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3型子宫肌瘤(分型依据FIGO 2011)宫腔镜切除术的可行性以及患者生殖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0月诊断为3型子宫肌瘤(单发,直径大于2.5 cm)且行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共计59例。记录患者的症状、3型子宫肌瘤的大小、术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类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前肌瘤距子宫浆膜层的距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后肌层恢复厚度,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有生育要求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宫腔镜检查复查情况,无生育要求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门诊就诊复查症状改善情况。电话随访达术后12个月以上患者的术后妊娠情况。结果:患者年龄26~46岁,平均(37.1±4.8)岁,肌瘤的最大径线2.5~7.0 cm,平均(4.2±1.0) cm。一期手术完成率89.8%,手术时间(49.4±16.4) min (20~105 min),术中出血量10(10,20)mL(5~200 mL),术前肌瘤距子宫肌层厚度1~5.7 mm,平均(3.3±1.1) mm,术后瘤窝距子宫肌层厚度4.9~11.3mm,平均(8.9±1.3) mm。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子宫穿孔、大出血、TURP综合征和感染等并发症。术后症状均得到改善。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宫腔镜检查均无宫腔粘连发生,术后1年内妊娠率达73.3%(11/15),术后妊娠平均时间(6.0±3.3)个月。结论:对于3型子宫肌瘤,B型超声引导下宫腔镜手术安全、可行;术后恢复快,短期内可妊娠,但需由有经验的医生来完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宫腔镜与腹腔镜子宫壁间肌瘤剔除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学特点,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黄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子宫壁间肌瘤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分成宫腔镜组(行宫腔镜子宫壁间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组(行腹腔镜子宫壁间肌瘤剔除术),每组各45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愈合情况、妊娠结局。结果 (1)宫腔镜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水平几项手术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宫腔镜组患者术后肌层愈合速度较腹腔镜组快,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肌层完全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两组肌层完全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宫腔镜组患者成功妊娠率低于腹腔镜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丢失率宫腔镜组低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剖宫产率和自然分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与腹腔镜子宫间壁肌瘤剔除术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前者术后肌层恢复较快,妊娠率较高,更适合需要保留生育功能且有近期生育计划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时,采用开窗后切除法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殖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宫腔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应用开窗后切除法,对照组应用直接切除法。观察两组手术效果;于术前、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时检测未孕者血清雌激素(E2)、促卵泡雌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持续观察患者子宫肌层愈合情况、子宫肌瘤复发情况、子宫内膜创面愈合效果、妊娠情况及生殖结局。计量资料多时点对比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同一时点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手术效果,E2、FSH、LH变化情况,子宫肌层的愈合效果,子宫肌瘤复发情况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子宫内膜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妊娠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成功妊娠患者的生育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中采用开窗切除术治疗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能够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假包膜内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预后及对生育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7月-2015年9月该院收治的337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均采取腹腔镜辅助下实施假包膜内子宫肌瘤剔除术,追踪随访观察6~48个月,评估患者预后效果,重点记录部分生育需求者最终妊娠结局情况。结果手术耗时平均(97.34±24.67)min,出血量(124.51±19.55)ml;均在术后给予抗生素用药,未发生感染肠道损伤等并发症;279例患者于术后2 d内出院;7例患者因肌瘤复发采取二次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315例(93.47%)患者盆腔疼痛症状明显缓解,仅2例患者因盆腔持续疼痛,且镇痛处理后仍伴有复发迹象,后期转行子宫切除;通过对有生育需求的149例(71例多发肌瘤、78例单发肌瘤)患者追踪观察,其中106例患者成功妊娠并完成分娩,未发生子宫破裂,新生儿Apgar评分为(9.08±0.61)分,新生儿体重(3 165±275)g。结论采取腹腔镜下假包膜内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子宫肌瘤的治疗具有操作简便、耗时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安全性高等优势,而假包膜的完整保留可减少神经血管损伤程度,降低病灶组织肌层损伤,提高患者后期子宫肌层创口愈合,确保生理功能的完整性,提高患者妊娠成功率,改善生育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联合宫腔镜治疗直径4 cm的Ⅱ型黏膜下肌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1~6月经阴道超声或磁共振诊断的12例直径4~8 cm的Ⅱ型黏膜下肌瘤行HIFU治疗,术后3月分析肌瘤变化,行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记录HIFU前、后患者的血红蛋白、肌瘤最大径、肌瘤体积及子宫体积、宫腔镜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结果 HIFU术后1例肌瘤完全排出,1例部分排出,3例转为0型(27.3%,3/11),6例转为I型(54.5%,6/11)。HIFU前患者肌瘤最大径平均(55.08±9.93)mm,肌瘤体积平均(68.60±36.27)cm~3,子宫体积平均(222.26±54.76)cm~3。