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們在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临床教学中,开展病案討論,通过多次討論,大家认为不仅有利于巩固課堂知識,而且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研究的能力。茲将“中研一班”小儿急惊风病案討論的內容,加以整理,介紹如下,以供学习中医正在临床实习的同志們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温病验案     
一、湿温伤津化燥患者张××,男,38岁初诊:湿温两旬余,发热不退,烦躁神昏,不时谵语,唇焦齿黑,口干欲饮,数日未更衣,小溲黄赤短少,舌苔黄腻焦黑,干燥无津,脉息细数模糊。证属太阴阳明之湿热,化燥化火,劫液伤津,清明之府变为云雾之乡,内闭外脱,变在须臾,速宜增液救津,清热泻火,宣窍安神,冀其津回,热退神清则吉。鲜石斛30克、鲜生地30克,玄参18克、银花18克、连乔18克,川连6克、黑山栀10克,玉泉散(包先煎)30克、石菖蒲6克、炙远志4.5克、紫雪丹(分二次服)3克、一帖。二诊:昨投救液增津,清热宣窍之剂,发热稍退,烦躁谵语略平,神志乍明乍眛,黄腻焦黑干糙之苔已  相似文献   

3.
湿温病验案     
病历摘要:郭××,女,16岁,盂县城关公社北村大队人,主因发热恶寒10日,加重3日,于1983年9月30日就诊。患者10天前因寝卧潮湿之地受凉而病,初起恶寒发热,胸腹满闷,纳呆不食。服安乃近、银翘丸等症状不减,近三日来寒热往来,每日体  相似文献   

4.
发热期的护理: 首先应观察在发热时,病人是否恶寒?如患者在发热期間,无汗,恶寒,即应常常注意为之盖被,勿使其袒衣、裸露。病室內空气要流通,但不能使风直接吹向患者;并把窗戶关好,以免当风着涼,而致表邪内遏。注意患者的飲食,宜素食流質。俟热退后,胃納轉佳,再給予葷食流質或稀飯。可根据病情好轉而逐漸按医囑增加。多給开水(热的),并可用花露解渴(如荷叶露,青蒿露)。热度在40℃以上者,必要时可用酒精擦浴。注意口腔清洁,用2%硼酸水或朵貝尔氏液漱口。  相似文献   

5.
(甲)“养阴熄风”法治验二例: 例一:陈某、男性、年10岁.1934年春3月,初病发热口渴,神昏詀语,请吾醴名医荣仁甫先生诊治.热退神清,但当午寒战已,发热口渴,头痛如劈,喊叫达旦,神昏欲睡,饮食不思,舌质赤绛,连更数方,其病不退.家长仓皇再召荣诊.荣以军界之病,不易调治,恐付托不效,责有攸归,奈辞之不能,只得召予会诊,因请立论,以明其治.余诊其脉象,浮之洪数,沉之虚空,即内经所谓“脉虚血虚”是也.况小孩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经温热内陷,  相似文献   

6.
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明人指春时之温病证治一般人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叶天士发明的,其实是明代袁体安说的,袁氏指的是春天风木升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春天感受时邪,见到呼吸系证,继而见到神经精神证状,是一季少数的病,不包括四时多种病,袁体安在《治病必审四时用药》中开宗明义指出,四时之气不同,为病不同,治法也就各不相同,他说“若时值初春,风木当令,其气升燥,多犯上焦(肺),所以身热咳嗽恶寒,用黄芩汤随症加减,如薄荷、桔梗、荆芥、防风、杏仁、苏叶、连翘、贝母、桑叶、菊花、牛蒡、蝉衣之类,取清轻清肃肺卫、”袁氏之所以用清轻,主要是因为肺在上焦(上焦如羽,以轻治轻,以清肃清),主卫气又且是春时升  相似文献   

7.
风湿病临床较为常见,中医辨证分型为邪犯肺卫、邪热壅肺、热入心营、正虚欲脱、肺胃阴伤五型。本文试就此病的一般护理要点及各型的辨症施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徐恕甫先生(公元1884年~1964年),系安徽省名老中医,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之一。悬壶50载,病家咸往,辐辏于道,临证涉及内外妇儿诸科。现录其治疗温病验案数则,与同仁共赏。  相似文献   

