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总结颈动脉蹼的特点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颈动脉蹼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总结其病理、影像、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颈动脉蹼是一种具有病理意义的特殊解剖结构,且在影像学及临床特点上与常见的肌纤维发育不良存在差异,是隐源性脑卒中的一项潜在病因。结论不明原因复发性脑卒中患者,应注意对颈动脉蹼结构的重视及识别,并尽早合理干预,减少脑卒中复发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蹼是一种起源动脉壁向腔内延伸的薄层内膜增生性组织,为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的 一种特殊表现,常见于颈内动脉起始部。目前颈动脉蹼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患者激素水平、创伤、缺 血、遗传及发育畸形有关。DSA是诊断颈动脉蹼的金标准,表现为局部管腔内线样影和薄层腔内突出 物,多普勒超声、CTA和MRA对颈动脉蹼的敏感性也较高。研究者尝试通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 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颈动脉蹼进行治疗,但目前治疗的证据尚不充分。临床上应重视颈动脉蹼的发生, 对此类患者的卒中风险进行监测,也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其发生机制、对卒中风险的影 响以及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蹼是颈内动脉后壁向腔内突起的薄膜样结构,是隐源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且常引起脑卒中复发.然而影像学检查不易发现,临床易漏诊,其发病机制及引起脑卒中复发的机制尚不明确.颈动脉蹼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方案存在争议.本文报告 1 例颈动脉蹼患者的临床、影像及治疗经过,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蹼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血管重建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颈动脉蹼相关脑梗死且接受血管重建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颈动脉蹼相关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点及血管重建治疗疗效。结果 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脑卒中发病平均年龄53岁。均以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起病,平均NIHSS评分为10分,梗死灶分布符合栓塞性特点。3例患者DSA造影共发现颈动脉蹼3枚,椎动脉蹼1枚。3枚颈动脉蹼突向管腔的平均长度为2.7 mm,致颈内动脉平均狭窄率为43%,与颈内动脉后壁的平均夹角为67.1°,在蹼远端均存在造影剂淤滞。2例患者接受颈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患者接受颈内动脉剥脱术,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率为0。平均随访17个月,脑卒中复发率为0。结论颈动脉蹼远端存在血液淤滞,可引起动脉至动脉栓塞性脑梗死,颈动脉血管重建治疗可有效降低颈动脉蹼相关脑卒中的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蹼的影像学特点及其相关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影像学资料, 对其中符合颈动脉蹼诊断标准的患者的影像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行头颈部CTA检查的8653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蹼患者有41例(0.47%)。41例中典型部位 的颈动脉蹼共38例(92.68%),26例(63.41%)位于颈内动脉,12例(29.27%)位于颈总动脉近分叉 处;发生于颈动脉之外部位者共3例(7.32%),其中2例(4.88%)位于锁骨下动脉,1例(2.44%)位 于椎动脉。41例患者共发现47个蹼结构,其中蹼附着于管腔后壁者33个(70.21%),位于侧壁者10个 (21.28%),位于前壁者4个(8.51%)。41例患者最终诊断脑梗死者20例(48.78%),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者14例(34.14%),脑出血者3例(7.32%),其他表现者4例(9.76%)。 结论 颈动脉蹼在CTA上有典型的影像学特点,除最好发于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外,亦可见于颈部 其他动脉如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蹼结构管腔内附着部位多见于后壁及侧壁,少数发生于前壁。颈动 脉蹼与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正颈动脉蹼(carotid web)是对位于颈动脉球后壁及颈动脉分叉以远的腔内薄层状突出物的影像学描述。自Momose和New使用该词进行描述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因为相对少见且对该病的不了解,文献中对颈动脉蹼作了不同的描述,如颈动脉球网、颈动脉球隔膜、假性瓣膜折叠、非典型性纤维瘤发育不良和非典型纤维瘤增生等,然而随着临床和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颈动脉活动性斑块的临床、超声、影像和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5例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活动性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中4例影像学表现为责任动脉供血区分水岭及皮质多发新鲜脑梗死。3例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远端带蒂活动性斑块,2例为颈动脉斑块上膜样稍强回声信号,随心动周期做往复运动。3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例病理显示活动性斑块为吞噬脂质的组织细胞及胆固醇结晶聚集,1例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表面纤维帽不完整,表面可见纤维素样渗出。结论颈动脉活动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其超声学及病理学特征不同,决定了其导致缺血事件发生的机制不同,在不能明确其性质的前提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能是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颈动脉蹼的长度、角度、厚度、基底部弧长、开口方向、合并斑块及血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DSA确诊为颈动脉蹼的46例患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例设为研究组;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测量两组的颈动脉蹼长度、角度、厚度、基底部弧长,观察其开口方向,是否合并斑块、血栓形成。结果研究组颈动脉蹼的长度、角度、基底部弧长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颈动脉蹼合并斑块和血栓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但两组颈动脉蹼的厚度、开口方向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颈动脉蹼的长度、角度、基底部弧长、合并斑块或血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颈动脉蹼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蹼1例     