HIFU后患者肌瘤最大径平均(40.08±15.75)mm,肌瘤体积平均(33.00±21.06)cm~3,子宫体积平均(161.96±43.18)cm~3。HIFU后患者肌瘤最大径、肌瘤体积及子宫体积均显著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手术平均出血量(25.00±11.62)mL,平均手术时间(30.91±13.00)min。结论 HIFU联合宫腔镜治疗直径4 cm的Ⅱ型黏膜下肌瘤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较大Ⅱ型黏膜下肌瘤,HIFU可以作为较好的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残留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残留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常州市新北区魏村卫生院及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确诊为子宫肌瘤,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124例患者,将其分为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TAM)组(63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M)组(50例)和宫腔镜电切术组(11例)。收集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术前合并症状,妊娠史,子宫肌瘤的位置、数目、直径、病理类型,术后妊娠情况及残留复发情况,评估这些因素和子宫肌瘤残留复发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3~195 min,住院时间4~7 d,术中出血量37~289 ml。术后子宫肌瘤残留与复发35例(28.23%)。子宫肌瘤数目和直径不同的患者术后残留复发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子宫肌壁间肌瘤、子宫肌瘤数目4个、奇异型平滑肌瘤、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是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残留复发的影响因素。结论子宫肌壁间肌瘤、子宫肌瘤数目4个、奇异型平滑肌瘤、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是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残留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冷刀宫腔镜操作系统对子宫粘膜下肌瘤切除的安全性及生育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60例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患者,按双盲法均分为对照组(给予电刀切除术治疗)和观察组(给予宫腔镜系统下冷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手术情况、术后情况、随访情况,评价手术安全性及术后患者的生育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23.66±6.74) min、阴道流血持续时间(4.08±1.17) d、住院时间(5.54±0.68) 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切净率100.00%、红细胞聚集率76.7%、宫腔粘连率3.3%、阴道出血率73.3%,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随访,两组均无子宫肌瘤复发情况;观察组月经改善24例、子宫内膜愈合29例、平均愈合时间(3.14±0.43)个月、妊娠4例(13.3%),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系统下冷刀治疗在切除子宫粘膜下肌瘤中,效果较电刀显著,减少了热损伤,降低了对子宫内膜的损伤,提高了宫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保护了患者的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陈光浩 《中国保健》2008,16(9):290-292
目的观察经动脉导管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UAE)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112例的198个肌瘤,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前、术后三维彩超检查,对比肌瘤体积的变化,术后随访观查月经量和腹部疼痛症状的变化.结果198个肌瘤术前平均体积为(128.5±16.7)cm3,UAE后5个月平均体积(26.2±3.8)cm3,体积总缩小率79.6%;黏膜下、肌壁间肌瘤体积缩小率与浆膜下肌瘤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26例合并子宫腺肌症者,术前肌瘤的平均体积(104.6±11.3)cm3,UAE后5个月肌瘤平均体积(58.6±6.5)cm3,体积缩小率44%.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临床可选择合适的病例替代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比较子宫壁间肌瘤行宫腔镜电切术与腹腔镜剔除术的效果。方法以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86例子宫壁间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宫腔镜组和腹腔镜组各43例,分别行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随访6个月观察肌层愈合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宫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62.5±6.0)ml、手术时间为(43.26±21.79)min、术后排气时间为(22.6±3.5)h,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17.4±10.3)ml、手术时间为(87.29±25.09)min、术后排气时间(34.5±4.3)h,宫腔镜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方面均优于腹腔镜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中转开腹率为2.33%、术后月经改善率为95.35%、发热率为6.98%,腹腔镜组患者术中转开腹率为0.0%、术后月经改善率为97.68%、发热率为2.33%,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宫腔镜组患者术后1、3、6个月肌层完全愈合率均高于腹腔镜组(34.88%、69.77%、100.00%、9.30%、41.86%、74.42%),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子宫壁间肌瘤治疗中应用宫腔镜电切术与腹腔镜剔除术均有较好效果,且从整体上来看,宫腔镜手术优于腹腔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林青  张蔚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7):1214-1215
目的 探讨阴式子宫黏膜下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本院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36例,均位于子宫下段.肌瘤直径30~63 mm,其中21~40 mm 13例,41~60 mm 20例,61~70 mm 3例.行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失败后,改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随访3~40个月.根据术后月经改善情况、残余肌瘤有无增长、是否再次手术等将疗效分为满意和不满意.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中住手术时间65 min,术中中位出血量200 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5 d,术后满意率均达100%,2例要求生育者1例术后14个月怀孕.结论 对位于子宫下段、肌瘤直径≥30 mm的黏膜下肌瘤,可考虑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相似文献   

11.
