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应用双膦酸盐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照研究中国石油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68例,将骨密度(BMD)T-Score≤-2.5作为双膦酸盐应用指征,在确诊骨转移之前即开始应用双膦酸盐定义为早期应用。按是否早期应用双膦酸盐,将68例患者按照临床分期分为两组,早期应用双膦酸盐患者34例为治疗组;未早期应用者3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骨转移发生率及确诊时间。结果治疗组骨转移发生率47.06%(16/34),对照组82.35%(28/34),二者差异显著(χ~2=9.27,P0.01);治疗组中位骨转移发生时间较对照组延迟87(218 vs 131)d,二者差异显著(P=0.006)。结论早期应用双膦酸盐治疗经老年NSCLC患者,可以减少骨转移发生率,并推迟骨转移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5例妊娠哺乳相关性骨质疏松症(pregnancy and lactation-associated osteoporosis,PLO)病例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临床医师对PLO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的深入认识。方法收集2011-2017年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5例PLO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药物及随访结果,并汇总目前我国已报道的21例PLO患者的治疗转归资料。结果 5例PLO患者均为青年女性,平素月经规律,妊娠晚期及哺乳早期出现腰背痛及活动障碍,生化检查基本正常,影像学检查示椎体骨密度降低为主伴多发压缩性骨折。诊断后立即停止哺乳,给予钙剂、维生素D、降钙素及双膦酸盐治疗1~6个月后,腰背疼痛明显减轻。文献报道的21例PLO患者发病年龄22~40岁(平均30. 24岁),骨折距产后平均为2. 2个月,平均椎体骨折个数为4. 6个;治疗药物主要是钙剂、维生素D及双膦酸盐,双膦酸盐的治疗疗程为6~48个月(平均20. 8个月),进行3周到4年的随访,均结局较好。结论 PLO临床罕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早期诊断并停止哺乳,给予钙剂、维生素D、降钙素、双膦酸盐等药物治疗,多数预后良好,但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5例妊娠哺乳相关性骨质疏松症(pregnancy and lactation-associated osteoporosis,PLO)病例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临床医师对PLO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的深入认识。方法收集2011-2017年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5例PLO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药物及随访结果,并汇总目前我国已报道的21例PLO患者的治疗转归资料。结果 5例PLO患者均为青年女性,平素月经规律,妊娠晚期及哺乳早期出现腰背痛及活动障碍,生化检查基本正常,影像学检查示椎体骨密度降低为主伴多发压缩性骨折。诊断后立即停止哺乳,给予钙剂、维生素D、降钙素及双膦酸盐治疗1~6个月后,腰背疼痛明显减轻。文献报道的21例PLO患者发病年龄22~40岁(平均30. 24岁),骨折距产后平均为2. 2个月,平均椎体骨折个数为4. 6个;治疗药物主要是钙剂、维生素D及双膦酸盐,双膦酸盐的治疗疗程为6~48个月(平均20. 8个月),进行3周到4年的随访,均结局较好。结论 PLO临床罕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早期诊断并停止哺乳,给予钙剂、维生素D、降钙素、双膦酸盐等药物治疗,多数预后良好,但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 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s,BRONJ)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发生于接受双膦酸盐治疗的骨质疏松症、骨转移癌及其他骨破坏性疾病患者中.BRONJ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骨重建失衡、血管生成抑制、炎性反应及感染、软组织毒性等相关...  相似文献   

5.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与绞窄性肠梗阻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性分析56例肠梗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肠绞窄、肠坏死的关系.发现绞窄性肠梗阻SIRS阳性率为80.8%(21/26),而单纯性肠梗阻SIRS阳性率为20.0%(6/3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SIRS阳性患者中出现肠坏死81.4%(22/27),SIRS阴性患者出现肠坏死6.9%(2/2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认为SIRS能够提示肠梗阻出现肠绞窄.  相似文献   

6.
