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和心源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对血管内治疗反应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动脉粥样硬化性和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特点、血管内治疗方式、血管开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等。结果共纳入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6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组24例,心源性栓塞组22例,相比心源性栓塞组,动脉粥样硬化组中吸烟(33%vs 9%,P=0.046)、男性(75%vs 36%,P=0.008)比例显著较高,心房颤动史显著较低(0%vs 82%,P0.001)。动脉粥样硬化组联合使用血管成形术的比例较高(67%vs 27%,P=0.008)。两组患者血管内治疗最终整体再通率、术中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方面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导致的大血管闭塞性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其危险因素和血管内开通措施有所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往往需要联合血管成形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症状相关侧血管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性质与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DSA和颈动脉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对79例急性期(7 d内)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检查,按照患者首次发作至入院当天(时间范围≤7 d)的TIA发作次数分为TIA缓解组(发作次数<3次)和TIA频发组(发作次数≥3次),比较两组间症状相关侧血管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差异.结果 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血管病变以颅内病变为主,以大脑中动脉病变最为多见(51.2%),颈内动脉颅外段次之(37.2%).TIA频发组与TIA缓解组相比,发作时间短暂(≤10 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43,P=0.021).TIA频发组症状相关侧血管≥50%狭窄比例(66.7%)明显高于TIA缓解组(35.3%,x2=7.655,P=0.006).症状相关侧颈动脉斑块性质与频发TIA无相关性(x2=0.939,P=0.332).结论 频发TIA发作时间短暂且与症状相关侧血管中重度狭窄(≥50%)相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主要与血流动力学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行MRI、MR血管成像(MRA)检查及ABCD2评分,并分析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MRA结果显示,47例(73.4%)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正常或轻度狭窄组37例,中度狭窄组16例及重度狭窄组11例;根据ABCD2评分结果,低危组22例,中-高危组42例。发病7 d内14例(21.9%)发生脑梗死,中度狭窄组(12.5%)及重度狭窄组(7.81%)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及轻度血管狭窄组(1.6%)(均P<0.05)。中-高危组中重度血管狭窄率及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ABCD2评分对TIA的近期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长海医院自2007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组和单纯性颅内压增高组,对两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组42例(42.0%),平均年龄(36.3±14.4)岁,男女比例1.2∶1,有明确病因30例(71.4%)。单纯性颅内压增高组54例(54.0%),平均年龄(40.7±13.7)岁,男女比例1.16∶1,有明确病因31例(57.4%)。与单纯性颅内压增高组相比,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组的患者入院后误诊比例低(11.9%vs.29.6%,P=0.037),脑实质损伤阳性比例高(61.9%vs.20.3%,P=0.000),发病48 h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高(26.3%vs.9.3%,P=0.027)。结论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CVST患者易早期诊断及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5.
超早期脑梗死的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及其分布。方法 观察对象为发病6h以内中度至重度的缺血性卒中,头颅CT排除出血,拟选择进行动脉内溶栓的患者。全部进行高选择性颈部和颅内血管造影。同步检查正侧位血管造影相和连续动态电影录像。必要时增加检查斜位相。使用血管直径和血管床灌注评分(TIMI)判断血管狭窄程度。分析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结果 共收集了30例患者,平均57岁,其中男性23例。发病至血管造影时间(218±64)min。头颅CT显示陈旧脑梗死灶2例,可疑低密度9例,其余正常。血管造影显示87%患者有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其中20例(77%)为前循环受累,6例(23%)后循环受累;另外还发现10条无临床症状的血管狭窄或者闭塞。4例(13%)血管造影正常。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受累最为常见。后循环受累的血管中以椎动脉最为常见。多部位和多血管受累达11例(37%)。