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学之"浊毒"与胰岛素抵抗及其导致的糖脂代谢紊乱有一定的相关性。认为"浊毒"不仅是诱发糖尿病的启动因素,同时,"浊毒伤络"更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核心病机,并贯穿糖尿病病程之始终;在"浊毒致消"的病变过程中,患者体内的血糖、甘油三脂、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物质明显升高;"浊毒致消"的机理实质上是"浊毒"导致胰岛β细胞发生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病理变化。辨证选用化浊解毒方药对改善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实验室客观指标和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脾虚浊毒论     
浊毒理论是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提出的创新性理论.目前,浊毒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浊毒的致病特性和因浊毒所演发的病理改变,对于浊毒形成的条件性及内生性尚未形成系统化认识.文章立足于脏腑观,以脾脏的生理功能、病理改变为基,以现代研究热点免疫功能、人体微生态为切入点,从"脾虚-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功能障碍-浊毒"动态病机演变探讨浊毒生成之源,阐明浊毒产生及浊毒致病的条件性,归纳脾虚生浊成毒的致病特性,完善浊毒的病机内涵.脾虚浊毒论是浊毒理论的补充与完善,为浊毒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文中基于临床,对浊毒的概念和病机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浊毒作为一个中医学的术语,有外浊毒和内浊毒之分,而外浊毒又可分为天之浊毒和地之浊毒,内浊毒即人之浊毒。并从芳香苦寒水煮肉、不喜补脾喜健脾、以通为用善通下和寒因寒用化浊毒四个方面阐述了李佃贵教授基于浊毒论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列举了6对李教授临床常用的对药,对临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代谢综合征是以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集多种代谢紊乱于一身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治疗尚无统一认识,多主张从肝、脾二脏论治。鉴于代谢综合征致病的广泛性、缠绵性、易变性、损形性,有学者提出从"浊毒"论治,并被广为接受,但对于"浊毒"内涵的认知,仍比较抽象,未能落实到具象的靶位。现代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的进步深化了"浊毒"与代谢综合征的实际联系,发现"浊毒"致病与肠道菌群失衡、肠黏膜屏障受损致代谢紊乱之发病机理相吻合,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有望为从"浊毒"论治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诠释。从中医"浊毒"病机入手,以"浊瘀血分—由浊转毒—毒损脉络"为主线,重新梳理肠道菌群失衡致代谢综合征的疾病演变,以期为代谢性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的形成原因,认为"清浊相干,浊毒内结"是其关键病机,其主要病位在小肠、脾、肾.病理情况下,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失调及"脾主运化"功能失常为"清浊相干"的源头;浊邪留滞,进入血脉与脏腑,导致血瘀痰凝毒浊;浊毒积聚于肾之络脉,形成"微型癥瘕".采用升清降浊法(药物可采用黄芪、法半夏、陈皮、土茯苓...  相似文献   

6.
消渴日久,脏腑耗损,气阴两虚,精微化生过剩,津液输布失常,内生糖毒、浊毒、热毒,"毒"淫机体,挟糖毒耗损气血,挟浊毒黏滞缠绵,挟热毒灼营伤阴,致使血行不畅,"瘀"从"毒"化,共损目络,而成消渴目病。"毒瘀损络"为消渴目病的关键病机,解毒化瘀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解毒通络使水谷精微得以运化,津液输布恢复正常,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其濡养,从而改善消渴目病诸症。针对毒之成因和毒之特性,在解毒通络的同时,结合益气、养阴、化痰、清热等法治病求本,扶正祛邪。健脾益气使脾气强健,气血化生源源不息;养阴生津使阴精充足,肝肾之精源源不绝;祛除痰浊、清热解毒,使营阴充足不黏稠、血行流利不成瘀。活血化瘀法应贯穿本病的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7.
