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以右房压(right atria pressure,RAP)和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ish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RVEDVI)指导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入选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入住浙江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低血压发生时间<6 h的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30例,应用改良的容量性肺动脉导管连续同步监测容量和压力的变化,指导液体复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治疗目标为RAP 8~12 mmHg,实验组的治疗目标为右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校正的RVEDVI达到100~200 mL/m~2.记录液体复苏治疗前后两组患者RAP、肺动脉嵌顿压(pulmonary artery occlusion pressure,PAOP)、RVEF、RVEDVI等参数;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急性牛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vO_2)的变化;记录治疗前两组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及治疗后6 h乳酸清除率;并将液体复苏治疗后6 h RVEDVI差值与乳酸清除率作相关分析.结果 对照组液体复苏15例达标12例,达标率为80%,实验组液体复苏15例达标13例,达标率为8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达标患者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RVEDVI、RVEDVl差值、RVEF(%)、RAP和6 h乳酸清除率(%)明显增高[(119.92±15.65)mL/m~2,(38.54±6.63)mL/m~2,(36.08±3.40),(14.46±1.13)mmHg,(58.31±13.36)vs.(99.92±11.71)mL/m~2,(21.00±11.01)mL/m~2,(32.42±2.47),(13.08±1.08)mmHg,(43.99±16.26);P<0.05],但PAOP、APACHE Ⅱ和Sv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治疗6 h后两组患者RVEDVI差值与乳酸清除率显著相关(P<0.01).结论以RVEDVI指导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与传统的以RAP为指导的液体复苏相比,复苏过程更安全,对乳酸清除率的改善更为满意,可能更好地改善全身组织灌注与氧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以目标乳酸水平和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脏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符合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中心静脉压(CVP)组和乳酸组,前6h,两组均按感染性休克的EGDT给予集束化治疗,之后中心静脉压组以CVP为指导进行液体复苏。结果乳酸组患者与CVP组患者在CVP、呼吸机使用时间、氧合指数、血管活性药物用量、B型利钠肽(BNP)及72h液体总量、病死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以CVP指导的液体复苏优于目标乳酸指导的液体复苏,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Vigileo的动脉脉搏心输出量(arterial pressure-based Cardiac output,APCO)监测技术在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II)16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8例。在应用Vigileo监测指导液体复苏前及复苏后6h采集2组患者前后血流动力学数据及24h后的乳酸、碱剩余、APACHII评分的变化。结果 28例患者均达到液体复苏的目的,未发生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结论 Vigileo的APCO监测技术能及时有效的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具有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式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对患者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11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改良式EGDT组,n=57)和对照组(传统EGDT组,n=59),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分别测定液体复苏前(T0)及治疗后24 h(T1)、48 h(T2)及72 h(T3)血c Tn I、BNP、AST、ALT、TBA、BUN及Cr水平。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和治疗前APACHEⅡ评分及其他监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T1、T2、T3时点的血c Tn I、BNP水平和T2、T3时点的血AST、ALT、TBA、Cr及BUN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EGDT能更显著地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血c Tn I、BNP、AST、ALT、TBA、Cr及BUN水平,对心肌、肝脏及肾脏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输血治疗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行输血治疗,分为输血组65例与未输血组41例。未输血组予基础治疗;输血组在此基础上,予输血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复苏相关指标,血容量恢复情况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病死情况。结果:复苏前,输血组与未输血组各指标组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苏1 d后,两组液体总量及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每小时尿量明显升高(P0.05),且输血组液体总量及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未输血组,每小时尿量明显高于未输血组,P0.05;复苏1 d后,两组CVP、MAP及CO指标均有明显升高(P0.05),输血组明显高于未输血组,P0.05;复苏2 d后,两组血清PCT和CRP含量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输血组均明显低于未输血组,P0.05。输血治疗30 d内,输血组病死率为0.0%(0/65),与未输血组30 d内病死率17.1%(7/41)比较,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情况下,加注全血进行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患者体内炎症因子与血乳酸水平,并且安全性较高,有利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超声动态监测对评估重症休克患者容量复苏效果的价值。方法选取因休克需要进行容量复苏患者50例,自入住ICU起动态观察左心收缩功能,测定血清BNP水平以评估是否出现心衰,同时观察复苏期间的CVP、血清肌酐及液体平衡情况。结果 50例患者中存活41例,病死9例,共进行床旁心肺超声监测360次。存活患者的肺超声B线阳性切面数在(22.2±4.7)h达到高峰值,最高阳性切面数量为(3.4±0.9)。