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及胃肠钡餐检查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平滑肌瘤(4例)和平滑肌肉瘤(11例)作回顾性分析。15例均行CT检查,8例行胃肠道钡餐造影检查。结果: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多好发于胃,除直接浸润和远处转移提示为恶性外,肿瘤不规则或分叶状、不均匀强化、中心坏死、溃疡形成以及临近胃肠壁不均匀性增厚提示平滑肌肉瘤可能性大。结论:CT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明显的应用价值,优于胃肠道钡餐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t,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影像学检查对GIST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IST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9例均行影像学检查,其中18例行X线数字胃肠检查,14例行CT检查,3例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8例行DSA检查.结果:19例GIST中发生于胃部8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2例、结肠2例、小肠系膜2例.良性5例;恶性14例,其中3例伴肝转移,2例伴腹膜淋巴结转移.结论:影像学检查在GIST中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胃肠道钡剂造影、CT、MRI以及DSA对GIST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GIST的最后确诊须依靠病理学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应用,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20例GIST 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例行胃肠道钡餐造影,10例行CT检查并1例同时行MRI检查、3例行DSA检查.结果 (1)胃肠钡餐X 线示:1例食道中下段弧形压迹,边缘呈虫蚀状,正常粘膜推压移位.4例胃体呈类圆形充盈缺损,粘膜撑开、展平,浅表溃疡形成,局部胃壁尚柔软;2例胃窦肿瘤呈不规则充盈缺损及腔外钡斑,粘膜破坏.1例仅见外压性改变(2)CT显示:5 例胃内及小肠肿瘤向腔内外生长,平扫均为等密度,增强呈中度或明显强化,边界清楚,发生于小肠的可见小肠推移.部分肿块内见不规则钙化斑(3)MRI及DSA显示:1例胃内肿瘤于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双期增强扫描示肿瘤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显著2 例空肠、1 例末端回肠肿瘤呈圆形染色灶,边界清楚,对比剂弥散延迟,并见粗大引流静脉.结论 钡餐造影和CT 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DSA对于GIST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及小肠间质细胞肿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及小肠间质细胞肿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结果:14例中,胃3例,小肠11例,良性4例,恶性10例,9例肿块大于5cm。14例均行胃肠钡餐造影,表现为粘膜皱襞变平或消失,胃肠腔偏心性狭窄,龛影或窦道。12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胃肠道腔外密度不均匀性软组织肿块8例,在肿块内见气体及口服的碘水造影剂影,增强后均有中等度以上不均匀性强化。结论:钡餐造影是诊断GIST的首选方法,能较好地显示GIST粘膜皱襞及腔内改变。CT可清楚地显示胃肠腔外肿块及其周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 CT 仿真内镜(CTVE)与气钡双重造影(双对比造影)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89例经手术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先进行双对比造影检查,待造影剂排空后行 CTVE 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部位及肿瘤大小。结果:CTVE 检出胃肠间质瘤的阳性率高于双对比造影,尤其是胃、小肠及直肠间质瘤的检出;CTVE 对瘤体<5 cm、瘤体5~10 cm 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双对比造影检查。结论:CTVE 对早期间质瘤检出敏感性高,能够生动反应瘤体大小及黏膜皱襞改变情况,具有一定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胃肠钡剂造影及增强CT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表现,总结GIST的钡剂造影及增强CT扫描影像特点。结果:在13例GIST患者中,发生于胃部8例,小肠3例,结肠1例,肠系膜1例。钡剂造影表现为充盈缺损及龛影或仅为胃肠道受压。CT平扫显示腔内外密度不均匀肿块;CT增强均显示增强,以不均匀强化为主。结论:GIST钡剂造影缺乏特异性,可作为初步影像学检查;增强CT检查能准确显示GIST部位、形态和大小,对于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种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52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收集术前的胃窗超声造影、常规超声、胃镜、超声内镜、钡餐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胃窗超声造影检查、常规超声、胃镜、超声内镜、钡餐对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95%、60%、95%、96%、67%,胃窗超声造影检查与常规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窗超声造影分别与胃镜、钡餐、超声内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与超声内镜、钡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钡餐分别与常规超声、超声内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内镜与常规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窗超声造影可作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一种普查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余宜平 《中外医疗》2009,28(16):55-5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确定病变部位为:胃6例。