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细菌生物膜(BBF)的感染率逐渐升高。尤其是成膜能力强的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已越来越引起重视。BBF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单一的抗菌药物常常难以有效地杀灭细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有协同对抗BBF的作用,有望成为治疗BBF的新途径。本文就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多黏菌素、磷霉素以及密度信号感应系统抑制剂联合治疗铜绿假单胞菌BBF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感染是关节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细菌形成的生物膜是造成耐药的重要机制。假体周围感染与无菌性松动临床表现非常相似,关节液白细胞计数和同位素扫描有助于术前诊断;治疗方法较多,在抗菌治疗的基础上清创,保留与不保留假体.一期与二期更换假体,逐步解析法可为手术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人工关节置换术现多用于终末期关节疾病的治疗,但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的假体感染是常见并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同样是导致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是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重要原因,然而对感染病原的诊断至今仍然存在许多困难。该文主要对人工关节假体感染细菌生物膜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人工关节作为金属内植物材料广泛应用于关节外科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同时人工关节置换后易出现感染,据文献报道[1],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均是由细菌感染引发的,而术中细菌直接种植是感染的最直接因素,约占全部感染的57.9%,处理颇为棘手,治疗上需要进行反复的清创,移除假体,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细菌生物膜(BBF)的形成。由于抗生素对于BBF的渗透非常困难,传统的抗生素治疗无论是单独还是联合使用都不能有效清除细菌,甚至还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目前情况下,预防感染就显得尤为重要。碘伏(聚维酮碘)溶  相似文献   

5.
细菌生物膜及其临床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细菌生物膜 (bacterialbiofilm ,BBF)是相对于单个分散的浮游状态的细菌 (planktoniccells)生存形式而言的一种独特的细菌生存形式。BBF的形成 ,是细菌抵抗外部环境不利因素尤其是消毒剂及抗菌药物杀伤的重要机制之一。BBF的发现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 1 7世纪AntonjvanLeeuwenhoek就从他自己牙齿上刮取菌斑生物膜 (plaquebiofilm) ,用他研制的那台原始的显微镜 ,观察形成微生物群落的animalculi(小动物 )。但直到 1 970年才发现细菌以生物膜存在的形式。 2 0世纪 80年代到 90年代 ,才发现生物膜的精密结构。与此同时 ,BBF给人类社会带…  相似文献   

6.
刘红波  袁璐  伍勇 《临床检验杂志》2013,31(12):932-933
摘要: 细菌生物膜(BF)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固体表面相互粘连并将其自身微菌落聚集缠绕其中形成的膜样物。BF内的细菌可逃逸机体免疫防御机制,抵御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是导致感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对BF的清除作用有限。研究发现,枯草芽胞杆菌成熟的BF产生两种活性物质——D-氨基酸(D-amino acids)和3,3′-二氨基二丙基胺(norspermidine)能破坏BF的结构,若联合敏感的抗菌药物可达到彻底消除BF的目的。BF分散物质的发现可能成为治疗BF所致感染的新靶标,为临床提供新思路。本文就新近发现的这两种活性物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肿瘤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感染伴窦道形成的原因及危害,探讨规范的治疗方法。方法 1998年9月至2009年7月收治肿瘤型关节假体术后感染并窦道形成的患者共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6~35岁,平均25岁。一期翻修3例、二期翻修2例。结果 3例一期翻修患者,2例术后感染复发,行截肢手术;1例感染治愈。2例二期翻修患者,1例感染治愈,另1例仍有窦道形成,最后行局部清创、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感染治愈。结论二期假体翻修手术是治疗肿瘤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感染伴窦道形成的较好办法,清创手术、一期假体翻修手术要慎重。  相似文献   

