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7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并发CVS和无CVS患者的年龄、性别、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血压、血脂、白细胞计数等资料,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 237例aSAH患者中65例并发CVS,发生率27.43%;并发CVS和无CVS患者嗜烟、高血脂、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升高、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使用小剂量尼莫地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嗜烟、高血脂、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升高、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是aSAH患者出血后并发CV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使用小剂量尼莫地平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临床对于嗜烟、高血脂、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升高、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较高的aSAH患者应加强早期监测,积极防治CV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对不同H-H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入院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接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aSAH患者,所有患者均与入院3 d内行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 依据H-H分级是否≥Ⅲ级将患者分类后分别对这两类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脑脊液置换组和非脑脊液置换组。Ⅰ和Ⅱ级aSAH患者中非脑脊液置换组42例,脑脊液置换组46例; ≥Ⅲ级患者非脑脊液置换组53例,脑脊液置换组56例,比较脑脊液检查、颅内感染发生率、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入院90 d预后。结果 Ⅰ和Ⅱ级aSAH患者非脑脊液置换组与脑脊液置换组比较,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入院90 d预后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 ≥Ⅲ级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非脑脊液置换组(28.3%)明显高于脑脊液置换组(10.7%)χ2=5.415,P=0.020),且住院时间明显延长(t=2.231,P=0.045),预后较差χ2=4.380,P=0.036)。两类患者中非脑脊液置换组与脑脊液置换组颅内感染率均未见明显增加,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能够减少≥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但不能改善Ⅰ和Ⅱ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90 d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术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a SAH 225例,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106例,栓塞治疗119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后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47例术后出现脑梗死,发生率为20.9%;术后1 d出现19例,4~16 d出现28例;单侧脑梗死29例;单发脑梗死25例;皮层脑梗死28例,皮层下脑梗死9例,混合型脑梗死1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Hunt-Hess分级高、改良Fisher分级高、合并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及未使用尼莫地平是aSAH术后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SAH术后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入院Hunt-Hess分级高、改良Fisher分级高、合并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施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辅助脑室外引流术或去骨瓣减压术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267例患者中62例(23.22%)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一致提示,合并高血压(OR=1.695,95%CI:1.247~2.631;P=0.006)、入院时血糖升高(OR=4.206,95%CI:2.771~6.284;P=0.000)、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OR=1.443,95%CI:1.205~1.872;P=0.017)、合并脑室出血(OR=1.947,95%CI:1.465~2.973;P=0.001)和急性脑积水(OR=3.221,95%CI:2.218~4.960;P=0.000)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高血压、入院时血糖升高、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合并脑室出血和急性脑积水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夹闭术后易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超早期手术64例,早期手术9例,延期手术5例。结果58例术前Hunt—Hess分级I~Ⅲ级病人出院时GOS4~5分50例,3分5例,2分1例,1分2例;20例Hunt—HessIV~V级病人出院时GOS4~5分15例,3分2例,2分2例,1分1例。对62例患者随访6~12个月,无再出血,无死亡。结论早期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能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对于Hunt—HessⅣ~V级病人,在条件许可下行早期手术,仍可取得一定疗效;术中清除脑池内积血能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对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并分析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接受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经颅多普勒对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情况。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迟发性脑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160 cm/s对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准确率最高,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42.4%。改良Fisher分级(OR=3.27,P=0.02)和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160 cm/s (OR=10.24,P=0.04)与迟发性脑缺血有显著统计学相关性。