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三叶肽因子(TFF1、TFF3)在结肠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结肠息肉患者120例作为结肠息肉组(包括增生性息肉组40例及腺瘤性息肉组80例),另选择结肠癌患者30例(结肠癌组)及正常结肠黏膜者20例(正常结肠黏膜组)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各组织中TFF1和TFF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TFF1蛋白在正常结肠黏膜、增生性息肉组织、腺瘤性息肉、结肠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0、53.8%、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6.614,P0.05)。TFF3蛋白在正常结肠黏膜、增生性息肉组织、腺瘤性息肉、结肠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0%、77.5%、55.0%、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88,P0.05)。4组总体TFF1mRNA、TFF3mRNA、TFF1蛋白、TFF3蛋白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异型增生性息肉相比,中重度异型增生性息肉中TFF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t=2.760,P=0.009),而TFF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t=2.556,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管状腺瘤相比,绒毛状腺瘤性息肉中TFF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t=2.549,P=0.013),而TFF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2.108,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FF1和TFF3的表达情况与结肠恶性癌变过程密切相关,可作为结肠良性疾病鉴别和结肠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钙黏蛋白(P-ca)、上皮性钙黏附因子(E-ca)、β-连环蛋白(β-ca)在结肠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结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增生性息肉组、管状腺瘤组、绒毛状腺瘤组各40例,同期选取20例体检健康者纳入正常黏膜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结肠组织石蜡切片中P-ca、E-ca及β-ca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P-ca、E-ca及β-c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P-ca在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在结肠息肉组织中阳性信号位于细胞膜及细胞质上,且随病情进展阳性表达率逐渐上升(P0.05);E-ca阳性表达于细胞膜上,且随着病情进展阳性表达率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β-ca在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表达于细胞膜上,在结肠息肉组织中出现细胞质或细胞核异位表达,且随病情进展细胞质或细胞核阳性表达率逐渐上升(P0.05)。结论 P-ca、β-ca在结肠息肉中上调表达,E-ca下调表达,三者与结肠息肉的发生及发展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及癌变组织抑癌基因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和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30例非腺瘤性息肉、60例腺瘤性息肉及30例肠癌组织中PTEN、COX-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表达相关性。结果 PTEN在正常肠黏膜、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腺瘤性息肉和肠癌组织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肠黏膜和非腺瘤性息肉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正常肠黏膜、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腺瘤性息肉和肠癌组织COX-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肠癌组织COX-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中直径≥1 cm者PTEN阳性率低于直径1 cm者,绒毛状腺瘤PTEN阳性率低于管状腺瘤,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的组织PTEN阳性率低于早期腺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中直径≥1 cm者COX-2阳性率高于直径1 cm者,绒毛状腺瘤COX-2阳性率高于管状腺瘤,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的组织COX-2阳性率高于早期腺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和肠癌组织PTEN和COX-2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PTEN和COX-2可能共同参与结直肠腺瘤癌变,并起重要负协同作用;联合检测或可预测腺瘤癌变,对腺瘤癌变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腺瘤性息肉恶变程度高 结肠,俗称"大肠",是一个管腔.所谓"息肉"就是突向管腔的新生物,可以发生在结肠的任何部位,有大有小,有的像米粒,有的像豆子,有的像蘑菇,有的像草莓. 这些息肉的病理类型也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炎性息肉是由于炎症反复刺激导致黏膜增生,增生性息肉发病机制与炎性息肉相似,这两种息肉一般不会癌变.而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管状腺瘤的癌变率小于5%,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23%.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为30%~7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RS)鼻息肉内镜手术前后鼻黏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黏蛋白MUC5AC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台州市中心医院CRS鼻息肉内镜手术患者75例作为鼻息肉组和鼻骨骨折或鼻出血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鼻息肉患者取术前鼻息肉标本、术后6周上颌窦口黏膜标本、对照组取下鼻甲上缘黏膜标本进行HE染色观察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免疫组化染色测定VEGF和黏蛋白MUC5AC的表达情况。结果鼻息肉术前组和鼻息肉术后组标本中嗜酸性粒细胞均高于对照组(P0.05),鼻息肉术后组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低于鼻息肉术前组(P0.05)。