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完全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09年6月-2016年6月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共40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A组(20例)和B组(20例),分别采用EMR(A组)和ESD(B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治疗费用、病变组织直径、病变组织厚度、肿物完全切除率、垂直切缘阴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病变组织直径和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肿物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垂直切缘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两种内镜术式治疗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在肿物切除效果方面较为接近,EMR具有操作时间短、经济负担轻及并发症少等优势;而ESD应用则有助于提高肿物彻底清除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体外圈套器改良牵引辅助技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早癌和黏膜下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比两种圈套器牵引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接受ESD治疗的上消化道早癌和黏膜下肿瘤患者72例,A组为传统ESD方法治疗组,B组为粗圈套器圈套牵引组,C组为细圈套器圈套牵引组。比较3组病变直径、手术平均时间、止血夹脱离次数、黏膜下补充注射量、一次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7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SD术,3组病灶直径、术中明显出血和迟发性出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C组手术平均时间和黏膜下补充注射量明显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100.00%)一次完整切除率高于B组和A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组织夹脱离次数少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圈套器牵引辅助技术能明显缩短操作时间,减少术中黏膜下补充注射量,且具有牵引方向可调节的优点。使用体外细圈套器辅助牵引法,组织夹不易脱离,一次完整切除率高,特别是在上消化道困难ESD术中应用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单一病灶胃癌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肿瘤切除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早期单一病灶胃癌患者共60例。其中,年龄65岁共35例设为A组,年龄≥65岁设为B组,均采用ESD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肿瘤治愈性切除率、肿瘤完整切除率、随访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肿物治愈性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和24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和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术中出血病例。结论老年早期单一病灶胃癌患者行ESD术式治疗可获得与中青年患者相近临床近远期疗效,且未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创伤程度及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LST患者62例,依据手术方案分为ESD组和EMR组,每组31例。EMR组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而ESD组患者实施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后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指标、病灶完整切除率、病灶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情况。结果 ESD组手术指标中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灶完整切除率、病灶整块切除率高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SD治疗LST既可改善手术指标,提高病灶完整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黏膜下注射液对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的影响。方法高频电切除消化道息肉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术中所用黏膜下注射液为生理盐水加亚甲蓝;观察组30例,术中所用黏膜下注射液为甘油果糖加亚甲蓝,两种黏膜下注射液均加入少量肾上腺素,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均一次性成功完成手术。观察组黏膜下注射液用量、操作时间和重复注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3.511、2.954,χ2=5.454,P〈0.05)。随访6个月,两组均未出现复发情况,切口创面愈合良好。结论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术中采用甘油果糖加亚甲蓝作为黏膜下注射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牙线牵引辅助技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7年6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内镜科采用ESD治疗的57例早期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牙线牵引组(n=28)和常规组(n=29),对比分析两组平均手术时间、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及补充注射次数、完整切除率、R0切除率、并发症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57例均成功施行ESD治疗。牵引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及补充注射次数均明显少于常规组[(55.11±10.44)vs(74.72±14.47)min;(5.80±1.80)vs(10.00±5.70)ml;(1.10±0.90)vs(1.70±0.90)次],两组间在平均手术时间(P=0.000)、黏膜下补充注射量(P=0.001)、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P=0.022)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牵引组及对照组完整切除率及R0切除率均为100.0%。并发症方面牵引组无出血及穿孔发生,常规组发生1例(3.4%)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6.9%)术中穿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病例均无复发。结论牙线牵引辅助技术能显著缩短直肠ESD操作时间,减少术中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及次数,并能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应用价值和经验.方法 对内镜检查发现的28例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应用针刀或钩刀进行ESD治疗,具体方法为:黏膜下注射含有亚甲蓝及0.005%肾上腺素的甘油果糖或生理盐水,使病灶充分抬举;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逐步剥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切除病灶直径1.0~ 3.5 cm,胃窦异位胰腺2例,直肠类癌7例,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8例,结肠脂肪瘤1例,直肠腺瘤癌变4例,食管平滑肌瘤2例,胃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胃窦黏膜内癌2例.ESD手术时间40~ 110 min.2例迟发性出血接受再次内镜下止血治疗,未出现穿孔并发症.28例ESD完整剥离病变,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残留.结论 ESD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安全、有效、微创,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牙线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7月由同一操作者熟练应用ESD方法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40例,观察组为采用牙线牵引辅助ESD 20例、对照组为传统ESD方法治疗20例,比较手术时间、一次性病变完整切除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牙线辅助ESD法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传统ESD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线辅助一次性病变完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出现术后大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线牵引辅助应用于ESD术安全、方便、有效,能够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提高一次性完整切除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41例接受ESD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设为ESD组,并将同期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36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切除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病灶平均直径、病灶大小分布以及手术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ESD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为90.24%,其治愈性切除率为80.49%,显著高于EMR组的44.44%和47.22%(P<0.05)。