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模式应用于儿童急诊静脉留置针的成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将急诊输液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1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9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常规护理+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模式。观察2组患者护理效能评分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安全质量风险优选指数(RPN)以及护理人员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护理后,研究组RPN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效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人员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静脉留置针患儿实施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模式能有效降低风险,提高静脉导管护理效能及护理人员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洗剂外敷对肿瘤化疗留置PICC导管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68例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所收治的经化疗并留置PICC导管实施长期静脉输液的肿瘤患者,依静脉穿刺位置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行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穿刺留置PICC导管,在行中药洗剂外敷的同时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64%vs26.4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肿瘤化疗患者,行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较正中静脉的效果更佳,采取中药洗剂外敷,联合给予针对性护理对策有利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ICU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20例,收治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将2015年1月至12月实施PDCA管理模式前的6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设为对照组,2016年1月至12月实施PDCA管理模式后的6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观察组在导管护理中引入PDCA循环管理模式,促进质量改进。比较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滑脱率、导管留置期间局部皮肤炎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滑脱率、导管留置期间局部皮肤炎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应用PDCA循环模式管理,可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滑脱率,减少导管留置期间局部皮肤炎症发生率,保证患者安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联合应用PICC与脐静脉插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1月出生后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80例,胎龄28~32周,体重1023~1336 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在出生当天即给予PICC穿刺。观察组40例,观察组在患儿出生时床边胸片之后即刻给予脐静脉插管,拍片确认拔除脐静脉插管,了解末端位置情况,并于治疗12 d的时候给予PICC穿刺。比较两组静脉输液时药液外渗发生情况;分析导管堵塞、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穿刺局部皮肤过敏等并发症情况;住院期间采用脐静脉插管与PICC静脉穿刺次数、住院时间、静脉穿刺的操作时间。结果:观察组导管堵塞、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穿刺局部皮肤过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输液时药液外渗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静脉穿刺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静脉穿刺次数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联合使用脐静脉插管与PICC,可为患儿争取到更多宝贵的抢救时间,联用应用PICC与脐静脉插管可明显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因穿刺所带来的并发症,降低静脉输液渗出风险,减少住院时间与穿刺次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负压技术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方法:对需要接受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负压技术进行颈外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法。对比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回血率、留置针采血成功率、穿刺时间、采血时间、完成静脉输液时间与静脉采血总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7.8%,穿刺回血率95.6%,留置针采血成功率97.8%;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86.7%,穿刺回血率51.1%,留置针采血成功率55.6%。观察组穿刺成功率、穿刺回血成功率、留置针采血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穿刺时间、采血时间以及静脉输液与静脉采血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技术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成功率较高,穿刺时间短,留置针采血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癌症患者82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及观察组(47例),对照组行PICC留置导管,观察组则植入输液港,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3.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结论:输液港可降低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管理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从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浙江省荣军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肾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于血液透析的中心静脉导管,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集束干预管理。观察和比较两组CRBSI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CRBSI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率、股静脉置管率分别显著高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颈内静脉置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行集束干预管理,可降低CRBSI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改善置管部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穿刺中心静脉置管(CVC)在普外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PICC患者96例作为观察组,CVC患者9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置管操作时间较短,导管留置时间较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低。结论:PICC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CVC。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在推进中西医结合科静脉留置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例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对留置针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品管圈活动模式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针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率分别为100.00%与98.00%,与对照组患者(70.00%、69.0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针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推进中西医结合科静脉留置针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及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并有利于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延长,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护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新生儿24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家属(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护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留置针不良事件,提高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方式在临床输液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医院门诊进行输液治疗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人工监护模式进行输液管理,观察组采用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方式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输液期间相应指标。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输液期间护理差错/缺陷以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呼叫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输液巡查时间、接受宣教的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输液余量检测的准确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等待的时间、输液前医务人员寻找药品花费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输液期间的护理差错/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方式有助于提升临床输液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新中医》2014,(9)
目的:观察中医预防护理防止小儿浅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79例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9例实施常规护理,中医组40例实施中医预防护理。观察2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率,并评价患儿的疼痛情况和护理依从性。结果:静脉炎发生率中医组为2.50%,对照组为20.5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医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中医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中医组护理依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实施中医预防护理,可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减轻患儿的输液疼痛,提高患儿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外周静脉与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治疗肿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利弊。方法将18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92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颈内静脉置管,观察2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等。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操作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导管留置时间长。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1%,对照组为零。结论在肿瘤患者治疗中,PICC宜用于输液而颈内静脉置管宜用于晚期肿瘤化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PICC)门诊维护中的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实验选取2014年01月—2014年09月门诊维护的患者144例次作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06月门诊维护的患者162例次作为干预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期间异位、移位、粘膜损伤、静脉炎、导管脱出、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应用于肿瘤患者PICC门诊维护,不仅可以优化PICC导管维护流程,降低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瓶颈管理法对提高急诊室静脉输液安全性的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接受急诊室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静脉输液护理,观察组采取瓶颈管理法以提高静脉输液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对急诊输液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输液各个流程花费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急诊输液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输液各个流程花费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瓶颈管理法可以提高急诊室静脉输液患者对医院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缩短输液各个流程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静脉输液中采用腋下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至今的104例静脉输液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患儿给予腋下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头皮或四肢留置针输液,将两组患儿输液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率、留置针留置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腋下静脉留置针输液可明显减少反复穿刺,从而降低患儿痛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CQI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针保留时间,统计穿刺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并调查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留置针保留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穿刺技巧、专业知识、服务态度、护理质量、健康宣教、沟通技巧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QI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ICC置管在食道癌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将108例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4例,2组均实行胃肠外静脉输入营养液治疗及临床护理,其中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输液,比较2组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观察组为(22.41±5.36)天,对照组为(57.82±14.13)天,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炎、堵管、液体外渗、局部红肿、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护理效果满意率观察组为96.30%,对照组为74.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道癌患者实行PICC置管和及时合理的临床护理,能够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析胸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联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东莞市东坑医院确诊治疗的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10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胸腔穿刺术抽液治疗,观察组采用胸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联合尿激酶治疗,并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胸水、发热、胸闷等症状消失时间、胸膜厚度、引流总量和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胸水、发热、胸闷等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胸膜厚度、引流总量和住院时间等临床疗效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出血、气胸、胸膜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胸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联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安全可靠,能够提升引流效果和康复速度,缩短了住院时间,为患者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肿瘤患者术后采用不同血管通路装置输注发疱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9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发疱剂输注治疗的老年肿瘤术后患者200例进行研究。视患者病情医生建议在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后选择血管通路装置,根据患者血管通路装置选择情况将其分为4组,行静脉留置针者为留置针组共41例,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者为外周静脉导管组共45例,行经中心静脉置管者为中心静脉导管组共64例,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者为静脉输液港组共50例。比较各组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及其他并发症(导管堵塞、导管末端细菌培养阳性与穿刺点渗血)发生情况、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外周静脉导管组患者穿刺成功率高于其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均<0.05)。4组患者导管堵塞、导管末端细菌培养阳性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各组心理、生理、个人存在维度得分及总体评分均明显提高(P均<0.05),其中外周静脉导管组心理、生理、个人存在维度得分及总体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均<0.05);各组社会支持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疗程结束后外周静脉导管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均<0.05)。结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可明显提高老年肿瘤患者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且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