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和短期转归的最佳剂量。方法将1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正常组(阿托伐他汀20 mg/d)与增高组(阿托伐他汀40 mg/d)。主要转归指标为治疗1周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治疗1个月时评价的转归良好(改良Rankio量表评分0~2分),次要指标为治疗1个月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不良事件。结果治疗1周时,正常组和增高组分别发生12例(18.75%)和4例(6.25%)END,正常组发生率显著高于增高组(P=0.033)。治疗1个月时,正常组的转归良好比例为59.38%,显著低于增高组的79.69%(P=0.013)。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导致阿托伐他汀减量或停药的明显肝脏损害、肌肉毒性等不良事件。结论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d)较应用常规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更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水平,调节血脂水平,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4例,根据启动他汀类药物的时间点分为A组50例(发病24 h内启动)和B组44例(发病后24~72 h启动)。收集2组的基线资料并随访出院后3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卒中复发、预后不良及死亡、不良反应等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月后,A组的mRS评分、NIHSS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终点事件发生率(预后不良、卒中复发)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死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的24 h内早期启动他汀类药物有益于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IL-6、IL-8及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剂、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观察组予阿托伐他汀40 mg/d,2组的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6、IL-8、MMP-9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s-CRP、IL-6、IL-8及MMP-9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RP、IL-6、IL-8及MMP-9水平,减轻脑梗死后脑组织缺血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2例。2组均给予常规补液治疗,并给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片口服;试验组加用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疗程均为14 d。分别于治疗7、14 d采用NIHSS评分和BI评分评价2组的恢复情况;治疗14 d后,检测2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2组的不良反应;治疗后90、180 d回访。结果:治疗14 d后,试验组的NIHSS评分、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恢复也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2,P=0.498);2组治疗后90、180 d,BI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A组(睡前口服20 mg瑞舒伐他汀)和B组(睡前口服60 mg阿托伐他汀)各6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炎症因子、VEGF、Hcy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改良Rankin评分(mRS),并对比两组治疗安全性。结果 A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低于B组(P0.05);治疗后A组炎症因子水平、Hcy水平及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B组,VEGF水平高于B组(P0.05)。结论与阿托伐他汀比较,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降脂效果及抗炎效果更为明显,且瑞舒伐他汀或可通过提高VEGF水平,降低Hcy水平起到一定神经保护作用,减轻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抑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6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56例;Ⅰ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Ⅱ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Ⅲ组患者为空白对照组,持续治疗并随诊9个月.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踝臂指数(AB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情况. 结果 Ⅰ、Ⅱ组患者治疗后的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同时Ⅰ、Ⅱ组患者的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Ⅲ组患者(P均<0.05),且Ⅰ组患者LDL-C水平比Ⅱ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9个月后,Ⅰ组患者ABI及CIM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Ⅰ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Ⅱ、Ⅲ组(P均<0.05).3组患者均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20 mg/d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LDL-C水平,显著提高ABI水平及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还可显著降低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炎症因子和脑血管事件的干预效果。方法94例血脂正常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47例),另选择同期4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比较组间阿托伐他汀治疗(20mg/d×6个月)前和治疗后2、4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住院和半年随访期间主要脑血管病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治疗2周后hs-CRP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4周后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s-CRP均显著降低(P均〈0.01),且低于常规治疗对照组(P均〈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住院及半年随访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血脂正常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能够抑制炎症因子,降低住院和半年随访期间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残、致死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急性缺血性脑所致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阿托伐汀20 mg/d+丁苯酞软胶囊0.6/d)和强化组(阿托伐他汀40 mg/d),各30例,均治疗90 d.于治疗14 d、30 d及90 d检测2组...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207-1208
观察对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选取收治的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86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治疗组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血脂改善情况和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组TG、TC、LDL-C、Hs-CRP、HDL-C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治疗组(27.15%vs1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疗效显著,可以改善血脂状况,减少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适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给予20 mg/d阿托伐他汀,B组给予60 mg/d阿托伐他汀。比较2组血管内皮功能、血脂指标、斑块厚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组血管舒张反应(FMD)、一氧化氮(NO)高于治疗前,内皮素(ET)低于治疗前,且B组FMD、NO高于A组,ET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治疗前,且B组TG、TC、LDL-C低于A组,HDL-C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与低剂量相比,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改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管内皮功能效果更优,可减轻神经缺损程度,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高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患者90 d及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超高龄(≥80岁)LAA患者182例纳入研究。根据发病90 d和1年内有无复发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病90 d内,不稳定斑块(OR=2.015,95%CI1.132-3.011,P=0.024)是超高龄LAA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发病1年内,糖尿病(OR=3.351,95%CI 1.724-7.816,P=0.007)、颈动脉狭窄程度(OR=2.035,95%CI 1.140-3.118,P=0.021)及斑块性质(OR=2.205,95%CI1.545-4.770,P=0.013)是超高龄LAA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结论:对于超高龄LAA患者,不稳定斑块是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而糖尿病、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均与远期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他汀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对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的纳入24h内急诊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他汀组(40mg/d,2周)和对照组。发病1周内,进行头颅磁共振(MRI)检查,并在3个月随访时予以复查,分析两组患者梗死体积变化的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梗死体积变化的因素。同时进行血脂、炎症因子和神经功能评分等评估。结果:共39例患者接受了2次头颅MRI检查。其中阿托伐他汀组患者20例,对照组患者19例。两组患者的梗死体积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梗死体积较发病时减少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1.4%对28.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用他汀治疗以及入院时NIHSS评分高是梗死体积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使用他汀可能有利于患者梗死体积的局限。