<正>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一种与Graves病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或不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因眼外肌及眼眶结缔组织的炎性反应及纤维化导致眶内容物体积增大,引起眼球突出、眼睑退缩、球结膜水肿、眼球运动障碍、复视、视神经压迫等症状,为眼眶常见病,居成人眼眶病的首位[1]。TAO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公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二膦酸盐对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骨密度以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减低患者55例,随机分为两组,二膦酸盐组和糖尿病对照组,分别给予二膦酸盐10mg/d、维生素B110mg/d;基础用药:钙尔奇D600mg/d,治疗1年。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Ins)、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治疗前后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量腰椎、髋部骨密度;检测血清骨钙素、尿吡啶酚/尿肌酐(尿PYD/Cr);观察新骨折发生和不良反应。结果二膦酸盐治疗组腰椎骨密度增加1.45%,髋部骨密度增加1.93%;而对照组腰椎、髋部的骨密度分别下降0.7%、2.3%;二膦酸盐治疗组血清骨钙素、尿PYD/Cr分别下降17%、24%。二膦酸盐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上腹部不适。结论二膦酸盐能提高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骨密度;结合补充适量钙剂,是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病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钠、伊班膦酸钠、唑来膦酸3种药物之间血钙降低值及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钙降低幅度与用药前血总钙水平相关;(3)甲状旁腺良性病变患者应用双膦酸盐后血钙降低幅度较恶性病变者更显著(P<0.05);(4)不良反应:15例次(51.7%)出现发热,其中75%发生于首次用药后,2例次(6.7%)血肌酐水平轻度增高,而肌痛、腹泻、关节痛、流感样症状、乏力、血白细胞降低分别为1例次(3.4%).结论 在PHPT并高钙危象的抢救中,静脉应用双膦酸盐可显著降低血钙水平,有利于纠正高钙危象.本组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二膦酸盐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影响.方法 ①2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治疗组9例(标准剂量激素+阿仑膦酸钠),对照组13例(标准剂量激素),24周后行骨髓穿刺术,检测免疫组织化学PPARγ平均积分吸光度.②采用原代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MSCs)培养,模拟髓内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的过程,在相同条件下,分为成脂诱导组、成脂诱导+10-5mol/L二膦酸盐组(高剂量组)、成脂诱导+10-7mol/L二膦酸盐组(中剂量组)、成脂诱导+10-9mol/L二膦酸盐组(低剂量组)干预诱导成脂过程,6~9 d后进行油红0染色、异丙醇萃取油红染料,515 nm测定各组吸光度(A)来反映成脂程度,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各组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二膦酸盐治疗组免疫组织化学PPARγ平均积分吸光度较对照组减少(P<0.05);在诱导培养7 d后,成脂诱导组的A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167),高剂量组、中剂量组A与成脂诱导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1).定量PCR结果显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PPARγ mRNA的表达低于成脂诱导组(P值分别为0、0.01),低剂量组与成脂诱导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效浓度的二膦酸盐可以抑制PPARγ的表达,从而抑制h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抑制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阿伦膦酸盐预防激素相关性骨质疏松的作用.方法 将21例需要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风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给予乐力(氨基酸鳌合钙加维生素D)1粒,每天2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的基础上,加用阿伦膦酸盐10 mg,每天1次或70 mg,每周1次,口服.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月,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及股骨颈的骨密度(BMD).结果 对照组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3、6、12个月BMD与自身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腰椎的BMD与自身治疗前比较有上升趋势(12个月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股骨颈的BMD治疗后3、6个月与自身治疗前比无变化(P>0.05),12个月有轻度降低(P<0.05).结论 单予钙剂加维生素D不能有效预防糖皮质激素相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加用阿伦膦酸盐则可有效延缓糖皮质激素相关性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CHC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CHC患者应用干扰素联合RBV治疗过程中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资料。78例患者随机分为重组人干扰素α2b(IFN-α2b)组58例,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组20例。结果 78例患者中,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TD)者17例(21.79%),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5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2例。78例患者的性别、基线HCV RNA载量、丙型肝炎病程、病毒应答时间、总疗程与TD发生无显著相关性,年龄、既往TD病史有显著相关性。78例患者中,有15例为一过性TD,仅2例终止干扰素治疗。两组患者导致TD的发生率分别为10%(2/20)和25.80%(15/58)。两组患者的年龄(χ2=4.974,P=0.026,OR=1.073)、既往TD病史(χ2=5.123,P=0.024,OR=16.569)与甲状腺疾病发生呈现正相关。出现TD时间主要集中在干扰素治疗后31~60天。结论 TD是干扰素治疗CHC中较常见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既往有TD病史者,多数TD为短暂性异常,应在密切监视下完成抗病毒疗程。  相似文献   

12.
