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矿化蚕丝基骨材料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仿生制备矿化蚕丝基骨材料在修复兔节段性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骨缺损模型的设计为:在兔双侧桡骨上各做一个大约1.5 cm的骨缺损,在一侧植入矿化蚕丝基骨材料,另一侧作为对照,未植入任何材料.观察时间阶段为术后4、8、12周.[结果]在术后4、8、12周,分别行大体观察、放射线,组织学切片观察骨缺损的愈合情况.术后12周植入矿化蚕丝基骨材料的一侧兔桡骨缺损完全愈合.对照组缺损处未见骨愈合.[结论]矿化蚕丝基骨材料是比较理想的骨缺损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2.
近三十年来,应用骨基质修复骨缺损的研究非常活跃,已成为一种新的、有效的骨缺损修复材料。骨基质以骨糊剂形态修复骨缺损具有易成形、不易松散流失、易被吸收替代及使用方便等特点,但目前鲜有报道。本实验目的在于选用生物相容性好,易被人体组织吸收的赋形剂加入骨基质粉制成骨糊剂,而又不损害骨基质的诱导成骨活性,为骨基质的广泛应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仿生活性人工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制在成分和结构上与天然骨基质高度仿生的新型材料,应用于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方法 以Ⅰ型胶原蛋白分子为模板,引入钙磷盐生成体重,合成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并以之为主体,以1:1的质量比加入聚乳酸(PLA)制备多孔框架,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复合后植入兔桡骨15mm缺损,观察骨修复情况。结果 所合成的材料具有纳米级的层装排列结构。层间距为11.7nm,实验组中10只兔术后12周骨缺损均完全愈合。结论 NHAC可能成为修复骨缺损的较理想材料,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同时建立兔骨段转移修复骨缺损的动物模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及主要器材:4—5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50只,体重3.0—3.5kg。分牵张成骨组和骨段转移组。[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了解以纤维蛋白胶 (FS)为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 ,为其临床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实验分组为 :实验组b (FS +bFGF +牛BMPbBMP)、对照组b1(FS +bBMP)、实验组r (FS +bFGF +rhBMP- 2 )、对照组r1(FS +rhBMP)、对照组FS。于 70只新西兰白兔右侧桡骨干处造成 1 5cm缺损 ,然后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将各组材料经正常皮肤注射骨缺损处 ,术后不同时间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和骨密度等方法检查 ,对其成骨效应进行研究。结果 在以bBMP为成骨因子的实验区中 ,实验组b骨缺损区在成骨活跃程度、骨密度和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b1,使骨缺损得到了较彻底的修复 (P <0 0 1) ;同样 ,在以rhBMP - 2为成骨因子的实验区中 ,实验组r骨缺损区在成骨活跃程度、骨密度和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r1,使骨缺损得到了较彻底的修复 (P <0 0 1) ,对照组FS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 以FS为载体复合BMP和bFGF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和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复合物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2只,切除兔双前肢桡骨中下段1 cm连同骨膜的骨质造成骨缺损,选择左侧前肢为实验侧,右侧前肢为对照侧。实验侧缺损区植入富血小板血浆加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对照侧缺损区单纯植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术后第2、4、8和12周分别处死3只实验动物,进行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学、新生骨面积图像分析和透射电镜等观察两侧桡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所有动物无感染、死亡,植入物无脱落。大体标本和X线片显示:术后2周实验侧和对照侧在人工骨与宿主骨交界处均有较多肉芽组织,实验侧略多。第4、8周实验侧人工骨表面及孔隙被新生骨组织包裹填充,人工骨与自体骨吻合好;对照侧骨痂主要限于人工骨两端,与对侧比较相对较幼稚。第12周,实验侧骨缺损修复完全,人工骨表面被皮质骨完全包裹;对照侧在人工骨两端区域有板层骨形成,表面未见连续性骨痂。