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1例新诊断ITP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完全反应率、起效时间、完全反应时间、14日血小板数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完全反应率95.0%,高于对照组的66.7%,观察组治疗14日血小板数为(237.05±106.17)×109/L,高于对照组的(141.29±109.28)×109/L,观察组起效时间为2.95±0.97 d,早于对照组的5.37±2.83 d,观察组达到CR时间5.58±1.22 d,早于对照组8.07±3.91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多为糖皮质激素常见不良反应,经处理后好转,并不影响药物继续使用,也无血栓并发症发生。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ITP疗效显著,较单用糖皮质激素有更高的完全反应率,且起效时间及完全反应时间明显缩短,能达到更高水平的血小板数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初诊ITP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的糖皮质激素治疗,统计治疗有效及无效患者例数,以及1个月内复发例数,分析影响患者疗效及1个月内复发的因素.结果 300例患者中,治疗有效组、无效组分别为233例、6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巨核细胞总数升高是影响初诊ITP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血小板相关抗体阴性是保护因素(P<0.05).有效组中有78例患者在1个月内复发,复发率达3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核抗体(ANA)阳性是影响初诊ITP患者1个月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巨核细胞数越多,初诊ITP患者疗效越好,而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者预后差;ANA阳性是初诊ITP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对ANA阳性的ITP患者需严密随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采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该院收治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0例,按单盲法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连续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小板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5.00%)较对照组(65.00%)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小板计数(PLT)水平(126.35±15.74)×109/L,较对照组的(80.98±20.98)×109/L高,PLT开始上升时间(5.06±1.68)d、PLT≥50×109/L所需时间(9.65±1.57)d,均较对照组[(7.24±2.11)d、(13.14±1.25) d]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与对照组(15.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采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血小板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成都儿童专科医院收治的86例初诊原发性IT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患儿分为A组(n=24)、B组(n=35)和C组(n=27).A组患儿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B组患... 相似文献
5.
6.
7.
<正>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成人发病率为5/10万10/10万,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高发群体为60岁以上老年人。根据ITP的发病机制,治疗目的主要为阻止血小板过度破坏和促血小板生成。本文将近年来治疗作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9.
11.
目的 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崇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68例原发性ITP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的用药情况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试验组给予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结果 经治疗后,试验组完全反应20例,有效10例,无效4例;对照组完全反应10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试验组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有效率64.71%,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3,P=0.020)。此外,治疗后试验组血小板水平(134.87±66.69)×109/L高于对照组(76.30±70.93)×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2,P=0.002)。试验组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血小板计数≥ 50×109/L时间(5.05±1.26,8.79±2.21d)均早于对照组(8.31±2.01,13.68±2.4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1,P=0.000;t=8.68,P=0.000)。在安全性方面,治疗前后两组在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肝功能(ALT、TBil)、肾功能(Cr、BUN)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41,P=0.53)。结论 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TP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疗效和安全性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成人未治的初诊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ITP)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4年12月我们收治的11例成人初诊未治的重症PITP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地塞米松40 mg/d静滴×4 d为一个疗程治疗,统计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14 d患者的血小板均数、完全反应率和总有效率.结果 11例患者治疗前血小板均数为(6.91±2.30)×109/L,治疗后3 d、7 d、14 d,血小板均数分别为(66.09±36.09)×109/L、(99.45±44.1)×109/L、(78.18±68.92)×109/L.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ANOVA)法分析,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3 d、7 d、14 d血小板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3,P=0.00).进一步Tukey法进行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前与治疗后3 d、7 d、14 d血小板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有效分别10例、11例、8例.结论 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初诊重症PITP患者可快速提升血小板,减轻出血症状,近期疗效好,但远期效果不明确. 相似文献
13.
14.
15.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8,(2):120-123
目的:回顾性分析糖皮质激素(GCS)联合不同方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皖南医学院第一、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重型ITP且治疗方案以GCS为基础用药的患者41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A组:GCS+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B组:GCS+IVIG,C组:GCS+rh TPO,D组:GCS。观察4组患者血小板水平达到50×10~9/L和(或)100×10~9/L的平均时间和有效率,同时分析各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B、C组患者较之D组具有较高的完全反应(CR)率(P<0.05),A组患者较之B、C、D组患者具有更短的反应时间(TTR)(P<0.05),B、C两组患者TT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短于D组(P<0.05)。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GCS+IVIG+rh TPO方案的重型ITP患者,其血小板水平具有较高CR率和最短的TTR,未见明显增多不良反应,可依据最新指南共识规范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0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115例60岁以上老年ITP病例资料,记录所有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出血评分、治疗方法、治疗疗效、骨髓象、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继发感染与其他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 结果 115例60岁以上老年ITP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63例。年龄60~91岁,中位年龄67岁。年龄增大,出血患者的比例增加,其中中度及严重出血患者比例亦增加。老年ITP患者中存在Th1/Th2免疫平衡紊乱,IFN-γ、IL-10显著降低,其他指标如TNF-α、IL-2、IL-4、IL-5显著升高(P<0.05)。随着年龄增大和病程时间延长,老年ITP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60~69岁组的治疗有效率最高(86.9%)。老年ITP患者在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期间易继发感染(22.1%),多为肺部真菌感染。115例老年ITP患者,死亡6例,占5.2%;其中4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颅内出血,1例死于心源性猝死。 结论 老年ITP患者随年龄增大及病程延长,出血风险增加及治疗疗效降低,存在Th1/Th2免疫平衡紊乱;老年ITP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易继发感染及成为致死原因,临床治疗需权衡利弊。 相似文献
17.
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症越来越多见,药物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药物抑制骨髓产生血小板,药物免疫性三种因素致血小板减少。本文对免疫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23例进行临床分析,从中吸取教训,用药要慎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3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129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129例ITP患者中位发病年龄39岁,男女比例为1∶2.69;新诊断患者87例(67.4%),持续性ITP者7例(5.4%),慢性ITP者35例(27.1%)。其中重症ITP者81例(62.79%)。抗核抗体(ANA)阳性率25.74%(26/101),ANA阳性与ANA阴性患者、Hp阳性与Hp阴性患者总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组的完全缓解(CR)率高于常规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组;与大剂量地塞米松、常规剂量地塞米松、常规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白细胞介素11(IL‐11)相比,常规剂量地塞米松联合IVIg治疗组血小板(PLT)升至高峰的时间最短。结论ITP患者以育龄期女性多见,常规剂量地塞米松联合IVIg治疗起效时间短,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影响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ITP患者170例的年龄、性别、初始症状、治疗方法、效果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170例ITP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38岁;男女比例为l∶1.68,60岁的男女比例为1∶2.1,≥60岁男女比例为l∶1.4。出血的部位依次为:皮肤(40%),黏膜(34.7%),月经增多(10.6%),无出血症状(10.6%),内脏出血(4.1%)。低年龄组(60岁)无出血症状比例显著高于高年龄组(≥60岁),内脏出血比例显著低于高年龄组(P0.05)。170例ITP患者初诊时血小板计数中位数为5×109L-1,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106例(77.4%)。治疗效果:糖皮质激素总有效率85.7%,HDIVIG 82.1%,达那唑76.5%,免疫抑制剂11.1%,脾切除66.7%。高年龄组糖皮质激素总有效率与低年龄组相仿(P0.05)。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疗效明显优于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者(P0.05)。结论成人ITP好发于年轻女性,60岁以后男女发病比例接近;皮肤黏膜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但老年ITP患者更易引起致命出血;糖皮质激素仍然是目前治疗ITP的首选药物,治疗前巨核细胞增多者疗效好;老年患者对激素反应良好,但需注意防治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