结论经颅多普勒可用于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早期动态监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160 cm/s和改良Fisher分级都是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6年11月手术治疗的60例ACoAA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ACoAA预后的影响因素。出院时按GOS评分评估预后,4~5分表示预后良好,1~3分表示预后不佳。结果 60例中,预后良好43例,预后不佳1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直径>2.5 cm、术前动脉瘤破裂、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Ⅲ级、术后脑梗死以及术后脑水肿是影响ACoAA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CoAA预后影响因素很多,动脉瘤巨大、术前Hunt-Hess分级高、术后并发脑梗死和脑水肿,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夹闭手术时机对高分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行显微夹闭手术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Hunt-Hess Ⅲ~Ⅳ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手术时间距发病的时间,分为早期组(0~3 d,30例)和晚期组(≥8 d,30例)两个亚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前Fisher分级和术后并发脑内血肿、脑血管痉挛引起的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肺部感染、脑积水、下肢静脉血栓、认知行为障碍的发生率及出院时预后良好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Fisher分级、术后并发颅内血肿、脑积水、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肺部感染、认知行为障碍及出院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高分级前交通动脉瘤早期手术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且预后要优于晚期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血管内栓塞颅内Hunt-Hess分级Ⅲ-Ⅳ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2例的临床疗效。结果 完全栓塞22例,大部分栓塞10例。1例死亡,并发动脉瘤破裂3例、脑血管痉挛6例、缺血性卒中4例、4例再次栓塞后痊愈。结论 早期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Hunt-Hess分级Ⅲ-Ⅳ级动脉瘤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无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因素,以期为DCI病人转出重症监护病房(ICU)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01-10 2011-06确诊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153例,其中DCI组67例,非DCI组86例;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无迟发性脑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DCI组一般情况相比非DCI组显示:平均年龄、入院血糖>6.1 mmol/L、后循环动脉瘤、脑室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他汀类药物、GCS评分、WFNS Ⅰ~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Ⅰ~Ⅱ级、TCD血管痉挛、血管造影血管痉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WFNS分级Ⅰ~Ⅲ级、改良Fisher分级1~2级、无颅内血肿和后交通动脉瘤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无迟发性脑缺血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5岁,WFNS Ⅰ~Ⅲ级,改良Fisher分级1~2级是未发生DCI的独立因素.结论 年龄>65岁,WFNSⅠ~Ⅲ级和改良Fisher分级1~2级可作为病人转出ICU病房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实验室参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DHC)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 SAH患者SDH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SDHC组在年龄、脑室内出血比例、术前Hunt-Hess分级≥III级比例、术前空腹血糖、术后3 d血钠、术后3 d血钾、术后3 d空腹血糖方面与无SDH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11.15,22.39,5.96,2.45,-2.69,5.47;P0.05);(2)年龄≥60岁、脑室内出血、术前Hunt-Hess分级≥III级、术前血钾3.48 mmol/L、术前空腹血糖≥160.25 mg/d L、术后3 d血钠≥145.54 mg/L、术后3 d血钾3.02 mmol/L、术后3d空腹血糖≥167.55 mg/d L是影响a SAH后SDHC发生的危险性因素(P0.05)。结论夹闭术术前及术后第3d血钠、空腹血糖、血钾与a SAH患者SDHC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动脉瘤性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多元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4例动脉瘤性SAH病人的临床资料,判定脑血管痉挛程度,统计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Fisher分级Ⅲ-Ⅳ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014%,19/27)明显高于Fisher分级Ⅰ-Ⅱ级者(4414%,12/27)(P〈0.01);Hunt—Hess分级Ⅲ-Ⅴ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5.0%,21/28)明显高于Hunt—Hess分级Ⅰ-Ⅱ级者(38.5%,10/26)(P〈0.05);3d后手术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0.0%,21/30)明显高于3d内手术患者(41.7%,10/24)(P〈0.05)。结论SAH的Fisher分级〉Ⅱ级和Hunt—Hess分级〉Ⅱ级是颅内动脉瘤继发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早期手术能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西洛他唑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09月,收集西洛他唑治疗动脉瘤性患者的临床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严格制定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并用Rev Man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临床研究6项,共61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西洛他唑在以下方面优于常规治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西洛他唑能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OR=0. 31,95%CI:0. 21-0. 48),重度脑血管痉挛(OR=0. 47,95%CI:0. 31-0. 69),迟发性脑梗塞(OR=0. 32,95%CI:0. 20-0. 52)的发生率,且能够改善患者预后(OR=2. 65,95%CI:1. 66-4. 21)。