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497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与临床病例因素的关系。结果497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并发症46例(切口感染10例,浆液样肿8例,阴囊肿胀13例,异物感及慢性疼痛1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体重指数(BMI)、疝环粘连程度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患者的性别(χ2=0.120,P=0.729)、年龄(χ2=0.005,P=0.945)、疝类型(χ2=0.042,P=0.979)、疝囊大小(χ2=0.174,P=0.676)、补片类型(χ2=0.226,P=0.635)、麻醉方式(χ2=0.001,P=0.977)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无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BMI指数(P=0.018)和疝环粘连程度(P=0.045)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有关。结论患者的BMI指数和疝环粘连程度是影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优缺点。方法2011年4月-2013年6月,将13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采用抽取信封法随机分为腹腔镜组(68例)和开腹组(65例),2组年龄、性别、穿孔大小、部位和麻醉学评分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第1天及第3天疼痛评分及镇痛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10.2±2.2)ml vs.(23.7±4.6)ml,t=-21.742,P=0.000],术后肠鸣音恢复早[(26.2±6.1)h vs.(39.4±8.5)h,t=-10.324,P=0.000],术后疼痛轻[第1天疼痛评分(4.1±1.1)vs.(7.6±1.7),t=-14.159,P=0.000,第3天疼痛评分(1.7±0.9)vs.(3.6±1.2),t=-10.360,P=0.000],镇痛次数少[中位数1(0-9) vs.3(0-12),Z=-7.208,P=0.000],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0(0%) vs.6(9.2%),P=0.012],术后住院时间短[(6.3±1.3)d vs.(8.2±2.7)d,t=-5.206,P=0.000]。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随访3-6个月,2组均无再次穿孔及死亡。结论腹腔镜手术修补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安全可靠,具有疼痛轻、切口感染少、康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治疗良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股沟嵌顿疝无张力修补术放置双层引流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3年2月,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嵌顿疝患者90例,均施行嵌顿疝松解加无张力修补术。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在补片与腱膜之间及腱膜与皮下之间放置引流管。比较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0±8)min和(66±9)min,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5,P=0.035);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时间(7±1)d和(9±1)d,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9,P=0.000)。观察组疼痛8例(17.8%),对照组7例(15.6%),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540)。观察组无阴囊血肿发生,对照组阴囊血肿8例(17.8%),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8,P=0.000)。观察组无脂肪液化患者,对照组脂肪液化4例(8.9%),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P=0.000)。观察组无切口感染患者,对照组感染2例,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P=0.000)。随访6个月至3年,观察组术后无复发,对照组复发1例(2.2%),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P=0.051)。结论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术中放置引流管,不影响创面愈合及疝修补效果,并可减少阴囊血肿形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MPCNL)与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 ureteroscopic lithotripsy ,URL)联合封堵器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的疗效。方法我院2011年4月~2013年7月收治单侧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89例,42例行MPCNL,47例行URL碎石。结果2组一次性碎石成功率分别为97.6%(41/42)、95.7%(45/47),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7.5%(40/41)、95.6%(43/45),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3/42)、8.5%(4/47),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手术时间分别为(80.2±11.9) min和(65.1±10.9) min,有统计学差异( t=6.248,P=0.000);住院时间分别为(7.3±1.5) d和(3.5±1.5)d,有统计学差异(t=11.931,P=0.000)。