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的致病白假丝酵母菌对6种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性与耐药基因MDR1、CDR1、CDR2和PDR1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菌株取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经菌种鉴定取白假丝酵母菌213株(RVVC 76株,VVC 137株)后做体外药敏试验;荧光定量PCR对已确定敏感、中敏或耐药的菌株进行耐药基因表达检测。结果:PDR1基因仅在部分菌株中有表达,RVVC组的PDR1基因表达率明显低于VVC组(P<0.05);两性霉素B的VVC-耐药组高于VVC-中敏组(P<0.05),伊曲康唑的RVVC-耐药组高于VVC-敏感组、VVC-耐药组和RVVC-敏感组(P<0.05),即对两性霉素B耐药的VVC菌株、对伊曲康唑耐药的RVVC菌株PDR1表达均升高;CDR1、CDR2、MDR1在所有白假丝酵母菌中均有表达,仅CDR1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咪康唑VVC-中敏+耐药组高于VVC-敏感组(P<0.05),氟康唑VVC-中敏组表达高于VVC-敏感组和VVC-耐药组(P<0.05),即对咪康唑耐药的VVC菌株表达高于其敏感菌株,对氟康唑中敏菌株表达高于其敏感和耐药组。结论:RVVC的治疗可优选制霉菌素。致RVVC菌株对伊曲康唑明显耐药,且与PDR1基因高表达有关。致VVC菌株对咪康唑、氟康唑产生耐药可能与CDR1高表达有关。PDR1和CDR1可能同时参与RVVC的耐药机制,而与CDR2和MDR1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耐药真菌对抗真菌药物舍他康唑的药物敏感情况。方法 2015年6-8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CLSI)推荐的M27-A3方案的微量液基稀释法,测量舍他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克霉唑和氟康唑5种抗真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120株耐药白假丝酵母菌、120株耐药光滑假丝酵母菌、30株敏感白假丝酵母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舍他康唑对白假丝酵母菌各耐药组的MIC值均高于非耐药组。(2)舍他康唑对光滑假丝酵母菌各耐药组的抗菌效果优于白假丝酵母菌组。结论舍他康唑在临床上治疗耐药光滑假丝酵母菌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环吡酮胺对耐药假丝酵母菌菌株的药物敏感情况。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M27-A3方案的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环吡酮胺对120株耐药性白假丝酵母菌和7株非白假丝酵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 并没有因为菌株对其他抗真菌药物耐药而发生环吡酮胺MIC增加,相反在耐克霉唑组和耐咪康唑组还有环吡酮胺MIC值进一步降低的现象。(2) 环吡酮胺在耐咪康唑组的MIC值要低于耐克霉唑、耐氟康唑、耐伊曲康唑组的MIC值。结论 对于耐其他抗真菌药物的假丝酵母菌,可以选择使用环吡酮胺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分离株的基因型别特征及不同基因型别的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的药物敏感情况。方法:(1)对211株阴道白假丝酵母菌进行25S rDNA基因分型;(2)采用NCCLS推荐的M27-A微量法测定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咪康唑、伊曲康唑、克霉唑、氟康唑和制菌霉素等6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211株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分为3种基因型,A型189株(89.6%),B型19株(9.0%),C型3株(1.4%);(2)不含内含子组(A型)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咪康唑、伊曲康唑、克霉唑和氟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C)高于含内含子组(B、C型)(P0.05);不含内含子组(A型)与含内含子组(B、C型)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和咪康唑的敏感率有显著差异(P0.01),前者显著低于后者。结论:不同基因型别的白假丝酵母菌在阴道内的分布具有独特性,A型为主要基因型;VVC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别对不同药物的敏感率和MIC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致病菌株调查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致病菌株分布和药敏情况。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及天津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390例有症状且真菌培养阳性的VVC患者进行菌株调查及药敏分析。结果VVC致病菌株白假丝酵母菌占94.4%(368/390),非白假丝酵母菌占5.6%,白假丝酵母菌菌株与非白假丝酵母菌菌株药敏无明显差异,氟康唑药物敏感率100%,VVC初发组与再发组菌株分布及药敏无差别。结论VVC致病菌株仍以白假丝酵母菌占优势。非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对氟康唑耐药率无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以及不同菌种菌株对临床常用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9年1月~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确诊为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沙堡弱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及科玛嘉假丝酵母菌培养基进行真菌种类鉴定。分析比较白假丝酵母菌和非白假丝酵母菌组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并分析不同组真菌对临床常用药物(氟康唑、克霉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和制霉菌素)的敏感性。