儿童乙肝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史摘要 病史患者男性,13岁,因"反复水肿,大量蛋白尿5年"入院.其病史摘要如下:①1999-03-25出现咳嗽伴发热(最高38.7°C),无痰,同时出现颜面部水肿,当地医院检查尿蛋白3 ,镜检红细胞 ,乙肝标志物HBsAg( ),HBcAb( ),HBeAb( ),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无明显好转,同年4月给予强的松50 mg/d(服用1个月,后每周减量5mg,共用5个月)、雷公藤多甙30 mg/d(约1个月)及环磷酰胺0.5g治疗,水肿及尿检无改善;②1999-10-29来我院儿科住院,查尿蛋白1.2 g/24h,尿沉渣红细胞37万/ml(多形型),肾功能正常(SCr43μmol/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致高钙血症患者经静脉注射双膦酸盐治疗后出现低钙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1年~2022年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PHPT致高钙血症患者54例。根据血清钙检测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正常血钙组(45例,血钙≥2.25 mmol/L)和低血钙组(9例,血钙<2.25 mmol/L);根据使用双膦酸盐药物的不同,再将所有患者分为唑来膦酸组(37例)、帕米膦酸二钠组(10例)和伊班膦酸组(7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治情况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HPT患者经静脉注射双磷酸盐治疗后出现低钙血症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PHPT患者发生低钙血症的预测价值。结果 正常血钙组患者BMI、腰椎及股骨颈骨矿密度(BMD)均高于低血钙组,腰椎BMD T及Z值、股骨颈BMD T及Z值均低于低血钙组(P<0.05);三种静脉注射双膦酸盐药物组降钙疗效及达最低血钙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HP...  相似文献   

14.
成骨不全家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成骨不全(OI)家系遗传方式.方法 对发现的OI家系进行现场调查,收集,临床资料,绘制家系图谱;总结并分析临床特点.对3例患者采用双膦酸盐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1)临床特征:该家系共4代60人,临床诊断Ⅰ型OI的患者共20例,现场调查存在蓝巩膜15例;牙质形成不全者16例;进行性听力下降5例;发生骨折者3例;先证者母亲和表姐分别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和Turner综合征.(2)家系图谱显示遗传方式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治疗:先证者及其母亲和表姐接受双膦酸盐治疗2年,骨痛症状明显改善,骨密度显著增加,治疗期间未发生新的骨折.结论 (1)该中国汉族OI家系临床诊断符合Ⅰ型OI,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双膦酸盐可能是治疗OI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5.
双膦酸盐是目前临床上抗骨质疏松症的一线药物,已被证实在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方面疗效显著。但近年来研究发现,长期应用双膦酸盐不仅不能产生额外的收益,而且可能诱发如下颌骨坏死(ONJ)和不典型股骨骨折(AFF)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出现,并由此提出"药物假期"的问题。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药物假期"的文献研究进行综述,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提供更加合理的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使用IFN和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获得HBsAg血清转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使用IFN和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后出现HBsAg转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32例,转阴后定期随访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HBV DNA于治疗后3~6个月转阴,初治和复治(包括拉米夫定耐药)患者治疗2年均未见病毒学反弹或新的临床耐药出现.HBsAg转换后平均随访13.2个月,2例出现HBsAg复阳,其中1例抗病毒治疗重新获得HBsAg转换,另1例未再治疗,维持在HBeAg转换状态.余30例患者均维持在HBsAg转换状态.7例治疗后(其中3例治疗前、后两次)行肝穿刺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6例肝内HBsAg及HBcAg均阴性,1例HBsAg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者复发;3例治疗前、后对比肝组织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程度均减轻,其中1例由G2S4变为G1S2~3,该例停用IFN后ALT仍异常,余4例有轻度炎性反应和纤维化.转阴模式有三种,转阴顺序为HBV DNA→HBeAg→HBsAg,占59%(19/32例);HBeAg和HBsAg同步转阴,占31%(10/32例);HBsAg先于HBeAg转阴,占9%(3/32例).