8.
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 ,人类一直在与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因子作斗争 ,抗菌药物的问世 ,给人类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提供了有力武器。但是随着各种抗菌药物的不断问世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在逐渐提高。目前 ,细菌耐药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几乎所有细菌都获得耐药基因 ,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都能被细菌中某些物质抵抗或破坏[1~ 4 ] 。本文拟对抗生素耐药基因的起源和传播、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及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等方面内容作简要综述。1 抗生素耐药基因的起源与传播细菌存在于地球上已有几亿年历史 ,在自然界细菌被暴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将细菌耐药性监测应用于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HFIS),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模式。方法基于HIS系统,应用中文切词技术,将分散于子系统中符合条件的相关信息汇总于HFIS,依据细菌耐药性监测提供的信息,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结果将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完整信息,汇总统计,形成表格,便于管理人员对整体形势的掌握,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结论细菌耐药性监测信息准确及时,丰富完善,能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提供客观依据,从而取得较明显的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背景:应用生物发光基因标记细菌建立动物感染模型,模拟脊柱感染的局部环境,揭示脊柱感染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清创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取中国家犬24只,用生物发光基因标记金葡菌Xen29建立犬脊柱化脓性感染模型。应用X射线、CT、MRI等检查对模型进行系统的动态影像学观察。建模4周后所有犬行前路一期清创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内固定中、内固定后连续4周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分别于内固定后4,8,12,24周处死犬,将钛板及钛板比邻的骨组织取出,进行传统的细菌培养、普通细菌16S rRNA 基因及金葡菌特异性Nuc基因进行PCR检测、生物发光成像(BLI)检测。 结果与结论:家犬内固定后观察切口愈合良好,没有窦道形成及脓性物质渗出。标本大体观察及MRI检查结果均未见脓肿形成、椎骨骨髓炎等感染复发征象。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普通细菌16S rRNA 基因PCR检测作为判断感染与否的标准,感染率分别为41.7%(10/24)、75%(18/24),表明用PCR检测细菌16S rRNA 基因的检测方法判断感染的敏感性要明显高于传统细菌培养方法(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性Nuc基因的PCR 检测验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1/24)。而利用BLI技术对假体周围细菌进行特异性基因检测,并未检出基因标记的细菌Xen29(0/24)。证实体内假体上细菌附着是一种相对的普遍现象,并且内固定后取出的假体上分离出来的细菌与内固定前脊柱所感染的细菌种类并非同源。提示前路一期清创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是安全有效的。内固定的使用不会造成感染复发或持续性慢性感染。  相似文献   

11.
鲍曼不动杆菌为不动杆菌属细菌,是一种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医院环境,特别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是一种常见机会致病菌。与其他一般细菌相比较,其耐药比例高,耐药性强,且可克隆传播。细菌进入人体后可在局部形成被膜,使药物难以发挥作用,一旦感染,治疗较为棘手。感染机体后的细菌通过黏附、生物膜形成、免疫逃避,及依赖外膜蛋白、外膜通道的细胞毒性,菌体脂多糖(LPS)等诱发的炎性反应引起机体损伤[1]。另外,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通过产酶、改变药物作用靶点、降低膜通透性等耐药机制,抵抗抗菌药物杀灭,使感染难以治愈[2]。  相似文献   

12.
下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疾病,由于机体免疫力减退、有创检查及广谱抗菌药物甚至激素物质的滥用,由此形成的难治性病例日益增多;不同地区和时期临床分离出来的病原菌和药物敏感性也不断变化,细菌多层耐药,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3.
为预防胆囊结石术后感染,胆囊切除患者术后常规使用抗菌药物3 d,抗菌药物不仅对人体可导致过敏反应、毒性反应、二重感染等,也会使体内某些有致病可能的细菌产生耐药现象[1]。我科1例行胆囊切除围术期未使用抗菌药物患者,  相似文献   

