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 6 6例经排除了肠道蛔虫症、肝、胆、胰及腹外科疾病的非精神心理因素所致的再发性腹痛患儿进行胃镜及幽门螺杆菌 (Hp)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C13 -UBT及组织学染色找菌检测HP。所有病例均进行胃窦粘膜活检检查。结果 :胃镜所见 :正常 5例(7.5 8% ) ,慢性胃炎 6 1例 (92 .4 2 % ) ,慢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球炎 9例 (13.6 4 % ) ,合并食管炎 1例 (1.5 2 % ) ,合并胆汁返流 5例 (7.5 8% ) ,合并胃粘膜脱垂 1例 (1.5 2 % ) ,合并消化性溃疡 8例 (12 .12 % ) ,Hp阳性率36 .36 %。 6 6例均进行了病理学检查 ,观察到胃炎症状与Hp感染相关 ,6 6例中胃窦粘膜活检正常 3例 ,Giemsa染色找菌Hp全部阴性 ,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 37例 ,Giemsa染色Hp阳性 6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 -重度 2 6例 ,Giemsa染色 16例阳性。结论 :儿童再发性腹痛多数存在器质性病变 ,并与Hp感染有关 ,对经排了肠道蛔虫症、肝、胆、胰及腹外科疾病的非精神心理因素所致的再发性腹痛患儿 ,尤其血清Hp -IgG抗体或(及 )C13 -UBT检测阳性者 ,应进一步行胃镜检查 ,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小儿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87例再发性腹痛患儿进行幽门螺杆菌(HP)的检测,探讨小儿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87例患儿均接受^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其中63例行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查,42例做胃镜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42例无症状者作为对照组仅做^14C—UBT及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查。如检查中有2项或2项以上阳性者则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 再发性腹痛患儿HP阳性45例,阳性率51.7%。对照组阳性10例,阳性率23.5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镜结果:慢性胃炎32例,十二指肠球部渍疡8例,胃渍疡1例,正常1例。病变检出率达99%。结论 小儿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部溃疡是其主要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从病理角度来进一步证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的关系,观察在Hb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416例及消化性溃疡的144例患者,分别在病变部位、溃疡周围及胃窦部处取活组织检查,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确定活动期。经改良Giemsa染色查Hp。结果: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Hp感染阳性率与非活动期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胃活组织检查中发现在Hp感染阳性者中浅表性胃炎显著多于萎缩性胃炎,分别为87.4%和12.6%;而在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Hp感染密切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是浅表性胃炎发展的结果,是胃粘膜慢性炎症活动期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98例再发性腹痛(RAP)息儿进行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组织病理学证实169例(85.4%)粘膜有炎症改变。慢性胃炎140例(82.8%),食道炎15例(8.87%),十二指肠球炎8例(4.73%),消化性溃疡6例(3.55%)。组织学染色及快速尿素酶实验证实HP感染为97例(49.0%)。HP阳性者粘膜均有炎症改变。胃炎HP感染率为64.3%。而HP阴性胃炎者仅35.7%,相反,食道炎和十二指肠球炎者HP感染率低。消化性溃疡者其中5例(83.3%)HP阳性。1例(16.7%)HP阴性。结论:小儿LRAP中上消化道疾病占较高比率。HP感染可能是引起RAP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中医辨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中心2003年3月~2005年3月就诊的83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炎患者,予以中药辨证治疗,并通过胃镜、病理(Giemsa染色)、抗HP-IgM、^13C-UBT等检测方法对其疗效进行临床观察。结果83例中,经治疗3个月后有效(含显效)66例(79.5%),66例有效病例中幽门螺杆菌全部转阴。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有效,因其兼有依从性好、副作用少、医疗费用低廉的特点,因此值得在社区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发率。方法:通过胃镜钳取类炎症胃粘膜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切片Giemsa染色,结果:Hp阳性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为79.4%,慢性萎缩性胃炎73.2%,慢性浅表性胃炎76.3%,慢性平坦糜烂型胃炎82.7%,慢性隆起糜烂型胃炎78.4%,慢性活动性胃炎95.4%,慢性非活动性胃炎75.5%,结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性差异(P>0.05),慢性活动性胃炎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有差异(P<0.01),对于前应予Hp根治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中嗜酸性白细胞(Eso)浸润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探讨其引起慢性胃炎的可能机制。方法:胃镜活检材料456例,应用HE和美兰染色,光镜下分级、分型与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456例胃粘膜标本中有Eso浸润者398例(87.28%),其中234例伴HP感染(58.80%)。且HP相关性胃炎的Eso浸润较非HP相关性胃炎要明显,Eso浸润与HP感染呈正相关(r=0.8941,P<0.001)。结论:在慢性胃炎中,Eso浸润是一种普遍现象。而HP与Eso在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彬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36-36
目的:探讨应用硼酸美蓝染色改良法检测慢性胃炎及胃溃疡中幽门螺杆菌。方法:应用硼酸美蓝染色改良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价值。结果:胃窦部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达93.2%,胃体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为73.6%,胃底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为54.5%;轻度检出阳性率为80.9%,中度检出阳性率82.6%,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率92%,胃溃疡幽门累杆菌检出率为89.4%。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部位有关,慢性胃炎与胃溃疡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101例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患儿行胃镜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56例,十二指肠炎14例。十二指肠溃疡26例,胃窦溃疡1例,食管裂孔疝2例,未见异常2例。全部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总阳性率47.52%,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渍疡、胃溃疡的HP阳性率分别为41.07%(23/56)、35.71%(5/14)、73.08%(19/26)和100%(1/1)。结论 小儿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主张对有症状且确诊为HP感染相关性的胃炎、溃疡病采取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10.