病死患者的液体正平衡量大,肺超声B线阳性切面数较存活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容量复苏患者在复苏后期存在容量超负荷现象,肺部超声动态监测B线变化能精确地反映机体的容量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必净治疗老年急性脓毒血症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B型脑钠肽(BNP)及白细胞介素-27(IL-27)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6例老年急性脓毒血症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液体复苏、循环支持、抗感染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给予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等量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BNP、IL-27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循环功能及氧代谢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BNP、IL-27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BNP、IL-2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24h、48h、72h时HR、PVR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1),CVP、MAP、SVR明显上升(P0.01),观察组治疗后24h、48h、72h各项循环功能指标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点(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降低老年急性脓毒血症休克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与常规治疗相比疗效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脂多糖(LPS)水平与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早期感染性休克的相关性,为PCNL术后早期感染性休克的预防及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8年2月该院泌尿外科确诊为肾结石以及输尿管上段结石,并且治疗方案确定为PCNL术的患者共115例纳入本研究。其中发生早期感染性休克的患者56例(病例组),未发生早期感染性休克的患者59例(对照组)。患者的PCT及LPS水平测定采用免疫发光分析法。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PCT、LPS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不同年龄、休克史、肝/肾功能异常情况、严重外伤感染史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休克史、肝/肾功能异常情况、胰腺功能异常情况、严重外伤感染史患者的血清LPS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LPS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呈正相关(rP=0.502,P0.05);血清PCT、LPS水平并联诊断结果(曲线下面积为0.875,95%CI:0.794~0.956)比血清PCT、LPS水平串联诊断结果(曲线下面积为0.604,95%CI:0.524~0.696)对PCNL术后早期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效能更高。结论 PCNL术后早期感染性休克与血清PCT、LPS水平升高有关,并联检测血清PCT、LPS水平有助于PCNL术后早期感染性休克的监测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脓毒症液体复苏治疗前、后血清细胞生长趋化因子(GRO-α)、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脓毒症液体复苏治疗患者作为治疗组,选取同期80例体检中心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GRO-α、PCT水平,并分析GRO-α、PCT、复苏液体量、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Ⅱ)的关系。结果:液体复苏治疗前治疗组的血清GRO-α、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治疗后脓毒症患者血清GRO-α、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GRO-α、PCT水平分别与复苏液体量呈负相关(P0.05),血清GRO-α、PCT水平分别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复苏液体量与APACHEⅡ评分无关(P0.05)。结论:血清GRO-α、PCT水平与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治疗后病情转归密切相关,监测二者水平变化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TTE)指导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感染性休克的96例患者(年龄6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组(GEDVI组)和下腔静脉膨胀指数组(d IVC组)。GEDVI组以Pi CCO推荐液体管理方案进行液体复苏,d IVC组以d IVC阈值18%为临界点进行液体复苏,当容量无反应时,加用多巴酚丁胺强心治疗。于确诊后0 h、6 h、24 h,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乳酸清除率、GEDVI、d IVC。比较两组液体入量差异,及多巴酚丁胺针治疗介入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死亡率差异。结果两组6 h液体复苏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h液体复苏达标率d IVC组高于GEDVI组(68.5%比50.7%,P=0.030);d IVC组6h(2468.85±326.20)m L、24 h(4738.60±580.35)m L液体入量均显著少于GEDVI组6 h(2896.57±445.68)m L、24 h(5810.30±890.45)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P=0.027);d IVC组应用多发酚丁胺介入时间早于GEDVI组[(2.28±0.69)h比(3.85±1.47)h,P=0.032];但两组ICU住院时间、28 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心动图测量下腔静脉膨胀指数指导老年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有助于减少液体入量,适时介入强心药物纠正心肌抑制,减少容量过负荷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中药四逆汤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监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0、2、4、6、12、24h的容量状态及容量反应性,包括血乳酸浓度、乳酸清除率、床旁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变异度(ΔIVC)、肺部B线;两组患者待早期复苏达标后,监测达标时间、补液量、液体净平衡量。结果 中药组早期复苏达标时间更短,补液量更少,液体净平衡量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逆汤能够缩短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复苏达标时间,降低补液量,从而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技术联合重症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入院的9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分为研究组(n=46)与对照组(n=46);研究组选用PICCO技术联合重症超声开展液体复苏,对照组选用PICCO技术联合中心静脉压(CVP)开展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液体总入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氧合指数、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肺水肿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治疗6 h后,两组患者液体总入量、ScVO2、氧合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乳酸水平为(2.47±0.71)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2.79±0.52)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4 h后,研究组患者的液体总入量和乳酸水平为(2 518.67±189.34) mL、(0.69±0.43)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879.84±348.67)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患者于PiCCO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及治疗,对照组患者利用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清除率、复苏液体量、CVP、尿量、平均动脉压、呼吸机使用例数、肺水肿及心衰发生例数。结果经过液体复苏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均逐步下降,72h时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4h时研究组液体使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而72h时液体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24h后研究组乳酸清除率、尿量、CVP、平均动脉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时研究组发生心衰及肺水肿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后两组患者使用呼吸机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可较为准确地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状态,精准地指导液体复苏及治疗,减少并发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及治疗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B型利钠肽(BNP)对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患者心脏功能的评价及其预测预后的作用。