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术流派演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学派的研究对中医学术思想的沿革、发展 ,对医家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 ,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应恰当对待[1] 。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对学派的提升和研究 ,达到对当时学术发展窥一斑而见全貌的目的 ,如永嘉医派[2 ] 的推出和研究便是如此 ,她让人们了解到宋室南移后 ,与动荡的北方河间、易水学派相竟的同时 ,丢掉中原偏居一隅的南宋地区 ,孕育了一个同《局方》如影随形的永嘉医派 ,并由此反映出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术发展的全貌。1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回溯自纪晓岚“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观点的提出 ,始肇启了中医学术流派研究 ,至任应…  相似文献   

2.
通过阐述岭南李氏骨伤流派产生的背景,梳理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的传承脉络、主要代表医家,探讨李氏骨伤流派的特点及学术成就。李氏骨伤学术流派起源于近代佛山,由李才干创始;第二代李广海确定了"治伤从瘀"的原则,创佛山中医院骨科;第三代传人在发扬光大李氏骨伤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表现出自己的特色;第四代传人更是与时俱进,将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医学的诊断学、实验检查学、影像学有机结合,并在科研上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3.
浙江中医主要学术流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中医主要学术流派的沿革 ,从元朝朱震亨的丹溪学派开始 ,下限至本世纪 80年代。丹溪学派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开创相应的滋阴降火的治法。晚明赵献可、张景岳创立温补学派 ,赵献可的命门学说对后世的中医基础理论有较深远的影响。明末清初 ,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等创立钱塘学派 ,张志聪为集大成者。绍派伤寒 ,主要指绍兴地区为主的医家对于温热病 (尤其是湿温 )方面研究的一种学派 ,成熟于清末民初 ,流风余韵延伸至本世纪 80年代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浙江中医学术流派对当今中医的启迪意义.[方法]以浙江中医学术流派的代表医家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医学术流派形成的条件及对中医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结果]各派医家通过学术创新促进中医学发展,在解决临床难题时推动医学进步;强调理论与临床缺一不可,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独特的招数取得理想的疗效;虚怀若谷,善于学习他人经验,不断丰富完善自己;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推行仁心仁术.[结论]浙江中医学术流派纷呈,然其形成却需具备众多条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以来,师承仲景、研究伤寒、善用经方者,自古至今延绵不衰,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受时代社会变迁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众医家在继承伤寒理论及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对伤寒学说创新发展,形成了在学术及临证治疗方面拥有独特见解的伤寒流派。本文将时空与地理环境有机结合的历史地理学方法引入到流派的研究中,从伤寒医家所在地如岭南、绍兴、新安、吴门、齐鲁、日本等地来揭示其在晋、唐、宋、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背景下伤寒流派的时空特征及历史价值,探讨地域性伤寒论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构建不同时空及地域背景下各伤寒流派的形成历史、师承脉络、学术思想、临证特点及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正主要完成人:王振国刘更生宋咏梅张效霞张丰聪王鹏刘桂荣田思胜朱毓梅米鹂赵颖黎立李静董利利李绍林获奖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曾出现过众多的医学流派,各学术流派之间的争鸣、渗透与融合,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使中医理论体系得以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学术特色。一元化中医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使得中医学术流派逐渐式微,是中医学术特色淡化、临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报》2013,(11):1652-1654
目的:认识与研究流派产生与传承的规律。方法:从构成中医流派的三个要素研究其对流派传承的价值。结果:"源""流""派"即是构成中医学术流派的基础框架,又是流派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结论:流派加强了中医学术传统特色的传承,推动、促进了中医学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的产生背景和渊源及其传承脉络,探讨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主要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技术特色。林氏正骨推拿流派由林应强创始,产生于民国岭南广佛一带。林应强崇尚医武同源,确立了"整体疗伤、筋骨并重,调和气血"的治疗筋伤原则,创立的多种手法如提拉旋转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运用以爆发力为特点,操作时注重快速扳动,发力要求沉实持重,力求整复一次到位。林氏正骨推拿流派第二代传人吴山全面总结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临床经验,确定了"筋骨力学平衡,调控动态压迫"的治伤原则,创立了侧卧定点踩跷法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第三代传人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传统正骨推拿技术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力学、功能影像学有机结合,推动中医流派学术思想的传承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医疡科主要学术流派及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黄金阶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医学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和心得派,在对待中医外科学疮疡病的因机证治方面,有其各自的观点.正宗派“审证求因,重辨阴阳”,主张“内外并举,顾护脾胃”,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治疗疮疡;全生派倡“阴虚阳实”之论,立“阳痈阴疽”之说,主张分清阴阳的属性后再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心得派重视时邪致病,创“疡科三部病机学说”,认为“外疡实从内出”,主张“治外必本于内”的治法.三家学说各执己见,却又相互渗透,并对后世医家在对疮疡病的认识和治疗方面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医妇科流派十余支,传承千年,名医荟萃,在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病症诊疗中各具特色,善用道地药材、注重调理气血、药用轻省醇正,著书立说,提出“中医周期调治法”“治崩三法”“经间期学说”等,名医名方辈出,创制“滋肾育胎丸”“百灵育阴汤”“百灵调肝汤”等,收录于国家规划教材,促进了中医妇科理论体系的完善、学术思想的传承和中医人才的培养。通过整理、分析中医妇科流派学术共性特点与个性专长、当代妇科流派代表名医学术思想与用药特色,以期揭示当代中医妇科学的发展规律,探讨传承发扬妇科名家学术技艺的方法途径,共同提升中医药防治妇科疾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1.