用幽门螺杆菌(PH)碱性品红染色法检测胃粘膜活检标本。结果: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胃炎中检出率为50.11%;在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中的检出率为82.01%。幽门螺杆菌在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01)。H感染可能与慢性胃炎有密切关系,并随的增殖,炎症反应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镜下胃黏膜结节样隆起与幽门螺杆菌(Hp)和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胃镜检查阳性367例,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及1分钟快速尿素酶检查幽门螺杆菌,参照直观模拟评分图给予分级比较。同时给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例予以正规根除Hp治疗1-2个月后复查胃镜。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294例(80.11%),在正规根除Hp治疗1-2个月后复查胃镜,结节样隆起消失28l例(95.58%),明显减轻13例。病理提示:上皮细胞与基底膜问为大量淋巴细胞侵润,异型增生127例(34.60%),癌变5例(1.36%)。结论:慢性胃炎胃镜下结节样隆起改变与Hp感染有关,根除Hp是治疗该类胃炎较为有效的手段;长期HP感染部分病例将导致胃黏膜萎缩及癌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分离培养、尿素酶试验及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等方法,对1798例胃镜受检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的调查表明,该菌的总感染率为49.7%,其中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浅表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球炎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47.3%、75.9%、70.9%和49。4%,复合溃疡、胃癌、慢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和浅表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27。3%、23.5%、15.4%、13.2%和12.5%。  相似文献   

13.
用病理学HE染色,WS染色和活组织尿素酶试验对54例因良性病变胃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残胃胃镜下活检标本进行观察,并与同期检出的70例慢性浅表传胃炎对照分析。结果发现:残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明显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5);残胃吻合口HP感染率低于残胃体或残胃底(P<0.05);且HP感染率与术后时间长短及有无反流症状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4.
硼酸美蓝染色法检测幽门螺杆菌20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硼酸美蓝染色改良法检测慢性胃炎及胃溃疡中的幽门螺杆菌.方法 应用硼酸美蓝染色法染色改良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 位于胃窦部的慢性胃炎及胃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达94.7%,胃体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为77.8%,胃底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为58.3%,其中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88.2%,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率90%,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率93.3%,胃溃疡幽门累杆菌栓出率为90%.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部位有关,慢性胃炎与胃溃疡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301例患者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胃炎,行^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301例患者中,HP阳性者193例(64.12%),其中糜烂性胃炎89.62%、萎缩性胃炎56.72%、胆汁反流性胃炎36.07%,糜烂性胃炎HP栓出率高于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居住时间30年以上与10年以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糜烂、萎缩、增生或肠化、充血水肿的HP检出率依次为81.25%,63.90%,54.55%,2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HP感染程度较高,慢性胃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RAP)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收集再发性腹痛患儿84例,检测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结果 84例儿童再发性腹痛中,HP感染率为56%,男童阳性率大于女童,经χ^2检验有显著差异,(P<05),随着年龄增长阳性率上升。结论 儿童再发性腹痛与HP感染有关,男童HP感染率大于女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化生及胃癌的关系。方法:对6318例胃粘膜活检病理切片进行Giemsa,AB(pH2.5)-PAS,HID-AB(pH2.5)染色和肠化一分型。结果:HP感染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化生和胃癌显著相关(P<0.01),与肠化生类型无显著关系(P>0.05),与胃癌分型无关。结论: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化生及胃癌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炎的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杨涛 《实用全科医学》2005,3(5):428-42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将普查中胃镜活检确诊的976例慢性胃炎用W—S嗜银色法检测耶,比较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HP的阳性率。结果慢性活动性胃炎HP阳性率组为59.09%,且随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各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萎缩性胃炎HP阳性率较活动性胃炎低,与活动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萎缩程度越重,HP阳性率越低。结论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HP阳性率与胃炎程度密切相关。萎缩性胃炎HP已不活跃,提示在活动性胃炎的治疗上根除HP很有意义,而萎缩性胃炎根除HP的治疗相对不是很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对慢性胃炎174例(其中浅表性胃炎62例,弥漫性胃窦胃炎57例,多灶性萎缩性胃炎55例)和十二指肠溃疡54例患者血清Hp进行检测分析,对Hp阳性的132例慢性胃炎和5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VacA、CagA抗体检测。结果:慢性胃炎174例中检测出Hp阳性132例,阳性率为75.86%(其中浅表性胃炎Hp阳性率为75.81%,弥漫性胃窦胃炎为78.95%,多灶性萎缩性胃炎72.73%);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阳性率为92.59%。在182例Hp阳性者中VacA、CagA抗体检测出阳性率为53.85%,而慢性胃炎与十二指肠溃疡有显著的差异。结论:提示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病变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态下胃粘膜病变特点。方法:经胃镜证实的452例一胃炎患者,取胃窦及胃体粘膜病理学检查及HP检测。结果:452例慢性胃为HP同率为77.88%。不同类型胃炎HP感染次序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清表萎缩性胃炎(79.64%)〈慢性萎缩性胃炎(86.15%);慢性非活动性胃炎(65.38%)〈N生活动性胃炎(80.45%)。HP阳性患者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发生率明显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