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45例,两组均用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结合针灸治疗。结果:各项指标实验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7,(10):1469-1470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数字法将9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尿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2%(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小腹坠胀积分、排尿困难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均显著下降,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有效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任脉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任脉灸治疗。结果:观察组24h内排尿次数及尿失禁次数比对照组少(P<0.05),平均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比对照组高(P<0.05),残余尿量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任脉灸可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可改善排尿情况及其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使用掷硬币随机方法,将本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时间段内诊治的63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1例,观察组32例,分别给予患者康复训练以及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积分有所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干预,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均发生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及对尿流动力学、生活质量、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间隙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尿流动力学(残余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逼尿肌压和最大尿流率)、排尿次数以及国际下尿道综合症状评分(LUTS)、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内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24 h排尿次数、LUT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率、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尿流动力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受损害而引起的膀胱排尿功能障碍.2000年5月~2006年5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从针刺、电针、灸法、温针四方面综述近十年国内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四种治疗方法的主要取穴集中于督脉、膀胱经及膀胱体表投影区上的穴位,但治疗的机制与效应不同:针刺注重经气传导,电针注重经气传导与生物电效应相结合,灸法为经气的热传导,温针集合了针刺与灸法二者的优势。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应在明确治疗机制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从而避免取穴的主观盲目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参考文献34篇。  相似文献   

8.
9.
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是SCI后常见的危重并发症之一.针灸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在临床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针刺、电针、温针灸、艾灸、其他针刺疗法,临床取得较好疗效.通过对针灸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科研或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热敏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速率、残余尿量)、生活质量、国际下尿道综合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波形治疗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108例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6例。3组取穴相同,针刺得气分别采用连续波、疏密波和断续波,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及尿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疏密波组总有效率为80.6%,优于连续波组、断续波组。在降低患者尿道闭合压、腹压、功能性尿道长度以及尿道控制带长度方面,以疏密波组的效果最为突出(P0.05);3组波形电针在升高尿流率方面,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升高膀胱压方面,断续波组效果最好(P0.05,P0.01);在降低膀胱压方面,连续波组、疏密波组的效果均优于断续波组(P0.01)。结论 3组不同波形电针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不同。连续波容易使机体产生适应而作用最小;疏密波更接近人体生物电,其作用最大;断续波兴奋神经、肌肉作用最强,在改善膀胱无力方面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3.
罗静  杨华  谢巧卫 《新中医》2020,52(23):111-1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择 103 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53 例与对照组 50 例。对照组在脊髓损伤恢复期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功能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针刺治疗,连续治疗 2 个月。比较 2 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膀胱功能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90.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8.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 2 组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 (P<0.05),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2 组残余尿量均减少 (P<0.05),研究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2 组膀胱压力、膀胱容量均增大(P<0.05),研究组膀胱压力、膀胱容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 1.89%,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 14.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膀胱功能,减少泌尿系统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结合中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5月~2020年11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中医康复技术辅以调制中频电刺激,比较各组治疗前、治疗后7d、15d 24h...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立体动态干扰电联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立体动态干扰电联合针灸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采用B超检测残余尿量。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立体动态干扰电联合针灸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近10年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近10年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文献,梳理其针灸选穴规律,综述其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以期探索针灸治疗该病的未来研究趋势,为针灸治疗该病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脊髓损伤(SCI)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及损伤平面以下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而神经源性膀胱(NB)是脊髓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脊髓损伤的远期康复中极易引起泌尿系感染甚至肾功能障碍从而引起SCI患者死亡,目前治疗手段包括外科治疗及保守治疗,但仍以保守治疗为主,相较于其他治疗手段会引起潜在的并发症,针灸  相似文献   

18.
陈余思  孔祥玉  贾晋荣 《新中医》2017,49(4):148-15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膀胱压力。结果: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85.00%,对照组6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残余尿量均降低,排尿次数均减少,膀胱压力均升高,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膀胱压力,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与矩阵取穴等针灸联合运用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8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的68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运用康复训练与矩阵取穴等针灸相联合的治疗方案,对照组仅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2个月后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自行排尿率、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自行排尿率及膀胱容量均增加、残余尿量均减少,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更为明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与矩阵取穴等针灸联合运用可有效的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临床症状,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一种病程依赖性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会严重的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我院于2007年4月-2010年3月收治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2例,采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