高度狭窄的血管中需要高选择加压才显示血管残腔。1例患者同时有双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结论脑梗死6 h内超早期血管造影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肯定的脑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在选择治疗的方法和治疗途径上应该考虑不同的血管狭窄程度、部位和同时受累的血管数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卒中类型.方法 2006-10~2008-10收治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部分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48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颈内动脉颈段闭塞28例,脑段闭塞20例.根据MRI分析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卒中类型.结果 显著皮质下梗死20例(41.7%),边缘带梗死13例(27.1%),区域梗死8例(16.7%),弥散小梗死灶7例(14.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卒中类型多为显著皮质下梗死和边缘带梗死.颈内动脉颈段闭塞组中边缘带梗死、区域梗死的发生率较颈内动脉脑段闭塞组高(42.8%vs 5.0%,28.6%vs 0),脑段闭塞组皮质下梗死的发生率较颈段闭塞组高(80.0%vs 14.3%).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血管再通方法对于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比较分析2005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行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患者,比较其发病到入院时间、入院到穿刺时间以及穿刺到获得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TICI评分、患者术前及出院时NIHSS评分变化、90d时MRS评分、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结果机械取栓组102例,动脉溶栓组50例,两组在发病入院时间(300 min vs.120 min,Z=-5.704,P=0.000),穿刺到再通时间(30 min vs.65 min,Z=-5.011,P=0.001)存在统计学差异,机械取栓组明显优于动脉溶栓组。两组在血管再通率(91.2%vs.60.0%,P=0.01)、总出血率(21.7%vs.36.0%,P=0.046)、死亡率(16.6%vs.26.0%,P=0.043)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机械取栓组明显优于动脉溶栓组。两组90d时症状性出血率(12%vs.16%,P=0.055)、NIHSS评分变化(3 vs.4,Z=-0.236,P=0.823)、90d时良好预后率(48.2%vs.46.0%,P=0.82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机械取栓组的支架放置率高于动脉溶栓组(22.5%vs.8.0%,P=0.018)。两组责任血管分层比较:机械取栓组颈内动脉(81.8%vs.55.6%,P=0.048)、基底动脉(93.1%vs.55.6%,P=0.032)、大脑中动脉(97.5%vs.60%,P=0.026)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机械取栓组颈内动脉(13.8%vs.33.3%,P=0.001)、基底动脉(13.8%vs.22.2%,P=0.011)的症状性出血率明显低于动脉溶栓组。机械取栓组大脑中动脉死亡率显著低于动脉溶栓组(2.5%vs.20.0%,P=0.000)。机械取栓组基底动脉良好预后率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41.3%vs.22.2%,P﹤0.01)。结论对于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相比动脉溶栓有更宽的时间窗,更高的再通率和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288例轻型卒中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分]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系统分级,将0~1级定义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采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于出院时行NIHSS评分、发病90 d时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症状首发5 d内原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NIHSS评分增加值≥2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90 d 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根据TICI分级,本组中66例患者(22.9%)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与不伴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比较,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组轻型卒中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空腹血糖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明显增高(P0.05~0.01);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后不良的比例及出院时NIHSS评分、发病90 d时mRS评分明显增高(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轻型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OR=7.4,95%CI:3.4~15.9,P0.01)及预后不良(OR=7.8,95%CI:4.0~15.2,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比例较高,不应被视为"轻型卒中"。  相似文献   

9.
