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手术中股骨骨道定位理念和定位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ACL重建术中股骨骨道定位理念及定位方法的研究文献,并对其归纳和总结。结果 股骨骨道位置是决定ACL重建术预后的关键因素。ACL重建术股骨骨道定位理念经历了等长重建、解剖重建、Ribbon-like理论、I.D.E.A.L.理论和类等长重建理论。股骨骨道定位技术也随着对ACL解剖及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而不断变化,每种骨道定位技术各有优缺点。Over-The-Top(过顶位)技术目前主要用于ACL的翻修;时钟面定位法由于误差较大、稳定性差、可复性低,基本已不使用;骨性标志定位法(股骨外侧髁的住院医师嵴和分叉嵴、外侧髁后软骨缘顶点)由于解剖标志较为恒定,临床上多采用此法;X线透视下象限法由于术中实施较为繁琐,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和术后骨道评估;计算机导航辅助骨道定位精确性高,避免了人为因素对骨道定位的影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3D打印辅助定位骨道技术定位精确,可复性高,学习曲线短。结论 ACL重建术股骨骨道定位理念历经多次演...  相似文献   

2.
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技术是影响疗效的最重要因素。骨隧道定位,尤其是股骨侧隧道定位(解剖位点、定位方式和髁间窝成形)仍存在争议。ACL双束重建术因重建了双束的正常解剖结构,理论上可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尤其是旋转稳定性,故日益受到重视,但有关临床结果的报道不一,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移植物的初始张力尚无标准。固定方式的改进是近年重要的技术进展,可靠的固定有助于早期康复锻炼,但固定术后的骨隧道扩大值得关注,长期影响和预防措施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ACL重建术中联合使用RetroButton微钢板和光面同种异体皮质骨挤压钉进行股骨侧移植物固定的疗效进行初步观察。方法选取ACL断裂患者10名,采用标准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式,经前内侧入路定位和钻取股骨骨隧道,经取腱切口钻取胫骨隧道。股骨侧采用RetroButton微钢板固定后,从股骨隧道关节内入口置入光面同种异体皮质骨挤压钉;胫骨侧固定从隧道关节外入口置入可吸收界面钉,并用门型钉进行加强。通过X线平片、CT扫描、轴移试验以及Lachman试验对术后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通过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的轴移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转为阴性;通过X线平片和CT扫描测量股骨隧道,均未出现明显扩大,且挤压钉已部分吸收。结论联合使用RetroButton微钢板和光面同种异体皮质骨挤压钉对股骨侧移植物进行混合固定,在ACL术后3~6个月能有效防止股骨隧道的扩大;加之光面同种异体骨挤压钉所具有的骨诱导作用,其在理论上具有促进腱骨愈合进程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运动性损伤, 可导致膝关节不稳定、运动障碍及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ACL损伤后难以自愈, 临床上通常采用关节镜下ACL重建的方式治疗, 以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与运动功能。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ACL重建后普遍存在骨隧道扩大的现象。多种生物学(如免疫排斥、局部炎症)和机械性(如骨隧道定位偏移、移植物固定不当和激进康复等)因素被认为是引起骨隧道扩大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骨隧道扩大是否会影响临床疗效尚存争议, 但多数学者认为骨隧道扩大不利于翻修术中骨隧道的制作和移植物的固定。因此, 最大限度地降低术后骨隧道扩大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现有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自体移植物、使用独立骨道定位技术、改良骨隧道钻取方式、采用保残重建与全内重建、制定渐进性的个体化康复方案以及通过富血小板血浆、自体骨膜包裹移植物等生物方法增强移植物的腱-骨愈合。本文通过对ACL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综述, 以期为减少或避免术后骨隧道扩大提供理论依据与帮助。  相似文献   

5.
