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元  李维泷 《中华创伤杂志》2003,19(12):737-737
我院从 1997年 8月以来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患者 6 8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男 4 2例 ,女 2 6例 ;年龄 8~ 74岁 ,平均 38.2岁。交通伤 4 2例 ,坠落伤 16例 ,暴力及其他伤 10例。 (2 )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情况 :开放性颅脑损伤 2 4例 ,闭合性颅脑损伤 4 4例。颅脑损伤中硬膜外血肿 18例 ,硬膜下血肿 2 7例 ,广泛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内血肿 15例 ,脑干损伤8例。其中合并颈椎骨折 34例 ,脱位 17例 ,骨折合并脱位 8例 ,合并颈髓损伤 9例。 (3)结果 :本组死亡 5例 ,4例死于脑干功能严重受损所致的中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基于颅脑CT成像的深度学习算法进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分割和血肿扩大的预测。方法 回顾性分析500例因高血压脑出血行颅脑CT平扫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症状出现后6 h内进行基线CT扫描,并在随后24 h内进行CT复查,比较血肿是否扩大。为构建血肿分割与血肿扩大预测模型,患者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共包含350例患者,用于训练模型,测试集包含150例患者,用于模型的验证。模型采用基于Attention U-Net的网络框架对颅脑CT的血肿进行自动分割并采用基于ResNet-34的网络对血肿扩大进行预测。分割模型的准确度评估采用均交并比(MIoU)和Dice系数作为评价指标。预测模型准确度评价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临床定量资料以平均±标准差表示,若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其差异性,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 血肿扩大组和非血肿扩大组在年龄(P=0.211)和性别(P=0.213)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血肿扩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CT平扫血肿周围水肿对肿瘤性出血及非肿瘤性出血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搜集9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肿瘤组37例,非肿瘤组57例),使用3D-slicer软件对CT平扫周围水肿的绝对水肿体积(PHE)、相对水肿体积(rPHE)、水肿及血肿CT值进行量化,分析各个指标的组间差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独立指标及部分联合指标鉴别肿瘤性出血与非肿瘤性出血的效能。结果 肿瘤组与非肿瘤组间的PHE、rPHE、平均水肿CT值与血肿CT值均存在显著差异,肿瘤组患者的PHE(59.02 cm3)、rPHE(0.74)均大于非肿瘤组,平均水肿CT值(23 HU)与血肿CT值(55 HU)均低于非肿瘤组。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四个指标联合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UC)最高,为0.880,绝对水肿体积在单个指标间的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823。平均水肿CT值作为一项创新性指标,AUC达0.806(以24.5 HU为截断值)。平均血肿CT值联合rPHE的诊断敏感度最高,为0.919。结论 CT平扫周围水肿的量化指标可作为鉴别肿瘤性出血与非肿瘤性出血的有效影像...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不同CT扫描时相图像鉴别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的影像组学模型,并探讨不同模型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NSCLC患者的术前CT图像,所有患者均行平扫期、动脉期和静脉期CT扫描。选取231枚纵隔淋巴结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1月—2017年6月入组的163枚淋巴结作为训练组,2017年7月—2018年6月入组的68枚淋巴结作为验证组。分别在三时相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ROI),每个ROI提取841个影像特征,使用LASSO算法筛选特征,基于各时相CT影像组学特征和两不同时相CT影像组学特征的差值建立模型。比较不同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AUC值)、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的差异。结果共建立6个模型,其AUC值均>0.800。平扫期CT模型具有最优的鉴别效能,其训练组的AUC值、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26、0.860、0.871、0.906,验证组的AUC值、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25、0.769、0.882、0.870,均高于其他模型。平扫和静脉期CT图像联合动脉期CT图像之后,训练组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从0.879、0.821和0.919、0.789提高到0.949、0.878和0.979、0.900。结论CT各时相影像组学模型均可用于辅助临床诊断淋巴结。