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非洲爪蟾消化道的5-羟色胺免疫活性细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5-羟色胺(5-HT)抗血清研究非洲爪蟾消化道内的5-HT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并探讨其分布型的成因及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5-HT细胞在非洲爪蟾消化道的各个部位均有分布,分布密度近似呈M形,其中以空肠分布密度最高,胃贲门部次之,食管最低。5-HT细胞的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等,主要分布于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之间、上皮基部、同有膜以及腺泡上皮细胞之间等。结论:非洲爪蟾消化道5-HT细胞具有内、外分泌2种功能。  相似文献   

2.
家鸡消化道的5-羟色胺免疫反应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家鸡消化道的5-羟色胺(5-HT)免疫反应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家鸡食管、嗉囊和肌胃未发现5-HT免疫反应细胞,其他部位5-HT免疫反应细胞分布密度呈字母“N”型。直肠部5-HT免疫反应细胞的分布密度最大,空肠和十二指肠分布密度次之,回肠和盲肠的分布密度居中,而腺胃分布密度最低。5-HT免疫反应细胞形态,主要有锥体形、圆形和椭圆形,多数分布在腺泡上皮细胞之间。结论:家鸡消化道5-HT免疫反应细胞的分布有自身特点;根据其形态推测,家鸡消化道5-HT免疫细胞有内、外2种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3.
莱芜黑山羊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究莱芜黑山羊消化道内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和血管活性肠肽(VIP)4种免疫阳性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果 消化道中4种免疫阳性细胞形态多样,大多呈椭圆形和锥体形.5-HT阳性细胞数量以结肠最多,空肠和回肠次之,幽门腺区、十二指肠和直肠较少,食管、贲门腺区、胃底腺区和盲肠中未见;SS阳性细胞在幽门腺区数量最多,贲门腺区、结肠、盲肠和直肠中未见;Gas阳性细胞大量出现于十二指肠,在食管、贲门腺区和盲肠未见;除个别器官(食管、十二指肠和回肠)未见VIP阳性细胞外,在消化道的其余各段均有分布.结论 消化道内5-HT、SS、Gas和VIP 4种细胞出现最多的部位分别是结肠、幽门腺区、十二指肠和贲门腺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肠卷石蜡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硫酸镍铵加强的PAP法)对5只大鼠胃肠道的5-羟色胺(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鼠胃肠道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在胃幽门部、十二指肠和结肠的密度最高,在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密度中等,在胃体部密度最低。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形状多样。有的细胞有几个突起穿行于其它上皮细胞之间;有的细胞的基底部有突起,突起的末端含有5-HT阳性物质;有时还见突起穿过基膜进入固有层内。多数细胞的5-HT阳性物质释放到腺腔面和肠腔面,说明EC细胞有内、外两种分泌方式释放5-HT。  相似文献   

5.
