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评价其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8例(复发组),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8例(初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神经功能好转率。结果复发组脑白质疏松(χ~2=8.666)、高血压(χ~2=8.189)、吸烟(χ~2=6.973)、饮酒(χ~2=4.722)的发生率高于初发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白质疏松(OR=1.690,95%CI:1.198~2.384,P=0.003)、高血压(OR=1.715,95%CI:1.135~2.592,P=0.010)、吸烟(OR=1.896,95%CI:1.233~2.915,P=0.004)是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组入院及出院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初发组(t=-3.645,t=-4.675,P0.001),神经功能好转率明显低于初发组(t=2.643,P0.01)。结论高血压、脑白质疏松、吸烟是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较初发者病情严重,短期神经功能恢复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5月至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收集临床资料,测定血清25(OH)D水平并进行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90 d后随访,行改良Rank量表(Modified R ankin Scale,m R S)评分。根据血清25(OH)D水平、m R S评分分组,比较两组资料。结果:200例患者进入研究队列,90 d后失访13例,失访率为6.5%,94例(47%)患者发生预后不良事件。25(OH)缺乏组165例,年龄、脑血管病史、入院NIHSS评分、90 d m RS评分、胱抑素C水平、D-二聚体水平大于非缺乏组(P0.05);90 d预后不佳组94例,25(OH)D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房颤、脑血管病史、D-二聚体、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OR=0.895,95%CI 0.840~0.953,P=0.001)、入院NIHSS评分(OR=1.811,95%CI 1.428~2.296,P0.00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密切相关。结论:血清25(OH)D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且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合超早期CT血管成像(CTA)对判断急性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预后的作用。方法对发病≤6 h的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颅CTA检查,并在入院、出院时进行NIHSS评分。结果70例患者中32例CTA检查显示血管正常,血管闭塞38例。NIHSS>8分组临床预后较差(P<0.01)。血管闭塞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高于无血管闭塞组(P<0.01),无血管闭塞组有25例(78.1%)预后良好,血管闭塞组预后良好17例(44.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管闭塞组溶栓治疗患者预后良好比率(58.8%)高于未溶栓治疗患者比率(31.82%,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NIHSS评分及CTA显示的血管闭塞与否与早期临床预后相关(分别为r=0.25,P<0.05;r=0.73,P<0.001),入院NIHSS评分(OR=0.09, 95%CI=0.07~0.12, P<0.01)和血管是否闭塞(OR=0.12, 95%CI=0.01~0.24, P<0.05)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以NIHSS=8为分界点预测临床预后的敏感性56.65%,特异性85.29%,阳性预测值80.00%。CTA预测临床预后的敏感性为63.89%,特异性73.53%,阳性预测值71.88%;两者结合对预后预测的敏感性70.11%,特异性91.18%,阳性预测值88.00%。结论CTA显示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较差,CTA结合NIHSS评分有助于提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预后的判断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病前高血压治疗控制情况与缺血性脑卒中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81例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或小血管闭塞(SVO)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卒中发病前高血压控制情况与LAA型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结果卒中发病前高血压未控制患者(OR=1.607,95%CI为1.102~2.343)发生LAA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更大。超重(OR=1.498,95%CI为1.066~2.105)、糖尿病(OR=1.803,95%CI为1.215~2.674)、男性(OR=1.804,95%CI为1.190~2.733)患者发生LAA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更大。结论规范化治疗并控制高血压可能会降低LAA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90天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血清NT-proBNP水平与溶栓后90天预后情况的相关性,同时引入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入组患者106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27例,血清NT-proBNP水平与入院时NIHSS基线评分(rs=0.352,P=0.003)、年龄(rs=0.377,P=0.002)呈正相关;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在心源性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Z=40.38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T-proBNP水平[OR95%CI=(1.021,35.717)]、空腹血糖升高[OR 95%CI=(1.127,1.926)]和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 95%CI=(1.018,1.231)]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9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可能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发病90天内死亡率增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水平,探讨Lp-PLA2与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50例,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Lp-PLA2、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超敏C反应蛋白(HCRP)、同型半胱氨酸(Hcy)、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的水平,病例组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急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Lp-PLA2、sdLDL-C及HCRP、胱抑素C(CyS C)、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TOAST分型,不同组别的NIHSS评分有明显的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不明原因组中的NIHSS评分较高,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HCRP(OR=1.304,P=0.037)、LpPLA2(OR=1.015,P=0.020)是急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因素。结论 Lp-PLA2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2例,依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析血浆BNP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死亡率为15.09%(32/21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房颤(OR=3.819)、大面积脑梗死(OR=6.228)、血浆BNP浓度≥280 ng/L(OR=5.191)、NIHSS评分≥13分(OR=3.536)为脑卒中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NIHSS评分≥13分筛查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9.1%、75.0%、87.0%;血浆BNP≥280 ng/L筛查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0%、81.3%、84.4%。结论:房颤、大面积脑梗死、血浆BNP水平及NIHSS评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死亡的高危因素,其中血浆BNP水平和NIHSS评分可能可作为预后死亡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新TOAST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2015年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9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成年人100例作对照组,检测脑卒中组血清Lp-PLA2水平,分析LpPLA2水平在新TOAST各亚型组的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脑卒中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组血清Lp-PLA2水平最高(P0.05)。