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1 湿热致痞,气机壅塞,拟泻心汤法 病例1;董某,男,52岁。患胃疾史20余载,素嗜烟酒。近日病情加重,来诊时中皖痞满如堵,嗳气频频,口干且苦,胃纳不馨,大便带搪,脉弦细,苔黄腻,舌偏红。1980年胃镜检查示胃小弯有血管纹,大弯及后壁有高低不平颗粒状改变,伴糜烂,病理示:萎缩性胃炎,重度肠腺化生。此乃湿热内蕴,气机壅塞,胃失和降,治宜辛开苦降、开结散痞。拟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甘露消毒丹加减调治。服药3周之后症状基本消失。1981年复查胃镜示:胃窦大弯侧增生糜烂消失,诊断为浅表萎缩性胃炎,病理示:慢…  相似文献   

3.
裘东 《天津中医药》2004,21(4):272-273
栗锦迁教授从事中医40余年,医术精湛,临证经验极为丰富,善用经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颇佳,尤擅长于治疗中医痰证,为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4.
5.
陈保红 《光明中医》2009,24(9):1646-1647
<伤寒论>一书,是以六经分证为主体,脏腑经络为核心,系统地阐述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变化,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该书逐条列证,以证立方,内容广博,辞精义奥,言简义赅.该书共397条,有百余条论述于汗,因汗引起的变证条文颇多,其转归千差万别,有转虚证,有转实证,有甚至转为坏证.  相似文献   

6.
李刚毅 《中医研究》2003,16(4):11-12
懊(?)一证在《伤寒论》中计出现六次。懊(?)为精神症状,表现为心中烦乱,坐卧不安,心中郁闷而无可奈何,愤愤然欲发作而又无从发作。由76条“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推测,懊(?)烦闷程度要比心烦严重。可谓懊(?)为烦之甚,烦为懊(?)之轻。二者性质相近而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从《伤寒论》谈中医治疗疫病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00年前疫病的流行,诞生了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专书<伤寒论>.1800年后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又重新认识了中医药在抗病毒方面的强大优势,温病学研究又成为现代中医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笔者认为中医药防治疫病的意义不是在于哪一种证型、哪一张方剂,而是在于方法学的研究.作为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专书<伤寒论>对疫病的认识与治疗有其独特的思辨方法,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豹 《光明中医》2012,27(5):992-993
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概括地说明了人体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过程.如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水湿津液滞留则凝结成痰.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郁证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继承《内经》创立了治郁诸法,散见于六经之中。笔者将其归纳为气郁证治、火郁证治、水郁证治、痰郁证治、湿热郁结证治、血郁证治六法,并结合典型病例论述了郁之联系和区别、治则治法、方药方义等。并且指出《伤寒论》之诸多治郁之法内涵广泛、匠心独运,对后世影响大,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肖勇 《江西中医药》2014,45(2):45-45
《伤寒论》中咽痛方证,有少阴阴虚、虚热上扰之猪肤汤证,有邪热客于少阴经脉之甘草汤或桔梗汤证,有痰热闭阻少阴经脉、咽伤生疮之苦酒汤证,有风寒兼痰湿闭阻少阴经脉之半夏散及汤证,其病因病机不尽相同。本文试举半夏散及汤临运用1例,为学习和实践《伤寒论》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慰庭 《光明中医》1996,11(3):33-35
《伤寒论》六经证治综述(一)主任医师赵慰庭(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066000)汉·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是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外感病最早的专论。是历代习医者必读之书。以其不惟治疗外感热病效其法,用其方,即医治内科杂病,亦无不以此为准绳,堪称为...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73条和356条关于茯苓甘草证,长期理解不一。比如对“不渴”的问题,有无“心下悸”的问题,与五苓散证的区别问题等。通过比较阐明:①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证均有脉浮数、微热、汗出、小便不利;②两者均有轻微表证又内有停饮;③五苓散证停饮较重,所以口渴,茯苓甘草汤证停饮较轻,故没有口渴。  相似文献   

13.
14.
胸痹以痰证为主者,有郁痰、瘀痰、热痰、寒痰、湿痰、虚痰之别,其治疗应在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基础上分别予以疏肝、祛瘀、清热、温化、健脾、补虚法治之。现浅述如下。1郁痰———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临床特征为胸闷痛,尤以憋闷为著,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加剧,善太息,心烦易怒,舌质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滑或沉滑。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病例1:李某,女性,43岁。心前区阵发性刺痛年余,伴心悸,胸闷,气短。近日因情志不舒致疼痛加重,发作频繁,且头痛眩晕,口粘腻,查见形体肥胖,下肢轻度浮肿,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结代。Bp15…  相似文献   

15.
16.
痰瘀证于精神疾病临床上,甚多见于慢性及顽难性精神疾病,是重要的精神疾病临床证候,本依痰,瘀所生之先后及因病继生痰瘀为顺序,就各种常见精神疾病痰瘀证之形成机理,临床表现做了阐述,并提出了治则及列出了家传经验药;末就临床较为多见之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痰瘀证治愈后之善后防复,作提出了行之有效地指导性治疗意见。  相似文献   

17.
李万庆 《陕西中医》1993,14(4):163-164
<正> 李巨谋老中医毕生业医。在长达40年的医疗生涯中,形成了一套治疗痰症的经验。笔者有幸随其研习数年,受益匪浅。现将其临床点滴经验总结于下。  相似文献   

18.
我院主任中医师畅达,系全国第二批名中医带教指导老师之一。他对中医理论的研究颇有心得,临床经验则更为丰富。他在长期临床工作中对痰证的治疗独具匠心,兹就其经验介绍如下。1痰证临床特点及其证治痰邪为病,变化多端,历来受到医家重视。杨老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痰邪为病,或因邪实,或因正虚,但以本虚标实、正虚邪实并见者为多。正虚又有牌肾之分。脾虚生痰前人论述甚多。而由肾中精气亏虚、水津不得蒸化、聚而为痰者,表现为上盛下虚之证,论述尚未彰然明了。临床细审常能见到头闷不清、昏眩不定、语言春涩、痰多诞盛、胸闷…  相似文献   

19.
痰证和血瘀证的临床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观察263例患者中,痰证的患病率高于血瘀证。在痰证病人中,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女性,而在血瘀证中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痰证多见于慢性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患者,而血瘀证与冠心病关系最密切。痰证特征性的症状是咯痰、短气喘促、苔腻,血瘀证特征性的症状是胸痛、舌瘀、脉结代。痰瘀相兼的全血比粘度、还原全血比粘度高于其他两组,血瘀证组的胆固醇高于痰证组及痰瘀相兼组。痰瘀相兼组各指标的实际阳性积分值高于痰证组及血瘀证组,表明痰瘀相兼其病变程度比单纯痰证或血瘀证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