丽斑麻蜥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淑兰  高欣  王淼  赵文阁  陈辉 《解剖学报》2008,39(5):751-755
目的 研究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消化道内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h)、胰多肽(PP)和P物质(SP)6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结果 5 -HT细胞较其他5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更为广泛,整个消化道中(即从食管到直肠)都有分布,在空肠的分布密度最高.SS细胞在食管和直肠未检测到,胃体部分布密度最高.Gas细胞和PP细胞仅分布于胃幽门和小肠,其分布密度高峰均在十二指肠.Gln细胞分布于幽门、十二指肠和空肠,并且幽门处的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其他两个部位.在整个消化道中未检测到SP细胞. 结论 5种可检测到的内分泌细胞以圆形和锥体形为主,分布于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及上皮细胞基部,其分布型的特点可能与动物的食性及生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林蛙消化道4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李淑兰  赵文阁  冷超  高欣 《解剖学杂志》2006,29(3):F0003-F0004
目的:研究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消化道内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和P物质(SP)4种内分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5-HT细胞在中国林蛙消化道内均有分布,其中以胃贲门部分布密度为最高,胃体次之,空肠为最低;SS细胞从食管到回肠可见其分布,直肠部未见,其中胃体分布密度为最高,回肠部最低;GAS细胞只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两个部位检测到;而SP细胞在整个消化道内未见其分布。结论:中国林蛙消化道这4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仅与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不同,而且在两栖类各品种间也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变态发育过程中消化道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和胰多肽(PP)等5种胃肠激素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组织学定位及形态的演变. 方法 应用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S 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每个变态发育时期取6只动物. 结果 5-HT细胞在中华蟾蜍变态发育各个时期消化道中均有分布,在孵出期起始出现于消化道中部,变态前期之后整个消化道均有分布,消化道中部5-HT细胞的密度显著增加(P<0.05),从变态高峰期至幼蟾期,食道和贲门5-HT细胞的密度增加非常显著(P<0.05);GAS细胞在幼蟾期才开始出现,主要集中于十二指肠,幽门处偶见;SS细胞在变态高峰期开始出现,仅在胃体和十二指肠偶有分布,幼蟾期分布于食道至空肠的各段,细胞密度显著增加(P<0.05);GLU细胞在中华蟾蜍变态发育各个时期消化道中均有分布,变态前期之后消化道中部GLU细胞的分布密度增加非常显著(P<0.05);PP细胞在变态发育的各个时期均未检测出.在孵出期,内分泌细胞主要位于固有层,呈圆形;变态早期和前期,主要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之间,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变态高峰期,内分泌细胞主要位于腺泡细胞或上皮细胞基部,固有膜中偶见,呈椭圆形或锥形;在幼蟾期,主要位于腺泡细胞和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呈圆形或椭圆形,且个别细胞具有较长的胞突伸向肠腔. 结论 与其他两栖动物相比,中华蟾蜍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在变态发育过程中的演变既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着种间差异,内分泌细胞的演变与消化生理活动及个体生理活动的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陈磊  张洪海 《解剖学报》2008,39(3):413-419
目的阐明狼(Canis lupus)和家犬(Canis familiaris)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类型、局部分布和细胞密度的特点和异同。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SP)法。结果7种内分泌细胞在狼和家犬的消化道中均可检出。阳性细胞主要集中在狼和家犬胃腺、肠绒毛和肠腺上皮细胞间。某些部位的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也有内分泌细胞分布。阳性细胞形态多样,多数有细胞突起伸向腺腔或肠腔,或伸向邻近细胞。在所检细胞中,以5-羟色氨(5-HT)阳性细胞的分布最为广泛,其次为血管活性肠肽(VIP)阳性细胞。其余5种细胞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比较狼和家犬的检测结果发现,除胰多肽(PP)阳性细胞和P物质(SP)阳性细胞的分布位置和某些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存在较大差别外,大多数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具有相同的分布特征。结论狼和家犬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具有哺乳动物的一般特征。两者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和分布的相似性证明了犬科动物在消化生理结构上的一致性;同时,狼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又体现出了野生哺乳动物的独有特征。  相似文献   

9.
5种肽激素在黄鳝消化道内分泌细胞中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索黄鳝消化道黏膜中5种内分泌细胞的定位及分布。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链霉亲合素一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法。结果 在黄鳝消化道黏膜中至少分布着5种免疫活性内泌细胞,它们是:胃泌素(Gastin,Gas)、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om)、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胰岛(Insulin,Ins)和神经丝蛋白一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Neurofilament—immunoreactlve cell,NF)。其中Gas和Sore细胞分布食道复层扁平上皮与杯状细胞之间:贲门处有少量Gas细胞分布,胃底上皮和胃腺中有大量的Sore细胞分布,Ins、NF和5-HT细胞则分别分布在幽门上皮和幽门腺管上。黄鳝的肠中则未见到上述任何一种免疫活性阳性应。另外,胰高血糖素在黄鳝消化道任何部位均未见到免疫活性阳性反应。以上各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均为深色,形状不规则,胞突较短而粗,胞核呈空泡状,常夹于食道和胃上皮之间或分布于腺上皮之间,将胞突伸向胃腔腺腔。结论 作为最低等脊椎动物,黄鳝的消化道具有复杂的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0.