平扫CT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值最高,而联合动脉期CT图像可提高模型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影像在高血压脑出血风险预测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录入42例连续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及颅脑CT影像特征,随访患者发病3个月的生存质量(做mRS评分)和总体认知功能(做MMSE评分),对CT影像特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是发病14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因素;年龄、血肿体积和首次NIHSS评分是发病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出血量超过10 ml神经组织的损伤程度及对预后的影响将明显增加;发病年龄是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因素.结论 CT影像特征可作为高血压脑出血疾病转归的评价指标,可为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软组织血肿是指机体损伤(挫伤或扭伤)后因局部出血或渗血所造成的闭合性软组织内出血,又称皮下血肿,为临床上常见病;凡有组织损伤部位,均可发病。皮下血肿最见于颅脑外伤后。笔者近期遇到3例少见部位的皮下血肿,2例有外伤史,1例为肿瘤患者,根据其MRI及CT表现,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路钛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内固定治疗伴有对侧骨盆前环不稳定波及双柱的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涉及髋臼骨折的患者115例,按照髋臼骨折Judet-Letournel分型,收集其中一侧髋臼双柱骨折且伴对侧骨盆前环不稳定的患者19例,其中双柱骨折8例,T型骨折5例,横行骨折3例,前柱伴后半横骨折3例。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21~58岁,平均35.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1例,重物砸伤5例,高处坠落伤3例。合并伤:失血性休克3例,肋骨骨折并血气胸3例,四肢骨折4例,腰椎压缩性骨折l例,腹部闭合性损伤2例,颅脑损伤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仰卧位前路髂腹股沟入路,对侧骨盆前环不稳采用钢板螺钉固定,髋臼双柱骨折行重建钛板及经钛板3~5枚皮质骨螺钉(方形区螺钉)部分经骨表面内固定。术后应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定期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 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月,平均18.3个月。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评分:解剖复位11例,良好6例,不满意2例。所有患者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2~6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改良Merle d’Aubigné和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2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无一例发生方形区螺钉松脱、断裂。结论前路钛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内固定是治疗以前柱损伤为主的髋臼双柱骨折有效方法之一,但对于伴对侧骨盆前环不稳定时,其有效固定的前提是先稳定对侧骨盆前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髂腰固定治疗合并骶骨骨折的骨盆后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及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合并骶骨骨折的骨盆后环损伤患者21例,均采用后路髂腰固定术.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X线片提示骨折愈合良好.术后Gibbons评分为1.4~2.56分.其中10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术前2.9分,术后1.2分),3例明显改善(术前3.5分,术后1.9分),1例效果差(术前3.9分,术后2.59分).均无切口感染、钉棒断裂、退钉、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髂腰固定可有效复位、固定合并骶骨骨折的骨盆后环损伤,达到三维固定,恢复骨盆本身及脊柱-骨盆的稳定性,对于合并腰骶神经根损伤者宜同时早期行减压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20排CT低剂量灌注成像"动态点征"对急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方法 48例发病在6h内的急性脑出血患者行基线CT平扫以及320排CT低剂量灌注成像检查,24h内复查CT,根据血肿体积变化分为血肿扩大组和无血肿扩大组,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对"动态点征"进行观察,比较两组间"动态点征"比例的差异。结果4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有18例出现血肿扩大,低剂量CT灌注成像发现16例"动态点征",其中有13例出现血肿扩大,3例无血肿扩大。两组间"动态点征"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P0.001)。"动态点征"预测急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灵敏度为72.2%、特异度为90.0%、阳性预测值81.3%、阴性预测值84.4%。结论 320排CT低剂量灌注成像"动态点征"可以预测急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风险,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为丰富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基于CT的Brock模型、VA模型和基于18F-FDG PET/CT的Herder模型预测肺结节恶性风险的效能,验证模型的预测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6年7月行CT检查并经病理确诊或随访确诊的120例肺结节患者,其中可能为恶性的59例患者接受了18F-FDG PET/CT检查。绘制3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测算肺结节(直径4~30 mm)的恶性风险。