鼻息肉术前组和鼻息肉术后组标本中VEGF和黏蛋白MUC5AC阳性表达面积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鼻息肉术后组鼻黏膜VEGF和黏蛋白MUC5AC阳性表达面积百分率低于鼻息肉术前组(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VEGF、黏蛋白MUC5AC表达水平在CRS鼻息肉内镜术前鼻黏膜组织中较高,术后6周时明显降低,VEGF和黏蛋白MUC5AC可能参与术后鼻黏膜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联合黏蛋白2(MUC2)、黏蛋白5AC(MUC5AC)、黏蛋白6(MUC6)和CD10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拟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127例早期胃癌患者,收集癌组织及癌旁组织(ESD标本距肿瘤边缘≥1 cm)。全部患者均行放大内镜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MUC2、MUC5AC、MUC6和CD10的表达。分析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率。比较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MUC2、MUC5AC、MUC6和CD10的表达情况;分析放大内镜联合MUC2、MUC5AC、MUC6和CD10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127例早期胃癌患者,经放大内镜准确诊断108例,准确率为85.03%(108/127)。癌组织MUC2阳性表达率(61.42%)高于癌旁组织(11.81%)(P <0.05),癌组织MUC5AC阳性表达率(54.33%)高于癌旁组织(14.17%)(P <0.05),癌组织MUC6阳性表达率(48.03%)高于癌旁组织(7.87%)(P <0.05),癌组织CD10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大肠广基息肉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广基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结肠镜下染色、气量诱导试验及非抬起征,确定病变的范围及浸润深度,对82例大肠广基息肉患者共95个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标本回收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 所有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EMR)切除.病理结果 增生性息肉8例,绒毛状腺瘤24例,管状腺瘤1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54例,其中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51例,局部癌变4例.无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中,2例4 cm大小绒毛状腺瘤行分片黏膜切除治疗后1个月.原创面见0.5 cm大小息肉复发,予热活检钳钳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其余病例随访3~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MR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黏蛋白5AC(MUC5AC)、黏蛋白5B(MUC5B)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12月至2023年4月行鼻内窥镜手术的5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50例病理保存的健康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迹分别检测鼻黏膜组织中MUC5AC、MUC5B及蛋白表达,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菌生物膜阳性表达并进行Lund-Kennedy评分,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菌生物膜形态,采用Pearson法分析MUC5AC、MUC5B与细菌生物膜阳性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鼻黏膜组织中的MUC5AC、MUC5B阳性细胞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4.27、61.18,P均<0.05)。观察组鼻黏膜组织中的MUC5AC、MUC5B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3.51、70.90,P均<0.05)。观察组患者细菌生物膜阳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6,P<0.05)。扫描电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黏膜组织表面伴黏附聚集、倒伏且部分组织伴丧失,对照组黏膜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酶在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外科手术或内镜下取材的大肠管状腺瘤23例、绒毛状腺瘤15例、大肠腺癌10例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10例,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织中15-PGDH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15-PGDH mRNA在正常大肠黏膜、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大肠腺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998.187±86.430、115.403±13.656、9.855±2.297和0.771±0.276,大肠腺癌组与绒毛状腺瘤组之间比较(P=0.055)无统计学意义,余各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PGDH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98±0.048、0.612±0.040、0.423±0.086和0.191±0.060,正常黏膜组表达最高,分别是管状腺瘤组、绒毛状腺瘤组及腺癌组的1.3、1.9及4.2倍,各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PGDH表达的降低或缺失与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进一步促使腺瘤向腺癌转化。  相似文献   

10.
大肠息肉病理分析与内镜治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对纤维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及内镜治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0.48%,炎性息肉占38.18%,增生性息肉点9.09%,幼年性息肉占0.91%,腺瘤性息肉占51.82%,其中管状腺瘤40例,绒毛状腺瘤10例,绒毛管状腺瘤7例,腺瘤性息肉中轻度不典型增生7例,癌变4例。内镜治疗108例,息肉清除率为99.07%。结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并随腺瘤体积、绒毛的成份及不典型增生而递增;息肉不论大小均应切除。  相似文献   

11.