Logstic回归分析示Lp-PLA2是AT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4.213,95%CI=2.345~9.865,P0.05)。结论 Lp-PLA2在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人群中血清水平不同,脑卒中AT亚型血清Lp-PLA2水平最高。Lp-PLA2是AT型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清Lp-PLA2水平可用于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风险,并有助于判断脑卒中的病因学分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潍坊市中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76例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象。χ~2检验比较GFAP高水平、低水平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梗死灶直径、吸烟史、饮酒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Cox回归分析评价血清GFAP蛋白水平与患者2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GFAP高水平与低水平患者梗死灶直径(χ~2=11.753,P<0.01)及NIHSS评分(χ~2=7.90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清GFAP水平是2年复发率(HR:13.247;95%CI:1.553~62.141;P=0.018)和生存率(HR:2.775;95%CI:1.460~5.316;P=0.002)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GFAP水平是患者2年复发率(HR:3.004;95%CI:1.418~6.282;P=0.005)和2年生存率(HR:9.017;95%CI:4.923~16.063;P<0.001)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血清GFAP蛋白水平是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功能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门急诊收治的3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9例,女131例,平均年龄(65.6±11.1)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参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路径给予规范治疗,在患者病情平稳后介入早期康复干预。采集患者可能与预后相关的临床信息,所有患者在入院24h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待患者病情稳定、早期康复介入前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对其功能预后进行评估。于早期康复结束后(即神经内科出院时)再次对患者进行NIHSS和FIM量表评定。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后,本研究发现高龄(OR=1.061,95%CI:1.024~1.099,P=0.001)、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R=1.779,95%CI:1.190~2.658,P=0.005)以及入院时较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OR=1.906,95%CI:1.585~2.293,P<0.001)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LDL-C水平以及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其近期功能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结合Rapid自动分析软件参数对前循环大血管近端闭塞(anterior circulation large vessel occlusion,ac-LVO)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患者预后的评估和预测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ac-LVO AIS并行EVT合并或不合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收集基线特征,及CTP成像后Rapid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得到的参数:包括脑血流量<30%的体积(V_(CBF<30%)),脑血流达峰时间>4 s(V_(Tmax>4 s))、脑血流达峰时间>6 s(VTmax>6 s)、脑血流达峰时间>8 s(VTmax>8 s)、脑血流达峰时间>10 s(V_(max>10 s))的低灌注区体积,低灌注强度比值(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HIR)、错配体积(mismatch Volume,MMV)、错配率(mismatch ratio,MMR)、CBV指数,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me early CT score,ASPECTS)等,将患者术后90 d的随访情况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进行分组,mRS 0~2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3~6分为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CTP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与预后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预测因素对应的最佳阈值及其各自预测能力。结果:纳入患者158例,其中预后良好组62例,预后不良组9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_(CBF<30%)(OR=1.014,95%CI 1.001~1.026,P=0.028)、HIR(OR=8.655,95%CI 1.800~41.620,P=0.007)、入院时收缩压(OR=1.039,95%CI 1.017~1.062,P=0.001)、入院时NIHSS(OR=1.125,95%CI 1.038~1.219,P=0.004)是ac-LVO卒中患者EVT后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分析显示,HIR、V_(CBF<30%)、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NI-HSS评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8、0.704、0.658、0.600,预测不良预后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HIR≥0.355,V_(CBF<30%)≥25.5 mL,入院时收缩压≥151.5 mmHg,入院时NIHSS评分≥17分。结论:HIR、V_(CBF<30%)、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NIHSS评分为ac-LVO AIS患者EVT 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HIR、V_(CBF<30%)对于ac-LVO AIS患者EVT预后的预测能力优于NIHS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Framingham卒中风险评分(FSP)结合血浆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和LpPLA2)水平构建预测首发脑卒中的新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于东莞市厚街医院住院的首发脑卒中患者101例为,同期按年龄、性别随机匹配的156例社区非卒中人群为对照组。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SP及炎症因子水平在预测脑卒中发生的价值,通过ROC曲线及Z检验比较分析各预测模型的诊断价值及差异。结果:随着FSP定义的脑卒中危险度的增加,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回归分析显示卒中独立危险因素包括:FSP(OR=2.85,95%CI:1.05-7.23)、IL-6(OR=6.53,95%CI:1.76-21.71)和Lp-PLA2(OR=7.75,95%CI:2.15-53.45)。单纯FSP、单纯炎症因子、FSP+炎症因子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8、0.850和0.861。结论:FSP、IL-6和Lp-PLA2是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将IL-6和Lp-PLA2纳入预测模型可有效提高首发脑卒中的预测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小板体积相关指数(platelet volume indices, PVIs)、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以及这些参数的组合与接受静脉溶栓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符合AIS诊断标准的147例静脉溶栓患者。根据3个月后随访结果,将研究人群依据MRS评分(modified rank in scale,MRS),分为MRS≤2和MRS≥3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NLR(OR=1.045, 95%CI:1.032~2.350, P=0.032),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OR=4.212, 95%CI:1.074~16.513, P=0.039),MPV×NLR/血小板计数(PLT)(OR=5.711,95%CI:1.342~24.298, P=0.018),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PDW)(OR=1.015, 95%CI:1.001~2.372, P=0.03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量表(NIHSS)评分(OR=1.266, 95%CI:1.111~1.443, P<0.01)是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NLR、MPV、MPV×NLR/PLT、PDW、NIHSS评分是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MPV×NLR/PLT可以较好地预测3个月后AIS神经功能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1年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平台,连续收集本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2月入院的AIS患者,并在入院确诊后随访1年。