李争红 《当代医学》2011,17(7):163-163
火神派是中医学术流派中温病派的分支,其一代宗师和开山鼻祖是郑寿全。其弟子众多,依传其衣钵,郑氏著作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火神派的理论基础认为,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火神派核心是一种温补介入疗法,在现代医学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学术流派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地方医学流派研究、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医教育与传承研究、古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五个方面,研究中存在系统研究偏少、学术流派评价标准不规范、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欠深化、典型流派研究方法不成熟等问题。今后研究工作的最佳组织模式应是在统一规划之下,组织专家开展大规模科研协作,围绕学术流派研究领域关键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术是一个历史性与时代性并存、公理性与学说性兼合的学术体系。早期的经验、方法、观点、思想被后世继承并成为后世学术的前提与基础,后世的经验、方法、观点、思想在传承于前代的同时又融入了时代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以伤寒命名,而伤寒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古代将一切外感热病均称为伤寒,民间亦称伤寒为天行、温疫、时行等.狭义伤寒则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对于"流派"的内涵,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曾明确定义了学术流派判定标准,提出:"或谓凡一学派之成立,必有其内在的联系,否则,便无学派之可言.此家诚是也,所谓内在联系,不外两端:一者,师门授受,或亲炙,或私淑,各承其说而光大之,一者,学术见解之不一致,各张其立说,影响于人.  相似文献   

15.
<正>脏腑推拿历史悠久,是推拿流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师承不同、地域不同,又产生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据资料显示,脏腑推拿流派,有"脏腑图点穴法流派""骆氏腹诊推拿流派"等,也有人对各地区的流派进行研究,如天津的古法腹部推拿流派、北京地区的振腹推拿流派、河南的鲁氏腹部推拿流派和胃病推拿法、山西的揉肚流派、吉林长春的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等。其他流派,有的影响范围较小,有的缺少传承,还有的缺少理论总结和著述,如黄氏按摩等。现将各流派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中医学术流派的沿革,探讨传统中医药技术、学术流派形成和中医药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讨论中医药继续教育、学术流派研究、未来中医药人才培养,以及中医学术流派与学术思想如何贯穿于院校教育、继续教育、高层次教育等过程中的问题,同时论述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在继续教育中的地位、传承模式,探讨如何通过导入现代化教学教育的理念、技术、方法,推动新形势下中医药"学术流派"和继续教育的发展,以期使学术流派传承与中医药文化、继续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当前社会团队、群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近年来关于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的文献,各学术流派就皮肤病的外治疗法,在药物使用及治疗方法上都有独到之处,并且临床疗效显著。学术流派继承者也不断将这些独特的外治疗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发挥其治疗特色,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中医流派传承作为中医药师承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形态,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本文从中医流派学术传承教育的自身规律出发,引入知识管理方法,建构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内隐化(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SECI)传承模型,并结合我国孟河医派学术传承中的实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史就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的发展史、完善史和创新史。《黄帝内经》中的3个主要理论系统与《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中的七大医学流派有着直接联系,即《黄帝内经》的热病理论与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黄帝内经》的六气理论与河间学派、丹溪学派、攻邪学派,《黄帝内经》的脏腑理论与易水学派、温补学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是中医各学术流派的理论基础,是各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历经千年,流派众多。流派的传承对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中医学术流派良性发展中,道、法、术作为传承的主要内容是保障传承质量的关键,也是保障中医学术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核心。通过对于流派传承的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试图挖掘、归纳、概括传承的共性规律,以期发展壮大流派传承,强化中医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