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同程度远视性弱视眼与正视眼之间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活度的差别.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1~12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能配合检查的远视性弱视儿童50例92只眼,按弱视程度分为中度弱视组(A组),轻度弱视组(B组),弱视治愈组(C组).正常儿童组(对照组)20人40只眼,采用改良移近法测量调节幅度(AMP),正负球镜翻转测量调节灵活度.结果 A组、B组、C组及对照组AMP平均值分别为(13.07±1.72)D、(14.17±1.60)D、(15.55±1.26)D、(16.09±1.11)D,调节灵活度平均值分别为(5.77±2.00)次/分、(5.13±1.67)次/分、(5.06±1.56)次/分、(5.45±2.19)次/分,结果显示A组和B组AMP均分别显著低于C组及对照组(P<0.05).C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47).各组调节灵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3).A组及B组中AMP与矫正视力呈正相关(r=0.487,P=0.007),AMP与屈光度无显著相关性(r=-0.236,P=0.218).结论 与同年龄正常眼相比,远视性弱视儿童眼调节幅度降低,调节幅度与弱视程度有显著相关性.调节灵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弱视儿童的注意品质,探讨弱视与注意的关系.方法 对30例(50眼)弱视儿童(试验组)和30例(60眼)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的测试.结果 试验组儿童的注意分配能力为0.92 ±0.09,注意广度为5个点,对照组儿童的注意分配能力为0.87±0.12,注意广度为6个点,2组儿童注意分配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9个点外,其余点数上试验组儿童正确率低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儿童的注意转移速度为(0.38±0.16)s-1,划消效率为0.11±0.04,对照组儿童的注意转移速度为(0.64±0.30)s-1,划消效率为0.18±0.06,试验组儿童注意转移速度和划消效率均显著落后于对照组儿童(均为P<0.005).不同弱视程度的儿童在注意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弱视儿童虽然具备了同龄正常儿童的注意分配能力和注意广度,但注意转移能力和注意稳定性都明显低下,并且弱视程度对注意广度有一定影响,说明弱视儿童的注意品质尤其是注意的转移和稳定性能力存在一定缺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行为干预对学龄前儿童弱视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120例4~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评定分析.将80例弱视儿童分为研究组(40例)和弱视对照组(40例),其余40例无弱视的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弱视儿童进行弱视治疗,并对研究组采用行为干预治疗1年以上,然后与弱视对照组进行行为因子和弱视疗效的比较.结果 研究组行为干预治疗后社交退缩和攻击2个共同行为因子的评分与弱视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弱视治愈率和视力提高程度与弱视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立体视恢复率较弱视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弱视儿童存在心理行为问题,行为干预治疗有助于提高弱视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单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活度,比较其弱视眼和非弱视眼的差别.方法 23例能配合检查的单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采用改良移近法及正负球镜翻转法分别测量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活度.并与同期就诊的12例(24只眼)正视儿童作对照比较.结果 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分别为(15.43±1.33)D和(6.45±2.19)次/min,与正视儿童眼无明显差别(t=0.781,P=0.451;t=1.072,P=0.293).弱视眼的调节幅度为(13.22±1.61)D,与正视儿童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0,P=0.006),弱视眼的调节灵活度为(6.36±1.40)次/min,与正视儿童眼无明显差别(t=1.542,P=0.137).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与弱视眼调节幅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94,P=0.032),调节灵活度的比较无明显差别(t =1.286,P=0.212).结论 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调节幅度明显低于非弱视眼及同龄正视儿童,其非弱视眼的调节幅度与同龄正视儿童无明显差别.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的调节灵活度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并与单眼弱视儿童对侧正常眼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方法对32例(41只眼)远视性弱视儿童和18例(18只眼)单眼弱视儿童对侧正常眼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记录视盘周围RNFL的平均厚度和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厚度。结果远视性弱视组和对照组视盘周围RNFL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18.77±11.43μm和109.12±11.09μ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视性弱视组和对照组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55.98±29.30μm和147.28±13.11μm,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121)。将弱视分组发现,轻度弱视组和中度弱视组的视盘周围RNFL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18.42±10.95μm和119.12±12.19μm,,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54.29±34.23μm和157.75±23.81μm。两者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视盘周围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7,0.629)。结论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盘周围RNFL变厚,而黄斑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近视性弱视儿童与同龄矫正视力正常的儿童屈光状态变化的差别.