正颈动脉蹼(carotid web)是位于颈动脉球部后壁颈动脉分叉处远端的腔内薄层突出物[1]。由于其发病率低,国内病例报道少,容易造成漏诊及误诊。现报道1例颈动脉蹼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临床及影像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7例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以20岁以下发病率最高;影像学上肿瘤可分为3种类型:完全囊肿型(2例,12%),囊肿结节型(7例53%),肿块型(6例35%)。病理学镜下表现为双极毛发样或纤维状细胞,伴Rosenthal纤维。手术所见肿瘤与周围组织间有相对清楚的边界。肿瘤全切除15例,大部切除2例。结论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有比较典型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显微手术全切是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瘤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瘤(SPNET)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14例术前误诊、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的S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结果 肿瘤均位于幕上,中线及侧脑室旁生长者7例,其中1例长入侧脑室,各脑叶皮质下5例,中颅窝颞叶外生长的2例,具有一定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见肿瘤多呈鱼肉样外观,质地较软,血供丰富,边界清晰,无明显包膜。结论 SPNET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有一定特征,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的结合有助于术前与其他肿瘤区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杨中华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1):1033-1034
正颈动脉蹼(carotid web)是位于颈动脉球后壁颈动脉分叉以远的腔内薄层突出物。有人认为它是肌纤维发育不良的一种少见表现形式,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发育异常,容易被误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蹼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矢状切位表现为颈动脉分叉以远,沿着颈动脉后壁向腔内伸展的薄层充盈缺损;轴位表现为薄层隔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砂粒体型脑膜瘤(PM)的影像学表现及与相关疾病的鉴别。方法分析1例PM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及文献复习。结果 PM因生长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在影像资料完善的情况下,其易与骨瘤造成误诊。结论钙化是PM的主要成分,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仍需继续探讨,目前病理特征是诊断PM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病人的临床资料,归纳其临床、影像学特点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PCNSL的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多变,临床误诊率高。结论PCNSL进展迅速,临床和影像诊断困难,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4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结合文献对4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学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以颅内压升高和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理检查结果均为非何杰金淋巴瘤(B细胞型)。4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给予联合放化疗、单纯化疗或放疗,至随访终点,2例患者死亡,平均存活时间为20个月。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来综合判定,确诊必须依赖病理学检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预后不佳,手术治疗是PCNSL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应积极放化疗。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自1995年1月至2005年11月经手术、活检、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的16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变部位、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及治疗。结果单发肿瘤10例,多发肿瘤6例;11例位于幕上,3例位于小脑,1例位于咽旁间隙并累及内听道、桥小脑角,1例位于椎管内,其中位于后颅窝5例,基底节、脑室周围白质和小脑蚓部易受累,具有一定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全部病例均行手术,见肿瘤多呈肉红色或灰白色,质地较软,血供丰富,边界较清,无包膜。结论PCNSL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有一定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DNT)是中枢神经系统极为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表现以难治性癫痫为主,具有特殊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手术切除效果显著,复发率低。本文就DNT的组织病理学、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预后及未来发展方向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顶叶中枢神经细胞确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本病例肿瘤位于顶叶,MRI检查、术中所见无明显特异性;手术全切肿瘤,术后辅助放疗及替莫唑胺化疗;术后病理学证实为中枢神经细胞瘤;术后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中椒神经细胞瘤发病率低,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其最佳的治疗手段,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脑内脱髓鞘假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内脱髓鞘假瘤的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的脑内脱髓鞘假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脱髓鞘假瘤以急性起病为主,病程呈单时相;影像学多表现为皮质下单一病灶、其强化呈非闭合性或与脑室垂直:病理学发现病灶呈炎性脱髓鞘样改变。结论脱髓鞘假瘤临床表现各异,典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脱髓鞘假瘤不宜手术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此病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中枢神经系统Whipple病(CNS WD)是一种相当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该病起病隐袭,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复杂,影像学表现多样,对一般治疗反应差,组织活检病理学可仅提示为感染,临床诊断困难,治疗方法特殊,患者死亡率高.因此,需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熟悉诊治要点以求早诊断、早治疗.此文主要就该病的临床、影像、病理表现及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