虎纹蛙消化道两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目的:研究虎纹蛙消化道5-羟色胺和生长抑素兔疫阳性细胞的形态与分布。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5-羟色胺免疫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十二脂肠密度最高,直肠其次,食道最低。生长抑素免疫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幽门部和胃体,小肠各段亦有少数分布,直肠和食道中没有。结论:虎纹蛙消化道5-HT和SS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特点与多种动物相似。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 PAP法对正常 Wistar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胃肠道生长抑素 ( SS)、5 -羟色胺( 5 - HT)及胃泌素 ( Gas)免疫反应 ( IR)细胞进行了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 ,SS- IR细胞于生后 1d已分布于胃肠各段。生后 1d- 4 5 d,胃窦部的 SS- IR细胞随生后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 ,而其余肠道的 SS- IR细胞均以 18d为最多 ;5 - HT- IR细胞在生后发育期间可见于胃肠道各段 ,以十二指肠分布最为密集。生后发育期间的 5 - HT- IR细胞均以 18d数量最多 ;生后发育期间胃肠道的 Gas- IR细胞仅见于胃、十二指肠和空肠 ,以18d时胃窦和十二指肠的密度最大。胃肠道中 SS-、5 - HT、及 Gas- IR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 SS- HT- IR细胞除有突起伸至腔面外 ,尚有突起与邻与细胞接触。结果提示 ,三种 IR细胞在生后继续发生变化 ,表明各种内分泌激素在个体发育期间对机体的进一步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5-羟色胺4(5-HT4)受体调节剂(激动剂和抑制剂)对肝部分切除(PH)后大鼠胃肠道5-羟色胺(5-HT)和肝再生的影响. 方法 60只成年SD大鼠PH后分为对照组、西沙必利(激动剂)组和GR113808(抑制剂)组3组;西沙必利组PH后每12 h按10mg/kg体重的西沙必利灌胃,GR113808组PH后每12 h按3mg/kg体重的GR113808腹腔注射;分别于PH后0 h、24 h、48 h、72 h计算肝/体重比,并取血液、胃、小肠和肝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胃肠中5-HT免疫阳性(5-HTIR)细胞,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胃肠5-HTIR细胞平均灰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ESA)检测血液中的5-HT,用银染技术显示肝细胞核仁组织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s). 结果 与对照组比,1. 西沙必利组胃肠中5-HTIR细胞数于PH后48~72 h显著下降(P<0.05)、细胞的灰度于PH后24~72 h显著上升(P<0.05),血中5-HT的含量于PH后24~72 h显著上升(P<0.05),肝/体重比和肝组织AgNORs颗粒数在PH后48~72 h显著增加(P<0.05);2. GR113808组在PH后24~72 h期间,5-HTIR细胞数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细胞的灰度显著下降(P<0.05或P<0.01),血中5-HT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或P<0.01),肝/体重比于48~72 h显著下降(P<0.05或P<0.01),肝中AgNORs颗粒数于24~72 h显著减少(P<0.05或P<0.01). 结论 用5-HT4受体调节剂改变胃肠道5-HT的分泌量,可导致肝/体重比和肝细胞的转录活性发生相应的改变;胃肠道分泌的5-HT具有促进肝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肾上腺髓质神经肽Y(NPY)、5羟色胺(5-HT)及嗜铬颗粒素A(CgA)免疫阳性细胞的变化。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阳性细胞并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软件做面密度分析。结果:溃疡组NPY阳性细胞面密度于术后4d升高,术后6、10d降低;溃疡组5-HT阳性细胞面密度于术后4d增高,6d达高峰;溃疡组CgA阳性细胞面密度于术后4、6、10、14d低于正常组。结论:肾上腺髓质NPY、5-HT及CgA阳性细胞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