治疗1年时血清HBsAg滴度71.4%(15/21例)<100 COI;63.6%(7/11例)<250 IU/L.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基本上同IFN单药治疗.结论 联合治疗和延长疗程是获得HBsAg血清转换的关键.肝组织内HBsAg阳性和血清抗-HBs低水平者易复发.疗程1年时血清HBsAg滴度<100 COI或<250 IU/L可能是HBsAg易转阴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对13例甲状腺机能减退症(以下简称甲减)合并心包积液患者的分析表明,桥本甲状腺炎是甲减的常见病因(占69.2%),女占69.2%。以水肿、怕冷、声嘶、头发稀疏、眉毛脱落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TT30.77nmol/L,TT438.61nmol/L,TSH20u Iu/ml,UCG及X线检查示心包积液,甲状腺片替代治疗3~9个月,临床症状改善,心包积液吸收。说明甲状腺片可用以治疗甲减并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水平和甲状腺体积等相关因素对Graves病患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停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71例Graves病患者经抗甲状腺药物正规治疗(2.8±1.4)年后停药,随访(22±6.0)个月.对停药后复发与未复发组的年龄、性别及停药时的TSAb活性、甲状腺体积和甲状腺功能指标等进行分析比较.应用表达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人胚肾(HEK-hTSHR)细胞测定TSAb活性.结果 71例患者随访期间有11例(15.5%)复发,治疗停药时TSAb阳性患者复发率(42.9%,6/14)显著高于阴性患者(8.8%,5/57,X2=9.97,P<0.01).停药时甲状腺正常体积、Ⅰ度肿大、Ⅱ度肿大复发比率分别为6.25%、12.2%、35.7%.复发组患者停药时TSAb活性、阳性率以及甲状腺体积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5或P<0.01).结论 Graves病患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终止时TSAb活性和甲状腺大小是Graves病停药后复发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全血脂蛋白吸附治疗脂蛋白肾病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病史摘要 病史患者男性,38岁,因"发现高血压4年,水肿、尿检异常2个月"于2004-06-16入院. 2000年患者因头晕发现血压升高达140/100 mmHg,血脂增高(具体不详),未重视.2002年开始应用降压治疗(药名不详),血压控制不佳.同时服用"脂必妥"降脂治疗,疗程共3个月,未复查血脂.此阶段未行尿液检查,肾功能不详.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1998~2018年国内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相关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以"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为关键词,检索1998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中文文献数据库我国DILI相关原始病例≥10例的文献。对DILI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病史、用药种类、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和预后等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纳入471篇相关文献,共计53 317例DILI患者,其中男26 641例(49.97%),女26 676例(50.03%),男女比为1∶1;366篇文献报道了平均年龄,其中327篇文献报道患者平均年龄40岁。既往有饮酒史的患者291例,过敏史患者186例。排名前5位的致病药物分别为中药、抗结核药、抗微生物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292篇文献记录了35 163例DILI患者的临床分型,其中肝细胞损伤型21 061例(59.90%)、胆汁淤积型7 271例(20.68%)、混合型6 831例(19.42%)。共有117篇(25 095例)文献报道了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10 377例)、黄疸(9 722例)、纳差(8 569例)、腹胀腹痛(3 919例)、恶心(3 717例)。共40篇(4 420例)文献记录了基础病史,包括感染性疾病、性病、肿瘤、消化系统疾病、皮肤、关节等17种疾病。385篇文献记录了41 362例患者的预后信息,其中治愈22 354例(54.04%)、好转15 827例(38.26%)、无效或出院2 415例(5.84%)、死亡766例(1.85%)。结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男女比例相当,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中药是引起我国DILI最主要的原因,抗结核药和抗微生物药紧随其后;损伤类型以肝细胞损伤型居多;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多见,部分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仅有肝功能异常;基础病史以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疾病多见;治愈及好转率92.31%,患者大多预后良好。及时发现并停用可疑药物,给予保肝抗炎等综合治疗是DILI的主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