消化道大息肉高频电圈套切除 ,容易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近 2年来我们采用预防性局部粘膜下注射药物后 ,做圈套切除大息肉 ,取得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 临床资料对有下消化道症状者先行电子结肠镜检查 ,发现大息肉 (直径大于 2cm ) 11例。其中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31~ 76岁 ,位于直肠 4例 ,乙状结肠 6例 ,结肠脾曲 1例 ,多发性息肉 3例。息肉性质 :管状腺瘤 5例 ,绒毛管状腺瘤 2例 ,绒毛状腺瘤 3例 ,炎性增生性息肉 1例。腺瘤顶部癌变 1例 ,腺瘤伴重度非典型增生 1例 ,腺瘤伴中度非典型增生 2例。息肉形态 :宽…  相似文献   

12.
蘧勐  孙世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563-4564
目的 探讨黏蛋白2(MUC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例胆囊癌组织、20例胆囊息肉组织以及20例胆囊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中MUC2的表达.结果 MUC2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0%,明显低于胆囊息肉(70%)以及胆囊上皮不典型增生组(60%).胆囊癌组与其他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UC2在胆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胆囊癌组织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及Nevin分期也有相关关系.结论 MUC2可作为胆囊癌患者预后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对胃镜和肠镜发现的消化道直径大于2 cm的隆起病变行ESD治疗:在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灶、处理创面.结果 28例患者,8例病灶位于食管内,11例位于胃内,9例位于结直肠内,病灶直径20~35 mm(平均24 mm),病灶均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食管内病灶,平滑肌瘤(起源于黏膜肌层)4例,食管囊肿2例,食管早期鳞癌2例.胃内病灶位于胃窦5例,胃底2例,胃体4例.其中增生性息肉4例,异位胰腺1例,管状腺瘤伴轻一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管状腺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1例,早期胃癌侵犯黏膜肌层1例,间质瘤1例.结肠内病灶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5例,其中绒毛状腺瘤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1例,绒毛状腺瘤伴局部癌变1例,类癌1例,平滑肌瘤1例.ESD时间50~120 rain,病灶整块切除26例,分块切除2例.食管及胃内病灶ESD术后平均住院3.5 d.结直肠病灶ESD术后平均住院4.6 d.所有患者术中有少量出血,给予电凝或氩气止血,有1例胃窦管状腺瘤ESD术后出血,电凝、氩气止血无效,给予2枚钛夹止血.有1例直肠病灶ESD术后出现小穿孔,保守治疗16 d后康复出院.术后2个月复查胃镜和肠镜,创面愈合良好,有1例胃窦增生性息肉有少量残留,给予圈套切除,余未出现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结构,可使该类患者免于剖腹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K7、CK20、MUC6、维甲酸受体(RARα)在各类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的表达及鉴别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K7、CK20、MUC6、RARα在44例增生性息肉(HP),45例传统锯齿状腺瘤(TSA),11例广基锯齿状腺瘤(SSA)中的表达情况,并以结直肠管状腺瘤、腺癌及正常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CK7阳性率HP为45.4%,SSA为36.4%,TSA为22.2%。CK20在结直肠各组病变中阳性率均较高,表达无差异。统计学分析显示,HP与TSA比较CK7的阳性率差异显著。MUC6的阳性率在SSA中为36.4%,HP中为4.5%,TSA中为11.1%。RARα的阳性率在HP中为38.6%,SSA中为81.8%,TSA中为62.2%。统计学分析RARα的阳性强度在HP和CRC中差异显著,在各型锯齿状病变间则差异不显著。结论 CK7(+)对鉴别HP和TSA有一定意义;MUC6(+)有助于SSA的确诊;RARα在锯齿状病变和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强度比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减弱,但对各类锯齿状病变的鉴别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和LivinmRNA在散发性大肠管状腺瘤癌变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87例散发性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及癌变组织中Livin在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Livin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大肠管状腺瘤伴不同异型增生及腺瘤癌变病例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3%、52.3%和77.3%,腺瘤伴异型增生组和癌变组中Livin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组(P〈0.05),且癌变组中Livin蛋白的表达高于腺瘤伴异型增生组(P〈0.05);Livin蛋白的表达随腺瘤异型增生程度的增高而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管状腺瘤伴异型增生组和癌变组中Livin在mRNA水平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8%和81.8%,均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组,而且癌变组中Livin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腺瘤伴异型增生组(P〈0.05);LivinmRNA随腺瘤异型增生程度的增高呈递增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Livin在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存在一致性(P〈0.05)。