结果:VVC患者阴道分泌物共分离得到544株假丝酵母菌菌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417株(76.65%),127株非白假丝酵母菌中光滑假丝酵母菌95株。与非白假丝酵母菌组患者相比,白假丝酵母菌组患者的白细胞数目增加、优势菌群中阴道加德纳菌比例及Nugent评分升高,且菌群密集度和菌群多样性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菌株对制霉菌素均敏感,白假丝酵母菌对克霉唑和氟康唑更加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6.40%和80.34%,而非白假丝酵母菌则对咪康唑和伊曲康唑更加敏感,敏感率分别为77.17%和42.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白假丝酵母菌组和非白假丝酵母菌组VVC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不同,各组菌株对克霉唑、氟康唑、咪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妇科门诊患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发病率,对检出的VVC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方法 连续对1000例妇科门诊患者进行VVC发病情况调查。采用Etest法对检出的123例株念珠菌进行体外抗药敏试验。结果 妇科门诊患者VVC的发病率为12.3%(123/1000)。22.3%(2123/1000)的患者以往曾有过VVC病史,1.3%(13/1000)的患者为复发性VVC,占VVC的8.9%(11/123)。123例证实的VVC病例中,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分别占94.3%(116/123)、7.1%(8/113)、1.6%(2/123)和0.8%(1/123)。有4例患者为两种念珠菌混合感染,分别为白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2)及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2),混合感染率为3.3%(4/123)。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和氟康唑对116株白念珠菌的MIC90依次为0.38、2.0、0.25、1.0、16μg/ml;白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耐药率依次为0.9%、6.9%、2.6%、1.7%和2.6%。8株光滑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胞嘧啶均敏感或剂量依赖敏感,2株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8株光滑念珠菌均对伊曲康唑耐药。2株热带念珠菌中对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胞嘧啶和氟康唑均敏感或剂量依赖敏感,1株热带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1株克柔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和氟康唑均敏感或剂量依赖敏感。结论 VVC是妇科门诊的常见病,白念珠菌仍然是主要致病菌,白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率。光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耐药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布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克霉唑对耐药性假丝酵母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差异.方法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M27-A3方案的微量液基稀释法,测量并比较五种唑类药物抗120株耐药性白假丝酵母菌和8株非白假丝酵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布康唑对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38株热带假丝酵母菌的亲缘关系,体外比较热带假丝酵母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耐药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通过对6对等位基因进行测序,用e BURST分组和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菌株的进化和变异。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耐药基因CDR1、CDR2、ERG1、ERG3、ERG6、ERG9和ERG11表达。结果:38株菌株中获得30个二倍体序列(DST),其中14个新DST,11个新等位基因,27个DST为单体型。e BURST分组,主要分成2组,大多数DST属于单体型。聚类分析总共分18个进化枝。阿尼芬净、米卡芬净、卡泊芬净、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咪康唑、布康唑、克霉唑、特康唑、特比萘芬和制霉菌素14种抗真菌药物的MIC90分别为0.030μg/ml、0.015μg/ml、0.500μg/ml、1.000μg/ml、0.125μg/ml、0.250μg/ml、1.000μg/ml、0.250μg/ml、2.000μg/ml、2.000μg/ml、0.250μg/ml、0.250μg/ml、256.000μg/ml和8.000μg/ml。绝大多数耐药基因表达量较高的菌株可能在进化枝11和14。结论:热带假丝酵母菌MLST变异较大,菌株之间遗传距离较远。热带假丝酵母菌对特比萘芬普遍耐药,对目前其他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多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临床分离菌株构成及其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确诊的197例RVVC患者和466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的阴道采集标本进行致病假丝酵母菌株培养分离、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①RVVC与VVC组在假丝酵母菌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RVVC组假丝酵母菌对制菌霉素、咪康唑、酮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51.6%、27.5%、30.8%、37.9%)显著低于VVC组(79.7%、47.5%、47.5%、55.1%);对两性霉素B、制菌霉素、咪康唑、益康唑的耐药性(12.1%、10.4%、50.0%、42.9%)显著高于VVC组(3.3%、1.7%、33.1%、22.0%)。