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作为治疗ACL损伤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发展快速。该文围绕ACL损伤治疗方法,ACL重建术移植物选择、骨隧道制备和选择、移植物固定方式以及促进腱骨愈合方法等方面,综述膝关节ACL重建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骨隧道等距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理论基础为恢复膝关节正常动力学,主要目的是恢复膝关节稳定性、防止半月板损伤和关节软骨退变。影响ACL重建疗效的因素有许多,其中保证骨隧道的等距特性最为关键。本文重点就ACL重建术中骨隧道等距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采用关节镜下经取腱切口(tendon incision, TI)与经前内侧(anteromedial, AM)技术定位股骨隧道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采用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治疗ACL损伤患者176例, 根据定位股骨隧道的方法分为TI组(经TI技术定位股骨隧道重建ACL)和AM组(经AM技术定位股骨隧道重建ACL)。TI组87例, 男63例、女24例, 年龄(32.8±9.4)岁(范围19~51岁),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24.8±6.3)kg/m2(范围18.1~31.7 kg/m2), 其中肥胖(BMI>28 kg/m2)患者9例;AM组89例, 男59例、女30例, 年龄(36.7±13.0)岁(范围17~56岁), BMI为(25.7±5.8)kg/m2(范围18.9~31.6 kg/m2), 其中肥胖患者11例。评估两组患者术中钻头与股骨内髁软骨面接触、内侧半月板前角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三维CT对单束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膝关节临床价值及早期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间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46例。ACL损伤患者均采用前内侧入路(anteromedial portal technical,AM)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2~7 d内给予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维CT重建,观察关节内移植物、股骨及胫骨骨隧道及内固螺钉等结构情况。结果三维CT能够清晰显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内移植物、股骨及胫骨骨隧道及内固定螺钉等情况。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术后随访1、3、6个月,观察术后膝关节功能,用Lysholm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评分,Lysholm评分术前(52.51±9.26)分,术后随访1个月Lysholm评分(67.70±7.7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87,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能够清晰的显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内移植物及骨道情况,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情况评估的重要方法,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的影像学评价方法和回顾性指导关节镜术中骨道定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术中股骨钩定位法与钻头直接定位法确定股骨隧道的特点,并对其应用CT三维模型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2—2013-10关节镜下ACL单束重建术86例,应用股骨定位钩定位股骨隧道34例(股骨钩定位组),应用钻头直接定位股骨隧道52例(钻头直接定位组),术后行膝关节三维CT扫描并结合四分法、坐标轴法比较2组隧道长度以及隧道的位置。结果钻头直接定位组隧道长度34~41(37.0±2.1)mm,股骨钩定位组隧道长度38~48(42.0±3.5)mm。在四分法4×4网格中,股骨钩定位组有31例股骨隧道位置落于1a中,3例落于2a中;钻头直接定位组有49例股骨隧道位置落于2b中,2例落于1b中,1例落于2a中。在t线上,股骨钩定位组股骨隧道位置与前内侧束(AM)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5),与后外侧束(PL)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h线上,股骨钩定位组股骨隧道位置与AM、PL位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t线和h线上,钻头直接定位组股骨隧道位置与AM、PL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股骨钩定位法股骨隧道位置偏高、偏后,但长度较长;钻头直接定位法股骨隧道位置更接近解剖止点,但长度偏短。ACL单束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定位方法可根据情况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10.