结论术中注意手术技巧,MPCNL与输尿管镜联合封堵器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以期降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13例腹壁切口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观察患者行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后1年内发生慢性疼痛的情况,将其分为发生疼痛组和未发生疼痛组,筛选出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有27例患者发生慢性疼痛,发生率为12.6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体质指数(BMI)、复发疝、术后切口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β=1.82,OR=6.17,95% CI:1.34~28.46,P=0.020)、BMI≥24 kg/m2(β=1.04,OR=2.82,95% CI:1.09~7.32,P=0.034)、复发疝(β=1.73,OR=5.65,95% CI:1.88~17.02,P=0.002)、术后切口并发症(β=1.43,OR=4.16,95% CI:1.53~11.33,P=0.005)是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女性、BMI≥24 kg/m2、复发疝、术后切口并发症是腹壁切口疝患者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行切口疝修补术时要充分评估,做好预防措施,降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前后入路腹膜前疝修补技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2月,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Kugel手术(Kugel组,38例)及M-K补片手术(M-K组,43例)的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重度疼痛、复发、阴囊血肿、尿潴留及切口感染等指标。结果 Kugel组切口疼痛、阴囊血肿发生率低于M-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4、3.873,P=0.015、0.049)。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尿潴留和复发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92、1.425,χ2=0.000、0.004,P=0.476、0.078、1.000、0.950)。二组均无补片感染现象。结论 Kugel手术及M-K补片手术各有优缺,Kugel手术组患者舒适感明显,值得临床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对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影响,寻找影响早期切口疼痛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腹股沟疝日间手术,且在术毕接受罗哌卡因浸润麻醉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后4、8、12、24、48 h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寻找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721例患者进入研究,患者术后4、8、12、24、48 h VAS评分分别为(2.52±1.47)分、(2.80±1.54)分、(1.72±0.89)分、(1.33±1.01)分、(0.46±0.25)分。WHO疼痛分级>Ⅰ级患者比例分别为11.8%(85/721)、15.9%(115/721)、8.5%(61/721)、5.1%(36/721)、1.2%(9/721)。116例(16.1%)患者需要额外口服NSAIDs类止疼药,9例(1.2%)需要弱阿片类药物。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及BMI是术后早期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罗哌卡因能使疝日间手术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患者年龄及BMI指数与术后早期疼痛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2009年7月~2012年12月连续收治的176例直肠癌按纳入与剔除标准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57例,比较2组围手术期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65.1±23.9)min,明显长于开腹组(152.2±21.6)min(t=3.011,P=0.003);术中出血量(128.8±60.2)ml,显著少于开腹组(178.1±58.2)ml(t=-4.426,P=0.000);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7±0.7)d,显著短于开腹组(3.5±0.7)d (t=-6.074,P=0.000)。腹腔镜组上、中、下段肿瘤下切缘距离分别为(5.2±0.7)、(3.6±0.5)、(2.6±0.5)cm,开腹组分别为(5.3±0.6)、(3.6±0.5)、(2.4±0.4) cm,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t=-0.441,P=0.662;t=0.000,P=1.000;t=1.554, P=0.127)。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12.4±3.7)枚,与开腹组(13.2±3.5)枚无统计学差异(t=-1.181,P=0.240)。腹腔镜组留置尿管时间(4.3±1.2)d,显著短于开腹组(5.1±1.3)d(t=-3.398,P=0.000)。腹腔镜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5.4%(3/56)与开腹组3.5%(2/57)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0.984);腹腔镜组术后腹腔出血发生率0,与开腹组1.8%(1/57)无统计学差异(Fisher’s检验,P=1.000);腹腔镜组术后排尿障碍发生率1.8%(1/56)与开腹组5.3%(3/57)无统计学差异(χ2=0.241,P=0.623);腹腔镜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7.1%(4/56)与开腹组3.5%(2/57)无统计学差异(χ2=0.159, P=0.659)。2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7%(3/53)和9.8%(5/51),无统计学差异(χ2=0.180,P=0.671);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3.2%(7/53)和19.6%(10/51),无统计学差异(χ2=0.779,P=0.378);2组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仪在皮内缝合的高龄腹股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60∽80岁腹股沟患者50例为试验组,2005年6∽12月收治的60∽80岁腹股沟患者48例为对照组,试验组手术切口为皮内缝合,术后微波治疗仪治疗2次/d,对照组常规方法。观察二组患者术后恢复的情况:切口疼痛程度、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二组患者在切口疼痛程度、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患者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95、6.707,χ2=9.363、6.477,P=0.000、0.000、0.000、0.010),二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8.454,P=0.123)。结论微波治疗仪治疗皮内缝合的高龄腹股沟疝,恢复快,切口感染率低、出院早,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老年腹股沟疝合并肠破裂的临床特点及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3年12月,湖北省应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腹股沟疝合并肠破裂患者36例的手术治疗住院资料。