方法 收集2006年1月~ 2015年12月诊为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儿童96例(174眼),按初诊时屈光状态分为低、中、高度近视.分别比较近视性弱视眼组与同期矫正视力正常的非弱视近视眼组年均屈光度改变情况.结果 非弱视组和弱视组近视屈光度每年加深(-0.67±0.74)D和(-1.09±1.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为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的弱视眼近视屈光度年均加深(-0.97±0.88)D,(-1.48±1.29)D和(-1.89±1.06)D,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的非弱视眼分别为(-0.57±0.61)D,(-0.68±0.49)D和(-0.78±0.29)D;低、中、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近视屈光度年均加深幅度均显著高于非弱视眼(P<0.05).结论 近视性弱视儿童与单纯近视儿童一样,近视屈光度随年龄增长逐年增加,近视程度愈高,增加的幅度愈大.且初诊为不同程度近视性弱视眼的近视屈光度逐年加深幅度均大于非弱视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程度远视性弱视儿童与同龄矫正视力正常的儿童屈光状态变化的差别。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6~2014年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初诊为远视性屈光不正的儿童184例340只眼,分为矫正视力正常的非弱视组和轻、中、重度弱视组。比较各组年均屈光度改变的情况。结果非弱视组和弱视组屈光度每年递减(0.66±0.57)D和(1.17±1.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两组和左右弱视眼的年均屈光度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为中度和高度远视的儿童,弱视眼远视屈光度年均下降(2.11±2.01)D和(2.82±1.32)D,非弱视眼分别为(0.67±0.43)D和(0.82±01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的年均下降屈光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66),中、重度弱视眼的屈光度年均下降幅度显著高于非弱视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视性弱视儿童与正常远视性屈光不正的儿童一样,远视屈光度随年龄增长逐年下降,且逐年减少幅度大于同龄的非弱视儿童。远视性弱视眼年均屈光度下降速度与性别和眼别无关,与初诊远视程度和弱视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弱视与视觉保持测验的相关性,评价弱视患者视觉认知功能.方法 取中山大 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斜弱视专科门诊确诊的8~12岁弱视患者31例,同对照组正常儿童30名的本顿视觉保持测验结果,正确得分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检验表明弱视组本顿视觉保持测验正确分平均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表现在图形遗漏及变形的错误率增高.结论 弱视患者视觉结构能力、视觉记忆、视觉知觉速度等认知功能低于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9.
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明视负波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远视性弱视儿童在18组不同颜色和强度的背景光和刺激光下视网膜明视负波(Photopicnegative response,PhNR)的反应。方法对32例(41只眼)远视性弱视儿童和18例(18只眼)正常儿童进行明视负波检查,记录PhNR的振幅和潜伏期,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弱视组和对照组PhNR振幅,在亮度为40cd/m2蓝色背景光、3cd.s/m2的红色刺激光下,分别为52.85±12.91μv和44.59±10.67μv,P=0.021;在亮度为30cd/m2白色背景光、7cd.s/m2的绿色刺激光下,分别为65.09±16.24μv和52.84±11.20μv,P=0.005;而在其它不同亮度、颜色背景光和刺激光共16组组合下,弱视组和对照组PhNR振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18组光线组合下,弱视组和对照组PhNR潜伏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特定强度和颜色的刺激光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无明显病因弱视儿童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方法对25例(49眼)无明显病因弱视儿童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记录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视盘周围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无明显病因弱视组和对照组视盘周围RN-FL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03.33±7.40um和105.21±9.81um,两者之间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病因弱视组和对照组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17.43±12.44urn和222.12±16.22u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明昴病因弱视儿童的视网膜结构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1.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方法(OCT)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和黄斑中心凹厚度,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对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儿童38例进行OCT检查,据弱视眼屈光状态分为远视散光弱视组18例,单纯远视弱视组20例,对侧健眼为正常对照组。分析比较三组视盘周围RNFL厚度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差异。结果远视散光弱视组、单纯远视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视盘周围RNFL厚度分别为115.77±13.42μm、111.34±10.30μm 和103.05±11.10μm,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98.86±28.30μm、191.98±27.81μm,181.18±29.06μm。两弱视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两弱视组组间比较视盘周围RNFL厚度及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其弱视眼视盘周围RNFL厚度及黄斑中心凹厚度较对侧正常眼增厚,且远视散光弱视眼厚于单纯远视弱视眼。  相似文献   

12.
