率和临床疗效。结果 206例患者中早期胃癌157例(76.21%),其中m1 39例(24.84%)、m2 17例(10.83%)、m3 92例(58.60%)、sm1 4例(2.55%)、sm2 3例(1.91%)、基底部有癌肿累及2例(1.27%),胃腺管癌84例(53.50%)、中分化腺癌61例(38.85%)、乳头状腺癌5例(3.18%)、胃黏液腺癌2例(1.27%)、胃低分化腺癌5例(3.18%);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1例(19.90%);绒毛状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3.88%)。ESD整块切除率为99.03%(204/206),完整切除率为98.06%(202/206),组织学完整治愈率为98.06%(202/206)。术后迟发性出血7例(3.40%),术中穿孔5例(2.43%),术后出现贲门狭窄2例(0.97%),均予保守治疗出院。随访时间9~67个月,第3和5年以上病灶复发3和2例,第3和5年总复发率分别为3.53%和4.35%;第3和5年以上死亡各2例,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5%(83/85)和95.65%(44/46)。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是一种简便、安全、疗效肯定的方法,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提高超声内镜(EUS)对胃神经鞘瘤的检出率。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5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和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例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胃神经鞘瘤但经EUS误诊为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EUS的影像特征并文献复习。结果 4例胃神经鞘瘤均为女性且均为良性,胃镜下4例病灶均为单发,有3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胃底;EUS下病灶均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病灶处呈低回声团块,回声均匀,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未见钙化灶或囊性变;2例病灶周围可见光晕现象。文献复习发现:胃神经鞘瘤好发于女性;周围光晕现象可能为胃神经鞘瘤的特征性表现;钙化、囊性液化改变在胃神经鞘瘤中较少见,在胃间质瘤中较常见。结论位于固有肌层的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在EUS下很难区分;对病灶位于胃体、超声图像示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呈低回声、回声均匀、边界清楚的女性患者,需仔细观察病灶内部回声是否有钙化、囊性变以及病灶周围是否有光晕现象,综合考虑,除需考虑胃间质瘤外还要排除胃神经鞘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直肠类癌治疗的指导价值,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直肠类癌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临床考虑直肠类癌的患者进行EUS检查,根据EUS结果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结果 45例术前病理确诊的类癌病例,42例经ESD治疗,2例累及固有肌层及1例浸透浆膜层并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者,经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EUS能够明确直肠类癌的大小、浸润深度、有无周围淋巴结肿大,对其治疗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对于小于20 mm直肠类癌,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与腹腔镜手术比较,评价经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GSMTs)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行内镜或腹腔镜治疗的GSMTs患者91例;其中61例行内镜治疗,30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切除肿瘤术后均送病理学检查,可疑胃间质瘤(GSTs)的进一步行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检查,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原因、肿瘤位置、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直径大小、术后住院天数、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和住院总费用等。结果与腹腔镜组比较,内镜组手术耗时短[(55.86±11.41)vs(71.33±9.90)min,t=-4.56,P0.01],术中出血少[(16.83±4.64)vs(26.33±4.81)ml,t=-6.40,P0.01],术后住院时间短[(5.03±2.47)vs(7.20±1.21)d,t=-2.17,P0.01],住院总费用低[(24 779.43±6 202.00)vs(45 689.42±10 318.47)元,t=-8.42,P0.01],而在手术成功率(96.72%vs86.67%,χ2=1.87,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7%vs 6.67%,χ2=0.04,P0.05)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随访期间均未见GSTs复发和转移。结论经内镜治疗GSMTs疗效与腹腔镜相似,是安全、有效的,且创伤更小,恢复更快,费用更低。 相似文献
17.
18.
内镜超声检查术在胃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9例胃间质瘤患者进行EUS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胃间质瘤在EUS中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回声,边界清晰.采用EUS诊断胃平滑肌瘤16例,胃囊肿2例,胃脂肪瘤1例.手术后病理诊断胃平滑肌瘤18例,胃平滑肌肉瘤1例.结论 EUS对胃间质瘤诊断率为84.22﹪,EUS既能显示胃壁各层,又能反映肿瘤浸润胃壁的深度,因此EUS不仅可用于胃间质瘤的诊断,而且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胃镜定位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方法 将2009年8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胃间质瘤患者90例纳入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胃镜定位联合腹腔镜治疗)和对照组(仅进行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应激反应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定位时间(17.2±2.1)min、手术时间(40.3±6.2)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3±0.2)d、流质饮食时间(2.5±0.4)d、卧床时间(3.8±0.5)d以及住院总时间(7.9±0.9)d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6.2±5.2)mL、术后肾上腺素(94.7±10.4)ng/mL、去甲肾上腺素水平(123.3±14.2)ng/mL、HAMA评分(17.3±2.5)、HAMD评分(16.8±2.3)以及中转开腹(2.22%)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胃镜定位联合腹腔镜治疗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并缓解应激反应,是治疗胃间质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