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 组14例,行肠破裂修补同时行疝修补术;B 组14例,一期行肠破裂修补加疝囊颈荷包缝合术,3个月后择期行疝修补术;C组8例,一期行肠破裂修补加疝囊颈荷包缝合术,术后未行疝修补术。结果 B、C二组患者手术后愈合时间均长于A组(χ2=33.873、13.981,P=0.000、0.007);术后复发率均较A组低(χ2=22.789、10.139,P=0.006、0.004);手术成功率较A组高(χ2=5.789、4.569,P=0.036、0.041)。B、C二组患者术前休克发生率较A组高(χ2=4.543、9.793,P=0.037、0.003);术前腹腔感染发生率较 A 组高(χ2=33.805、34.139,P=0.000、0.000);术中休克发生率较A组高(χ2=14.475、4.837,P=0.008、0.039);腹股沟伤口感染率较A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56、34.376,P =0.044、0.000)。结论对于病情相对较重的老年腹股沟疝并肠破裂患者,传统的二期处理方式即一期行肠破裂修补同时行疝囊荷包缝合,二期再行疝修补术是较合适的手术方式,而对于病情相对较轻的老年腹股沟疝并肠破裂患者,也可以选择行肠破裂修补同时行疝修补术。重视腹股沟疝并肠破裂老年患者并存疾病及并发症的防治,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优势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遵义医学院成都附属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210例,随机分为接受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试验组)和利多卡因单纯局部麻醉(对照组),均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二组患者手术时间、镇痛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平均(43±12)min,明显短于对照组(56±11)min,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2,P=0.001)。试验组术后镇痛效果持续时间平均(10.4±1.6)h,长于对照组(4.2±1.3)h二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3,P=0.ooo),术后24d试验组无一例患者使用止痛药物,对照组有11例因疼痛使用止痛药物镇痛;术后3d试验组患者疼痛消失98例,对照组疼痛消失78例;术后7d,试验组有6例患者稍感局部疼痛,对照组有15例感局部疼痛,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290、7.870、4.881,P=0.000、0.005、0.027)。结论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局部麻醉下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麻醉效果满意,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患者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及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应用腹腔镜下治疗成人腹股沟患者12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将患者随机分为二组,TAPP组68例,TEP组54例。比较二种手术方式的近期结果,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恢复时间;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复发情况。结果二组手术均成功,TAPP组手术时间为(82±12)min,TEP组(49±10)min,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761,P=0.000);TAPP组住院总费用(12476±1643)元,TEP组(5479±45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962,P=0.012)。但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17、0.024、0.115,P=0.251、0.681、0.685)。二组术后阴囊气肿、血清肿、阴囊及腹股沟区血肿、肠梗阻、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51、1.162、1.124、0.008、0.019, P=0.498、0.517、0.452、0.169、0.312)。结论 TAPP及TE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各有优势,但TEP较TAPP有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低的优点,临床可上根据二者的优劣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患者疼痛的病因分析与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300例。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每组各150例。观察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疝修补术。分析二组术后疼痛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疼痛发生率为4.1%(6/150),对照组疼痛发生率为12%(18/150),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0,P=0.02)。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可明显降低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与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06年3月~2013年6月65例成人腹股沟复发疝按患者意愿分为TAPP组(n=34)和Lichtenstein组(n=31),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复发率等。结果 6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TAPP组手术时间(44.8±9.7)min明显少于Lichtenstein组(68.1±18.6)min(t=-6.413,P=0.000);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ml(5~50m1)明显少于Liehtenstein组中位数30ml(10~150m1)(Z=-4.349,P:0.000);术后疼痛评分(2.2±1.5)分明显小于Lichtenstein组(5.5±1.1)分(t=-10.032,P=0.000);术后住院时间(4.2±1.3)d,明显短于Lichtenstein组(5.6±1.9)d(t=-3.493,P=0.001);术后复发0例,明显少于Lichtenstein组4例(Fisher's检验,P=0.049);住院费用(10676.8±2018.9)元,明显高于Lichtenstein组(8060.0±990.5)元(t=6.532,P=0.000);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1±0.8)d,明显长于Liehtenstein组(1.5±0.6)d(t=3.394,P=0.001)。