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组织黏合剂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安阳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均采用内镜下注射组织黏合剂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止血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结果急诊治疗胃底静脉出血35例,成功止血33例,成功率为70%。择期行注射治疗32例,成功率为100.0%。排胶引起再出血9例,占9.0%。复发后出血5例。结论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可有效止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注射DTH栓塞胶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注射国产组织粘合剂DTH胶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病人,采用碘化油-DTH胶-碘化油"三明治"状分层推注法注射DTH胶1~1.5ml,术后1个月以上复查2次,了解其止血有效率及静脉曲张消失率.结果:25例患者共注射38次,活动性出血即时止血成功率100%.其中1例术后d2因原发严重肝衰竭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广泛消化道渗血死亡.24例完成治疗,随访静脉曲张消失率45.8%(11/24).结论:内镜下注射组织粘合剂D-TH栓塞胶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止血成功率及静脉曲张消失率高,降低了大出血病死率及再出血率.碘化油-KTH-碘化油注射法相对较安全,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组织黏合剂治疗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内镜下注射组织黏合剂治疗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结果纳入观察的67例患者均达到有效止血,无1例治疗术中发生出血不能控制或术后1周内再出血。31例患者随访时间2年以上,29例随访时间1年以上,7例随访时间半年以上。显效60例,有效6例。67例中,66例接受1次治疗,仅1例在首次治疗后3个月活动性出血,再次行第2次注射组织黏合剂治疗。67例中有上腹部和剑下不适37例(55.22%),一过性低热(持续数小时)21例(31.34%)。结论内镜下注射组织黏合剂是治疗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种微创、快速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组织胶注射治疗胃静脉曲张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胃静脉曲张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2例经临床及内镜确诊有上消化道出血或曾有出血史的胃静脉曲张病例,男25例,女7倒,年龄5~72岁(平均51.2岁),进行组织胶注射治疗.[结果]32例病人接受共41例次组织胶注射术,5例活动性出血注射后即刻止血,18例术后复查胃镜,胃静脉曲张消失7例(39%),近期(6周)再出血7例次(17%),注射处溃疡2例,肺栓塞1例.[结论]组织胶注射治疗胃静脉曲张出血具有止血效果确切,针眼无渗血的优点,可作为胃静脉曲张活动性出血的首选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内镜确诊的18例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进行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观察止血成功率、早期再出血率、静脉曲张消退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急诊止血成功率为100%(5/5),早期再出血率为0(0/18);静脉曲张消退显效13例(72.22%),有效3例(16.67%),无效2例(11.11%);3例出现术后低热,1例出现产碱假单胞菌败血症;11例注射部位出现糜烂,4例注射部位形成溃疡;1例术中出血。结论经内镜注射组织粘合剂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方法及护理。方法对28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采用50%葡萄糖注射液-组织胶-50%葡萄糖注射液"三明治"法进行注射治疗,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心理护理,术中密切与术者配合,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并给予健康教育。结果 28例患者均治疗成功,其中4例治疗2次,2例治疗3次,4例发生少许渗血,1例出血较多,经处理均止血,操作中发生2次堵针,未发生阻塞钳道的情况。结论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是安全、有效的,"三明治"注射法可有效的避免堵针及阻塞钳道,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154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疗效。注射步骤采用三明治夹心法:碘化油充填注射针,然后快速注入组织胶,再接1.4 m L碘化油快速注射、拔针,组织胶不稀释,静脉团直径在1.5 cm以下一次性注射0.5~1 m L,静脉团直径1.5~3.5 cm一次注射1.5~2.0 m L即可使整个团块硬化。术后2~6个月复查胃镜,如还有残留曲张静脉再追加注射。结果在154例病例中,其中急诊组织胶注射37例急性活动性出血33例止血,即时止血率89.2%(33/37);治疗后镜下静脉团基本消失,占40.9%(63/154);显著有效占44.8%(69/154);有效占7.8%(12/154);无效占6.5%(10/154)。显著有效率达85.7%(132/154)。随访3~24个月,近期(6月内)再出血率11例和远期再出血率7例共占11.7%,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分级、门静脉血栓、血小板计数、胆碱酯酶、门静脉宽度在术后再出血患者和未出血患者群中分布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凶险,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是控制急性活动性出血及预防再出血快捷、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控制其急性出血并预防再出血,是抢救生命的关键。其发生率虽然较食管静脉曲张低,但常出血量凶猛、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血管活性药物、内镜、介入等技术的进步,病死率较前下降。内镜诊疗在胃底(伴或不伴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个体化和多学科治疗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结合国内外新近文献,阐述该病在预防初次出血、急性止血、预防再出血内镜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奥曲肽、垂体后叶素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奥曲肽、垂体后叶素,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奥曲肽组与垂体后叶素组疗效无显性差异(P>0.05),奥曲肽组输血量少,副作用少。结论:奥曲肽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好,方法安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2.