春花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3):503-505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同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 MFT)、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 RNFL)厚度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确诊56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的病例资料,以同期就诊的56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OCT)对患儿MFT和RNFL厚度进行测量,并对比分析两组MFT 和RNFL 厚度变化。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的性别、年龄、眼轴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弱视组和对照组的 MFT 分别为135.15±15.15μm 和136.14±14.26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和对照组的RNFL厚度分别为117.02±8.97μm和110.43±7.94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NFL厚度与眼轴呈明显负相关(r=-0.36,P<0.05),而在弱视组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11,P>0.05)。
  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的MFT较正常儿童眼无明显改变,而RNFL厚度较正常眼明显增厚,并且与眼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系列实验通过研究弱视噪声视功能的缺损和感知觉学习对弱视视觉功能的恢复作用,进一步证实大脑可塑性和感知觉学习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屈光不正性弱视50例88眼和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儿童40例80眼。正常组屈光不正儿童和弱视组戴镜1个月后,进行噪声视功能检查,将弱视组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异常的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戴镜、遮盖并行知觉学习,对照组仅戴镜、遮盖。3个月后对两组进行视力及噪声视功能测试,比较结果。结果弱视组: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异常率(80.7%),明显高于正常组(18.8%)。X^2=64.328,P〈O.05。弱视组71眼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大于2行。治疗组知觉学习后视力0.89±0.02与对照组视力0.56±0.02比较,经t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1.55±0.11,与对照组3.45±0.19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不仅视力低下,他们排除外部噪声的能力也是降低的。知觉学习可促进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噪声视功能的恢复,即知觉学习降低了屈光不正性弱视视觉系统的内部噪声和提高了视觉信息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与斜视性弱视患儿视放射发育情况,比较两种弱视患儿视觉损害发生机制的异同。方法 对屈光参差性弱视组12例左眼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组12例左眼弱视患儿以及正常对照组15名儿童进行DTI程序扫描,采集所有儿童两侧视放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对左右侧视放射FA及MD分别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组儿童不同部位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种类型弱视患儿视放射的发育情况。结果 正常对照组儿童的FA及MD右侧均略高于左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右侧FA(0.469±0.012)高于左侧(0.460±0.013),右侧MD(0.872±0.015)低于左侧(0.888±0.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斜视性弱视组患儿右侧FA(0.475±0.013)低于左侧(0.496±0.015),右侧MD(0.871±0.012)高于左侧(0.863±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儿童相比,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双侧视放射FA降低、MD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斜视性弱视组患儿双侧视放射FA均降低,右侧视放射MD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侧视放射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类型弱视患儿比较:左侧视放射FA、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右侧视放射FA、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DTI可以无创地观察弱视患儿视放射微观结构的改变,为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改良翼状胬肉手术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估的研究.方法 188例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改良方法进行翼状胬肉手术.对照组按照《眼科手术图谱》传统翼状胬肉切除术方法进行手术.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术后每周随访,记录术后1周、2周、3周、4周时结膜充血情况及结膜充血完全消退时间.随访3个月,记录发生角巩膜溃疡、结膜肉芽以及翼状胬肉复发的病例数.结果 实验组有96人完成随访,对照组有92人完成随访.实验组患者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为2.42±0.68天,对照组为4.27±1.05天,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结膜充血评分术后1周、2周、3周、4周时分别为3.31±0.47、2.76±0.74、1.89±0.860.94±0.70,对照组分别为3.84±0.37、3.58±0.67、2.93±0.71、1.85±0.78,两两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膜充血消退时间实验组为5.15±0.92周,对照组为7.20±1.08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未发生结膜肉芽,对照组为14例,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发生角巩膜溃疡4例、复发4例,对照组为7例、5例,P> 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的翼状胬肉手术方法在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术后结膜充血程度、结膜充血消退时间、结膜肉芽发生率上忧于传统手术方法,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角膜溃疡发生率、翼状胬肉复发率上改良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杰  朱磊 《眼科新进展》2017,(6):572-575
目的 对比AcrySof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和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及拟调节力.方法 选取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38例158眼,根据植入的人工晶状体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73眼,植入AcrySof ReSTOR SN6AD1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对照组78例85眼,植入AcrySof Natural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比较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两组患者的裸眼及最佳矫正远、中、近视力,并对比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拟调节力和生活质量调查评分.结果 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两组患者均能获得满意的远视力,观察组裸眼中视力分别为0.49±0.19、0.72±0.21、0.77±0.23,对照组分别为0.24±0.21、0.27±0.22、0.28±0.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裸眼近视力观察组分别为0.47 ±0.20、0.70±0.22、0.80±0.24,对照组分别为0.21 ±0.23、0.23 ±0.19、0.26±0.1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中、近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视远拟调节力和视近拟调节力分别为(2.56±0.82)D、(3.19±1.13)D,对照组分别为(0.87±0.57)D、(1.03 ±0.59)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患者VF-14量表评分和视近时戴镜评分分别为(92.21±4.22)分、(4.23±0.85)分,对照组分别为(71.23±3.96)分、(2.01±0.7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能够帮助患者获得全程视力,解决单焦点人工晶状体视中、视近的不足,改善拟调节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7.