经胫骨骨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是韧带损伤后最常用的重建技术。然而在将移植物穿过胫骨骨隧道折返到股骨内侧髁时, 在胫骨近端会形成锐性夹角, 被称为"杀手转角"。"杀手转角"的存在会导致PCL重建术后移植物磨损及附近胫骨骨隧道扩大, 影响术后膝关节后方稳定性, 甚至导致手术失败。减轻"杀手转角"效应的技术有:将胫骨近端骨隧道出口定位于PCL解剖附着点偏下偏外侧的改良胫骨骨隧道技术、增加胫骨骨隧道与胫骨平台夹角、从胫骨前外侧创建胫骨骨隧道、保留韧带残端作为移植物缓冲垫方法以及不采用经胫骨骨隧道重建PCL的inlay技术、onlay技术。以上这六种技术, 在理论上均可有效降低或消除"杀手转角"效应, 提高PCL重建术后膝关节的后方稳定性, 从而更好地提高PCL重建术后的临床疗效。但考虑应用这些技术的病例数量偏少, 其有效性、可靠性以及对患者的利弊仍需更多的临床实践去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相似文献   

11.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道增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骨道增宽的发生率、增宽程度、骨道形状、相关因素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应用胭绳肌腱重建ACL手术后骨道的变化,通过X线片测量ACL重建术后的骨道直径。对51例患者行ACL重建手术,其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主要研究及观察指标:患者性别、年龄、身高等因素,移植物的固定方式,随访时的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检查(KT2000)及肌力恢复情况,以及股骨和胫骨的骨道直径、骨道位置和角度等。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卡方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骨道增宽率股骨85%-94%,胫骨65%;增宽程度股骨51%-53%,胫骨40%~44%。胫骨骨道增宽的形态以O型(冠位片)及V型(矢位片)最常见。骨道增宽与年龄、身高及体重指数相关。股骨骨道位置偏前会引起股骨骨道的增宽,股骨骨道角或胫骨骨道角越小,则股骨骨道越容易增宽。结论以腘绳肌腱为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术后骨道增宽的发生率与程度,股骨骨道较胫骨骨道明显。骨道增宽与患者年龄、身高以及骨道定位相关,其中股骨和胫骨骨道的位置及角度是引起术后骨道增宽的主要因素之一。骨道增宽与KT2000结果和术后肌力恢复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由外向内法(OI)与经前内侧入路法(AM)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侧隧道相关参数及隧道长度与股骨髁部大小的关系,探寻二者区别。方法取15具新鲜解冻膝关节标本,测量股骨髁部左右径及股骨外侧髁前后径大小,采用自行改进的内钩槽游标卡尺,定位ACL股骨侧止点中心,分别模拟采用OI法与AM法定位股骨外侧壁隧道口点。测量隧道长度、隧道口点与股骨外上髁位置关系。正侧位X线位上股骨隧道与膝关节线、股骨纵轴夹角。结果 OI法股骨隧道长度为(36.9±2.5)mm,AM法为(35.0±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I法与AM法股骨外侧壁隧道口点均位于股骨外上髁近前侧。 OI法较AM法偏近心端分布,但AM法更为集中;股骨髁部越大,隧道长度越长。 OI法较AM法隧道更为垂直。结论采用OI法与AM法均可满足ACL重建术对股骨隧道长度及位置的要求。 OI法相比下更随意,不受屈膝角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监视法解剖等长重建结合Rigidfix和Intrafix固定技术在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中应用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对17例ACL损伤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采用双监视法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建立股骨胫骨隧道。股骨端用Rigidfix固定,胫骨端用Intrafix固定。结果17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14.18±2.19)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评分:25-66(46.76±14.79)分;术后1年评分:85-97(92.71±3.22)分(P〈0.01)。结论双监视法解剖等长重建结合Rigidfix和Intrafix固定技术应用在腘绳肌腱重建ACL中,具有定位准确、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溢水法和碰击法判定重建前交叉韧带(ACL)中Rigidfix股骨端可吸收横穿钉固定隧道的准确性。方法对40例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采用双监视法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建立股骨胫骨隧道。股骨端用Rigidfix股骨端可吸收横穿钉固定,胫骨端用Intrafix固定。术中比较股骨端溢水法、导针碰击法判定用于可吸收横穿钉固定的隧道是否位于股骨隧道中央的准确性。结果 40例股骨端外侧套管均有溢水,导针碰击法34例出现金属碰击感,6例无金属碰击感。用关节镜判定,其中导针碰击法中34例出现金属碰击感者,横穿钉固定隧道均在中央,无金属碰击感的6例均偏向一侧。2种方法经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P0.05)。