梗死体积的变化可能成为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的一个补充观察指标来进一步评价药物干预的效果。他汀类药物是否能局限脑梗死体积和改善临床预后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缺血修饰蛋白(IMA)及尿微量清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55例,NIHSS评分≦5分65例,另选取同时期于本院体检的12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不同人群sdLDL-C、IMA、UACR水平,并分析NIHSS评分与sdLDL-C、IMA、UACR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sdLDL-C、IMA、UAC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5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dLDL-C、IMA、UACR水平均显著高于NIHSS评分≦5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NIHSS评分与sdLDL-C、IMA、UACR呈正相关(P<0.05)。sdLDL-C(高表达)、IMA(高表达)、UACR(高表达)的患者死亡率明显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LDL-C(高表达)、IMA(高表达)、UACR(高表达)为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dLDL-C、IMA、UAC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发展关系密切,临床可加强三者联合检测,以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调脂方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脂、内皮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就诊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强化他汀组和强化降脂组,按照预定调脂方案给予治疗,分别在1、3、6个月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血脂四项、肝功能、肌酶、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内皮功能反应性充血指数(reactive hyperemia index,RHI)、缺血事件、肌痛以及停药情况。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三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 q检验。 结果:共入组375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5例,三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及用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月时强化他汀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χ2=3.939, P=0.047)和强化降脂组( χ2=4.63, P=0.031),3个月时强化他汀组和强化降脂组LDL-C降幅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q=8.862, P<0.01和 q=9.699, P<0.01),6个月时强化降脂组LDL-C降幅优于强化他汀组( q=4.332, P<0.01)。RHI和hs-CRP改善情况,1个月时强化他汀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q=3.412, P<0.05; q=4.133, P<0.05),3个月和6个月时强化他汀组和强化降脂组均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明显(均 P<0.05)。从治疗3个月开始,强化他汀组和强化降脂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6个月时,强化他汀组和强化降脂组停药比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χ2=4.488, P=0.03和 χ2=5.039, P=0.02)。肝酶和肌酶升高比率以及肌痛发生率三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强化他汀治疗能够使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LDL-C尽早达标,炎症指标和内皮功能明显改善,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调脂方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脂、内皮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就诊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强化他汀组和强化降脂组,按照预定调脂方案给予治疗,分别在1、3、6个月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血脂四项、肝功能、肌酶、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内皮功能反应性充血指数(reactive hyperemia index,RHI)、缺血事件、肌痛以及停药情况。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三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 q检验。 结果:共入组375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5例,三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及用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月时强化他汀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χ2=3.939, P=0.047)和强化降脂组( χ2=4.63, P=0.031),3个月时强化他汀组和强化降脂组LDL-C降幅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q=8.862, P<0.01和 q=9.699, P<0.01),6个月时强化降脂组LDL-C降幅优于强化他汀组( q=4.332, P<0.01)。RHI和hs-CRP改善情况,1个月时强化他汀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q=3.412, P<0.05; q=4.133, P<0.05),3个月和6个月时强化他汀组和强化降脂组均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明显(均 P<0.05)。从治疗3个月开始,强化他汀组和强化降脂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6个月时,强化他汀组和强化降脂组停药比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χ2=4.488, P=0.03和 χ2=5.039, P=0.02)。肝酶和肌酶升高比率以及肌痛发生率三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强化他汀治疗能够使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LDL-C尽早达标,炎症指标和内皮功能明显改善,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穴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并借助功能磁共振探讨对神经功能重塑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穴位治疗;均治疗3个月。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量表(FMA-UE)评分、患肢的食指轻叩试验检查、握力测量及运动任务态的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FMA-UE评分、患肢食指轻叩试验及握力测量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均P<0.01)。治疗前,2组患者左手握拳运动可稳定激活对侧初级运动区(M1)及辅助运动区(SMA);治疗后,2组患者左手握拳运动时,对侧M1区及双侧SAM区较治疗前激活增强(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激活增强明显(P<0.01)。结论:针刺穴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肯定,促进对侧M1及双侧SAM脑区的激活、调节神经功能重塑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给予依达拉奉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方法 6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7例给予瑞舒伐他汀,观察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检测体内Hcy、TG、TC、HDL及LDL-C水平变化,同时在治疗前与治疗14 d后填写脑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自评表、焦虑自评表(SAS)及抑郁自评表(SDS)。结果观察组Hcy、CRP及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DL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14 d后总有效率达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SAS、SDS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可显著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化患者预后及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Postprandial triglyceride (TG) levels are easy to measure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future cardiovascular risk.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statin monotherapy and low-dose statin/ezetimibe on lipid parameters including fasting and postprandial TG. After a 4-week dietary run-in period, 78 patients with combined hyperlipidemia were randomized into 1 of 2 treatment groups for 8 weeks: atorvastatin 20 mg or atorvastatin/ezetimibe 5 mg/5 mg. An oral fat load test was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the drug-treatment period. The low-dose combination had a tendency to decrease fasting TG more than atorvastatin monotherapy. The combination regimen showed a greater reduction in postprandial TG (-13% ± 42% and -34% ± 30%, in the atorvastatin and combination groups, respectively, P = .03) and total cholesterol (TC; P = .03). The changes in 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 an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 were not different between the 2 groups. The reduction in apo B/A1 was greater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32% ± 19% and -42% ± 13%, in the atorvastatin and combination groups, respectively, P = .02). In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a potential beneficial effect of low-dose atorvastatin/ezetimibe combination treatment on postprandial TG control after comparable LDL-C lowering in patients with combined hyperlipidem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