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很早就认识到了强直性脊柱炎(AS)可导致继发性全身性骨质疏松[1],并可能增加脊柱骨折的危险性[2],但AS患者骨密度(13MD)与脊柱骨折的研究未能揭示两者的相关性[3],目前还没有通过临床、实验室或放射学结果来预测AS患者发生脊柱骨折危险性的研究.本研究试图揭示临床、实验室、放射学和BMD与AS患者脊柱骨折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 S )合并脊柱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12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下颈椎骨折3例全麻下行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胸腰段骨折9例行后路切开长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果 入院的12例患者,经手术抢救治疗以后,成功救治11例,1例因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8.33%。以上11例患者均随访了1.5年,其中1例患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1.5年存活率为90.91%。10例患者术后1年X线检查,依据Frankel分级,2例D级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3例C级患者其中1例基本恢复正常、1例进步到D级,1例B级患者术后进步到C级。患者术前VAS评分为7~9分,平均8.1分,术后VAS评分为0~4分,平均为2.3分。X线片检查显示,所有存活的骨折患者的植骨部位已经融合,未见明显不稳定,未见内固定物松动以及断裂。结论 手术治疗AS合并脊柱骨折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12例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与结果,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与结论 积极防治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是治疗的首要任务,应先进行保守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juvenile ankylosing spondylitis,JAS)的X线、CT、磁共振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JA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16岁以下有外周关节炎症状的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影像学显示病变侵犯骶髂关节30例(100%),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关节面受侵蚀、缺损,正常关节面致密线模糊或消失,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骶髂关节髂骨侧关节面下可见带状骨质增生硬化;脊柱可见骨质疏松,椎小关节未见明显破坏;外周关节如膝、足踝、肘关节可见不同程度的损害或水肿,其中5个关节以上受累者23例(77%)。全部病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umanleu-kocyteantigen-B27,HLA-B27)阳性。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诊断为JAS。结论:JAS的影像学特点以骶髂关节受累为主,外周关节可有不同程度病损,影像学检查对诊断JAS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6月,共收治6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8~76岁,平均48.6岁。下颈椎骨折脱位3例,2例为颈5-6、1例颈6-7;胸腰段骨折脱位3例,为胸10-11、胸11-12、胸12-腰1各1例。6例患者中除1例术前神经功能为Frankel分级E级,其余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及固定,胸腰段骨折脱位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及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观察手术节段内固定位置及骨融合情况,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手术并发症。患者随访10~18个月,平均14.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3周后愈合。1例颈5-6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2天出现内固定移位,骨折椎再次脱位立即二次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术;3例术后神经功能由术前Frankel C级恢复至D级,2例无明显改善(术前均为A级),1例较术前加重(术前E级,术后为A级,经再次手术减压并康复治疗6个月后恢复至D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好发于下颈椎及胸腰段;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而胸腰段骨折宜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6.
李文正  张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4018-4019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特点,探讨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2003-07-2009-10在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美容科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患者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9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平均14.3个月,随访显示术后活动受限及脊柱后突畸形等较骨折前无加重情况,随访X线检查示椎体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物亦无松动和断裂现象。3例脊髓神经损伤者1 a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骨关节闪烁显像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关节显像在强直性脊柱炎(AS)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依“修订纽约标准”临床诊断肯定AS患者23例,符合临床标准而无确定放射学改变的可能AS病人27例,及正常对照31例进行了骨关节闪烁显像研究。经静脉注射~(99m)Tc-MDP 3小时后,所有受检者均采集1.5倍放大的骨盆后位像,分别在两侧骶髂关节(SIJ)和骶骨取相同大小的矩形感兴趣区(ROI),计算其比值SI/S作为骶髂关节指数,进行定量分析(QSS);全身骨关节闪烁显像(WB)进行视觉分析。结果:对照组SI/S为1.20±0.17,可能AS组与肯定AS组分别为1.58±0.36和1.44±0.22(P<0.01)。以每例有一侧SI/S大于1.5为异常,两侧均小于1.5为正常,则可能AS组与肯定AS组阳性率分别为74.07%和47.83%(P<0.55)。WB显示AS患者存在SIJ外多处关节骨质代谢活跃灶,典型椎肋关节和脊椎明显不均匀性高摄取作为诊断依据,可能AS组与肯定AS组阳性率分别为44.44%和60.87%(P<0.05)。结合QSS与WB可能AS组和肯定AS组阳性率分别达85.19%和82.16%。结论:QSS有益于早期AS的诊断,而QSS与WB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灵敏性,并可明确病变的进展和累及部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脊柱矫形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患者均佩戴改良矫形器治疗6个月,平均每天配戴4~6h;同时配合矫形体操锻炼,每天至少1h。治疗6个月后复查脊柱cobb角变化。结果所有患者脊柱侧弯的程度均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脊柱cobb角变小。结论改良脊柱矫形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9.