6例行手术治疗,6例镜下均见梭形细胞,其中良性4例,交界性2例,免疫组化CD117(+)83%,CD34(+)83%,SMA(-)83%S-100(-)67%。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迎春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2):993-99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2007年7月收治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8/16),消化道出血(6/16);病变部位为胃14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1例。14例行手术治疗。16例镜下均见梭形细胞,其中良性9例,交界性4例,恶性1例,胃癌伴良性间质瘤1例。免疫组化CD11(7+)73%,CD3(4+)73%,SMA(-)73%,S-100(-)67%。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儿童原发性胃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超声(US)、胃肠道造影检查(GI)、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儿童原发性胃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5月经手术证实的17例儿童胃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包括胃重复畸形7例,胃异位胰腺2例,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未成熟畸胎瘤2例,间质瘤2例,胃憩室和低分化腺癌各1例。其中行US检查11例次,行GI检查9例次,行CT检查15例次,行MRI检查6例次,分析儿童原发性胃肿瘤和肿瘤样病变在影像学上的表现特征。结果17例患儿共发生20处病变,其中发生在胃窦部5例,胃底4例,胃体9例(胃大弯5侧,胃小弯侧4例),贲门2例。肿块平均长径为5.5cm,形态多样。囊性肿块7例均为重复畸形;1例气囊为胃憩室;1例含钙化的囊实性肿块为畸胎瘤;实性肿块8例,包括畸胎瘤、间质瘤、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腺癌和异位胰腺等。结论儿童原发性胃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主要分为囊性和实性肿块,囊性或囊实性肿块(胃重复畸形、胃憩室和典型畸胎瘤)在影像学上有特征性,而胃实性肿块表现缺乏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共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30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5例,回肠4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21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彤  杨文杰 《中外医疗》2011,30(19):164-165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7例,小肠4例,十二指肠2例,肠系膜2例,食管1例。无论良恶性,CT表现15例边界清楚,瘤体内多发囊变坏死10例,无囊变者密度均匀,为软组织密度。肿瘤边缘分叶10例,钙化2例,转移1例。增强:肿瘤中度到明显强化。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敏感性高,对肿瘤的良恶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并将CT表现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39例GIST中,良性共9例,恶性共30例。发生在胃肠道26例恶性19例,发生在胃肠道外13例恶性11例;肿瘤5cm组14例恶性7例,肿瘤≥5cm组25例恶性23例;有囊变坏死30例恶性29例,无囊变坏死9例恶性1例;11例有转移均为恶性,28例无转移恶性19例。GIST的发病部位、大小、有无囊变坏死及转移对肿瘤的良恶性的鉴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发生在胃肠道外的GIST恶性程度高,肿瘤≥5cm组恶性程度较高,且肿瘤的大小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有囊变坏死及转移的GIST恶性程度高。结论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多种CT征象有助于对GIST良、恶性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8例消化道癌合并胃肠道间质肿瘤(DTCGIS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8例DTCGIST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术前胃镜检查仅1例发现GIST和消化道癌同时存在,其余17例只发现了消化道癌。DTCGIST中的消化道癌大体与镜下都未见特殊,但DTCGIST中的GIST体积均较小,且镜下核分裂像<5个/50HPF,淋巴结内未见转移的GIST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88.89%(16/18)、88.89%(16/18)、61.11%(11/18)、33.33%(6/18)、16.67%(3/18)。结论与单纯的消化道癌或单纯的GIST相比,DTCGIST无特异性临床特征。DTCGIST中的GIST多为早期病变,恶性程度低,但仍为潜在恶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X线钡剂检查16例,小肠造影3例,内窥镜检查35例,B超检查38例,CT检查37例。37例GIST行手术切除,1例GIST术中活检,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手术切除率97.37%,3例胃部GIST患者分别于术后5、9、11个月死于肿瘤转移,5例胃部GIST患者分别于术后4、7、10、11、12个月出现肝转移。