结论:RVVC的致病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全面降低而耐药性全面升高,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茵病(RVVC)、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培养、菌种分型及药物敏感试验,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用沙氏培养基35℃培养194例患者阴道分泌物,其中RVVC 97例,VVC 97例.用API 32℃假丝酵母茵鉴定板及ATBTM FUNGUS3 药敏板接种,在ATB Expression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判读结果.结果:在培养检测的194例阴道分泌物中白假丝酵母菌156例,占80.41%(156/194);RVVC组中73例为白假丝酵母菌,占75.26%(73/97),VVC组中83例为白假丝酵母菌,占85.57%(83/97).RVVC组非白假丝酵母菌比例高,与VV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VC组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药物敏感率(68.04%)低于VVC组(86.60%)(P<0.05).结论:VVC、RVVC的主要致病菌仍是白假丝酵母菌,RVVC组非白假丝酵母菌比例高于VVC组.RVVC组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明显低于VVC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氟康唑治疗复杂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效果及其与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2005年6月至2005年9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科门诊对复杂型VVC患者应用氟康唑治疗,采用E-test法对检出的假丝酵母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从92例复杂型VVC患者分离假丝酵母菌94株,2例患者分离出2株假丝酵母菌,占2.2%.治疗完成后7~14 d和30~35 d患者的真菌学治愈率分别为85.9%(79/92例)和71.7%(66/92例).治疗完成后7~14 d治愈组和治疗失败组患者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3.8%(76/81株)和61.5%(8/13株),P<0.01.治疗完成后30~35 d治愈组和治疗失败组患者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4.1%(64/68株)和76.9%(20/26株),P<0.05.治疗完成后7~14 d治愈组和治疗失败组患者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剂量依赖敏感率分别为4.9%(4/81株)和38.5%(5/13株),P<0.01.治疗完成后30~35 d治愈组和治疗失败组患者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剂量依赖敏感率分别为4.4%(3/68株)和23.1%(6/26株),P<0.05.治疗完成后7~14 d和30~35 d治愈组和失败组患者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3%(1/81株),0(0/13株)和1.5%(1/68株)及0(0/26株),P>0.05.结论 体外试验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敏感性降低是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本院血液病合并呼吸道真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科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三年期间住院的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179例,对培养阳性的标本进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统计学分析,病原菌鉴定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32系统,药敏试验采用黑马药敏试验系统,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分离出186株病原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127株,占68.3%;热带假丝酵母菌22株,占11.8%;光滑假丝酵母菌16株,占8.6%;近平滑假丝酵母菌9株,占4.8%;克柔假丝酵母菌7株,占3.8%;其它5株,占2.7%。分离的真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性好;对伏立康唑耐药率为4.8%、氟康唑耐药率为5.9%、伊曲康唑耐药率为9.7%。结论:血液病合并呼吸道真菌感染,主要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敏感性较好,所以临床应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拟建立白假丝酵母菌对环吡酮胺的耐药模型。方法采用浓度梯度递增的环吡酮胺体外诱导妇产科门诊外因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M27-A3方案的微量液基稀释法方法对试验中0.03、0.06、0.125、0.25、0.5、1、2、4和8μg/ml各不同药物诱导浓度下的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用环吡酮胺诱导白假丝酵母菌20代,菌株对环吡酮胺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0.5μg/ml。结论采用环吡酮胺浓度梯度递增方法,在20代诱导中不能使白色假丝酵母菌株对其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15.