林青  张蔚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9):1214-1215
目的探讨阴式子宫黏膜下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本院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36例,均位于子宫下段。肌瘤直径30~63mm,其中21~40mm13例,41~60ml/120例,61~70mm 3例。行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失败后,改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随访3~40个月。根据术后月经改善情况、残余肌瘤有无增长、是否再次手术等将疗效分为满意和不满意。结果36例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中位手术时间65min,术中中位出血量200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5d,术后满意率均达100%,2例要求生育者1例术后14个月怀孕。结论对位于子宫下段、肌瘤直径≥30mm的黏膜下肌瘤,可考虑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切除各种类型粘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宫腔镜切除子宫粘膜下肌瘤44例(B超监护29例),其中0型18例,Ⅰ型15例,Ⅱ型11例.结果 肌瘤大小10~20mm 5例,21~40mm 32例,41~60mm7例.0型及Ⅰ型子宫粘膜下肌瘤一次切除干净,Ⅱ型有1例分两次手术切除.术中出血量8.14±4.74mL,手术时间32.61±13.66min,术后住院时间3.09±0.88d,并发症1例为子宫穿孔.术后随访3~36个月,满意率0型和Ⅰ型为100%,Ⅱ型为90.91%,有效率100%.结论 宫腔镜下切除子宫粘膜下肌瘤是一种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的微创手术,具有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安全、可靠等优点,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组间对比研究,探讨子宫黏膜下和肌壁间肌瘤合并不孕患者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后的妊娠情况及影响妊娠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年6月~2013年6月该院妇产科接诊的94例子宫肌瘤合并不孕或流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黏膜下肌瘤44例,肌壁间肌瘤50例。本研究中行腹腔镜下肌壁间肌瘤切除术26例,行宫腔镜下黏膜下肌瘤电切术(TCRM)26例,行宫腔镜联合腹腔镜下黏膜下和肌壁间或浆膜下肌瘤切除术18例,开腹手术20例,经阴道手术4例。对患者术后妊娠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术后共67例(71.3%)患者妊娠,其中肌壁间肌瘤患者妊娠率为62.0%(31/50),黏膜下肌瘤患者妊娠率为81.2%(36/44)。67例妊娠患者中,自然流产3例、早产4例、异位妊娠1例、足月分娩59例,新生儿均存活,妊娠期和分娩期均无子宫破裂状况发生。患者不孕年限>2年、年龄>35岁、肌壁间肌瘤数目≥4个及最大直径≥6 cm者术后妊娠率明显降低(P<0.05),而黏膜下和肌壁间子宫肌瘤位置、手术时间、缝合层数及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妊娠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对黏膜下和肌壁间子宫肌瘤合并不孕患者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后,能够有效改善妊娠结局,患者不孕年限、年龄、肌壁间肌瘤大小和数目是术后妊娠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30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0型99例,Ⅰ型134例,Ⅱ型67例,均行宫腔镜电切手术,观察患者术中情况以及术后治疗效果。结果术前205例(68.3%)患者有异常子宫出血(AUB)的表现,贫血患者77例(25.7%),74例(24.7%)患者表现为自然流产,99例(33.0%)患者表现为不孕。300例手术中,手术时间为(22.2±7.0)min,术中出血(12.9±4.3)ml,0型和Ⅰ型子宫黏膜下肌瘤一次成功切除,有4例Ⅱ型子宫黏膜下子宫肌瘤行二次电切术。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年,成功随访152例,其中术前有AUB表现的患者111例,术后月经改善91例(82.0%);有生育要求患者92例,术后妊娠47例(63.0%)。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安全可靠,是子宫黏膜下肌瘤治疗的首选手术方法,该手术可以改善患者月经以及促进生殖预后,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腔镜下单发和多发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7年12月河南煤化集团鹤壁煤业公司总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单发性子宫肌瘤患者42例(A组)和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58例(B组),对患者行腹腔镜与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前常规行B超及宫腔镜检查,了解肌瘤大小、位置及与宫腔的关系。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放置举宫器,制造满意的二氧化碳气腹,在脐轮、左下腹、右下腹、耻骨联合上分别置放3个10mm和1个5mm戳卡,放置腹腔镜和手术器械,手术操作体位取头低足高膀胱截石位。根据肌瘤的大小、部位、营养血管分布,并考虑镜下肌瘤剥出及创面缝合的方便等因素,设计子宫切口,单极电凝切开子宫肌层和肌瘤假包膜,进行组织分离,剥离器逐步剥出瘤体,2号可吸收合成线镜下连续缝合子宫浆肌层,腔内打结;切除的肌瘤经粉碎机粉碎取出。术后进行补液,常规使用抗生素、缩宫素3~5d。