9.
1922年,沪上商界沈某之子,年十二岁,患重症温病,日邀名家夏应堂、金午楼、沈仲芳等会诊。全病程一月余。诸家反复研讨,辨证精细,处方缜密,很有学术价值。限于篇幅,节录数案,以公同好。九月十三日沈拟温病五日,发热晨轻暮重,头蒙,面赤,  相似文献   

10.
温病验案3则     
王晓云 《山西中医》2010,26(8):43-43
温为阳邪,温热为病最易灼伤津液,甚则入营动血。温热宜清,津液伤则须滋养。温热夹湿可为暑热,湿热为病,缠绵难愈;湿为阴邪,非温不化;湿不祛,热难解,若不顾其湿,一味苦寒清热,可成坏病。关于温热病,前贤论述颇多,临证时只要能正确识病辨证、选方用药,常有桴鼓之效。以下选录我随张海成主任医师诊治温病验案3则,供同道参阅。  相似文献   

11.
馮××,女,22岁,住鎮江市將軍巷9号。第一次門診:1957年4月4日。未至本所治疗以前,发病已經七日,体温經常在40℃以上。曾在××医院用青霉素及西藥治疗五天,因病势漸重,改就中医。檢查体溫:40.2℃,体热如灼,煩懊不安,脈象浮数,微咳、有痰,舌苔边尖紅絳、中根淡黄,神志清而語言不便,口燥渴而飲水不多,汗出不透,診断为温病。处方:銀花三錢,連翹三錢,山梔二钱,豆豉三錢,通草一錢,葦根一兩,黄芩一錢,大貝母三錢,杏仁三錢,牛子三錢,枇杷叶三錢,竹叶三錢。  相似文献   

12.
风温病是感受风热之邪引起的一种以肺系病变为中心的春季多发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临床上以起病急聚,传变迅速,容易出现逆转心包为特点,正如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说:“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比手太阳  相似文献   

13.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肺卫见症为特征.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其发于冬季者,又称为冬温.风温属新感温病的范畴,发病机理是风热病邪从口、鼻、皮毛而犯于肺卫,出现肺卫见症.  相似文献   

14.
风湿病临床较为常见,中医辨证分型为邪犯肺卫、邪热壅肺、热入心营、正虚欲脱、肺胃阴伤五型.本文试就此病的一般护理要点及各型的辩症施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一、暑温气分案:蔡某,男,13岁,1973年8月3日初诊。主诉:发热两天,入院39℃抽搐,颈强。问诊:平素健康,发热两天仍在玩耍,于昨晚突然高热抽筋,昏不知人。望诊:面赤,神志昏沉,时明时昧,抽搐,呼吸急促,腹上下起伏,指纹深红,苔黄。闻诊:息粗痰鸣。切诊:胸腹灼热,手指和足趾欠温。  相似文献   

16.
17.
中医温病古籍中较少涉及对风温证候描述性的语言,其论述较多的是对该疾病症状或症状群的描述,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找到风温证候是诊治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去探索风温的证候,目的是找到古籍中风温疾病的"证",从而将古人对该疾病的认识加以提炼,为医者诊治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龙××,男,33岁。1981年10月12日诊。六天前自觉全身困重、疼痛,脘闷不欲食,身软欲卧,微恶寒热,但未诊治,病情渐重。三天后在某处就医,断为寒湿痹证,予小续命汤1剂,云汗出即可渐愈,然药后病无缓解,照方再服1剂,遂致大汗淋漓,透衣湿床,神志时清时昧,昧则谵语胡言。伴发冷发热,  相似文献   

19.
风温病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湿病是春冬季节常见、多发的急性病。以起病急、变化快为特点。为了探讨急性发热的辨证论治规律,我们重点观察了129例风湿病,获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按全国热病协作组,中南西南地区片拟定的风湿病诊断标准:1、发热(体温38℃以上)、咳嗽、胸痛为主证。  相似文献   

20.
病例介绍曹××,女,63岁.81年8月18日初诊.月前浴后纳凉,风扇迎面吹拂,当晚即感恶寒发热,周身不适,咳嗽咯少量白痰,按感冒治不效.周后热达38℃,面红气粗,白总20100/立方毫米,中性90%,淋巴10%,胸透见左下肺肋膈角膜糊不清,诊为"肺炎".入住某院,经抗菌素、输液及药物降温等处理,历时12天,热退咳平出院.但患者唯感周身倦怠,下肢力乏,纳谷少思,口干,伴有目珠及手掌亢热之感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