14.
陈慧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5):F0003-F0003
注射用葡萄糖酸依诺沙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尤其对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抗菌活性高,对多重耐药菌也具有抗菌活性.注射用头孢匹胺钠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包括革兰氏阴性菌在内的细菌亦有广谱抗菌活性.主要适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厌氧链球菌属等细菌所致的感染.两者联合应用,用于术后预防感染.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上述两种药物在配伍时出现乳白色沉淀,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发病率很高,仅次于呼吸系统感染。对分离细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帮助找到正确的抗菌药物进行感染性疾病的精确治疗。近几年CHINET三级医院细菌耐药监测数据提示: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势必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治疗的难度。本文旨在通过对泌尿系统感染分离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研究,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菌株来源2019年1月至1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尿培养分离的菌株1138株(剔除同一患者重复分离菌株)。  相似文献   

16.
中西药物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对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作用。目的:探讨中西药物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收集中药和西药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文献,分析不同药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机制,比较中药和西药在治疗和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结论:磺达肝癸钠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总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大于依诺肝素,利伐沙班在减少关节置换后患者隐性失血量方面优于低分子肝素。中药在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上选用益气活血和改善血液循环的方法,如活血通脉汤、桃红四物汤等,还有补阳还五汤、佛手通瘀汤、活血通栓饮、加味桃核承气汤等,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治疗效果方面均较好。中西药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中药或中西药联合对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西药效果相同,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和尿液内毒素水平对留置导尿管伴随性感染(CAUTI)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180例确诊为CAUTI的患者,根据血清PCT和尿液内毒素水平决定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及抗菌药物种类。将180例患者分为不使用抗菌药物组(60例)、抗革兰阴性(G-)菌抗菌药物组(60例)和抗革兰阳性(G+)菌抗菌药物组(60例)。比较3组治疗前后细菌检出及耐药情况、院内感染和治疗情况、相关检验指标、尿路刺激征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抗G-菌抗菌药物组、抗G+菌抗菌药物组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抗菌药物累积用量、院内感染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不使用抗菌药物组(P0.001)。3组之间不同细菌的检出率及CAUTI相关检验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G-菌抗菌药物组和抗G+菌抗菌药物组治疗后不同细菌耐药株的检出率均低于不使用抗菌药物组(P0.05)。3组治疗后尿路刺激征各项指标(尿频、尿急和尿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结合尿液内毒素检测可用于指导CAUTI患者的经验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s,BBF)在复发性或顽固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的形成,探讨鲎试验及免疫荧光二重染色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方法研究细菌生物膜感染的可行性。方法抽取12例(18耳)复发性或顽固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分别行细菌培养鉴定、鲎试验检测细菌内毒素、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标记后CLSM观察。结果所有患者细菌培养鉴定阳性率为22.2%(4/18);快速凝胶法鲎试验检测细菌内毒素反应阳性率为72.2%(13/18);中耳积液标本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刀豆球蛋白(FITC-ConA)及碘化丙啶(PI)双重染色后,CLSM下见大量绿色荧光,代表该处较多多糖基质,其间有橙红色荧光,代表细菌和宿主细胞。其中稀薄、清亮积液标本的橙红色荧光明显较黏稠积液标本的弱。结论复发性或顽固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存在细菌生物膜形成,中耳炎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可能与此有关;本研究建立的鲎试验及免疫荧光二重染色结合CLSM方法是检测细菌内毒素和观察BBF形成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卫生部于2004年10月9日颁布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定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为进一步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实施,我刊特邀请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委员会顾问、中国药学会抗生素学会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永信教授对此指导原则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JP2〗探讨预防与非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差异。方法 采集2012年1月—2020年12月Ⅰ类切口感染病例,回顾性分析预防与非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差异。结果 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感染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细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非发酵菌较多,且真菌感染较多;非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感染革兰阳性菌以葡萄球菌属细菌较多,革兰阴性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耐药性结果显示,Ⅰ类切口预防与非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感染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唑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1.84%和65.85%、55.10%和37.40%、28.57%和13.82%;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23.68 %和5.00%、15.79%和0.00%、31.58%和12.50%;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和47.06%、90.91%和52.94%、81.82%和41.18 %;葡萄球菌属细菌对苯唑西林、阿奇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1.11%和41.33%、71.11%和42.67%、31.11%和14.67%。结论 Ⅰ类切口预防与非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感染病原菌分布存在差异,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