根据每个模型基于排除标准的队列和所有患者总队列的AUC,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采用MedCalc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DeLong方法进行两条ROC的比较。 结果 120例肺结节患者中,49例患者(40.8%)患有恶性结节(31.6%原发性肺癌、8.2%转移性疾病)。在受排除标准限制的队列中,Brock和VA模型的AUC分别为 0.887和0.758,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483,P=0.006)。 在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的患者中,Herder模型的AUC为0.937。当对队列中的所有患者(即包括原模型纳入标准之外的患者)测试模型时,每个模型的AUC值均有所降低,但两类队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1.357,P=0.121)。 对于≤10 mm的结节,Brock和VA 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46和0.536,Brock模型明显优于VA 模型(Z=8.768,P=0.0026)。 结论 Brock模型可预测CT扫描中检测到的肺结节恶变的可能性,在接受18F-FDG PET/CT进行肺结节评估的患者中,Herder模型的预测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征象、脑脊液/脑内室体积(CSF/ICV)对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资料,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53例)、中度组(72例)、重度组(48例)、特重度组(29例)。比较4组CT征象、CSF/ICV,分析两者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评价其对重度及以上外伤性颅脑损伤的评估价值,并随访30天,对比不同CT征象、CSF/ICV患者预后情况,分析两者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4组基底池、中线移位、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Rotterdam CT评分、CSF/I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tterdam CT评分、CSF/ICV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0.715、0.672,P均<0.001);Rotterdam CT评分、CSF/ICV联合评估重度及以上外伤性颅脑损伤的AUC为0.877,大于两者单独评估,95%CI为0.824~0.919,敏感度为87.01%,特异度为78.40%;随访30天,Rotterdam CT评分、CSF/ICV高水平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低水平患者(P<0.05);Rotterdam 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病人耳部损伤的临床表现与多层螺旋CT发现的相关性。方法对53例颅脑创伤疑有耳部和面神经管损伤的患者进行了耳部CT扫描和3D图像重组,统计、分析各型颞骨骨折CT所见与临床症状、体征的相关性。结果本组53例颞骨骨折,其中纵行骨折34例(64.2%),混合性骨折14例(26.4%),横行骨折5例(9.4%);内耳完整型48例(90.6%),内耳受损型5例(9.4%)。脑挫裂伤或(和)脑内血肿21例:其中单侧颞叶损伤11例、双侧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例,脑干损伤1例;硬膜外或(和)硬膜下血肿8例,蛛网膜下腔积血6例。结论多层螺旋CT(MSCT)3D成像技术立体、直观、真实地再现了耳部及面神经管细微、复杂的影像学解剖和病理改变,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时选择合理、恰当的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等提供较好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脑CT增强扫描渗漏征对预测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 h内ICH基线CT平扫血肿内存在混合征、岛征血肿扩大危险因素患者,行CT增强动脉期及延迟3min扫描,根据是否存在渗漏征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检验两位医师影像特征判读一致性;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及差异性分析;对早期血肿扩大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渗漏征预测血肿扩大的临床价值。结果 两位医师对影像特征的判读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渗漏征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入院GC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血肿扩大在GCS评分、混合征、岛征、渗漏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混合征、岛征及渗漏征均为早期血肿扩大的主要危险因素;渗漏征阳性组复诊血肿体积显著高于初诊血肿体积;渗漏征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性为95. 74%,特异性为98. 00%。结论 渗漏征预测ICH早期血肿扩大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经CT定位钻孔注药硬膜外血肿引流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头颅CT扫描定位和定性指导下,我们对22例硬膜外血肿(EDH)进行了颅骨钻孔注射尿激酶引流手术,临床观察效果满意,随访一个月血肿全部吸收。 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16~24岁。全部病例均为闭合性颅脑损伤,并经头颅CT确诊的单纯EDH患者。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为8h。入院时GCS 9~12分16例,13~15分6例;血肿对侧肢体轻瘫5例。头颅CT显  相似文献   

15.