结论西洛他唑可以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对改善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眼跳潜伏期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SAH患者110例。根据患者入院后30天内有无并发迟发性脑缺血(DCI)分为并发DCI组(n=40)和未并发DCI组(n=70)。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SAH患者D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眼跳频率、眼跳总时间、单次眼跳平均时间、眼跳总幅度、眼跳平均幅度、眼跳平均速度、眼跳潜伏期预测SAH后DCI发生的诊断界值分别为2.65次/s、1685.45 ms、39.03 ms、553.25°、8.05°、118.35°/s、375.42 ms。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脑积水程度(中度、重度)、眼跳潜伏期≥375.42 ms会增加SAH后DCI发生风险(P0.05)。结论眼跳潜伏期可预测SAH后DCI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乳酸动态监测对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依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58例和不良组28例;回顾性分析入院即刻、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5天血乳酸值,比较组间的差异。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入院即刻、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及第3天血乳酸值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1.97±1.42、1.24±0.86、1.36±0.90、1.14±0.50 vs.3.20±1.54、1.98±1.11、2.28±1.58、1.73±1.23,P0.05);Hunt-Hess分级Ⅳ~Ⅴ级组入院即刻、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血乳酸值均显著高于Ⅰ~Ⅲ级组(P0.05);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第3天血乳酸值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84,95%CI:1.065~9.507,p=0.038)。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内血乳酸的动态监测对于评估病情及预后有重要价值;术后第三天血乳酸水平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脑血流量检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迟发性脑缺血(DCI)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SAH后DCI患者150例。根据5年后患者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n=96)和死亡组(n=54)。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各参数的预测效力。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Cox回归分析预测SAH后DC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比较生存率差异。结果 150例患者术后5年96例(64%)存活,54例(36%)死亡。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血流量(CBF)15.82ml/100g/min、PAASH分级≥4级、Fisher分级≥III级不利于患者预后(P0.05)。随访5年后,CBF15.82 ml/100 g/min的患者累积生存率为18%(9/50),显著低于CBF≥15.82 ml/100 g/min患者的累积生存率45%(45/100)(P0.05)。结论入院时CBF可作为预测SAH后DCI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迟发性脑缺血(DCI)的价值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98例a SAH患者,根据有无DCI把患者分为DCI组和无DCI组,测定血清IMA,同时使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CA),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血清IMA。结果在7~10天时间段VMCA和血清IMA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在1~6天、7~10天、11~14天时间段,VMCA比较、血清IM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CI组的CVS发生率高于无DCI组,并且DCI组的血清IMA水平高于无D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预后不良组的血清IMA[(64. 28±5. 94) U/ml]高于预后良好组[(45. 46±5. 72)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清IMA水平与脑血管痉挛及预后密切相关,它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a SAH后脑缺血情况,对血管痉挛相关的DCI评估有重要价值,并且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张家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4年1月-2018年6月诊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入院时的血钾水平、一般情况、Hunt-hess分级、白细胞计数、PCO2、住院时间等进行有序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血钾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并阐述其可能的机制。结果 有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血钾(0~3.5mmol/L)与短期预后不良有关(P<0.05),其中0~2.9mmol/L、2.9~3.1mmol/L、3.5~5.5mmol/L(P均<0.001),趋势P值<0.05;其他危险因素包括Hunt-hess分级为Ⅰ级、Ⅱ级、Ⅲ级,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白细胞计数正常(P<0.05);箱线图显示:随mRS14评分增高,血钾水平呈下降趋势,低血钾组mRS14评分的分布区间偏高。结论 血钾水平越低,短期预后不良可能性越大,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其他可能影响因素有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白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临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7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判定DCVS,统计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年龄、出血次数、吸烟史、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白细胞计数峰值与DCVS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年龄、出血次数、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是DCVS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低年龄、出血2次以上及Hunt-Hess分级或Fisher分级Ⅲ级以上患者更易发生DCVS,临床上对此类患者应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和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