各指标均以x±s表示,分类资料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0.15±7.24)min,B组为(97.00±8.91)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期间出血量A组(140.05±4.73)ml,B组(175.15±6.80)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短期并发症如急性贫血、术后过多腹部出血、泌尿道感染,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单发和多发子宫肌瘤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石香芸  凌成兰  肖琼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1):3020-302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B超引导下自凝刀射频消融术,观察手术时间、患者反应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50例手术患者中,子宫粘膜下肌瘤12例,术后1~6个月复查肌瘤完全消失,治愈率100%。肌壁间及浆膜下肌瘤共38例,其中30例3~6个月复查肌瘤完全消失;4例3个月、6个月复查肌瘤体积缩小率分别大于60%和80%,4例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B超示肌瘤体积缩小不明显或反而增大,后经腹腔镜肌瘤剔除或子宫切除。本组肌壁间及浆膜下肌瘤治愈率78.9%,总有效率达89.5%。结论:超声引导射频治疗子宫肌瘤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治疗效果满意。但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严格筛选病例,才能提高治愈率,防止不必要副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GnRH-a在腹腔镜大子宫肌瘤剔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05~2009年,对108例大子宫肌瘤(至少1个肌瘤直径≥90 mm)行醋酸亮丙瑞林3.75 mg皮下注射,每月1次,共3次,然后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结果:用药前肌瘤直径(106±11)mm,1个月后肌瘤直径(98±1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用药前肌瘤直径和用药2个月后(76±12)mm、用药3个月后(58±12)mm肌瘤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顺利,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0~100 min,平均70 min。出血量30~90 ml,平均50 ml。术中无大出血、器官损伤等并发症出现。结论:术前应用GnRH-a在腹腔镜大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剖宫产术后Ⅱ型子宫瘢痕妊娠(CSP)两种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Ⅱ型CSP患者78例,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两组均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观察组给予阴式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加修补术,对照组行宫腔镜电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血β-hCG水平、术后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94.9%)高于对照组(79.5%),手术时间(41.4±9.6mm)、住院时间(6.2±2.0d)及术中出血量(40.2±1.3ml)少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周围组织受损、阴道充血发生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β-hCG值恢复正常时间(21.3±4.6 d)短于对照组(28.2±6.4 d),月经恢复正常时间(35.2±2.2d)短于对照组(43.1±3.2 d),子宫下段肌层厚度(4.7±0.7mm)高于对照组(3.3±0.2 mm)(均P<0.05)。结论:与宫腔镜电切除术相比,阴式Ⅱ型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加修补术临床疗效更高,对患者盆腔和腹腔损伤小,且并发症低、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子宫纵膈电切术后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2月至2010年6月36例子宫纵膈患者行腹腔镜监视下宫腔镜下子宫纵隔电切术后复查宫腔镜了解宫腔恢复情况并随访其妊娠情况。结果 36例子宫纵隔患者全部一次完成手术,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术后3个月B超复查,宫腔形态正常。36例随访9~42个月,受孕29例,受孕率80.6%(29/36),妊娠距手术时间5~12个月;3例流产,流产率10.3%(3/29);足月分娩20例,臀位5例,8例发生胎膜早破,发生率为40%(8/20)。所有成功分娩的患者无胎儿畸形、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结论宫腔镜下子宫纵膈电切术是治疗子宫纵隔的理想方法,能有效地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阴道超声及宫腔镜技术的推广及女性越来越重视子宫的结构与生理功能完整性,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法:应用新引进的腹腔镜手术的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对象术前均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心电图、胸片常规检查,术前诊断经阴道及盆腔彩超诊断明确,术后经病理诊断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宫颈细胞学检查及诊刮术排除宫颈病变、子宫内膜病变。结果:24例行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为(196.47±38.1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25.57±28.27)mL、平均肠功能恢复时间(26.17±4.36)h、平均住院(5.27±0.96)d、下床活动时间为(21.35±3.26)h,24例术后均子宫均见症状缓解,1例术后3个月出现子宫肌瘤复发,术后无并发症、肌瘤残留、术后肌瘤种植等情况出现。结论:腹腔镜手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疗效确切,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出现率、术后肌瘤残留率、术后肌瘤复发率低,可行性及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可在有一定基础的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