20 0 0年 1月 ,我科收治一例强直性脊柱炎并颈椎骨折的患者 ,经枕颌吊带牵引 ,两周后行颈椎前路钢板 (ORION)内固定 ,经过精心的护理 ,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于术后 4周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5 1岁 ,因骑自行车时发生车祸跌伤颈部、左髂部 ,伴疼痛、活动受限 3h ,于 2 0 0 0年 1月 5日到我院就诊 ,经摄X线片示“颈 5~ 6椎体分离、颈5棘突骨折、左髂骨粉碎性骨折、强直性脊柱炎”收住我科。检查 :颈后区皮肤轻度肿胀 ,广泛压痛 ,尤以颈 5~ 6棘突压痛为甚 ,双上肢肌力Ⅴ级 ,运动及感觉正常 ,无病理反射…  相似文献   

10.
吕青  林智明  许漫龙 《新医学》2011,42(3):193-195,202
AS的病因未明,对该病诊断的主要线索是患者的症状、体征、关节外表现和家族史.AS的诊断标准主要有1963罗马标准、1966年纽约标准以及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2009年ASAS发布了SpA分类标准.该文摘录了AS相关诊断标准、ASAS的SpA分类标准和AS相关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软骨病变的MRI表现。方法收集符合2009年ASAS分类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0例(AS组),对患者行骨盆正位片和MR序列扫描(STIR、T1WSE、T2WSE、3D-WATS)。另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相同参数下的MR扫描,对比观察两组骶髂关节软骨表现,并测量对照组骶髂关节软骨厚度。结果 3D-WATS序列显示AS患者的骶髂关节软骨呈不规则增粗、扭曲、中断。该序列可分辨出正常骶侧软骨、髂侧软骨及两者之间的间隙。对照组骶侧软骨厚度[(1.38±0.17)mm]大于髂侧软骨厚度[(0.81±0.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0,P<0.001)。结论 3D-WATS序列可显示骶髂关节软骨破坏,为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磁共振(MRI)表现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将临床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50例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补肾强督汤+西医常规治疗)和西医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及X线检查。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MRI及X线影像学改变。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6%,西医对照组有效率为7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RI显示关节周围强化程度减弱、软骨侵蚀无增加、骨髓水肿减轻或消失、关节积液减少、异常脂肪沉积减少。治疗前后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X线检查对比无明显变化。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较单纯西医治疗疗效好,MRI能有效评价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效果,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心功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检测140例AS患者心功能变化,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NC)进行比较;观察AS患者实验室指标与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1)AS组UCG检测结果异常率为33.56%,而NC组异常率为9.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NC组相比,AS患者左房室瓣口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峰)显著升高;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峰)、射血分数(EF)、E/A比值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S组患者E峰与IL-35,A峰与心悸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E峰与病程、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G、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E/A比值与病程、IL-18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EF与病程、心悸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AS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异常率为33.56%,表现为E峰、EF、E/A比值显著降低,A峰显著升高且与实验室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甲氨蝶呤与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福涛  赵浩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8):1231-1233
目的:对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和柳氯磺吡啶(sulfasalazine,SSZ)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疗效进行长期对比观察,以评价两种药物治疗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住院治疗的AS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分别采用SSZ(SSZ组)、MTX(MTX组)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相匹配,均选择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基础疗法。随访3年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BathAS活动指数(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FI)、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化验检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随访第1、2、3年与入院时比较,腰骶痛明显减轻(P〈0.05)。