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颅内血流动力学及侧支循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侧支循环的代偿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 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计算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峰流速及其比值(RVACA、RVPCA),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共观察38例单侧MCA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1)病例组ACA、PCA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以ACA代偿为主(76.3%);(2)病例组RVACA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3)MCA主干及皮层支梗死患者的RVACA明显较对照组及深穿支梗死组高﹙P<0.01,P<0.05﹚;MCA重度狭窄或闭塞脑梗死患者的RVACA较对照组及中度狭窄组高﹙P<0.05﹚;(4)病例组RVACA及RVPCA与NIHSS呈负相关(P<0.01﹚.结论 皮质软脑膜侧支吻合血管开放成为MCA狭窄或闭塞脑梗死侧支循环的主要途径,其代偿程度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系统TI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DSA检查,观察血管病变的性质,判断责任动脉。结果 70例患者中检出血管狭窄或闭塞59例(84.3%),其中症状相关侧血管狭窄或闭塞51例,症状相关侧对侧8例;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86.9%(73/84),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3.1%(11/84);56例(94.9%)可以判断责任动脉。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颈动脉系统TIA的重要原因,DSA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性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与脑白质胆碱能通路病变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118例。对入组患者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 CA)评估认知功能、头颅CT血管成像采集颅内血管信息、头颅磁共振采集脑白质病变情况,按认知功能水平,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研究组,85例)和认知功能正常组(对照组,33例)。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颅内血管狭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研究组Mo CA总分及其分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CHIPS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CHIPS得分与Mo CA评分及其部分分项呈负相关(均P0.05)。颅内动脉狭窄与Mo CA评分及其分项(除抽象功能)呈负相关(均P0.05);CHIPS得分与颅内动脉狭窄呈正相关(P=0.001)。结论颅内动脉狭窄在脑白质胆碱能通路病变致使多领域认知功能障碍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动态变化。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前循环TIA病人82例(TIA组),均行头颅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检查。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对其分别在发病后的第7天、第1个月±3天、第3个月±5天、第6个月±7天进行认知及运动功能评估,并与90例正常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对照。结果发病后4个时间点分别有46例(60. 5%)、48例(63. 1. 0%)、60例(78. 9%)和65例(85. 5%) TIA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TIA组发病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Mo CA总分逐渐下降(P 0. 05),且各时间点Mo CA总分均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MoCA各因子中,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延迟回忆、语言重复、语言流畅性等分项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TIA发病早期即可出现认知障碍,且持续存在,发病3个月后认知功能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收集急性后循环梗死且伴有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住院患者资料,分析其血管危险因素、起始症状、治疗及病情演变情况,并随访90 d预后,以mRS2分定义为预后不良。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最常见的起始症状为孤立性头晕或眩晕(57.1%)。53.6%的患者出现病情加重,加重≥2次9例(32.1%),预后不良15例(53.6%)。预后不良组高血压3级、病情加重、加重≥2次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病情加重≥2次组高血压3级、高脂血症、孤立性头晕或眩晕起病、预后不良和死亡比例明显高于加重2次组(P0.05)。基底动脉不显影组死亡率(75%)明显高于显影组(4.2%)(P0.05)。结论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多以孤立性头晕或眩晕起病;孤立性头晕或眩晕起病和高血压3级患者病情容易加重;病情反复加重患者预后不良比例高,死亡率高;基底动脉不显影患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CAVM)并发癫痫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CAVM并发癫痫发作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QOLIE-31)改善情况。结果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QOLIE-31各项指标(除了药物影响)评分均明显提高,高于治疗前(P0.05);Spetzler-Martin分级与Engel分级的I~II级例数多于治疗前(P0.05),同时Spetzler-Martin分级I~II级生活质量评分(76.04±18.33)分明显高于III~V级的(65.65±16.76)分(P0.05);Engel分级I~II级的生活质量评分(75.25±17.78)分明显高于III~V级的(66.23±13.22)分(P0.05);血管内栓塞比例80%的生活质量总评分(78.37±18.87)分明显高于栓塞比例80%的(64.16±16.92)分(P0.05);术后患者的头疼症状中重度例数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患者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头疼症状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能明显改善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并发癫痫患者的头疼症状、癫痫发作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血管内栓塞比例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多系统萎缩患者(MS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明确其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并分析两种亚型(MSA-C型和MSA-P型)的认知功能障碍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和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分别测评23例MSA患者(MSA-C型13例;MSA-P型10例)和25例健康志愿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MSA组MMSE和Mo