结论 Livin在大肠管状腺瘤癌变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下形态和病理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21例AIDS合并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IDS合并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仅1例(4.8%)患者检查后出现畏寒高热;7例(33.3%)患者外周血CD4~+细胞200/μL、14例(66.7%)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 200/μL;内镜下息肉位置主要在乙状结肠(47.6%);扁平息肉8例(38.1%)、亚蒂或长蒂息肉13例(61.9%);术后病理提示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3例(61.9%)、增生性息肉6例(28.6%)、锯齿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9.5%)。结论 AIDS合并结肠息肉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息肉主要在乙状结肠,术后病理以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为主。血清CD4~+T淋巴细胞数与结肠息肉的发病关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黏蛋白4(MUC4)、CUE结构域蛋白2(CUEDC2)、微小RNA-193a-5p(miR-193a-5p)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及84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MUC4、CUEDC2表达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这3种组织中miR-193a-5p表达水平。比较子宫内膜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子宫内膜息肉组织MUC4、CUEDC2、miR-193a-5p表达情况,分析不同病理特征子宫内膜癌组织MUC4、CUEDC2、miR-193a-5p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MUC4、CUEDC2、miR-193a-5表达情况子宫内膜癌患者5年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MUC4、CUEDC2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子宫内膜息肉组织(P<0.05),miR-193a-5p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子宫内膜息肉组织(P<0.05)...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AgNOR技术对10例大肠腺癌9例癌旁移行粘膜和20例大肠腺瘤(绒毛状腺癌和管状腺瘤各10例)进行了AgNOR定量比较研究,另选10例大肠增生性息肉和9例大肠癌切缘“正常”粘膜用对照。结果表明:大肠癌组AgNOR颗粒数目和最大颗粒直径与绒毛状腺瘤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绒毛状腺瘤高度的癌变性;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增生性息肉或切缘“正常”粘膜相比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管状腺瘤与大肠癌关系不如绒毛状腺瘤密切。作者认为,AgNOR技术对大肠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和癌前病变的检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肠镜检查发现的LST 35例,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黏膜腺管开口(pit)形态,35例LST患者中,33例接受内镜下治疗,其中17例行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切除病变,11例黏膜剥离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5例经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切除,2例有恶变行手术治疗。结果: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0.7%。病变分布:35个LST病变中,直肠17例,乙状结肠11例,横结肠1例,升结肠6例。35例中腺瘤27例,其中绒毛状腺瘤19例,管状腺瘤8例;增生性息肉8例。6例绒毛状腺瘤伴有癌变,直径均〉20 mm,24例病理表现为异型增生,其中中度以上异型增生17例。结论: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癌变率较高,EMR,EPMR或ESD治疗LS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家族性大肠腺瘤性息肉中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及其在腺瘤性息肉癌变过程中的作用,为预测腺瘤性息肉癌变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40例腺瘤性息肉、40例大肠腺癌及相应的正常黏膜对照中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①腺瘤正常黏膜对照20例中COX-2的表达阴性14例(14/20,70.0%),弱阳性表达4例(4/20,20.0%),中度阳性表达2例(2/20,10%);(2)大肠腺瘤黏膜40例中COX-2的表达阴性12例(12/40,30.0%),弱阳性表达20例(20/40,50.0%),中度阳性表达8例(8/40,20.0%);③腺癌正常黏膜对照15例中COX-2的表达阴性9例(9/15,60.0%),弱阳性4例(4/15,26.7%),中度阳性2例(2/15,13.3%);④40例大肠腺癌黏膜中COX-2的表达阴性6例(6/40,15.0%),弱阳性12例(12/40,30%),中度阳性15例(15/40,37.5%),强阳性7例(7/40,17.5%)。COX-2在正常黏膜与腺瘤性息肉及腺癌中的表达依次增强,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COX-2可能是大肠腺瘤发展及癌变过程中的重要促进因子。对于预测大肠腺瘤癌变可能性及化学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