组织学和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实验侧骨细胞生长明显优于对照侧,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加人工骨复合对管状骨缺损的修复有明显的加速愈合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携带人BMP-2(hBMP-2)基因重组腺病毒(Adv-hBMP-2)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透明质酸(HA)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取兔骨髓行BMSCs培养及Adv-hBMP-2的体外转染,建立桡骨干1.5cm缺损模型。20只兔(40侧)分四组(n=10):第一至三组分别注射Adv-hBMP-2转染细胞 HA、Adv-hBMP-2转染细胞、单纯HA,第四组为空白对照。结果(1)注射后第12周,第一组8侧骨缺损中6侧完全愈合,皮质骨形成,部分髓腔再通;第二组8侧骨缺损中有3侧完全愈合;第三、四组骨缺损均未愈合。X线疗效评分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第一、二组4~8周时骨缺损内有多量新生骨痂形成,12周时部分髓腔再通;第三、四组4~8周时骨缺损处为纤维组织填充,12周时骨缺损未愈合,两骨端硬化。第一、二组之间新生骨小梁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第一组的最大压缩载荷和弹性模量分别为(211.54±63.58)N和(113.36±56.47)MPa,第二组为(126.74±53.13)N和(98.91±63.36)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最大压缩载荷与正常桡骨之比:前者为75.86%,后者为45.45%。结论HA复合Adv-hBMP-2转染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可以修复兔桡骨干骨缺损,HA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组织工程载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截骨推移区骨愈合的组织学特点和新骨形成规律。方法取青紫蓝兔24只,建立胫骨大段骨缺损模型,在近干骺端截骨。分别于截骨后第1、2、4、6、8、10周各处死4只兔,在近干骺端的分离区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截骨后第1周出现血肿机化,第4周出现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第6周推移区大部分被骨性骨痂取代,第8周开始改建。结论推移区存在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2种方式,以膜内成骨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水泥型羟基磷灰石(CPC)人工骨,并研究CPC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高温法制备出磷酸四钙,然后在模拟体内环境下将其与无水磷酸氢钙发生水化固化反应,合成水泥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将自制的CPC人工骨植入新西兰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中,术后4、8、12、16周取材,采用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分析评价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 CPC植入后4周有新生软骨形成及未成熟的骨组织,可见大量的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胶原组织及较多的小血管.8~16周新骨继续生成,人工骨逐渐改建为成熟的板层骨、骨小梁和髓腔结构.结论 CPC人工骨制备简单,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效果,可能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SF/HA)组织工程化骨的成骨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新的人工骨材料.方法 将SF/HA与成骨诱导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取54只兔于左侧桡骨中上段制备15 mm节段性骨缺损.实验分3组(A、B组各24只,C组6只):A组:植入SF/HA组织工程化骨,B组:单纯植入SF/HA;C组:骨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于术后4、8、12及16周摄X线片,并于16周行螺旋CT扫描重建,观察骨缺损修复及骨塑形情况,参照Lane-Sandhu X线评分标准对各组骨缺损的骨修复程度评分.骨痂标本行 HE染色组织学观察,按照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法比较12周和16周时各组的骨修复情况. 结果 术后16周,X线片示A组髓腔通畅,新骨塑形好,骨皮质连续;B组缺损区有缩小,两断端不连接;C组缺损区无明显骨痂生长.16周时螺旋CT扫描重建显示:A组骨塑形明显,骨缺损完全修复;B组有部分皮质骨形成,缺损区不能完全修复;C组骨缺损基本无修复.每组术后4、8、12、16周不同时间点的放射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16周时3组间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F/HA组织工程化骨具有良好的节段性骨缺损修复能力,但SF/HA本身缺乏骨诱导作用,单独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2.