2组患者的纵向及横向切缘阴性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ESD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32%,EMR组患者为11.11%。结论 ESD方案治疗消化道肿瘤,能够一次性切除较大病灶,提高了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切除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活检方案差异对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早期胃癌患者取材量及手术用时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行ESD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共60例,根据活检方案不同分为A组(30例)和B组(30例),分别在术前行多次多点活检术和靶向活检术,比较两组患者活检次数、取材总标本数、术后病理符合率及ESD手术过程用时。结果 B组患者活检次数和取材总标本数均明显少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病理符合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确定切除范围时间、标记时间、黏膜下注射时间及切除标本处理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黏膜剥离时间、止血时间及创面处理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P0.05)。结论术前靶向活检术用于行ESD手术患者可有效减少取材创伤,提高活检准确率,并有助于缩短手术用时,价值优于多次多点活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中应用甘油果糖0.05%肾上腺素美蓝注射液黏膜下注射的疗效。方法:注射针经内镜于黏膜下层分点注射甘油果糖0.05%肾上腺素美蓝注射液,≤1crn的病灶注射1~3mL;〉1cm的病灶周围注射3~5mL,以病灶明显隆起、黏膜与黏膜下肌层分离为限。圈套器经内镜套取病灶并电凝切除。对较大病灶不能整块套取切除者,采用分次套取摘除。结果:用甘油果糖肾上腺素注射液行EMR术共147例,其中术q-钛夹止血6例(4%),无穿孔及大出血。结论:甘油果糖肾上腺素注射液可以明显缩短EMR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提高EMR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拟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ESD治疗前行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检查的价值。方法169例拟行ESD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其中72例治疗前行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检查者为观察组,另97例直接行ESD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年龄、男性比率、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组织病理特征;比较2组ESD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ESD治疗后非治愈性切除发生率、治愈性切除率、再次ESD或外科治疗率。结果2组年龄、男性比率、高级别瘤变比率、高分化腺癌比率、中分化腺癌比率、直肠位置肿瘤比率及肿瘤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例经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检查不符合ESD治疗指征,转外科手术治疗;余68例行ESD治疗,术中无中转外科手术病例,2例术中穿孔者于内镜下闭合成功,2例术后延迟出血者于内镜下止血成功,术中无急性大量出血发生;ESD术后3例发生非治愈性切除,其中1例行外科手术治疗,2例再次行ESD治疗。对照组ESD术中2例发生较大穿孔且内镜下不可闭合转外科手术,2例因粘连严重且病变基底部广基抬举阴性转外科手术,术中无急性大量出血发生;ESD术后10例发生非治愈性切除,其中8例行外科手术,2例再次行ESD治疗。观察组ESD非治愈性切除率(4.4%)、再次ESD或外科治疗率(4.4%)均低于对照组(10.3%、14.4%)(P<0.05),观察组ESD治愈性切除率(95.6%)与对照组(8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检查可有效评估早期结直肠患者ESD治疗指征,降低非治愈性切除率,减少术后再次ESD或外科手术概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116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与结直肠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患者采用EMR治疗,为EMR组,55例采用ESD治疗,为ESD组。比较EMR与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EM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患者,两组患者的病理情况、异型增生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径≥2 cm的整块切除和病变最大径≥2 cm的组织治愈性切除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直径≥2 cm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56%和2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8.20%)例和3(5.4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P0.05)。结论 ESD术和EMR术均能较好的整块切除病变最大径≥2 cm的早期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较低。ESD术相对于EMR术更适合较大的病变,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且手术医师的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为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该院消化科行内镜治疗的NE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EFR组,n=22)和对照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组,n=18].EFR组行EFR治疗,ESD组行传统ESD.分析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体外牙线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视野暴露困难的早期结直肠癌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1年9月该院收治的常规ESD视野暴露困难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均给予ESD治疗,观察组术中辅助体外牙线牵引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中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和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少于对照组,病灶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体外牙线牵引用于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能够提高病灶切除率,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操作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内镜治疗方法治疗较小(病变大小≤1.0cm)直肠类癌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经肠镜检查且病理明确诊断为直肠类癌(病变大小≤1.0 cm)的患者49例,对患者的内镜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3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内镜下套扎切除术(EMR-L)组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以年龄、性别、病变大小、手术时间、并发症(出血、穿孔、感染)和完整切除率等指标为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3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该研究共纳入49例小于1.0 cm直肠类癌,其中EMR组22例(44.90%),EMR-L组20例(40.82%),ESD组7例(14.28%),3种治疗方法年龄、性别和病变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操作时间较EMR和EMR-L术操作时间长(均值1916.14、96.36和120.25 s,P 0.05),EMR术完整切除率较EMR-L和ESD术完整切除率低(72.73%、95.00%和100.00%,P 0.05),EMR-L组1例发生术中穿孔,经内镜下治疗后好转出院,EMR组2例发生术后出血,经内镜下止血治疗好转出院。入组病例均未发生复发、转移。结论 EMR-L治疗小于1.0 cm直肠类癌操作相对于ESD术简单,完整切除率较EMR术高,创伤小、术后处理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内镜隧道剥离术在结直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7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临床资料,17例患者中8例患者经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隧道组),9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ESD组)。初步评估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在性别比例、病灶部位、病灶大小以及术后病理结果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隧道组平均手术时间(45.0±15.0)min,ESD组平均手术时间(67.0±17.0)min;隧道组术中出血发生率12.5%(1/8),ESD组66.7%(6/9),组间差异明显(P0.05)。隧道组术中穿孔发生率0.0%,ESD组22.2%(2/9);ESD组有1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两组均未出现术后迟发性穿孔;隧道组术后感染发生率12.5%(1/8),ESD组11.1%(1/9),以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无病例失访,术后1个月结肠镜复查两组均未发现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内镜隧道剥离术和ESD均可以用于结直肠病变的治疗,相比传统ESD技术,内镜隧道剥离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率上更有优势,有望成为治疗结直肠病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