30例病人随访至今仍无瘤生存。结论:目前GIST的治疗以手术与药物综合治疗为主,胃部GIST发生转移的机会大于其它部位的GIST,转移的脏器多位于肝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4例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28例注射静脉对比剂后行增强扫描;5例胃双重造影及全消化道钡餐;7例内镜检查;19例超声检查。结果:本组34例病例中67.6%(23/34)经诊断为恶性,29.4%(10/34)为良性,2.9%(1/34)诊断为交界性。CT主要表现为:88.2%(30/34)为实性肿块,其中26.6%(8/30)为均匀密度,73.3%(22/30)为不均匀密度;11.8%(4/30)为囊性肿块,直径3-20cm,其中50%(2/4)可见坏死液化灶;34例肿块中55.9%(19/34)与邻近结构有明显的粘连或直接侵犯周围组织,其中10.5%(2/19)肿块边缘可见条带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与明显强化。本组病例肝转移5.9%(2/34),腹膜转移2.9%(1/34),膀胱转移2.9%(1/34)。结论:CT检查可定位诊断,并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中国女性间质瘤误诊妇科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复习间质瘤误诊妇科肿瘤的2例病历资料和33篇文献资料(共61例),合计63例。结果临床特征: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51例,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12例。两者均以发现腹、盆腔包块居首,均有腹痛,腹胀、腹部饱满不适,头昏、乏力等症状。25/63妇科检查:GIST盆腔包块18/18,位置较高2/18。EGIST盆腔包块3/7,阴道后壁包块2/7。术前检查:(1)16/63肿瘤标志物,4例GIST CA12520.3~70U/mL,2例升高,均恶性。4例EGIST CA12544.6~438.7KU/L,均恶性。(2)53/63 B超检查:43/47 GIST盆腔内;4/47腹腔,仅2/47多次B超定位不同,提示包块可能来源于肠道。4/6 EGIST盆腔内;2/6腹腔;1/6位左侧髂血管前方。(3)20/63 CT检查,5/15 GIST提示包块来源于肠道可能。间质瘤来源、转移及其它合并症:51/63 GIST:小肠36/51,小肠系膜、回肠均为3/51,胃2/51,空肠、乙状结肠、右半结肠、回盲部、阑尾均为1/51,肠道(未述部位)2/51;转移附件/子宫5/51;合并妇科肿瘤6/51;合并慢性阑尾炎1/51。12/63 EGIST:腹腔内4/12,卵巢3/12,阔韧带2/12,子宫膀胱腹膜返折处1/12,阴道后壁2/12。病理检查:GIST:恶性或高度危险性35/51;中度恶性或中度危险性4/51;低度恶性5/51。EGIST:恶性或高度危险性4/12;低度恶性1/12;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1/12。41/63免疫组化,30/51 GIST;11/12 EGIST。两者阳性表达较高的前3项依次为CD117、CD34、Vimentin。结论女性间质瘤常因脱落于或转移至盆腔内,紧贴子宫或附件区,与妇科肿瘤非常“密切”,妇科检查、B超及CT等均难以鉴别,多次B超联合CT等可能提高其诊断,明确诊断需待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发病部位:食管1例,胃19例,十二指肠6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结肠1例。恶性21例,良性12例。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最大径范围3-43cm,〈5cm者10例,≥5cm者23例,23例大于5cm肿瘤中19例为恶性间质瘤。21例恶性间质瘤中15例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实性部分均表现为延迟强化。CT分型:粘膜下型15例,肌壁间型8例,浆膜下型10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肿瘤与胃肠道相连部位以外的管壁结构保持正常,部分伴有囊变坏死,增强后呈现逐渐强化。CT能较高的检出胃肠道间质瘤。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骏  王海林 《广州医药》2007,38(2):54-57
目的 评价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胃肠道钡餐、CT和MRI的综合影像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影像与病理关系.结果 12例GIST中发病部位位于胃者5例,小肠4例,直肠2例,胃及肠系膜1例.其中诊断恶性间质瘤10例与病理相符.结论 胃肠道钡餐造影、CT、MRI可清楚定位,并对定性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切除的人小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组织建立一株间质瘤细胞系,初步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人小肠间质瘤组织切成小块,置于含10%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的RPMI 1640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待细胞长满90%汇合面后消化传代培养,并进行形态学、生长动力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致瘤性等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成功建立GIST细胞系,命名为GIST-H1 细胞系。该细胞系已在体外培养生存1年,传60余代。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该细胞CD117(+),SMA(+),dog-1(+),CD34(-)及S-100(-);该细胞系体外生长的倍增时间为47.5 h;软琼脂集落形成率为24.8%;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该细胞富含线粒体和内质网,多数细胞表面无绒毛,胞核呈卵圆形;染色体核型分析为非整倍体,众数为60~98条;该细胞接种至裸鼠皮下后致瘤性为100%。结论:间质瘤细胞系在体外长期培养后已永生化,形成了可连续传代的细胞系,且具有明显的间质瘤细胞恶性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