组织工程骨膜异体体内成骨修复兔骨缺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兔BMSCs和猪SIS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膜,在异体兔体内成骨的可行性。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BMSCs与SIS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膜。选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2只,制备双侧桡骨1.5~2.0cm缺损模型。随机选一侧植入组织工程骨膜,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仅植入单纯SIS,作为对照组。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4周后摄X线片观察,取骨缺损中段标本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结果两组动物术后饮食及日常活动基本正常:伤口无红肿、溢脓等:伤肢基本能负重行走。x线片观察:实验组骨缺损处有长条状新生骨形成,密度与正常骨相同,新生骨桥接骨缺损;对照组骨缺损无骨形成征象,骨缺损处密度与周围软组织影相近。组织学观察:实验组骨缺损处有新骨形成,骨组织中可见血管腔及不规则髓腔样结构;未见明显异物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征象:对照组骨缺损处仅为胶原瘢痕组织,无骨组织形成。结论以SIS和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膜在同种异体体内可以成骨,有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作兔桡骨缺损模型,通过局部和全身用药了解W O-1对兔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36只,体重1.6~2.0 kg;手术制作双侧桡骨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A组:局部用药组,骨缺损处一次注射W O-1 50 m g/m l,0.1 m l;B组:口服给药组,每天W O-1 5 m g灌胃至处死;C组: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分别于20、30和60 d每组随机处死动物4只,行血清学、X线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A、B组碱性磷酸酶在20 d分别为159.0±4.7 U和174.3±13.2 U,30 d分别为130.0±8.0 U和113.5±9.0 U,均显著高于C组20d为95.8±23.1 U,30 d为88.3±21.1 U;60 d A组为65.3±6.2 U、B组为42.0±7.0 U,均显著低于C组116.0±3.9 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血清骨钙素水平20 d分别为11.4±3.8、14.3±2.7 ng/m l和30 d分别为7.3±0.3、10.4±3.2 ng/m l均明显高于C组20 d为6.1±0.8 ng/m l,30 d为5.8±0.2 ng/m l;60 d A组为4.2±1.2 ng/m l,B组为4.4±0.9 ng/m l,均显著低于C组13.9±1.3 n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30和60 d X线片和组织学均显示,A、B组骨性愈合早于C组,而A组骨痂塑形早于B组。结论W O-1可促进兔桡骨缺损的修复,其量效关系和给药时间、方式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兔桡骨临界骨缺损模型,研究不同剂量的重组人骨发生蛋白2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rhBMP-2)对骨缺损修复的量效关系。[方法]将36只新西兰白兔建立单侧桡骨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海绵空白组、自体骨组、低剂量组(0.25 mg rhBMP-2)、中剂量组(0.5 mg rhBMP-2)、高剂量组(2.5 mg rhBMP-2),每组6只。对骨缺损给予相应处理。分别于术后4、8周,行X线检查、MicroCT检查和组织学观察评估。[结果]与术后第4周相比,8周时各组Lane Sandhu X线评分均增加,其中,空白组和海绵空白组两个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自体骨组、低、中、高剂量组的两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Lane Sandhu X线评分由低至高均为空白组<海绵空白组<低剂量组<自体骨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4周相比,8周时6组MicroCT检测的骨矿密度(bo...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胶原-珊瑚复合人工骨对长骨干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建立46只兔双侧桡骨干骨缺损模型,分为4组:1.人工骨组(18侧)、2.自体骨组(16侧)、3.单纯珊瑚组(12侧)、4.对照组(为以上各组的左侧,未治疗)。于4周及16周未分别行X线、病理学、ALP活性、四环素荧光标记及生物力学检查。结果 4周,人工骨组组织中的ALP活性高于对照组。16周,1、2、3、4组的愈合率,分别为75%(9/12)、100%(10/10)、28.6%(2/6)、31.0%(9/29)。与3组及4组相比,1组及2组的荧光带较宽,桡骨的抗弯强度较高。