晨僵时间显著缩短(P〈0.05),BASDAI和BASFI明显降低(P〈0.05),炎性指标血沉和C反应蛋白显著下降(P〈0.05);而随访各阶段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胃肠道反应MTX组(5%)明显低于SSZ组(12%)(P〈0.05),白细胞减少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所有病例无造血系统障碍发生。结论:MTX和SSZ治疗AS疗效相近。MTX不良反应较少,患者易耐受。采用MTX治疗AS有更多的优越性,其更长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SZ)联合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7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SSZ+LEF,对照组SSZ+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及12个月监测两组患者的腰痛晨僵时间、疼痛关节数、Schober试验、扩胸度、指地距、BathAS活动指数(DASDAI)、BathAS功能指数(DASFI)、ESR、CRP水平等指标。结果:治疗12个月,SSZ+LEF组有效率为94.44%,SSZ+MTX组有效率为83.33%,两组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两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腰痛晨僵时间、疼痛关节数、ESR、CRP水平、Schober试验、扩胸度、指地距、DASDAI、DASFI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腰痛晨僵时间、ESR、CRP、DASDAI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SSZ+LEF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RI在骶髂关节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治疗随访中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27例AS患者行MR检查,经常规治疗半年后复查骶髂关节MRI,比较软骨线、软骨下骨板、关节旁骨髓水肿、脂肪沉积和关节异常强化的变化,并与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相对照,计算MRI与临床疗效评分在判定AS随访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 27例AS患者治疗前,24例可见软骨线增粗、扭曲、中断;20例见软骨下骨板粗细不均、中断、凹凸不平;26例见关节旁骨髓水肿;15例见脂肪沉积;增强扫描27例均见骨髓内及关节囊、滑膜、关节韧带的异常强化.治疗后20例患者骶髂关节骨髓水肿不同程度减轻;19例患者强化程度减弱或消失.治疗后临床疗效判定为:显效/有效22例,无效5例;而MRI显示治疗显效和(或)有效20例;无效7例.与临床疗效评分比较,MRI诊断AS疗效判定的敏感度为90.91%,特异度为100%.结论 骶髂关节MRI能直观地显示骶髂关节病变转归,在AS治疗随访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活动性强直性骶髂关节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33例经MRI确诊为活动性强直性骶髂关节炎患者的66个骶髂关节和28例健康对照者的56个骶髂关节,了解骶髂关节内部和周边血流信号的显示情况,并对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进行半定量分级,同时测量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分析两组间血流显示率、血流级别分布、血流的丰富程度和动脉血流阻力指数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骶髂关节内部或周边血流显示率(60/66,90.1%)高于健康对照组(25/56,44.6%),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病例组以2~3级多血流为主,而健康对照组以0~1级少血流为主,两组间血流级别分布及血流丰富程度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00);病例组的平均动脉血流阻力指数(0.57±0.07)低于健康对照组(0.66±0.04),两组间差异亦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活动性强直性骶髂关节炎患者骶髂关节内部或周边以丰富偏低阻力血流为主,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评价强直性骶髂关节炎的炎性活动度.  相似文献   

18.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MRI表现与炎症活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MR检查SPARCC评分与临床BASDAI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0例临床确诊为AS的患者进行骶髂关节MR扫描,并对其进行SPARCC评分。按照临床BASDAI评分分为静止期及活动期两组,对两组间SPARCC评分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SPARCC评分与BASDAI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间的SPARC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ARCC评分与BASDAI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39,P=0.014)。结论 在评估AS骶髂关节炎症活动中,SPARCC评分与临床BASDAI评分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60例AS患者为研究组,观察其SOD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年龄、病程、AS患者疼痛严重性10 cm水平视力对照法(VAS)、Bath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功能指数(BASFI)、Bath整体指数(BAS-G)、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医证侯积分的相关性;同时观察研究组在不同疾病活动状态下SOD的变化情况。结果①研究组中有63.33%的AS患者SOD水平低于与正常参考值,有36.67%的AS患者SOD水平在正常参考值之内,未见高于正常参考值者;②按病情活动性分组,疾病活动组的SOD水平显著低于缓解组(P<0.01)。③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AS患者血清SOD水平与VAS、BASDAI、BASFI、BAS-G、ESR、CRP和中医证候积分呈负相关性(P<0.01或P<0.05),与年龄、病程、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无相关性(P>0.05)。结论 AS患者血清SOD水平显著降低,且与疾病活动及免疫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