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回族清真养生学部分内容“清真标致图”、“清真饮食”、“清真茶”的初浅探讨,展示了回族养生文化既保持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素质又与中华民族主体文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回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较多,而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的常住聚居地,宁夏回族老人的长寿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的养生文化具有深刻的哲理。以文献整理、访问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结合中医养生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宁夏地区回族常用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李薇  李永红 《北京中医》2012,(2):114-116
《内经》中关于饮食养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饮食养生的理论基础、原则、方法,并在食养、食疗、食补、食忌等各方面都有详细的阐述,对社区饮食健康指导具有积极的意义。合理的健康饮食是生活的重要部分,不仅能补充营养,还能调节脏腑功能,对疾病的康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汉书·郦食其传》说:"民以食为天"。中医饮食养生是借助中医理论指导人们调整饮食,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之一。产后便秘是妇人产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由产后饮食肥甘、缺乏运动及分娩损伤等多种因素综合引起。产后便秘妇人轻者出现腹胀、不欲饮食,重者则导致肛肠疾患、胃肠功能紊乱、子宫脱垂等严重证侯。现代治疗产后便秘的方法虽多,但临床疗效不佳,治疗起来非常棘手,而饮食养生自古就是医家采用的重要养生、治疗、康复方法。结合产后便秘的现状,从病因病机、饮食养生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发挥中医养生在产后便秘方面的养生康复及治疗的优势,来提高产妇产后的生存质量,尽早恢复产妇的生理和心理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本文归纳总结了孙思邈养生思想,并运用到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的健康教育中.从孙思邈“治未病”思想与MS病前健康教育、饮食观与MS饮食健康管理、运动观与MS运动健康管理、养性思想与MS心理健康管理等4个方面进行介绍,指出了孙氏养生思想与MS健康管理的契合点及不足之处,以及形成完善的健康管理方案尚需具备更多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旴江医家饮食养生源远流长,既与旴江流域的物候关系密切,又有着深厚的医药养生文化背景。从旴江医家的饮食养生文化背景、饮食养生原则、饮食养生特点概述其饮食养生思想,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7.
竹溪 《养生月刊》2006,27(8):728-731
饮食养生是中医传统养生方法的特色之一,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的学问,认为饮食直接关系着人体营养的摄取和健康,宋代的养生名著《寿亲养老新书》中说:“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盛,气血盛则筋力强。”可见,良好的饮食是身体强健的基石。饮食对于常人的健康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对于老年人的保健或人们病后的康复,如何饮食则更有讲究。中医养生学主张饮食养生总的原则是食宜清淡,对老年人的保健或患病后的康复,饮食清淡尤为重要。唐代大养生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  相似文献   

8.
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及其现代系统工程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整体恒动的自然观与生命观的指导下,中医养生学建立了"顺应自然-适应社会-形神健康"的康寿自然养生模式.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追溯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养生需要从顺时养生、运动养生、文化养生、饮食养生、调控养生、药物养生等6个方面综合调理,不能单打一,从而形成现代中医养生系统工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蔡永敏 《光明中医》1999,14(2):11-13
本文根据古今有关养生文献,论述了张从正“养生当论食补”的理论依据和对人们健康长寿的现实指导意义;强调了“食补”(合理饮食)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和盲目“药补”给人类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介绍了我国古代的饮食养生方法,并结合现代有关文献报道给予印证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中医饮食养生方论,奠定了中医饮食养生的理论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明确提出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和方法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饮食养生在诸多养生方法中居于首位。《黄帝内经》是以“中和”思想为核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以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理论为根本,以饮食的作用、饮食养生基本原则、饮食养生主要方法及病家饮食禁忌等为框架,构建的中医饮食养生理论体系,对后世中医饮食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养生,又称摄生,是保养身体的各种方法,包括精神、运动、功法、饮食等方面。其中,饮食养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养生方法。通过追溯饮食养生渊薮,探讨饮食养生基本原则,从饮食有节、谨和五味、寒温适度、清淡饮食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正>职场女性对于饮食养生,应自然健康、原汁原味,在养生饮食理念上注意但并不刻意。养生菜要满足两点要求:第一是要简单、快捷、营养,其次是少用煎、炒、炸,保留食材原本的味道和营养。饮食主要有3个方面需要注意:首先是饮食清淡,低盐少油;第二是蔬菜为主,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第三  相似文献   