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主要由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引起~[1],光滑假丝酵母菌(Candida glabrata)是非白假丝酵母菌的主要致病菌~[2]。对于该类妇科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可用的抗真菌药物,在不正确的使用下,常常引起真菌对其耐药,使得VVC的治疗变得棘手。而假丝酵母菌的主要耐药机制有:药物的靶位发生变化、增强外排以及减少抗真菌药物的  相似文献   

16.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与致病菌种的变迁、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和性伴侣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妇产科门诊123例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及其性伴侣龟头皮屑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VVC致病菌株白假丝酵母菌78.9%,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8.7%,克柔假丝酵母菌占2.4%.对酮康唑药物敏感率高达75.6%,对特比奈芬耐药率高达75.6%.在随访的102例性伴侣中,有症状者44.1%,镜检阳性率为26.5%,培养阳性率为51.0%,菌种分布与性伴侣一致率为98.0%.结论:非白假丝酵母菌占VVC致病菌比例增加,而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性有增加趋势,性伴侣的感染可能是VVC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VVC患者阴道乳杆菌菌种构成与功能特点。方法从VVC患者和健康女性阴道分泌物中分离乳杆菌并鉴定。测定乳杆菌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能力。结果对照组女性阴道分泌物分离出64株乳杆菌,81.3%能抑制白假丝酵母菌增殖,VVC组分离出51株乳杆菌,70.6%能抑制白假丝酵母菌增殖。对照组常见菌种为卷曲乳杆菌、加氏乳杆菌和詹氏乳杆菌,VVC组常见菌种为阴道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能分离到具有抑制白假丝酵母菌功能的乳杆菌,VVC组仅42%的患者能分离到具有抑制白假丝酵母菌作用的乳杆菌。结论 VVC患者阴道乳杆菌菌种构成与健康女性存在差别。VVC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抑制白假丝酵母菌能力较对照组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仅芽生孢子相和有菌丝相2种形态真菌对临床抗真菌药物的敏感度和阴道微生态指标的差异及其对临床指导用药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确诊的VVC患者418例,根据革兰染色镜检下真菌形态分为仅芽生孢子组107例(25.60%)和有菌丝组311例(74.40%),分析比较两种形态真菌对5种临床常见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克霉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的敏感度,以及两组阴道微生态指标的差异。结果 (1)仅芽生孢子组中90.65%为非白假丝酵母菌,而在有菌丝组中,97.11%为白假丝酵母菌。(2)有菌丝组与仅芽生孢子组相比,对氟康唑的敏感度分别为:敏感77.17%vs. 23.36%,耐药3.22%vs. 43.93%;对克霉唑的敏感度分别为:敏感95.50%vs.42.99%,耐药0.32%vs. 15.89%;对咪康唑的敏感度分别为:敏感45.98%vs. 85.05%,耐药41.16%vs. 5.6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伊曲康唑的敏感度分别为:敏感55.31%vs. 48.60%,耐药39.87%vs. 48.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39)。所有患者对制霉菌素均敏感。(3)与仅芽生孢子组相比,有菌丝组的菌群密集度升高,菌群多样性增加,白细胞数目、Nugent评分明显增加,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菌丝相和仅芽生孢子相真菌对克霉唑、氟康唑、咪康唑和伊曲康唑敏感度不同。各组阴道微生态指标不同,假菌丝存在时,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国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并对影响VVC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大样本研究,对416例VVC进行流行病学情况调查,并进行真菌培养,鉴定菌种.结果:①416例患者中重度VVC 311例,非重度VVC 105例.培养共获得菌株365株,重度VVC菌种298株,分布为白假丝酵母菌276例(92.6%);非白假丝酵母菌22例(7.4%),包括热带假丝酵母菌5例(1.7%),克柔假丝酵母菌2例(0.7%),光滑假丝酵母菌4例(1.3%),近平滑假丝酵母菌3例(1.0%)及其他酵母菌8例(2.7%).单纯VVC 67例,白假丝酵母菌54例(80.6%).②VVC严重程度与患者吸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04(P<0.05);患者的性伴侣个数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系数为0.103(P<0.05),表明患者的性伴侣个数越多,病情具有加重的趋势;患者清洗外阴的频率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03(P<0.05);最近12个月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作次数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62(P<0.05),表明复发患者的疾病较为严重.结论:①白假丝酵母菌为重度VVC的主要致病菌.②VVC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在对疾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1)运用荧光显微镜及电镜观察不同阶段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形态变化。(2)研究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其耐药性的变化情况。方法:(1)用载玻片法建立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体外模型,通过荧光探针FITC-ConA标记,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不同阶段生物膜的形态变化。(2)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微量稀释法检测白假丝酵母菌在游离状态、4h BF及48h BF状态下氟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1)白假丝酵母菌在盖玻片上能够形成典型的BF,通过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可以看到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随着时间延长其细胞数量及细胞外多糖基质逐渐增多,48h已形成典型的生物膜结构。(2)白假丝酵母菌的耐药性随着生物膜成熟不断增强,其对抗氟康唑的MIC值大小依次为:48h BF>4h BF>游离状态,且三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盖玻片法可以很好的构建生物膜体外模型,并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检测。(2)白假丝酵母菌其耐药性随着生物膜的成熟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