肛窦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医学认为该病属"脏毒"范畴,然而,"脏毒"理论无法完全解释肛窦炎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在临证中发现,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李佃贵教授所提出的"浊毒"学说,既借鉴了"脏毒"的部分理论,又结合临床实践,予以创新和发展。运用"浊毒"理论,能较好的解释肛窦炎的发生和发展,而基于此理论确立的治法方药,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该文从"浊毒"的概念与特点、"浊毒"致肛窦炎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角度,论述"浊毒"与肛窦炎的关系,同时总结归纳出利湿化浊、清热解毒、调气和血的治疗大法,对加深"浊毒"与肛窦炎的认识、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伴脂代谢紊乱,针对初始阶段、浊瘀血分,持续阶段、有浊生毒,并发症阶段、浊毒分伤之病机,采用血脂异常早期当化浊行瘀以断毒之源,中期化浊解毒以阻消浊毒内蕴,晚期扶正以化浊解毒等法,运用中药、针刺和固定中药剂型等综合疗法,疗效肯定。但在证候分型、辨证论治和疗效判定诸方面尚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总结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病机的启变要素--浊毒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探讨浊毒的病理特性及其对糖尿病病机变化的影响。认为血浊内蕴进而酿致毒性是形成糖尿病的病理基础.而浊毒又是糖尿病多种变证的核心所在。并从发病机理、临床指征、治疗实践等方面论证了浊毒在糖尿病病机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浊毒贯穿于糖尿病病机发展的全过程,其中血浊内淤为疾病的启始之因。而浊毒损害则是糖尿病病机转变之要素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白塞氏病属中医学"狐惑病"范畴,其发生是在脾胃亏虚的基础上,水湿停滞,易生湿浊,湿浊蕴结于内,日久化生湿毒之邪而致。脾胃亏虚、湿毒内蕴为其基本病机,祛湿解毒应贯穿其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1.
研究系统整理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浊毒病症与用药相关文献,以期指导临床相关浊毒疾病辨证施治。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浊毒致病广泛,多集中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及其并发症、慢性胃炎。浊毒证舌脉以舌红或暗红,苔黄腻甚或垢腻,脉滑数或弦滑为主。治疗浊毒用药多样、灵活:通利二便、发汗给浊毒以出路;蠲除痰湿、瘀血以截断浊毒生成,清热解毒化浊以解浊毒胶着之势。研究可为临床浊毒辨证施治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白塞氏病属中医学"狐惑病"范畴,其发生是在脾胃亏虚的基础上,水湿停滞,易生湿浊,湿浊蕴结于内,日久化生湿毒之邪而致。脾胃亏虚、湿毒内蕴为其基本病机,祛湿解毒应贯穿其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3.
该文基于浊毒理论归纳烟草燃烧所产生烟气的属性,认为其可分为体用两端,其在"用"为燥热毒邪,进入肺脏损害直接迅速;在"体"为湿重浊邪,进入肺脏损害积重缓迟。探讨吸烟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病机,认为其病机初期以燥毒犯肺为主,日久毒邪内积化浊,并基于肺脏络脉的生理特点探讨了烟草浊毒进入肺脏,引发COPD的病理过程。探讨了吸烟引发的COPD的治疗方法,认为其基本治疗原则为化浊解毒,根据病情所处阶段,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病程初期,可选用清燥透浊解毒之法以清润透表祛邪;病程中后期,浊邪之象尽显,应选用芳香化浊解毒法及祛湿化浊解毒;病程终末期,痰瘀与浊毒互结,则需选用化瘀散浊解毒法。  相似文献   

14.
脑为清窍,不容毒侵,侵之染之,有损元神,元神失控,发为癫痫。毒邪致痫,有内外毒之分:"外毒"包括物理与化学因素毒物、寄生虫毒、药物聚毒、湿热疫毒;"内毒"包括痰瘀内阻、血败脑腐、气机不利酿为毒,风火逆乱、灼伤脉络、升降失宜酿为毒;此外,禀赋不足、脾运不健、湿浊内聚酿为毒,胎产不当、胞元受损、形败难救酿为毒。临床治之多以解毒治痫之法以应对。  相似文献   

15.