结论 复合人工骨有较强的修复长骨干骨缺损的能力,有望成为自体骨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胶原-珊瑚复合人工骨对长骨干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建立46只兔双侧桡骨干骨缺损模型,分为4组1.人工骨组(18侧)、2.自体骨组(16侧)、3.单纯珊瑚组(12侧)、4.对照组(为以上各组的左侧,未治疗).于4周及16周末分别行X线、病理学、ALP活性、四环素荧光标记及生物力学检查.结果4周,人工骨组组织中的ALP活性高于对照组.16周,1、2、3、4组的愈合率,分别为75%(9/12)、100%(10/10)、28.6%(2/7)、31.0%(9/29).与3组及4组相比,1组及2组的荧光带较宽,桡骨的抗弯强度较高.结论复合人工骨有较强的修复长骨干骨缺损的能力,有望成为自体骨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以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为载体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修复犬桡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 方法 12只家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12只成年健康家犬右侧桡骨中上段造成2.0 cm缺损,制成犬桡骨2.0 cm骨缺损实验模型,然后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经切口周围正常皮肤注射FS和FS bFGF bBMP到骨缺损处,术后4、8、16、24周进行放射学检查,术后24周取标本进行组织学和骨密度检查,研究其成骨效应. 结果 ①影像学:实验组术后4周缺损区有密度较低的骨痂形成;术后24周,皮质完全连接,髓腔再通.对照组术后24周内缺损区均无骨痂生长,骨缺损未得到修复.②骨密度测定:术后24周时实验组的骨密度(456.33±13.74)mg/cm2显著高于健侧(433.33±6.77)mg/cm2(t=2.57,P=0.00)及对照组(0mg/cm2)的骨密度.③组织形态学:术后24周实验组新生皮质骨十分致密,骨皮质连接完整,髓腔完全再通;对照组无新生骨形成,缺损处完全为结缔组织修复. 结论 以FS为载体复合bBMP和bFGF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修复能力,对家犬的骨缺损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兔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取24只大耳白兔,于兔双侧桡骨中下段制造1.5cm的节段性骨缺损,左侧骨缺损用P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桥接(实验组),右侧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桥接(对照组).实验动物双侧于术后2、4、8、...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tri-calcium phosphase,HA/TCP)材料结合牵拉成骨技术是否能减少治疗骨缺损所需的时间并促进骨的矿化过程。方法 将36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24周,体重2.2~2.8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于左胫腓关节下方做1 cm的胫骨缺损。A组:将骨缺损两端靠拢,外固定架加压固定。B组:将1 cm长的HA/TCP材料填入1 cm的骨缺损中,外固定架加压固定。C组:将骨缺损两端拉近至间距0.5 cm,将0.5 cm长的HA/TCP材料填入剩余的0.5 cm骨缺损中,外固定架加压固定。除B组外,A、C组均于术后7 d开始延长胫骨,A组延长10 d,C组延长5 d。在术后即刻、12、17、27、37 d用“C”型臂X线机观察各组新生骨的矿化过程。所有动物于术后37 d处死,取新生骨样本测量骨矿物质含量(BMC)和组织矿物质含量(TMC),行胫骨扭转实验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 C组BMC为(454.44±89.98) mg和TMC为(454.40±89.97) mg显著高于A、B两组。C组新生骨的最大扭矩、新生骨的成熟度均明显高于A、B两组,骨的矿化和重塑也较快。C组在观察期总共37 d内骨愈合良好,但A、B两组在37 d内并未达到骨愈合。结论 在兔胫骨缺损延长模型中,与单一疗法相比,联合应用羟基磷灰石材料和牵拉成骨技术可减少治疗时间并促进骨的矿化。  相似文献   

20.
磷酸钙骨水泥复合微小颗粒骨修复兔桡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证实磷酸钙骨水泥复合少量自体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手术造成日本大耳白兔双侧桡骨中段15 mm缺损,一侧植入磷酸钙骨水泥与自体颗粒骨以3∶1复合的材料,做为实验组;另一侧植入单纯的磷酸钙骨水泥,做为对照组。在不同的时间点行X线、骨密度、最大扭矩检测,分析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成骨性能和材料降解程度。[结果]X线检查发现:实验组材料明显促进成骨,8周时材料周围有明显的骨痂,16周时缺损完全修复、材料完全降解,优于对照组;8、16周时,实验组单位面积的骨矿盐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检测,P0.01;16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最大扭矩分别为:(0.843±0.016)mN、(0.540±0.029)mN,统计学检验P0.01。[结论]磷酸钙骨水泥与自体颗粒骨以3∶1复合后明显促进了缺损修复和材料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