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3 目的:明确血糖控制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阿司匹林反应性的影响及对预后的判断价值。 方法:选取成功行PCI术的AMI合并T2DM患者97名,根据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n=52)和血糖控制不良组(n=45),治疗第7天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两组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并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6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vts,MACE)有无差异。结果:1、血糖控制良好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高于血糖控制不良组(69.5±22.7% VS 52.5±22.5%,P=0.005),血糖控制良好组阿司匹林反应低下的患者少于不良组(13 VS 21,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月内随访结果显示:与血糖控制良好组比较,血糖控制不良组更易发生MACE事件(3 VS 9,P=0.034); 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糖控制不良和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低下是AMI合并T2DM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血糖控制水平影响AMI患者阿司匹林反应性,同时血糖控制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对AMI合并T2DM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DM)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合并DM的AMI组(59例)和无DM的AMI组(67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AMI合并DM组多部位梗死发生率高达47.5%(两个及两个以上部位),对照组16.4%(P<0.01);并发症发生率高,尤其是两个及两个以上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0.8%,对照组19.4%(P<0.025),心力衰竭发生率高达67.8%,对照组28.4%(P<0.025);住院病死率是对照组的2.1倍。结论AMI合并DM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高,病变部位广泛,病情较重,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3.
【】 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DM)合并急性心衰(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情况及短期预后。方法 107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衰患者作为观察组, 老年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衰患者79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病史、尿素氮、肌酐、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NT-proBNP等指标,观察随访两组患者住院期间AKI发生情况,院内死亡情况和住院时间。6个月时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情况。按院内是否发生AKI进行组内对比,了解亚组间死亡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AKI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院内死亡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60天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P<0.05);发生院内AKI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衰患者AKI发生率高,院内死亡率高,院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并且发生AKI的患者死亡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入院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对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且不合并糖尿病患者42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即刻采血,采用比色法检测血糖(Glu)、高压液相层析法检测HbAlc。将患者根据入院HbAlc水平分为4组:3.5%≤HbAlc<5.0%(n=122),5.0%≤HbAlc≤5.5%(n=87),5.5%≤HbAlc<6.0%(n=109)和6.0%≤HbAlc<6.5%(n=102)。主要研究终点为1年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是30天死亡率和CK-MB峰值。结果入组患者总体1年死亡率为13.57%,其中3.5%≤HbAlc<5.0%组为8.2%,5.0%≤HbAlc<5.5%组为11.5%,5.5%≤HbAlc<6.0%组为13.8%,6.0%≤HbAlc<6.5%组为21.6%,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但各组间30 d死亡率和CK-MB峰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HbA1c是1年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OR=1.2,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入院时HbA1c水平是患者1年死亡率的预测指标,HbA1c水平越高则患者1年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随访调查,了解其远期预后情况,探讨影响AMI患者远期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家三甲医院2003年1月~2013年12月初次确诊的AMI患者4 887例,收集其病例资料和初次实验室检查结果,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的服药及临床转归。根据临床结局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探讨可能影响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因素。结果:4 887例患者中,预后良好患者3 829例(78.4%);预后不良1 058例(21.6%),包括死亡116例,再发心肌梗死32例,心力衰竭910例。①预后不良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心率,收缩压水平,舒张压水平,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心肌钙蛋白T(cTnT),脑钠尿肽(BNP),餐后2h血糖(Ph2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水平与预后良好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②预后不良组患者的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心房颤动,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变量Logistical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长期预后的因素为LVEDD(OR=3.10,P<0.01,CI 2.83-186.44),LDL-C( OR=2.90,P<0.01,CI 2.08-156.87)。结论:增大的LVEDD,增高的LDL-C可能为影响AMI患者远期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耐量异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6例非糖尿病AMI患者随机分为糖耐量正常组(21例)和糖耐量异常组(25例),在入院第4周统计两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发生率的差异,观察1年内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结果与糖耐量正常组比较,糖耐量异常组患者在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非糖尿病AMI糖耐量异常患者较之糖耐量正常者预后较差,控制AMI患者血糖水平,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近期与远期预后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糖尿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近期与远期预后。方法 339例连续行直接PTCA的AMI患者分成糖尿病组(63例)与非糖尿病组(276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间冠状动脉病变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比较,近期随访中(1个月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0.54±0.10)%vs(0.60±0.13)%,P<0.05,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增高(16.7%vs7.1%,P<0.05),但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远期随访平均(20.6±8.7)个月,糖尿病组非致命性心力衰竭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增高(P分别为<0.05,P<0.01),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63.0%vs32.7%,P<0.01),且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降低(37.0%vs67.3%,P<0.01),但两组间总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7.4%vs3.9%,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糖尿病因素及LVEF值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是影响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糖尿病是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降低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RR4.15,95%可信区间l.29~15.62)。结论 AMI伴糖尿病患者直接PTCA治疗后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仍低于不伴糖尿病患者,但两组间总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与以往静脉溶栓治疗比较,直接PTCA对AMI伴有糖尿病高危患者在降低心脏性病死率方面仍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各相关指标 ,旨在为降低 AMI近期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分析近 4年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 2 83例 ,依据 4周内存亡情况分为两组 ,存活组 2 4 0例 ,男性 174例 ,女性 6 6例 ,死亡组 4 3例 ,男性 2 5例 ,女性 18例 ,对比分析其年龄、既往史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临床及溶栓治疗、并发症、死亡率。