结论 TAPP治疗腹股沟复发疝安全可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复发方面要明显优于Lichtenstein术式,但手术费用较高,手术难度较大,难以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复合麻醉方式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唐山市玉田县计生中心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20例,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二组。观察组采用复合麻醉,对照组采用单一麻醉方式,比较二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P=0.00)。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为(6±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5,P=0.015)。观察组的术后30 min、2h VAS评分分别为(1.8±0.4)、(2.3±1.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0.7)、(3.5±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6、7.79,P=0.000、0.001);观察组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P=0.02)。结论复合麻醉方式应用于腹股沟疝手术中麻醉效果满意,缩短了麻醉起效时间,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0.25%和0.5%浓度的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成人单侧腹股沟疝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0.25%利多卡因,对照组给予0.5%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下无张力疝修补术.记录术中使用的利多卡因的体积、剂量、手术时间和麻醉相关并发症,评估患者切皮时、手术开始10 min和手术结束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 本组患者均无更改麻醉方式.二组术中使用利多卡因的剂量[(153±30)mg vs (287±36)m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4.629,P=0.000),其他各项指标二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用于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获得了相同的麻醉效果,但在麻醉药物剂量方面0.25%组明显低于0.5%组.应用低浓度利多卡因可降低局部麻醉药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不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方式在高龄(≥70岁)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日间手术的253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料。依据术式不同分为疝环填充式修补组(157例)及腹膜前间隙修补组(96例)。比较二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率、腹股沟区慢性疼痛及疝复发率。结果 腹膜前间隙修补组手术时间较疝环填充式修补组略长,但均未超过50min。二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1,P=0.032),术后镇痛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22,P=0.000)。疝环填充式修补组与腹膜前间隙修补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4,P=0.878),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6),术后切口区域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老年患者经日间手术行腹股沟疝疝环填充式疝修补或腹膜前间隙修补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成人腹股沟区面积与患者基本特征(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BMI指数)以及腹股沟疝发病的关系,寻找预防腹股沟疝发生的方法。方法 分析2013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彩色超声引导下测量238例腹股沟疝和非疝患者腹股沟区的三条边长,用海伦公式计算腹股沟区的面积,分析其与患者基本特征和腹股沟疝发病的关系。结果 全部患者患侧腹股沟区面积大于健侧(t=2.30,P=0.02)。腹股沟疝患者腹股沟区面积大于正常对照患者(t=2.63,P=0.009)。男性疝患者腹股沟区面积大于正常对照男性患者(t=5.58,P=0.000)。女性疝患者腹股沟区面积大于女性对照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P:0.20)。女性腹股沟区面积显著大于男性(t=7.20,P=0.000)。全部患者腹股沟区面积与年龄呈正相关(r:0.237,P=0.000)。男性患者腹股沟区面积与身高无相关性(r=-0.04,P=0.50),与体质量(r=-0.15,P=0.015)和BMI呈负相关(r=-0.16,P=0.009)。结论 成人腹股沟区面积与性别、年龄相关。男性腹股沟区面积与体质量和BMI显著呈负相关,腹股沟区面积越大,发生腹股沟疝的危险性越高,适当健体增肥可能有助于预防腹股沟疝。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曲马多超前镇痛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6月,选择60例ASAⅠ~Ⅱ级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手术切皮前5 min实验组静注曲马多1.5 mg/kg,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2 ml。观察术后苏醒时间,随访24 h VAS疼痛评分及Ram say镇静评分,镇痛药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2组麻醉苏醒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后12 h内VAS评分显著降低[术后1 h 1.50±1.76 vs.4.03±2.50,t=4.544,P=0.000;术后2 h 1.77±1.87 vs.4.47±2.67,t=4.532,P=0.000;术后4 h 1.63±1.40 vs.3.20±2.00,t=3.506,P=0.001;术后8 h 1.83±1.76 vs.2.80±1.85,t=2.074,P=0.043;术后12 h1.50±1.25 vs.2.30±1.66,t=2.104,P=0.040],术后镇痛药的应用明显减少(1例vs.7例,2χ=5.192,P=0.023),副反应中仅头晕的发生例数较多(6例vs.1例,2χ=4.043,P=0.044)。2组Ram say镇静评分均为1~2分。结论妇科腹腔镜全麻术前静注曲马多1.5 mg/kg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减少辅助镇痛药用量,副作用较少,是临床上较好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