方法:前瞻性观察并收集54例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24h时的血浆BNP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28d病死率,用ROC曲线评价血浆BNP水平变化对死亡的预测作用,进一步将存活的患者分为BNP升高组和正常组,比较各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血浆BNP水平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LVEF692.5pg/mL作为预测死亡的临界点,其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82.4%。在存活的患者中,BNP升高组的ICU住院天数为(22.7±7.8)d,要明显高于正常组(14.0±5.7)d(P=0.02)。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以预测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心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将88例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PiCCO技术指导下EGDT,对照组按规常进行EGDT.记录两组患者6、24 h各项参数,6、24 h达标率及30 d病死率等参数.结果:治疗组6、24 h复苏液体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复苏24 h的MAP、CVP、ScvO2、每小时尿量、氧合指数(PaO2/FiO2)、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心排指数(CI)、6、24 h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乳酸浓度(Lac)、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30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指导下液体复苏在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EGDT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D-二聚体(D-D)检测在急诊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n=35)、严重脓毒症组(n=25)、感染性休克组(n=20)。随访1年,根据患者治疗结局分为死亡组(n=24)与存活组(n=56),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PCT、D-D水平。结果感染性休克组患者的血清PCT[(17.97±1.84) ng/ml]、D-D [(5.13±0.58)mg/L]水平及死亡率(30.00%)显著高于脓毒症组患者的血清PCT [(3.47±1.06) ng/ml]、D-D[(1.60±0.34) mg/L]水平、死亡率(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患者的血清PCT[(10.55±1.49) ng/ml]、D-D[(3.35±0.42)mg/L]水平及死亡率(20.00%)显著高于脓毒症组患者的血清PCT、D-D水平和死亡率(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组患者的血清PCT[(6.01±1.27) ng/ml]、D-D [(2.14±0.72) mg/L]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的血清PCT[(19.34±2.11) ng/ml]、D-D[(5.78±1.24) mg/L]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者治疗后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量表)评分显著高于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均显著低于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组,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PCT和D-D水平可有效评估急诊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并可有效预测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D4+/CD8+比值、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于该院就诊的21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转归情况将其分为病死组62例,生存组152例,统计两组临床资料及入院时、治疗48 h后CD4+/CD8+比值、血清PCT、CRP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治疗48 h后CD4+/CD8+比值、血清PCT、CRP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在有无糖尿病史,是否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真菌感染、急性肾损伤(AKI),有无抗凝治疗,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评分,以及入院时、治疗48 h后CD4+/CD8+比值、血清PCT、CRP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心静脉压(CVP)与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VDI),探讨CVP与GEDVI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记录患者在入院后及不同治疗时段的CVP、GEDVI和心脏指数(C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探究CVP、GEDVI、CI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分析。结果:早期目标导向治疗6 h时CVP的变化与GEDVI和CI的变化均存在相关性,P0.05;在感染性休克治疗12 h、24 h、48 h及72 h后,CVP的变化与GEDVI和CI的变化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感染性休克治疗期间,GEDVI的变化与CI的变化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CVP可作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的可靠指标,但在治疗6 h后,CVP难以真实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容量状态;GEDVI能准确地反映感染性休克病人的心脏前负荷,满足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快速达标的要求,采用GEDVI替代CVP指导感染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疗效的影响。方法:对5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经6 h液体复苏达标后P(cv-a)CO2的水平,以6 mm Hg为标准分为低差值组25例和高差值组31例,将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药物使用量以及入组时(T0)、入组后6 h(T6)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差值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P(cv-a)CO2水平均显著高于低差值组患者(P0.01),而其CI指数水平则明显低于低差值组(P0.05),且在继续液体复苏后12 h,高差值组患者血乳酸浓度显著高于低差值组(P0.01)。结论:P(cv-a)CO26 mm Hg可作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不足的有效辅助检测指标,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正>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感染性休克患者需要充分的液体复苏、优化容量管理以达到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1],而改善器官灌注、纠正组织缺氧、恢复细胞功能是救治的关键。随着ICU技术的进步,氧代谢指标的监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2年"严重全身性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再次强调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 O2)的监测及达标,并将乳酸的监测及达标纳入了感染性休克及脓毒症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