结果 年龄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存活组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生率分别低于死亡组 ;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低于死亡组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多元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胸痛、合并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并不是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 ,而近期预后与年龄、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就诊时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WBC(白细胞 )增高密切相关。结论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近期死亡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杨翠兵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3,(11):38-39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从2010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所收治的首次ST段抬高性急性心梗合并糖尿病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对象,同时选取采用常规PCI治疗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对象,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观察组患者采用心肌缺血后适应治疗,并评定患者疗效和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在CPK、CK-MB和cTnT峰值浓度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三个月L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治疗中加用缺血后适应治疗,可以改善AMI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且无需额外产生治疗费用,不会造成患者经济负担,适合在今后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勇波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4,12(3):180-180,177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临床特点,提出护理上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针对有无糖尿病史,分析他们的临床经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有显著差异,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临床表现不典型,致死性并发症多,预后不良。结论 第一时间内发现病情,采取积极的预防治疗措施,并实施全方位护理,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误诊的经验教训,减少误漏诊,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分析12例被误漏诊的糖尿病AMI患者的病历资料,查找和总结误漏诊的原因。结果12例被误漏诊的糖尿病AMI患者占同期该类住院患者的41%(12/29),AMI被延误诊断的时间为6~12h,误诊的原因和疾病有:无胸痛者3例被漏诊,疼痛不典型误诊为急腹症2例,以呼吸困难、神志障碍、心力衰竭、休克等为突出表现而误诊为其他疾病者共7例,其中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1例,急性脑血管疾病2例,糖尿病高渗性昏迷1例,急性左心衰竭2例,感染性休克1例。结论糖尿病患者发生AMI时容易被误诊,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住院期间病情,预后以及病死率的差异,方法:选择1994-1999年间住院糖尿病心肌梗死患18例(A组),并与同期住院非糖尿病心肌梗死患92例(B组)作比较。结果:糖尿病AMI患心肌梗死症状严重,病死率高,病死率与心肌梗死前血糖水平有关,结论:糖尿病患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需积极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有很多非糖尿病病人血液糖浓度不同程度的升高,早已被许多临床工作者发现,但是它是否影响病人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及其死亡的主要因素,或是代表一个急性的应激反应,还是一种潜在的糖尿病表现,迄今仍在争论中。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作者分析了285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入院时血糖浓度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3)
目的建立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模型。方法收集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203例,16例(7.9%)死亡。结果16例(7.9%)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心律失常、低血压、是否应用吗啡和甲胎蛋白水平5个因素可影响AMI患者死亡(P0.05)。经多因素分析,低血压、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和甲胎蛋白是AM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AMI患者死亡概率模型:P=1/(1+e-y),其中Y=4.147+0.18X1+1.15X2+1.34 X3。模型预测AMI死亡的准确度为81.8%,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82.4%。结论低血压、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和甲胎蛋白水平可作为预测AMI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预后模型能较好地判断AMI患者的存活概率。 相似文献
15.
分析 4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 Killip分级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Killip 级组和 Killip 级以上组性别及既往史无差异。但 Killip 级以上组较 级组年龄大 (6 7± 12 vs 6 0± 10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K)峰值高(34 6 9± 175 7vs 196 6± 1795 ,P<0 .0 1)、左室舒张未期容积大 (185± 16 vs 12 5± 47,P<0 .0 1) ,住院病死率高(4 7.9% vs 11.2 % ,P<0 .0 1)。多元 L 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Killip分级与住院病死率 (回归系数为 2 .34 ,OR值 5 .43,P<0 .0 1)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回归系数为 0 .6 75 ,OR值 4.5 1,P<0 .0 5 )相关 ,但与年龄、CK峰值相关不明显。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时 Killip分级为住院病死率及左室扩张的独立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 (AMI)与非糖尿病AMI患者Q T离散度 (QTd)的改变及临床预后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对 60岁以上的 42例糖尿病AMI(A组 )和 5 0例非糖尿病AMI(B组 )患者QTd及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进行分析。结果 A组QTd明显长于B组 (P <0 0 1) ,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二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老年糖尿病AMI者的QTd明显延长 ,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高 ,预后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患者发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和近期预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发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近期预后。方法入选我院1993年1月—2005年12月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056例,糖尿病176例,按照是否有糖尿病分为两组,比较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住院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年龄高,多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多见;住院期间心功能更差,病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心肌梗死患者年龄大、住院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肾功能不全并发糖尿病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因素的价值.方法 9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其肾衰竭,糖尿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联系.结果 4组之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有显著差异(第一组,12.5%;第二组,15.7%,第三组,30.5%;第四组,36.5%,P<0.001).在Cox比例风险模型,为多个协变量进行调整后,第三组,第四组比与第一组1年死亡率逐步增加(P<0.05).然而,Kaplan-Meier分析显示,死亡率在第一组和第三组,第四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28).结论 肾功能不全,特别是与糖尿病相关的肾功能不全,与MACE组合发生率相关,并且是AM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根据有或无糖尿病以及肾功能不全将患者分类可提供AMI患者早期风险分层的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连续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72例,按照有无糖尿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1008例)和非糖尿病组(2564例),然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患者年龄、女性、高血压、陈旧性脑梗死、3支或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住院病死率明显增高,而广泛前壁或前壁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单支病变、PCI比例明显降低(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且独立于年龄、广泛前壁或前壁心肌梗死、前间壁心肌梗死、陈旧性脑梗死、冠状动脉造影、PCI等因素存在。结论糖尿病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2例非糖尿病AM I患者根据血糖水平分为正常组(空腹血糖≤6.1 mmol/L)、1组(6.1 mmol/L〈空腹血糖≤8.0 mmol/L)、2组(8.0mmol/L〈空腹血糖≤11.1 mmol/L)、3组(空腹血糖〉11.1 mmol/L),统计两组肌酸激酶(CK)、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心电图ST段恢复时间以及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比较,1组心肌酶和心电图恢复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2组CK、AST恢复时间明显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3组CK、AST、LDH和ST段恢复时间明显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非糖尿病AM I患者血糖〉8.0 mmol/L以上时,随着血糖升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