13.
藏医养生的内容很多,服食补养也是藏医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四部医典·论述本集》第十六章“饮食知情”论述说:“治病调养身体有良方,欲学活命饮食点为纲。食物饮料善用保性命,低剩病变时常把命伤。”精辟阐明了饮食调配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与寿命。饮食调配得当,能增进健康;反之,会导致疾病,缩短寿命。藏医服食补  相似文献   

14.
为弘扬中医以食养生、以食疗疾的饮食养生理念,维护人类健康,展示药膳养生美食制作成果,提高药膳养生制作水平,促进世界药膳食疗事业的发展,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事务服务部共同举办“2011’首届国际药膳美食烹饪大赛”。  相似文献   

15.
《格致余论》节欲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饮食和色欲两方面:节饮食上,据生命的不同阶段有相应的饮食原则与方法,以顾护脾胃为总纲;节色欲上,朱丹溪反对纵欲,提倡晚婚、节欲、收心安相火,以保护阴精为总则。这样就能"远彼帷幕,放心乃收,饮食甘美,身安病廖",达到延年益寿,健康养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描述北京中医医院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病人饮食养生知识情况,探讨影响其饮食养生知识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120例北京中医医院心脑血管住院病人用陈尚德的《中医饮食养生学理论与当今台湾民众饮食养生实践之研究》中的调查表结合中国大陆情况修订而成的调查表进行调查研究。所有资料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人对饮食养生知识掌握的及格者占44.2%,不及格者占55.8%;。通过χ2检验分析得出,性别、家庭状况、居住地对饮食养生知识的了解无统计学意义,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对饮食养生知识的了解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中医院心脑血管住院病人对饮食养生知识了解程度不高,但需求较大;性别、家庭状况及居住地对饮食养生知识的了解无影响;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及家庭月收入对饮食养生知识的了解有高度影响;心脑血管住院病人对饮食养生知识重视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2020—2021年度中医养生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医养生理论、技术与方法、健康管理与临床应用等领域。中医养生理论研究重点围绕在儒道释养生文化、哲学思维和理论内涵等方面,旨在厘清中医养生理论的文化起源,还原中医养生的哲学思维,创新中医养生学说,构建中医养生理论体系。中医养生技术与方法研究主要包括饮食养生、导引养生、香药养生、体质养生、辟谷养生等研究。应用领域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中医养生方法为主要干预手段对老年慢性病进行中医健康管理,并评价其干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疗效,在新冠肺炎的治疗及康复中也进行了科学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8.
回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对祖国医药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于伊斯兰教的深远影响无时无地不断渗透于其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虽然长期以来又多与汉族杂居共处,自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熏陶,但本民族固有的历史风俗仍世代沿袭,历久不衰,以致回族人民的生活习俗,诸如饮食起居,家庭生活,社会习尚以及婚丧、节庆、禁忌等各个方面均显示出自己的民族特色。长期良好的饮食卫生习俗,使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健康长寿。本文中就伊斯兰教的传统养生思想及保健方法做一探讨。从回族的饮食习俗追溯伊斯兰教渊源。诚然,在伊…  相似文献   

19.
<正>6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和《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紧扣中医药特色,围绕情志、起居、饮食、运动中医养生四大基石,分为基本理念和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常用养生保健内容、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 4个部分,共42条,内容既包括中医药理论,也有具体中医养  相似文献   

20.
芦佳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3):102-10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渐渐对自身健康越来越关注,养生意识不断增强,笔者通过观察、了解,发现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物质的丰富,人们虽然对健康养生很重视,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及时间,但大多是从饮食营养、药物保健及运动锻炼等方面进行自我养生保健。然而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虽然通过以上方式进行养生保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