结论导针碰击法判定可吸收横穿钉固定隧道,操作简便,判定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与异体脱蛋白骨(DPB)复合物颗粒促进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接受ACL重建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行ACL重建术,实验组在两端骨隧道中填充入PRP+DPB复合物颗粒,术后6个月行CT检查,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出骨隧道扩大数值,并行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结果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1.8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CT测量的骨隧道直径扩大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PRP+DPB复合物颗粒可促进ACL重建术后骨腱愈合,减少骨隧道扩大,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前交叉韧带(ACL)对于膝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损伤可引起膝关节功能不稳及其继发的关节病变。目前关节镜下ACL重建是治疗ACL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ACL重建术的移植物有自体骨-腱-骨和腘绳肌肌腱、同种异体肌腱、人工韧带等,其中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物因创伤少、操作简便、临床效果佳等优点,被临床医师广泛应用。但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ACL术后仍存在少量并发症,如膝关节感染、关节纤维化、骨隧道扩大、神经损伤等。该文就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ACL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丁云鹏  章亚东 《骨科》2020,11(5):453-454
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ligament ACL) 断裂是临床上常见膝关节韧带损伤,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关节镜下ACL重建术,而重建韧带的股骨端固定常采用Endobutton纽扣钢板悬吊固定,术中需应用细空心钻钻孔,在手术过程中钻头断裂难免发生,如何顺利将断裂部分取出对手术效果有重要影响,以往文献多统计器械断裂例数及发生率,而针对其具体取出方法报道较少,本科近期在ACL重建术中遇到1例钻头断裂骨道内病例,经关节镜下顺利取出,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隧道角度对兔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骨隧道愈合的影响。方法取4~5月龄健康家兔54只(雌雄不限,体重1.8~2.3 kg),随机分为3组(n=18)。3组均取右后肢自体跟腱制备ACL重建模型,重建时股骨隧道分别与股骨干纵轴在冠状位呈30、45、60°角定位;左膝关节作为正常对照。术后1、2、4周检测各组膝关节滑液中TNF-α含量,4、8、12周测量重建韧带最大载荷及骨隧道扩大率。结果与正常膝关节相比,3组术后各时间点膝关节滑液中TNF-α含量均显著增加,重建韧带最大载荷均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各时间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股骨隧道扩大,4周时达最高值,但各时间点3组间股骨隧道扩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ACL重建中当股骨隧道与股骨干纵轴在冠状位呈30~60°间变化时,在早期对骨隧道愈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膝关节内骨隧道开口位置的正确选择。从运动学上看ACL重建术中用于移植韧带通过的骨隧道关节内开口应尽量接近原韧带起止点的解剖位置(或等距离点位置)这样方可最大程度地重建和恢复移植韧带对膝关节的稳定作用。以往大量解剖和临床研究显示,在矢状面上,股骨侧骨隧道的理想开口位于股骨髁间后方1/4处,而在冠状面上,开口通常位于左膝的1点至2点位置之间或右膝的10点至11点位置之间。股骨侧骨隧道开口位置若过于正中(12点位置),可导致移植韧带的走向偏垂直后者虽然也可有效地控制前后方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B-PT-B)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股骨和胫骨的骨隧道的改变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4年1月~2005年12月对30例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监视下应用同种异体B-PT-B单束重建ACL.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采用保守的康复训练方案.分别于术后1周和12个月应用磁共振测量股骨和胫骨骨隧道关节面内口的直径.术后12个月以Lysholm评分观测膝关节功能,应用KT-1000测量膝关节屈30°时的胫骨相对活动度. 结果本组30例ACL重建患者术后33%(10/30)的患者出现股骨和(或)胫骨骨隧道扩大,其中69%(11/16)的骨隧道扩大范围在2~6 mm;骨隧道扩大各级别之间的Lysholn疗效评分、术后K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种异体B-PT-B移植重建ACL术后骨隧道可有不同程度的扩大;骨隧道扩大小于6 mm时,对膝关节的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