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是肝硬化常见的死亡原因,在治疗EVB中,除了应用降低门脉压力的传统药物以外,奥美拉唑的应用也在临床上得以重视。通过对临床联合应用奥美拉唑治疗患者的疗效观察,认为联合使用奥美拉唑可以缩短平均止血时间,提高止血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268例不同部位阻塞性不孕患者的疏通治疗结果,评估妇科内窥镜在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价值。方法将268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分为4组,根据术前HSG影像或腹腔镜术中诊断将输卵管阻塞分为4型:近端阻塞型(A型),中远端阻塞型(B型),输卵管积水型(C型),输卵管和周围组织粘连、伞端闭锁型(D型)。4组通过妇科内窥镜实施输卵管疏通术并术后综合性抗炎治疗3个月,随诊1年,比较4组患者术后的正常妊娠、输卵管妊娠、再阻塞情况。结果4组疏通后1年内A组妊娠率最高,输卵管妊娠、再阻率最低;B、C组次之;C组妊娠率最低,输卵管妊娠、再阻率最高。结论炎症仅局限于输卵管的间质、峡部所致阻塞的患者,通过妇科内窥镜疏通术后,其妊娠率最高,输卵管妊娠发生率、再阻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268例不同部位阻塞性不孕患者的疏通治疗结果,评估妇科内窥镜在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价值。方法将268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分为4组,根据术前HSG影像或腹腔镜术中诊断将输卵管阻塞分为4型:近端阻塞型(A型),中远端阻塞型(B型),输卵管积水型(c型),输卵管和周围组织粘连、伞端闭锁型(D型)。4组通过妇科内窥镜实施输卵管疏通术并术后综合性抗炎治疗3个月,随诊1年,比较4组患者术后的正常妊娠、输卵管妊娠、再阻塞情况。结果4组疏通后1年内A组妊娠率最高,输卵管妊娠、再阻率最低;B、c组次之;C组妊娠率最低,输卵管妊娠、再阻率最高。结论炎症仅局限于输卵管的间质、峡部所致阻塞的患者,通过妇科内窥镜疏通术后,其妊娠率最高,输卵管妊娠发生率、再阻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探讨胃大部份切除术后残胃无力症的原因,总结其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胃大部份切除术后残胃无力症的患者32例,均经X线及相关检查诊断为功能性残胃无力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对其发病原因进行综合性分析后对症给予胃肠外营养支持、胃肠减压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对症治疗后,32例患者术后在18~46d内症状基本消失,能恢复流质饮食,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平均为31.5d,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大部份切除术后残胃无力症的原因多以术后饮食改变、精神紧张、高龄、炎症刺激、糖尿病等为主要诱因,一旦经X线确诊后,应及时对症治疗,以保守治疗为原则,尽量缓解患者的精神紧张情绪、给予合理的胃肠外营养支持,避免采取手术治疗,加以中医辅助治疗能促进残胃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并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护理特点。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92例并有胃肠功能损害的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肠功能障碍的表现有胃滞留、腹胀、胃肠出血以及坏死性肠炎等。出生体重愈低、胎龄愈小,其腹胀、胃出血、胃滞留的发生率就相对愈高;而出生有缺氧窒息史者则较多出现坏死性肠炎。结论对低出生体重儿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其胃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并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护理特点。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92例并有胃肠功能损害的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肠功能障碍的表现有胃滞留、腹胀、胃肠出血以及坏死性肠炎等。出生体重愈低、胎龄愈小,其腹胀、胃出血、胃滞留的发生率就相对愈高;而出生有缺氧窒息史者则较多出现坏死性肠炎。结论对低出生体重儿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其胃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硬化治疗与经皮经肝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硬化治疗和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丛栓塞(介入治疗)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比较和对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分为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丛栓塞组和内镜下硬化治疗两组,治疗后内镜随访1年,了解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有效率、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消失率和不良反应率。结果介入组和内镜下硬化组止血成功率分别是87.09%(27/31)和95.35%(41/43),内镜下硬化治疗组止血成功率显著高于介入组;再出血率为35.48%(11/31)和7.69%(3/43),内镜下硬化治疗组再出血率显著低于介入组;内镜下硬化治疗组随访内镜下观察有效率、消失率显著高于药物和介入治疗组。结论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治疗疗效和介入治疗均为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有效方法,内镜下硬化治疗远期效果优于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秋兰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4,16(2):70-7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再出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设立观察组、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再出血9例,死亡3例,观察组再出血6例,死亡1例。结论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给予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可使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并联合注射粘合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经内镜下连续套扎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6例,及经过套扎术后诱发加重的8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联合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套扎治疗者,平均每套扎2.1次,共进行87例次386处套扎,显效32例(69.5%),有效12例(26.2%),其中2例并发大出血失败(4.3%),总有效率(95.7%),8例患者分别于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第4~12周出现IV-V级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17.4%),经联合注射组织粘合剂治疗后静脉曲张消失,6个月后胃镜复查组织粘合剂完全排出,未再出血。结论:内镜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显著,对套扎术后诱发加重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联合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