苏炎峰  陈洁  吕帆 《眼视光学杂志》2008,10(1):62-64,80
目的评价Psychometric视力表在弱视儿童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拥挤现象对正常视力儿童和弱视儿童的影响是否相同。方法我院门诊5~15岁儿童113人,男65人,女48人,平均年龄(7.42±2.03)岁,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和包含拥挤现象的Psychometric视力表分别检查左右眼的两种视力,比较正常眼和弱视眼两种视力的差别。结果正常视力儿童和弱视儿童的两种视力差异都有显著性(P〈0.05)。对数视力比P视力高。弱视儿童的两种视力差别比正常儿童大。不同弱视类型之间视力差别不大.不同弱视程度之间两种视力有差别。结论儿童都受拥挤现象的影响,但是弱视儿童的拥挤现象更明显。拥挤现象影响程度与弱视程度有关。与弱视类型关系不大。Psychometric视力表适合弱视患者的视力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远视性弱视儿童与正常同龄儿童的心理行为探讨弱视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关注弱视儿童行为心理发育健康。方法将门诊受试儿童分为2组:1.弱视组(78例)2.正常对照组(80例)。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对同龄的远视性弱视和对照组儿童进行评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显示:弱视组的男孩中,社交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活动情况、学校情况、社会能力总分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女孩中,学校情况、社会能力总分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显示:弱视组的男孩中,心身问题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女孩中,冲动-多动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远视性弱视患儿多动指数异常检出率为8%。结论远视性弱视对儿童正常心理行为发育有一定影响,并且弱视男童较女童存在更多的心理行为问题,但是这种改变都没有达到心理疾病标准。在儿童视觉及心理发育敏感阶段,治疗儿童弱视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不同程度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特征。方法:2011-05/2012-08在我院就诊的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按不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ion acuity,BCVA)分为3组,P-VEP检查分析比较不同组间及与正常儿童的P100波峰潜时和振幅的变化。结果:正常组P100波峰潜时101.43±6.82ms,P100波振幅为11.27±5.38μV。在不同程度弱视组间P100波峰较正常组潜时延迟,分别为视力高于0.5组110.54±8.47ms,视力0.3~0.5组118.76±6.21ms,视力低于0.3组124.54±7.36ms,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00波振幅均较正常下降,分别为轻度组9.94±5.28μV,中度组8.57±7.21μV,重度组7.49±5.07μV,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视屈光不正弱视儿童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弱视眼的P100波峰潜时延迟、P100波振幅下降。且P100波峰潜时延迟、P100波振幅下降与弱视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查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大脑白质的发育情况,从而探讨其发病机制.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5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均为左眼弱视)及14例年龄、性别相匹配正常儿童.方法 利用DTI技术进行检查,用基于体索(Voxel)的形态学测量对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图像中的所有Voxel进行逐个比较;用感兴趣区(ROI)方法定位于视放射,计算左右视放射的FA平均值和Voxel数目,比较其在两组研究对象中的差异,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放射的发育情况.主要指标视觉通路白质结构的FA值和Voxel数目.结果 左眼弱视患者的右侧枕叶、顶下小叶、颞叶回下及左侧岛叶FA值较正常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而双侧丘脑、叶下神经核团外、额叶,右侧枕中回、中央前回、豆状核、壳核,扣带回FA值较正常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左眼弱视患者左右两侧视放射的Voxel数目,平均FA值和总FA值较对照组均下降,右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总Voxel数目和FA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平均FA值也较正常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和对照组组内双侧视放射比较发现左侧视放射Voxel数目,平均FA值和总FA值均高于右侧,除对照组平均FA值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存在多个视觉相关脑区白质FA值的下降,提示屈光参差性弱视存在着视觉通路神经网络结构的异常;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侧视放射FA值和Voxel数目下降,提示此类患者存在双侧视放射的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