C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AS-cog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抽象思维和延迟记忆方面,MSA组的Mo C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记忆、语言和视空间/执行能力方面,MSA组的ADAS-cog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A-P型Mo CA评分低于MSA-C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A-P型ADAS-cog评分高于MSA-C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A-P型在抽象思维和延迟记忆两项目的评分低于MSA-C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A-P型在记忆和视空间/执行能力方面的评分高于MSA-C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A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MSA-P型认知损害较MSA-C型更加广泛和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丙戊酸钠对脑卒中后继发癫痫(PSE)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0例PSE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50例予丙戊酸钠;观察组50例予丙戊酸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疗效、癫痫发作情况、NSE、炎症因子水平及安全性。结果1年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 0%高于对照组的74. 0%(P 0. 05)。癫痫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P 0. 05)。1月末观察组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在后续治疗中两组NSE水平无明显差异(P 0. 05)。观察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 (IL-2)和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4. 0%和28. 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丙戊酸钠对PSE患者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NSE和炎症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的不宁腿综合征(RLS)的发病率及其对情绪和睡眠的影响。方法对200例偏头痛患者(偏头痛组)和100名正常成人(对照组)进行RLS发病率、严重程度、睡眠质量和焦虑及抑郁程度评分,比较偏头痛人群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并对共患有RLS的偏头痛患者的情绪和睡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成人慢性偏头痛组的RLS发病率(16.25%)较对照组(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性偏头痛组的RLS发病率(12.5%)与对照组(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患RLS的偏头痛患者较单纯偏头痛者的睡眠质量差、焦虑及抑郁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头痛频率及RLS为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均P0.05)。偏头痛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匹茨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与国际RLS评估量表(IRL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HAMD=0.397、rHAMA=0.434和rPSQI=0.500;RLS严重程度与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慢性偏头痛患者的RLS发病率更高,且RLS症状更严重。RLS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干预是否影响老年额叶胶质瘤患者认知功能。方法前瞻性分析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3例老年额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指导患者完成Mo CA、MMSE认知评估量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成对样本t检验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认知功能变化。结果入组患者的Mo CA、MMSE评分与术前相比,在术后1周及术后3月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术前,高级别胶质瘤组的Mo CA、MMSE评分(15. 33±5. 723)、(20. 444±5. 0028)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21. 58±6. 178)、(25. 167±4. 8245)(P 0. 05)。复发胶质瘤组(13. 14±4. 259)、(19. 000±4. 0415)低于首发胶质瘤组(21. 69±5. 945)、(25. 192±4. 7835)(P 0. 05)。在术后1周,延迟回忆能力较术前下降(P 0. 05)。术后3月,延迟回忆能力较术前及术后1周明显改善,计算力较术后1周改善(P 0. 05)。结论手术治疗后患者总体认知功能未出现恶化。复发和高级别胶质瘤导致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在术后3月,延迟回忆能力及计算力较术前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治疗合并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合并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早期手术组15例,保守治疗组11例,分析两组患者生存率和动脉瘤再破裂率,以及入院即刻和24小时的动脉血乳酸和氧合指数(PaO_2/FIO_2)变化。结果 (1)早期手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73.3%vs.18.2%,P0.05),动脉瘤再破裂率低于保守治疗组(6.7%vs.81.8%,P0.05);(2)早期手术组动脉血乳酸值24小时后明显低于入院即刻,也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3)早期手术组患者动脉血PaO_2/FIO_2 24小时后高于入院即刻值,也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早期手术治疗能明显降低颅内动脉瘤的再破裂率,并降低动脉血乳酸,改善氧合指数,提高合并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至2018年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所有临床对照研究。两名研究员分别纳入研究、提取数据、质量评价并应用Rev Man5. 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最终纳入21篇文献,病例数109114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手术夹闭组动脉瘤闭塞率为88. 2%,平均住院时间7. 7天,均高于介入栓塞组的65. 3%和4. 1天,P 0. 05。介入组患者的短期死亡率和致残率分别为0. 61%和2. 1%,均低于手术组的1. 27%和4. 7%,P 0. 05。介入组患者的1年期死亡率和致残率(2. 5%、2. 5%)均与手术组(2. 2%、1. 8%)无明显差异,P 0. 05。漏斗图未发现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结果一致。结论介入栓塞相比于手术夹闭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发生率。但是动脉瘤的闭塞率较低,1年期预后与手术夹闭无明显差异。据此推测手术夹闭患者的长期预后可能要好于介入栓塞,手术夹闭更适合于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