脑为清窍,不容毒侵,侵之染之,有损元神,元神失控,发为癫痫.毒邪致痫,有内外毒之分:"外毒"包括物理与化学因素毒物、寄生虫毒、药物聚毒、湿热疫毒;"内毒"包括痰瘀内阻、血败脑腐、气机不利酿为毒,风火逆乱、灼伤脉络、升降失宜酿为毒;此外,禀赋不足、脾运不健、湿浊内聚酿为毒,胎产不当、胞元受损、形败难救酿为毒.临床治之多以解毒治痫之法以应对.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擅治多种疑难杂病,对肝胆病颇有研究,其中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有较深的造诣。李教授依据"伏邪"理论,提出浊毒化瘀入络是乙型肝炎的核心病机,认为"浊毒内伏"是乙型肝炎发病的始动因子,依病情发展和转归分为浊毒中阻期、浊毒入络期、及浊毒伤阴期。在治疗方面以化浊解毒贯穿治疗全过程,根据乙肝病毒感染初、中、末期加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滋养肝肾治疗法则,确立了化浊解毒,疏肝理气、化浊解毒,活血通络、化浊解毒、滋养肝肾三大基本法则,优化筛选并制定出的基本方药,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不完全性肠梗阻主要病因病机为浊毒蕴结肠胃,胃肠通降失常,兼有气滞、寒凝、热结、瘀血之不同。治以泄浊通腑为主,辅以理气行滞、温里散寒、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自拟"泄浊通腑汤"口服,并配合中药"排毒通肠方"灌肠,内服和外用相结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本虚标实之病,心肺在AS的形成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肝、脾、肾虚是"痰浊积聚"的内在原因,肺失治节与心火不炎、心火炎化不正,是痰浊入血的关键因素。痰浊积郁化毒损伤脉道及火热灼伤脉道,是痰浊能着于脉道之外因;心不主脉,及肺不辅心主脉,脉不能固摄,是痰浊瘀血能着于脉道之内因。心火之炎化、肺金之革伐亦能复血之精清,复脉之疏通条达。因此心、肺在AS的形成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辨治糖尿病足应重视四毒,即糖毒、瘀毒、浊毒、热毒。糖毒是水谷精微物质过盛产生的一种毒邪,也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致病基础。瘀毒和糖毒均是贯穿糖尿病足整个病程的致病因素。浊毒之邪上可煎熬肺津,中可烧灼胃阴,下可耗损肾水,入血则伤脉络,壅腐气血,导致脉道不通,局部组织液渗出。浊毒下注,足部水肿,日久化热,引发足部坏死感染。糖毒、浊毒、瘀毒日久均可变为热毒,强调糖尿病足感染期必定以湿热毒邪内盛为主。糖尿病足可分为缺血期、感染坏死期和恢复期,分期论治。缺血期采用活血化瘀解毒法;感染坏死期采用清热泻浊解毒法;恢复期采用扶正补消托毒法。  相似文献   

20.
刘宇  李斯  刘时乔  韩雪  刘宁 《西部医学》2020,51(6):61-63,75
王彦刚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继承和发展"浊毒"理论,并在"化浊解毒"法指导下,灵活运用虫类药治疗脾胃病。他认为"浊毒"的湿热属性与虫类药的寒凉之性较为对应,"浊毒"上炎上亢的趋势与虫类药多咸寒质重的特点亦较为对应,且针对"浊毒"的祛湿、散瘀、通滞、化积、解毒、消痈"六位一体"综合性治疗网络,也与大部分虫类药的主要功用基本吻合。在虫类药具体使用上,其善用全蝎止痛化浊攻毒,斑蝥滑窍泄浊排毒,虫理血散浊解毒,刺猬皮行气降浊去毒,海螵蛸敛疮和浊消毒,并注重与平肝熄风、通腑泻热、温阳逐寒、补虚扶正等药配伍,特色鲜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