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IS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及rms程序包构建AIS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9,95%CI 1.052~1.087,P=0.000)、合并肺炎(OR=3.121,95%CI 1.595~6.107,P=0.001)、白细胞计数(OR=1.137,95%CI 1.062~1.217,P=0.000)、心房颤动(OR=1.816,95%CI1.059~3.115,P=0.030)、入院NIHSS评分(OR=1.196,95%CI 1.153~1.241,P=0.000)是西安地区AIS患者随访1年发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成功建立预测AIS患者1年发生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及其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21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及100 名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人血清脂蛋白(a)水平。患者入院后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出院时行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定。结果患者组血清脂蛋白(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01)。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血清脂蛋白(a)水平是mRS 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1)。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析,脂蛋白(a)和NIHSS 联合模型的预测准确度高于NIHSS 评分。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升高。血清脂蛋白(a)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血清微小RNA-497(miR-497)联合Toll-样受体4(TLR4)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缺血性脑卒中(IS)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6月到2017年12月该院确诊的IS患者160例作为IS组,选取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出血性脑卒中组,同期收集在该院体检健康人群1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血清miR-497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TLR4与Lp-PLA2水平并从患者入院开始对纳入的160例IS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结果与出血性脑卒中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IS组患者血清miR-497、TLR4及Lp-PLA2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S患者血清miR-497、TLR4及Lp-PLA2水平与IS患者NIHSS评分呈正相关(miR-497:r=0.545,P=0.001;TLR4:r=0.538,P=0.002;Lp-PLA2:r=0.566,P=0.001)。联合血清miR-497,TLR4和Lp-PLA2时,区分IS组与出血性脑卒中组和健康对照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5(95%CI:0.932~0.998,P0.05),灵敏度为94.2%,特异度为74.3%。生存分析显示,相比低miR-497组,高miR-497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缩短(χ~2=8.405,P=0.004);相比低TLR4组,高TLR4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缩短(χ~2=5.171,P=0.023);相比低Lp-PLA2组,高Lp-PLA2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缩短(χ~2=11.417,P=0.001)。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高miR-497、高TLR4、高Lp-PLA2和高血压等因素均是提高IS患者死亡风险的重要因素。结论血清miR-497、TLR4及Lp-PLA2对IS具有潜在的诊断及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90 d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溶栓后1h NIHSS评分减少≥5分或NIHSS评分=0分,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评估90 d预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90 d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纳入94例患者,在溶栓后1 h,早期神经功能改善27例(28.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是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OR 6.79;95%CI 1.73~26.61,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则90 d后具有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红素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病、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卒中严重性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AIS住院患者616例(AIS组),性别和年龄匹配的非脑卒中住院患者66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AIS患者进行CISS分型,比较各亚型间胆红素水平。将AIS患者分为胆红素升高组和胆红素正常组,比较两组入院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神经功能好转率。结果 AIS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IL为AI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6,95%CI 1.012~1.041,P0.001)。CISS各亚型间TBIL、DBIL、IBIL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胆红素升高组入院NIHSS评分大于正常组(P0.05);两组患者出院NIHSS评分、神经功能好转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IS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与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是AIS发病的危险因素;胆红素水平在CISS亚型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对AIS患者短期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关联性。方法前瞻性研究189 例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进行血清Hs-CRP、HCY水平检测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90 d 后通过改良Rankin 量表(mRS)测定短期功能结果。结果脑卒中组血清Hs-CRP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调整NIHSS和年龄等其他危险因素后,Hs-CRP和HCY是功能结果和死亡的独立的预测因素。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析,HCY和HS-CRP结合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明显高于各生物标志物单独测量和NIHSS评分。结论Hs-CRP和HCY是脑卒中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组合模型可以提供额外的预后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丁苯酞(NBP)治疗对早期痫性发作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1 04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接受NBP治疗分为NBP组584例和对照组462例,比较2组在卒中发病14 d内痫性发作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早期痫性发作的影响因素。结果:NBP组早期痫性发作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3.4%v.s.5.6%,P=0.030)。大面积脑梗死(OR=3.451,95%CI 1.742~8.160,P=0.007)、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OR=3.002,95%CI 1.521~6.872,P=0.013)和梗死灶涉及脑叶(OR=2.030,95%CI 1.143~3.482,P=0.021)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痫性发作的危险因素,接受NBP治疗(OR=0.672,95%CI 0.461~0.870,P=0.033)是痫性发作的保护性因素。结论:NBP治疗可能有效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痫性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