腰椎横突骨折重要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腹部钝性损伤患者腰椎横突骨折的发生与腹部内脏损伤的关系。方法 收集 1997~ 2 0 0 0 -0 7我院收治腹部钝性损伤患者 169例。回顾患者CT片及手术记录 ,总结横突骨折以及内脏损伤的数量及类型。结果 CT显示 81例有横突骨折 ,14 8个横突骨折 ( 43例系单发 ,38例系多发 )。 33例左侧横突骨折 ,2 8例右侧 ,2 0例双侧。L1横突骨折最常见 (n =60 ) ,横突骨折伴发内脏损伤 15例 ,腰椎横突骨折的发生与腹部内脏损伤具有相关性 (Ρ <0 .0 5 )。结论 腰椎横突骨折与腹部内脏损伤具有相关性 ,对临床工作 ,尤其是急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残肝体积(RLV)在预测原发性肝癌(HC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肝功能损伤及生存期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8年4月经TACE治疗的中国肝癌分期方案(CNLC)Ⅰb~Ⅱb期HCC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入选160例。利用CT容积法测量TACE前RLV和肿瘤体积(TV),用体表面积(BSA)标准化后计算标准化后的残肝体积(RLVBSA)。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截断值对RLVBSA进行分组。结合Child-Pugh和ALBI评分,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参数与肝功能之间的相关及独立危险因素;行生存分析评估患者生存预后。结果 RLVBSA预测TACE术后肝功能损伤的截断值为559 cm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RLVBSA是预测肝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大RLVBSA组(RLVBSA>559 cm3)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建立与人类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相似、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的犬ICH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健康家犬45只,经股动脉插管DSA下,导丝经导管进入并刺破大脑中动脉。制作ICH模型,以成功后2h脑CT检查结果确定血肿部位并计算血肿体积,观察24h内血肿体积变化及犬死亡情况。结果:45只犬脑出血部位均在基底节区或临近颞叶;血肿体积2.1~4ml者明显多于4.1~5ml、1.5~2ml及≥5ml者(P均<0.01);体积为4.1~5ml者明显多于1.5~2ml及≥5ml者(P均<0.01);血肿≤4ml破入脑室者明显少于≥4.1ml者(P<0.01),前者24h无1只死亡,明显少于后者(P<0.01)。结论:DSA介入下制作犬ICH模型,血肿部位合适、大小适中、模型稳定、破入脑室及死亡率均低,更接近于人类ICH。  相似文献   

18.
CT增强在盆腔外伤导致闭合性血管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骨盆骨折导致闭合性血管损伤由于病情隐匿,容易漏诊而造成延误治疗,重者可导致病人截肢甚至死亡[1].能否及时有效地发现血管损伤并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是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本院是创伤外科为主的综合性医院,骨盆急性损伤的病人较多.运用CT增强、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技术成功地显示7例骨盆骨折导致动脉血管损伤的部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MHIPS评分系统(The Madras Head Injury Prognostic Scale)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6月~2009年6月同济医院创伤外科收治的196例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和MHIPS评分,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大小衡量各评分系统预测患者预后的能力,比较3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GCS、ISS和MHIP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8、0.770、0.854,MHIPS与GCS评分间AUC有统计学差异,与ISS评分AUC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HIPS评分系统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颅脑损伤评分系统,但仍需要更多临床资料去证实。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平扫和三期增强CT的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组学综合模型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DF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21年6月在本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24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DFS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大于3个月。采用随机分组法,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87)和验证集(n=37)。所有患者术前行腹部CT平扫及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使用ITK-SNAP软件分别在四期CT图像上沿胰腺肿瘤边缘逐层勾画ROI并融合生成三维容积ROI(VOI),然后导入FAE软件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及LASSO-Cox回归分析进行纹理特征的筛选,然后分别构建各期和多期联合(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影像组学模型并计算相应的影像组学标签得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特征和CT形态学特征并构建临床模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合临床模型变量及影像组学标签构建临床-组学综合模型并绘制其诺莫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时间依赖性(time-dependent)ROC曲线、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模型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效益进行评价。利用R语言计算临床-组学综合模型的最佳截断值,并据此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资料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基于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及多期联合分别筛选得到5、16、4、12和17个组学特征,分别建立相应的组学模型并获得影像组学标签值。经log-rank检验,所有组学标签均与DFS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多期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训练集:C-index=0.786,6~24个月AUC=0.850~0.928;验证集:C-index=0.802,6~24个月AUC=0.796~0.874);而临床模型的预测效能较低(训练集:C-index=0.635,6~24个月AUC=0.647~0.679;验证集:C-index=0.596,6~24个月AUC=0.545~0.656)。临床-组学综合模型的预测效能(训练集:C-index=0.812,6~24个月AUC=0.883~0.958;验证集:C-index=0.796,6~24个月AUC=0.813~0.894)明显优于临床模型;校准曲线显示临床-组学综合模型的拟合度好;DCA显示临床-组学综合模型的临床净收益优于临床模型。临床-组学综合模型的截断值为2.738。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高风险组患者的DFS明显短于低分风险组。结论:基于多期CT扫描的影像组学模型结合临床特征构建的临床-组学综合模型在预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术后DFS方面,相较于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有助于指导临床制订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